一、佛教經典
(後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8。
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冊1。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
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冊32。
(後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冊17。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冊12。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35。
(宋)道生撰:《法華經疏》,《卍續藏》冊150。
(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無量義經》,《大正藏》冊9。
(梁)法雲撰:《法華義記》,《大正藏》冊33。
(陳)慧思撰:《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大正藏》冊46。
天親菩薩造,(後魏)菩提流支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大正藏》冊26。
(隋)闍那崛多共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
(隋)智顗撰:《三觀義》,《大正藏》冊12。
(隋)智顗說:《法華玄義》,《大正藏》冊33。
(隋)智顗說:《法華文句》,《大正藏》冊34。
(隋)吉藏造:《法華遊意》,《大正藏》冊34。
(隋)吉藏撰:《法華義疏》,《大正藏》冊34。
(隋)吉藏撰:《法華玄論》,《大正藏》冊34。
(隋)吉藏撰:《三論玄義》,《大正藏》冊34。
(隋)吉藏撰:《法華論疏》,《大正藏》冊40。
(隋)吉藏撰:《中觀論疏》,《大正藏》冊42。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冊44。
(隋)吉藏撰:《二諦義》,《大正藏》冊45。
(隋)智顗說:《摩訶止觀》,《大正藏》冊46。
(隋)智顗撰:《四教義》,《大正藏》冊46。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冊7。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27。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冊31。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冊50。
(唐)道宣撰:《廣弘明集》,《大正藏》冊52。
(唐)窺基撰:《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30。
(唐)窺基撰:《法華玄贊》,《大正藏》冊34。
(唐)窺基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大正藏》冊34。
(唐)窺基撰:《說無垢稱經疏》,《大正藏》冊38。
(唐)湛然述:《法華玄義釋籤》,《大正藏》冊33。
(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大正藏》冊34。
(唐)湛然述:《止觀義例》,《大正藏》冊46。
(唐)僧詳撰:《法華傳記》,《大正藏》冊51。
支那內學院校刊:《妙法蓮華經——藏要》,大陸:支那內學院,1930年。
二、工具書
辛嶋靜志:《正法華經詞典》,東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高等研究所,1998年。
─ ─ ─:《妙法蓮華經詞典》,東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高等研究所,2001年。
荻原雲來編:《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東京:講談社,1986年。
釋慈怡編著,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83年。
三、當代中文佛學著述
(一)華人著述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王壽南主編,沈謙、慧嶽、李世傑著:《中國歷代思想家(七)——陶弘景 智顗 吉藏 杜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太虛大師著:《法華經教釋》,台北:佛光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
王文顏著:《佛典漢譯的研究》,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平川彰等著,林保堯譯:《法華思想》,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朱封鰲校釋:《妙法蓮華經文句校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885年。
李江春櫻編譯:《南無妙法蓮華經》,台北:文笙書局,1990年。
匡亞明主編,潘桂明著:《智顗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吳汝鈞著:《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 — —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尚會鵬著:《種姓與印度教社會》,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沛然著:《竺道生》,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陸玉林釋譯:《成實論》,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黃懺華著:《中國佛教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
傅偉勳、韋政通主編,楊惠南著:《吉藏》,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湯用彤著:《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
湯用彤著,湯一介主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 (下)》,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 — — :《隋唐佛教史稿》,台北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萬金川著:《中觀思想講錄》,嘉義縣:財團法人安慧學苑文教基金附香光書鄉出版社,1998年。
董平著:《天台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郭朝順著:《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楊惠南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張松輝注譯;丁敏校閱:《新譯妙法蓮華經》,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廖明活著:《嘉祥吉藏學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 — — :《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鄭鬱卿著:《鳩摩羅什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劉貴傑著:《竺道生思想之研究——南北朝時代中國佛學思想之形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顏尚文著:《隋唐佛教宗派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韓廷傑著:《三論宗通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藍日昌著:《六朝判教論的發展與演變》,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蘇榮焜著:《法華玄義釋譯》,台北:慧炬出版社,2002年。
(二)外文中譯
一行禪師著,方怡蓉譯:《經王《法華經》》,台北: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發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平川彰等著:《法華思想》,台北:佛光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4年。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台北:慧炬出版社,2004年。
河村孝照著:《法華經概說》,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梶山雄一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年。
菅野博史著,孝順師譯:《法華經─ ─永遠的菩薩道》,台北縣: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5年。
四、當代外文佛學著述
丸山孝雄著:《法華教學研究序說─ ─吉藏における受容と開展》,日本:平樂寺書店,1978年。
田村芳朗著:《法華經─ ─真理•生命•實踐》,日本:中公新書,1969年。
坂本幸男、岩本裕譯注:《法華經》,日本:岩波書局,1962年。
勝呂信靜編集,菅野博史著:《法雲『法華義記』における『法華經』の構成把握について》,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96年。
稻荷日宣著:《法華經一乘思想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75年。
橫超慧日著:《法華思想の研究》,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86年。
Daniel B. Stevenson and Hiroshi Kanno, The Meaning of the Lotus Sutra’s Course of Ease and Bliss: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Nanyue Huisi’s(515-577) Fahua jing anlexing yi.Tokyo: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2006.
五、當代其他著述
王欣夫述:《文獻學講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周裕鍇著:《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Ranjit Kumar著,潘中道、黃瑋瑩、胡龍騰譯:《研究方法─ ─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六、學術論文
(一)中文
呂澂撰:〈佛教研究法〉,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佛學研究方法》冊41,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頁295~296。
唐偉雄著:〈法華經研究〉,香港:新亞大學研究所哲學組碩士論文,2001年,頁1~3。
湯山明:〈從中亞地區對佛教典籍的接受情況來看羅什譯妙法蓮華經的特色〉,楊曾文、鐮田茂雄編:《中日佛教學述會議論文集1985~1995》,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頁393~413。
菅野博史,宣方譯:〈智顗與吉藏的法華經觀之比較——智顗果真是法華經至上論者嗎?〉,收錄於《華林》卷2,2002年,頁168~169。
黃國清著:〈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研究〉,桃園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頁28~30。 — — — :〈巴利《論事》大眾部派與《法華經》義理的關連〉,發表於「第一屆巴利學與佛教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南華大學,2006年。
— — — :〈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對《法華經》的引用與詮釋〉,滿果法師主編:《普門學報》第38期,台北縣:普門學報社,2007年,頁103。
釋正持著:〈天台化法四教之研究——以智顗、智旭的論述為主〉,桃園縣: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6年,頁204~205。
Richard H. Robinson:〈印度早期中觀學派〉,郭忠生譯:〈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新竹縣:正觀出版社,1996年,頁38~69。
(二)外文
上田本昌著:〈法華經安樂行品の戒律に就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八回學術大會紀要(二)》第6卷2號,東京:高野山大學,1958年,頁132~133。
久保繼成著:〈法華經にみられる戒律的要素〉,《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十八回學術大會紀要(二)》第16卷2號,日本:立正大學,1968年,頁148~153。
戶田宏文著:〈羅什譯法華經の考察(五)─ ─安樂行品の一問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十八回學術大會紀要(二)》第16卷2號,東京:立正大學,1968年,頁154~161。
末光愛正著:〈吉藏の『法華經』解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三十四回學術大會紀要(一)》第32卷1號,日本:高野山大學,1983年,頁239~242。
里見泰穩著:〈吉藏の法華經解釋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十四回學術大會紀要(一)》第12卷1號,日本:高野山大學,1964年,頁148~149。
坂本幸男:〈中國佛教と法華思想の連關〉,坂本幸男編:《法華經の思想と文化》,京都:平樂寺書店,1965年,頁489~548。
村中祐生著:〈法華玄論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十七回學術大會紀要(二)》第15卷2號,日本:高野山大學,1967年,頁156~157。
金榮生著:〈『法華經』における「惡世」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五十二回學術大會紀要(一)》第50卷1號,日本:東京大學,1938年,頁126~128。
苅谷定彥著:〈法華經安樂行品の「四法」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二十二回學術大會紀要(二)》第20卷2號,日本:東京大學,1972年,頁331~335。
清田寂雲著:〈法華經安樂行品の梵漢對照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十三回學術大會紀要(二)》第11卷2號,東京:龍谷大學,1963年,頁226~229。
望月一憲著:〈法華義疏の一特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二十七回學術大會紀要(一)》第25卷1號,日本:愛知學院大學,1983年,頁272~273。
菅野博史著:〈吉藏撰『法華統略』と『法華論疏』との撰述順序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三十回學術大會紀要(一)》第28卷1號,日本:立正大學,1979年,頁172~173。
賀龍彥編,宮崎英修著:〈法華經における差別と平等〉,京都:平樂寺書店,1993年,頁213~217。
七、網路資訊
永本〈《法華經》注釋書文獻概介〉,網站http://www.gaya.org.tw/journal/m39/39-main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