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典文獻(略依年代之先後排列)
《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年注疏影印本,1997年。
《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年注疏影印本,1997年。
《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年注疏影印本,1997年。
《易經》,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年注疏影印本,1997年。
《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年注疏影印本,1997年。
何休 詁,《春秋公羊傳》,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李 耳,《老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73年。
孟 軻,《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年注疏影印本,1997年。
荀 況,《荀子》,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73年。
戴聖編,《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印本,1997年。
司馬遷,《史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
班 固,《漢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73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劉 安,《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1973年。
許 慎,《說文解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重印本。
張伯行,《濂絡關閩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5年。
刑 邴,《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印本,1997年。
熙時子,《孟子外書注》,台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本,1973年。
韓 愈,《韓昌黎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趙 歧,《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本,1997年。
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湖出版社,1996年重印本。
朱 熹、呂祖謙(東萊),《近思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王陽明,《傳習錄》,台北:柏室科技,2006年。
陸九淵,《陸象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重印本。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俞 樾,《春在堂全書》,台北:中國文獻出版社,1968年。
康有為,《孟子微》,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貳、現代專書(依姓氏筆畫順序)
丁原植,《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0年。
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方東美,《荀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3年。
王邦雄等,《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1995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支洪,《孟學的現代意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布魯格著,項退結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1994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牟宗三等,《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研究文哲所,1995年。
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
備處,1995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5年。
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何福田,《生命教育論叢》,台南:台南師院,2001年。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杜意風譯(Karl Jaspers著),《雅斯培論教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吳 怡,《生命的哲學》,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吳汝倫,《荀子點勘》,台北:成文書局,1977年。
吳庶深、黃麗花,《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出版社,2001
年。
吳庶深,《生死學》,台北:洪葉文化,2000年。
吳淳肅、侯南隆,《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1999
年。
吳慧珠、張惠平,《國民教育輔導叢書第九輯》,台南:台南師院,2001年。
周紹賢,《孟子要義》,台北:文景書局,1973年。
周世輔,《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
周世輔,《國父政治思想與孔孟學說》,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林繼偉編,《2002年全國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育達商業
技術學院,2002年。
林綺雲,《生死學》,台北:洪葉文化,2000年。
林思伶,《台灣地區國中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2001年。
林思伶,《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社,2000年。
彼德.A.安德利斯著,段智.伊大貽.金小政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出版社,1999年。
胡中宜,《生命教育》,台北:楊志文化出版,2002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1年。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徐復觀著、蕭欣義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
1979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社,2000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高達美(Hans Georg Gadamer)(原著),夏鎮平(譯),《真理與方法》下冊,
台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
莊懷義,《教育問題研究》,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7年。
梁韋弘,《孟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陳大齊,《孟子性善說與荀子性惡說的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
陳大齊,《孟子待解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陳德和,《台灣教育哲學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文化公司,2003年。
陳德和(主編),《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台北:洪葉文化公司,2003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陳福濱、陳德光,《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2000年。
張振東,《西洋哲學導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4年。
張淑美,《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年。
焦 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傅偉勳,《哲學──現代美國行為及社會科學分定本之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傅偉勳,《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傅偉勳,《從創造性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
圖書公司,1999年。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黃俊傑,《孟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黃慶明,《實然應然問題探微》,台北:鵝湖出版社,1993年。
黃德祥,《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2000年。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曾春海,《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9年。
嵇 哲,《先秦哲學史》。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出版社,1998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97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台北:源流出版社,1992年。
楊國樞,《兒童發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楊承彬,《孔孟荀的道德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書版社,1990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黎建球,《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台北:寰宇出版社,2000年。
鄭世興,《近代中外教育思想家》,台北:台灣書店,1967年。
滕志賢,《詩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駱建人,《孟子學說體系探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錢永鎮、馮珍芝,《生命教育手冊》,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倫理教育推廣中心,
1999年.
錢永鎮,《生命教育──教孩子走人生的路》,台中:曉明之星出版社,2000年。
謝扶雅,《中國政治思想史綱》,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
謝大寧,《儒家圓教底再詮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謝仲明,《儒學與現代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羅文基,《全國大專校院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2001
年。
羅 光,《中國哲學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譚宇權,《孟子學術思想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中華民國聖經公會編,《新舊約全書》,台北:中華民國聖經公會,1980年。
參、期刊論文(含總集及會議論文集之論文)
王仲華、張春娟,<試論孟子的道德社會思想>,《河北大學學報》第112期,
(1982.5)。
王佩蓮,<在自然科和環境議題教學中落實生命教育之理論與實務>,《教育資
料集刊》第26期,(2001.12)。
台灣省教育廳,<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劃>,《研習資訊》,15(4),
頁8-11,1998年。
台灣省教育廳,<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第
55期,(1998.8)。
牟宗三,<宋明理學演講錄(一)∼(四)>,《鵝湖月刊》第155、157∼159期,1988年5、7∼9月。朱建民,<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通識教育》第3卷,(1996.6)。朱榮基,<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教育資料集刊》第26輯,頁1。
岑溢成,<孟子告子篇之「情」與「才」論釋(上)、(下)>,《鵝湖月刊》第58∼59期,1980年4∼5月。
伽達瑪(Gadamer,Hans-Georg,1920∼1991)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時報》卷
一,1993年。
但昭偉,<「生命教育」的生命>,《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第26輯,(2001.12)。
李文瑞、林耀堂,<台灣天主教會學校的生命教育──檢視其生命教育的推展及
其特性>,《哲學雜誌》第35期,(2001.5)。
李瑞全,<孟子哲學中「性」一詞的意義分析>,《鵝湖學誌》第4期,1990年。李明輝,<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導論>,《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1995年。
李明輝,<孟子心性論的再反省>,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1995年。
李美燕,<孔、孟、荀三子對於「欲」的省察與對治之道>,《中正大學中文學
術年刊》第3期,(2000.9)。
吳光明,<古代儒家思想模式試論──中國文化詮釋的觀點>,收入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1996年。
吳瓊洳,<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月刊》第580期,(1999.4)。
林繼偉,<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中原學報》第30期,(2002.6)。
信廣來,<《孟子.告子上》第六章疏解>,收入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
探討》,1995年。
洪漢鼎,<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譯序>,中村元《中國人之思維方法》,1991年。
洪漢鼎,<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理一而分殊」命題的意義變遷>,《中
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
袁保新,<盡心與立命>,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1995年。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2002.3)。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第35期,(2001.5)。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第26期,(2001.12)。孫效智,<當前臺灣社會的重大生命課題與願景>,《哲學與文化》第31期,(2004.9)。
唐君毅,<論孟學中之「興起心志以立人」之道>,《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4期,1972年。
紐則誠,<生命教育的哲學反思>,《哲學與文化》第31期,(2004.9)。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論(上)(下)──對諍於全人教育論、多元知能論和層次進步論>,《鵝湖月刊》第31卷,第7、8期。陳德和,<儒道成德之教的差異──一個價值人類學的探索>,《當代中國哲學學報》第2期(2005.12)。陳德和,<先秦儒家道德精英主義之義含與疏通>,《當代學刊》第2期,嘉義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1999年。
陳德和,<孔子的創造性人文主義>,《鵝湖月刊》,291期,(1999.9)。
陳 特,<「知命」與「立命」的新儒學闡釋與啟示>,收入陳德和主編《當代
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1997年。
陳德光,<生命教育宗教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集刊》第26期,(2001.12)。
陳立言,<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第364期,(2004.9)。
連廷嘉,<悲傷歷程與輔導>,《國教之友》第552期,(1999.3)。
黃俊傑,<孟子思維方式的特徵>,《中國文史哲通訊》第1卷,第3期。
黃俊傑,<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收入周博裕主編《傳統儒學的現代詮
釋》,1994年。
黃有志,<自殺風潮與死亡教育>,《新講臺》第3期,(1999.7)。
黃德祥,<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第55期,(1998.8)。
傅佩榮、林安梧,<人性『善向』與人性『向善』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
辯論>,《鵝湖月刊》第218期,(1993.8)。
張奉箴,<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學刊》第4期,(1982.5)。張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終身學習雜志》第30期,(2000.10)。
張淑美,<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實施概況與省思──以臺灣省與高雄市中等學校
教師對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為例>,《教育研究資
訊》第8期,(2000.5)。
張淑美,<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性與可行性>,《教育學刊》第16期,(2000.6)。
游惠瑜,<生命教育的哲學意義與價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11)。
廉永英,<孟子人性論發微>,《孔孟月刊》第9卷,第6期。楊深坑、洪如玉,<生態中心論的哲學解析及其在生態教育學建構上的蘊義>,
《師大學報》第49卷,第2期,(2004.10)。
楊祖漢,<盡心與盡性>,《鵝湖月刊》,第122期,(1984.12)。黎建球,<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第26輯,(2001.12)。劉述先,<孟子心性論的再反省>,收入李明輝主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
1995年。
劉振維,<論朱熹對孟子「性善」說的詮釋及其問題──「性善」與「人性本善」
的辯議(上)、(下)>,《哲學與文化》29卷,第6∼7期,2001年6∼7月。
劉明松,<生命教育之推展>,《台灣教育月刊》第580期,(1999.3)。
劉源明,<談生命教育之推展>,《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第55期,(1998.8)。
蔡仁厚,<禮與法的層位及其效用>,《中國文化月刊》第59期,(1986.3)。蔡忠道,<孟子「法先王」與荀子「法後王」思想試析>,《高雄師大報》第13
期,(2002.4)。
蔡明昌,<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
《教育研究資訊》第10期,(2002.6)。
鄭宗義,<知識、思辨、感觸──試就中國哲學研究論牟宗三先生的方法論觀
點>,《鵝湖學誌》第18期(1997.6)。
錢永鎮,<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9期,(2001.3)。
肆、博碩士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
王玉玫《孟子生死慧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嘉義,2003。沈錦發《孟子民本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哲學系,嘉義,2003。袁純正《先秦儒學人倫德教之研究──以孔孟思想為中心》,碩士論文,華南大學哲學系,嘉義,2006。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博士論文,東海大學哲學系,台中,2003。
葉冰心《孟子人性論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哲學系,嘉義,2003。賴昱誼《生命教育探索性評估》,碩士論文,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嘉義,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