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20:4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古芳瑜
研究生(外文):
Fang-yu Ku
論文名稱:
「德」是否可教?─試論郭爾堡(Kohlberg)對於蘇格拉底提問的回答
論文名稱(外文):
Can Virtue be taught?-On the Kohlberg's Answer to Socrates' Question
指導教授:
林遠澤
指導教授(外文):
Yuan-Tse Li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蘇格拉底
、
郭爾堡
、
道德
、
正義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4
點閱:1221
評分:
下載:210
書目收藏:7
道德教育自古以來一直為中國人所重視,所謂的倫理道德更和人們的生活以及處世態度息息相關,然而曾幾何時,國人竟也開始必須面對道德低落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於是,正視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傳統道德教育是否能有效提升人們的道德意識、道德是否能藉由教育使人們有效的獲得等,皆成為重要的課題。
要談論道德問題,當然必須先對道德的定義有所釐清,而關於道德的定義問題早在蘇格拉底時就曾提出討論。蘇格拉底認為,所謂的道德並非是由種種眾多的德目所組成,而是道德的形式原則,是理型,是唯一的;並且,道德應該是人們先天具有的,需要經由內而外的引出,而非從外而內的灌輸,引出的方式即是他所提出的產婆式教學法。然而,蘇格拉底的理論多以對話方式呈現,是較為片段、沒有結論的,對於許多問題也並未加以解釋,因此仍必須藉由較完整且全面的理論系統來重新詮釋其道德觀點。郭爾堡的道德發展理論是對蘇格拉底善和理性觀點的現代詮釋,並且,不僅僅只是理論的探討,更還得以落實在實際的教育中,可以真正的實踐蘇格拉底「引導式」的教育方式,於是,在此除了從蘇格拉底對道德的觀點來討論之外,也將藉由郭爾堡對「正義」的觀點,以及他所提出的「道德六序階」和「兩難式問題討論教學法」的理論,來看其主張如何針對蘇格拉底關於「道德的定義」以及「道德是否可教」等問題及其說法,而提出更清楚確切的回應。
郭爾堡藉由自身的理論,不但證明了蘇格拉底的道德觀點的確符合現代意義,也說明了道德是可以教授的,然而不能依循傳統的灌輸方式,而必須在教育方式上有所改變,才能使人們的道德有效提升,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第一章序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提問...................2
第二節研究目的......................3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4
第四節研究架構與步驟...................5
第二章蘇格拉底的道德詮釋─以〈曼諾篇〉為線索..........7
第一節何謂德性?─是「一」而非「多」的道德........8
第二節德性的最高目的─「善」...............15
第三節德即知.......................17
第四節道德可教......................22
第三章郭爾堡(L. Kohlberg)的道德理論發展研究..............28
第一節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內涵...............29
第二節道德認知發展六序階.................39
第三節兩難故事問題討論法之內容與應用...........44
第四章從認知發展理論探究蘇格拉底關於道德的提問.........53
第一節一而非多的德性──「正義」.............54
第二節產婆式教學法的理論應用...............62
第三節認知理論概念和應用在教育上的意義..........72
第五章結論...........................75
參考文獻.............................80
一、中文部分
(一)單篇期刊論文
1.Robert L. Selnan原著,李明珠節譯。〈兒童的社會認知和道德判斷〉,《國教天地》,38:頁20-23。
2.Robert Craig原作,羅白蓮節譯。〈郭爾堡的道德發展學說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國教輔導》,15,6:頁12
3.王家通。〈道德可以教育嗎?〉,《國教之友》,37,1:頁
王慶光。〈柏拉圖《曼諾》篇及其「德不可教」的論證〉,《文史學報》,31期:頁35-72。
4.沈清松。〈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頁6-43
5.韋漢臣。〈德可教嗎?德可學嗎?〉,《教育文粹》,17期:頁60-64。
6.高博銓。〈希臘三哲對郭爾堡認知發展的影響〉,《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3:頁122-134。
7.高博銓。〈郭爾保理論在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頁94-106。
8.高博銓。〈郭爾保道德認知發展論之評析〉,《台灣教育》,595:頁36-44。
9.高博銓。〈正義統體理念及其德育涵義〉,《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3:頁78-96。
10.高博銓。〈郭耳保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頁105-124。
11.高博銓。〈道德教育初探〉,《國教之聲》,32,2:頁15-20。
徐宗林。〈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國教世紀》,7,6:頁6-16。
12.徐明。〈道德兩難故事教學對提升學前兒童道德認知發展效果初探〉,《康寧學報》,8,1:頁1-29。
13.涂慧媛。〈蘇格拉底之哲學思想與教育思想之研究〉,《教育文粹》,17期,頁93-100。
14.Thomas Lickona 著,羅白蓮 節譯。〈道德發展與道德行為研究中重要問題之探討〉,《國教天地》,38:頁5-9。
15.彭駕騂。〈從柯伯格道德發展理論說起〉,《台灣教育》,587:頁5-8。
16.單文經著。〈駱克對郭爾堡道德判斷發展序階論之批判〉,《國教天地》,38:頁39-44。
17.單文經著。〈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述要〉,《今日教育》,36:頁52-56。
18.黃永和。〈杜威與郭耳堡的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較研究〉,《教師之友》,40,4:頁42-48。
19.黃麗娟。〈論柯伯格知道德認知發展論〉,《人文社會報》,1期:頁114-123。
20.葉光輝。〈一種、兩種還是多種道德:如何界定道德判準的判準〉,《本土心理學研究》,9期:頁187-204。
21.鄭富吉。〈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哲學及教育思想之比較〉,《教育文粹》,17期,頁65-75。
22.簡妙娟。〈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啟示〉,《訓育研究》,36,2,頁13-22。
23.簡成熙。〈品格教育能夠促進公德嗎?〉,《課程與教學》,9,2,頁13-30。
24.簡成熙。〈「缺德」的道德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頁94-109。
25.藍雲。〈科爾伯格與道德發展理論〉,《文教新潮》,9,1:頁13-22。
26.魏建忠。《高爾拔(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論之道德哲學面向研究》。桃園:中央大學研究所哲學系碩士論文。頁1-107。
(二)專書
1.Gerasimos Xenophon Santas著,蔡坤鴻譯(1990)。《蘇格拉底》。台北市:聯經。
2.Lisa Kuhmerker著,俞筱鈞譯(1993)。《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台北市:洪葉文化。
3.L. Kohlberg著,單文經譯(1986)。《道德發展的哲學》。台北市:黎明文化。
4.L. Kohlberg著,郭本禹等譯(2004)。《道德發展心理學─道德階段的本質與確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Lisa Kuhmerker 著,俞筱鈞 譯(1993)。《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台北市:洪葉文化。
6.Richard H. Hersh等著,單文經、汪履維 譯(1988)。《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7.Roger Straughan 著,李奉儒 譯(1994)。《兒童道德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嗎?》。台北市:揚智文化。
8.白石浩一 著,林鬱主編,林順隆譯(2001)。《蘇格拉底的智慧》。台北市:新潮社。
9.沈六著(1986)。《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10.里德著,姚莉等譯(2002)。《追隨柯爾伯格》。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1.金生鈜著(2003)。《德性與教化─從蘇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學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12.柏拉圖著,王曉朝譯(2003)。《柏拉圖全集:卷一》。台北:左岸文化。
13.苗力田 主編(1995)。《古希臘哲學》。台北市:七略出版。
14.范明生 著(2003)。《蘇格拉底及其先期哲學家》。台北市:東大。
15.楊適 著(2003)。《古希臘哲學探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16.劉小楓、陳少明主編,陳戎女等譯(2006)。《色諾芬的品味》。北京:華夏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專書
Kohlberg, L.(1978).Revision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ral Development in Moral Development, ed. W. Damon,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Kohlberg, L.(1981).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Vol. 1: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Harper & Row.
Kohlberg, L.(1984).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Vol. 2: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Harper & Row.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民小學一年級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
2.
高爾拔(Lawrence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論之道德哲學面向研究
3.
《戰國策》寓言故事應用於國小品德教育教學研究
4.
學校營造品德校園之研究─以教育行政觀點
5.
蘇格拉底對話法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論說文寫作教學之個案研究
6.
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面臨道德情境時之認知、因應與感受實徵調查研究
7.
台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情境特質、個體自主性及情緒覺察能力對道德實踐的影響
8.
從影音文本談兒童哲學在國小生命教育之應用與反思
9.
故事劇場說演技巧研究:以實施於小學高年級為例
10.
台南市國小五、六年級學童情境特質、個體自主性及情緒覺察能力對道德實踐的影響
11.
中學生倫理道德觀點研究
12.
民間道德教育班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
13.
孫中山互助道德與羅爾斯正義思想之比較研究
14.
論休姆的德行與原則
15.
正義與道德:阿嘉莎克莉絲蒂小說的特色及重要性
1.
13.涂慧媛。〈蘇格拉底之哲學思想與教育思想之研究〉,《教育文粹》,17期,頁93-100。
2.
12.徐明。〈道德兩難故事教學對提升學前兒童道德認知發展效果初探〉,《康寧學報》,8,1:頁1-29。
3.
11.高博銓。〈道德教育初探〉,《國教之聲》,32,2:頁15-20。
4.
9.高博銓。〈正義統體理念及其德育涵義〉,《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3:頁78-96。
5.
7.高博銓。〈郭爾保理論在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頁94-106。
6.
4.沈清松。〈道德教育的道德哲學基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頁6-43
7.
14. 許振明,2001,金融機構跨業經營,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4期。
8.
18.黃永和。〈杜威與郭耳堡的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較研究〉,《教師之友》,40,4:頁42-48。
9.
20.葉光輝。〈一種、兩種還是多種道德:如何界定道德判準的判準〉,《本土心理學研究》,9期:頁187-204。
10.
21.鄭富吉。〈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哲學及教育思想之比較〉,《教育文粹》,17期,頁65-75。
11.
22.簡妙娟。〈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啟示〉,《訓育研究》,36,2,頁13-22。
12.
23.簡成熙。〈品格教育能夠促進公德嗎?〉,《課程與教學》,9,2,頁13-30。
13.
24.簡成熙。〈「缺德」的道德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頁94-109。
14.
25.藍雲。〈科爾伯格與道德發展理論〉,《文教新潮》,9,1:頁13-22。
1.
蘇格拉底的德性教育哲學──以《普羅達哥拉斯》、《美諾》、《高兒吉亞斯》為核心的探討
2.
Neo-Kohlbergian取向之發展及其道德教育蘊義
3.
高爾拔(LawrenceKohlberg)的道德教育理論之道德哲學面向研究
4.
哈伯瑪斯對話倫理學與高達美倫理學之概念比較
5.
案例決疑論與臨床護理倫理教學
6.
莊子環境哲學之研究
7.
柯爾堡對道德相對主義的批判
8.
白河鎮馬稠後內角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
9.
社區藝術教育與空間文化化聯結可行性之探討
10.
二位中學英文教師憂鬱症生病經驗之探討
11.
樓管業組織支援與事務管理人員之角色壓力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大台中地區社區總幹事為例
12.
從沙特自由概念探討護理之自主權
13.
從道家的觀點談動物解放
14.
韓非治道觀研究
15.
莊子安命思想的哲學考察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