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典文獻(略依年代排序)
(漢)蔡邕〈筆論〉,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漢)蔡邕〈九勢〉,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收入於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漢)崔瑗〈草書勢〉,收入於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漢)趙壹〈非草書〉,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魏)王弼《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
(魏)鍾繇〈用筆法〉,收入於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五代)荊浩〈筆法記〉,收入於潘運告編著《唐五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晉)衛�琚q四體書勢〉,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晉)衛鑠〈筆陣圖〉,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晉)索靖〈草書狀〉,收入於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晉)王羲之〈書論〉,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晉)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南朝)庾肩吾〈書品〉,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南朝)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南朝)王僧虔〈筆意贊〉,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南朝)袁昂〈古今書評〉,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南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歐陽詢〈八訣〉,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虞世南〈筆髓論〉,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李世民〈筆法訣〉,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孫過庭〈書譜〉,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張懷瓘〈書議〉,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張懷瓘〈書斷〉,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竇蒙〈述書賦.語例字格〉,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徐浩〈論書〉,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盧攜在〈臨池訣〉,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唐)李煜〈書述〉,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論〉,收入於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上)》,台
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董逌〈廣川書跋〉,收於明朝毛晉輯《津逮秘書》,第5冊,台北:藝文書局,1996年。
(宋)蘇軾〈書唐氏六家後〉,收入於潘運告編著《宋代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宋)蘇軾〈論書〉,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宋)黃庭堅〈山谷論書〉,收入於潘運告編著《宋代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宋)米芾〈海嶽名言〉,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宋)趙構〈翰墨志〉,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宋)陳槱〈負暄野錄〉,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宋)姜蘷〈續書譜〉,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元)郝經《陵川集.移諸生論書法書》,台北:臺灣商務,19836年。
(明)解縉〈春雨雜述〉,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明)項穆〈書法雅言〉,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明)釋德清《莊子內篇注》,台北:廣文,1991年再版。
(清)宋曹〈書法約言〉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劉熙載〈藝概〉,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入於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97年。
(清)傅山〈傅山論書〉收入於潘運告編著《清前期書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清)戈守智《漢谿書法通解校證》,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清)馬宗霍《書林藻鑑上、下》,台北:臺灣商務,1982年。
貳、當代專書(略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書局,1999年
王邦雄《老子道》,台北:漢藝色研,1991年初版。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1989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出版,1996年。
上海書畫《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文化精神篇》,上海:上海書畫,2000年初版。
上海書畫《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文化精神篇》,上海:上海書畫,2000年初版。
上海書畫《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當代對話篇》,上海:上海書畫,2000年初版。
上海書畫《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2000年初版。
上海書畫《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2000年初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93年四版。
尹 旭《中國書法美學簡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白蕉〈書法十講〉,收入於《書法教學三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臺灣開明,1979年十三版。
朱光潛《美學再出發》,台北:丹青,1987年初版。
朱光潛《談美》,台北:漢藝色研,1988年初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台北:漢京文化,1982年。
朱光潛《藝文雜談》,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漢京文化,1982年。
朱謙之.任繼愈《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再版。
沈尹默《書法藝術欣賞》,台北:莊嚴,1997年二版。
宋 民《中國古代書法美學》,北京:北京體育學院,1989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李郁周《書家書跡論文集》,台北:蕙風堂,1987年。
李聰明《道家天文的書法藝術:自然無極的書道》,台北:大千出版,2006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1年。
吳 康《老莊哲學》,台北:臺灣商務,1999年修定版。
吳中杰主編《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第二卷範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周于棟《藝術欣賞與知識》,台北:漢藝色研,1992年。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封孝倫《二十世紀中國美學》,吉林:東北師範大學,1998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2003年。
金華智《書法美學談》,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上)(下)》,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周俊傑、唐讓之等《書法知識千題》,台北:博遠,1993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妙》,台北:臺灣開明,1969年二版。
侯鏡昶《書法美學卷》,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年。
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7年。
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二)》,台北:蕙風堂,2001。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全集校訂版。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1994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高尚仁.管慶慧《書法與認知》,台北:東大書局,1995年。
高尚仁《書法心理學》,台北:東大,1991年。
高尚仁《書法藝術心理學》,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1992年。
祝敏申《大學書法》,台北:丹青,1983年。
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4年。
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台北:聯經,2004年。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德和《生活世界的哲思》,台北:樂學,2001年。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1993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書局,2004年。
陳錫勇《老子校正》,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增定版。
陳丁奇《書法教育概說》,台北:蕙風堂,1997年。
陳丁奇《陳丁奇論書粹談》,台北:蕙風堂,2000年。
陳云君《中國書法美學綱要》,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陳廷佑《中國書法美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
陳廷佑《書法美學新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陳方既、雷志雄著《書法美學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陳彬龢《中國文字與書法》,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陳振濂《現代中國書法史》,台北:河南美術,1997年。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台北:蕙風堂,1994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教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陳振濂《書法美學通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第一卷》,四川:齊魯書社,1987年。
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2005年。
黃 釗《帛書老子校注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初版。
黃治安《老庄詞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台北:東大書局,1991年。
黃智陽《知白守黑:道家思維在書藝中的實踐-黃智陽書法創作集》,台北:蕙風堂,2003年。
張起鈞《老子》,台北:協志工業,1991年。
張 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初版。
張 炬《以藝進道—中國藝術道學思想探索》,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1999年。
張光賓《書法藝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
張以國《書法-心靈的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張 晶《美學前沿第二卷》,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
華正人《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
傅偉勳《從創造性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台北:新文豐,1985年。
曹利華《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第二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台北:三民,1991年增訂再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二卷》,台北:三民,1991年增訂再版。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初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修定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修定版。
馮正曦《紙的大觀》台北:常春樹書坊,1984年。
馮正曦《墨的世界》台北:常春樹書坊,1984年。
程兆熊《道家思想》,台北:文明書局,1984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1986年初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葉秀山《中國美學史資料彙編.書法美學卷》,南京:江蘇省美學學會出版社
1988年。
趙天行《歷代書法名著擷要》,台北:存文書法研究社,1988年。
蒲震元.杜寒風主編《美學前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3年初版。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初版。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文化,2002年。
劉 瑩《文徵明詩書畫藝術研究》,台北:蕙風堂,1995年。
劉邵剛《中國古代文房四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
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台北:莊嚴出版社,1989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書局,1999年再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鄭成海《老子河上公注疏證》,台北:華正書局,1978年。
鄭峰明《米蒂書學之研究》,台北:復文書局,2000年。
鄭峰明《莊子思想及其藝術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羅 光《生命哲學的美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初版。
羅伯特.奧迪(Robert Audi)英文版主編;中文版審定召集人林正弘,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書局,1997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劉綱紀《書法美學簡論》,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劉金枝發行《陳丁奇書法選集附刊紀念文集》,嘉義:玄風書道會,2004年。
Wladyslaw 劉文潭譯《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聯經,2002年。
賴炎元.傅武光《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2003年。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
賴芳彬《書法通論上.下》,嘉義:震平文化,1974年。
賴蕭元《書法美學史》,湖南:湖南美術,1990年。
錢 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書局,1991年。
蕭 元《書法美學史(修訂本)》,武漢:湖南美術出版社,1990年。
參、學位論文(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朴先圭《老子哲學中美學思想之探討》,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與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簡月娟《中國近現代書法美學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吳建明《莊子安命哲學之探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林淑文《莊子美學原理初探》,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莊興業《臺灣地區書畫用墨的傳統製法與成份檢測分析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彭馨慧《老子法自然的美學》,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鄭雪花《徐復觀美學思想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肆、期刊論文(以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尤煌傑〈美的相關範疇〉,《輔仁大學哲學論集》,第32期,1999年6月。史 泓〈書之妙,乃有道-論書法藝術的道家文化之蘊〉,《中國文化月刊》,第204期,1997年3月,頁63~80。
史 泓〈中國畫的自然情結-道家精神的感性顯現〉,《中國文化月刊》,第234期,1999年9月,頁61~78。
朱梅詔〈哲學美學命題—談老子「大音希聲」的音樂美學〉,《問學集》,第四期,1994年6月,頁141~149。牟宗三〈美的感受—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七日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學術演講〉,《鵝湖月刊》,第21卷第8期,1996年2月。
牟宗三〈老子《道德經》講演錄一〉,《鵝湖》28卷10期,2002年10月。徐照華〈老子美學思想述要〉,《興大中文學報》,第九期,1996年1月 ,頁83~89。林榮森〈道家與書法藝術〉,《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10期,2003年10月。林靜茉〈「老子」「樸」說的美學意含考察〉,《致理學報》,17期,2003年6月,頁257~270。高柏園〈有關道家美學的幾點省思〉,《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6期,2000年9月,頁89~95。
高柏園〈論唐君毅先生的老子學〉,《鵝湖月刊》,第29卷第12期,2004年6月。高輝陽〈老子美學思想述評〉,《藝術學報》,第三十三期,1983年6月,頁215~231。陳懷恩〈老子「大音希聲」說的美學涵義〉,《中國文化月刊》,第113期,1989年3月,頁105~116。陳 翼〈建構與解構:儒道互補的美學功能〉,《文明探索叢刊》,第18期,1999年7月,頁63~77。
張美娟〈「境界」美學意涵新詮釋〉,《鵝湖月刊》,第27卷第12期,2001年12月。許炎初〈牟宗三先生美學思想要義〉,《建國學報》,第20期,2001年6月。曹利華〈老子的美學思想〉,《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86年1月。
黃錦鋐〈道家的審美觀〉,《中華書道》,第24期,1999年5月,頁27~33。趙衛民〈當代老學的解釋〉,《鵝湖月刊》,第19卷第6期,1993年12月。曾昭旭〈論道家美學中的道—境界與虛靈〉,《鵝湖月刊》,第17卷第11期,1992劉 瑩〈悠遊於意與法之間──論蘇東坡的書法美學觀〉,《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頁721-755。年5月,頁8~15。蕭心瑩〈逆向操作後的平衡之美-從老子「反」的美學思想探討當今藝術的失衡狀態〉,《藝術論衡》,第4期,1998年10月,頁82~91。蕭振邦〈唐君毅先生的美學觀-建構美學試探〉,《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1期,1993年6月,頁61~83。蕭振邦〈系統美學建構之可能:以唐君毅美學思想為核心的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3期,1995年8月。,蕭振邦〈道家美學思想基型-《莊子》的美學觀〉,《鵝湖學誌》,第20期,1998年6月,頁1~60。蕭振邦〈中國美學的儒道釋側面解讀〉,《國文天地》,第105期,1994年2月,頁8~17。盧梅芬〈從老子的自然觀看中國園林的自然美〉,《藝術論衡》,第4期,1998年10月。謝君直〈馮友蘭先生對老子哲學的詮釋與轉化-一種哲學詮釋學的反省〉,《鵝湖月刊》,第27卷第2期,2001年2月。鄭金川〈易經與老子的美學比較〉,《中華易學》,第8卷第12期,1988年2月,頁12~18。鄭峰明〈由莊子的「心齋」「坐忘」論藝術創作時的精神狀態〉,《國教輔導》,1993年8月,頁30-32。鄭峰明〈蘇東坡的書學思想〉,《中師語文》,1999年6月,頁1-394。
劉福增〈評唐君毅的「老子言道六義貫釋」〉,《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頁243~268。魏元珪〈老子論美與生活藝術〉,《宗教哲學》,第1卷第2期,1995年4月,頁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