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刊論文
1.王維典,〈臨床醫學教育:以標準病人為教、學以及評量工具〉,《醫學教育》,第2卷,第4期,1998。 2.李選,〈PBL之教育策略──以中山醫大護學系為例〉,《問題導向學習法(PBL)護理師資培育》,(95年9月8日),中山醫學大學護理學院研習會。
3.余玉眉、盧孳艷、蔣欣欣、周治蕙、于漱、白瑞生等人撰,〈基礎護理教育改進計畫〉,《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修正後詳細計畫書》,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院,2001。
4.沈六,〈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台灣教育》,625期,2004。
5.沈清松〈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3卷,第2期,1996。 6.李琪明,〈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8期,2003。 7.汪堂家,〈道德自我、道德情境與道德判斷——試析杜威道德哲學的一個側面〉,《哲學研究》,第5期,2005。
8.林遠澤,〈包容性的共識或排他性的團結? — 站在哲學的語用學轉向後的十字路口上〉,《當代雜誌》,183期,2002。 9.林遠澤,〈意義理解與行動的規範性--試論對話倫理學的基本理念、形成與限度〉,《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5卷第3期,2003。 10.林遠澤,〈復原與可同意性:哈伯瑪斯論優生學政策自由化的道德界限〉,《揭諦》,南華哲學學報,第6期,2004。 11.林遠澤,〈以對話倫理學作為醫學倫理教學之基礎的試探〉,《哲學與文化》,32卷8期,2005。
12.林遠澤,〈古代修辭學傳統與當代專業倫理學的案例決疑論〉,《傳統思想與專業倫理》,2005年4月30日,元培科學技術學院第二屆專業倫理學術研討會。
13.林秋芬、郭淑芬,〈台灣地區護理學系應屆畢業生的倫理態度和對護理倫理教學的看法〉,《新台北護理期刊》,第6卷,第2期,2004。
14.邱怡瑛,〈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及期在教學歷程中對教師的啟示〉,《教育研究》,第12期,2004。
15.許麗齡,〈21世紀之護理臨床教育〉,《醫學教育》,第5卷,第1期,2001。 16.許麗齡,〈問題導向學習於護理教育上之應用〉,《護理雜誌》,第48卷,第4期,2001。 17.韋桂源,〈角色理論在護生臨床實習初期階段的應用〉,《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2005。
18.陳潭、程瑛著,〈Seminar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及其課堂教學模型構建〉,《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第3卷,第4期,2004。
19.陳憶芬、張克章&吳壽山著,〈案例教學法及學生回饋意見之分析研究〉,《國立編譯館刊》,第32卷,第3期,2004。
20.陳昭曄,〈哈伯馬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教育研究》,第12期,2004。
21.陳白合、謝巾英、廖秀宜合著,《最新兒科護理學》,台北市:華杏,1995。
22.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中國教育期刊》,第1期,2004。
23.張民杰,〈案例教學法的發展沿革及其對師資培育的啟示〉,發表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辦:「第一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台北,2000。
24.黃利順,〈試論案例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中的運用〉,《池州師專學報》,第19卷,第6期,2005。
25.黃藿,〈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6期,2000。 26.湯麗君、黃川芳、徐銘玉,〈問題本位學習於護理教育〉,《慈濟護理雜誌》,第4卷,第3期,2005。 27.程亮,〈道德教育:在規範與德行之間〉,《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第3卷,第5期,2004。
28.蔡甫昌主持,〈異種移植及基因治療的倫理反思─以決疑論、女性生命倫理、儒家生命倫理、原則主義為進路(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1-2002。
29.蔡甫昌,〈醫學倫理與家庭醫學〉,大醫院家庭醫 師繼續教育──家庭醫師與臨床診斷系列講座(31-14)(91年1月22日)。
30.蔡甫昌、李明濱,〈當代生命倫理學〉,《醫學教育雜誌》,2002。 31.劉仲冬,〈我國的護理發展史〉,《護理雜誌》,第53卷,第3期,2006。 32.趙可式(2006年9月30日),〈護理的核心素養〉,《護理院校評鑑研習會》,台灣護理學會護理教育委員會。
33.蔣欣欣,〈由護理實踐建構倫理進路〉,《護理雜誌》,第49卷,第4期,2002。 34.蔣如萍,〈德行與規範─由亞里斯多德德行論反思護理倫理〉,南華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 2005。 35.盧美秀,〈護理倫理教育的省思〉,《新台北護理期刊》,第4卷,第1期,2002。
36.譚蓉瑩,〈批判性思考——我國護理人員的第七項護理能力〉,《護理雜誌》,第47卷,第3期,2000。 二、書籍
1.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2002。
2.李英明著,《哈伯瑪斯》,台北:東大,1986。
3.杜麗燕,《皮亞傑》,台北市:東大,1995。
4.孫效智,《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台北:台灣書局,1999。
5.張民杰,《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1。
6.張文亮,《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史》,台北市:校園書房,1999。
7.楊深坑,《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馬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97。
8.曾慶豹著,《哈伯瑪斯》,台北市:生智,1998。
9.黃藿,〈郭爾保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收錄於簡成熙主編,《哲學和教育》,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7。
10.黃達夫,《用心聆聽:黃達夫改寫醫病關係》,台北:天下文化,1999。
11.劉佩雲、簡馨瑩譯,《問題解決的教與學》,台北:知識達圖書,2003。
12.熊祥林,《管理個案研究》,香港:理明出版社,1990。
13.盧惠雯《護理師捷徑—小兒科護理》,台北,華杏:1994。
14.鍾聖校,《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台北:五南,2000。
15.羅曉南著,《哈伯瑪斯對歷史唯物論的重建》,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
16.蘇永明著收錄於簡成熙主編,《哲學和教育》,〈郭爾保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7。
17.James R.Rest著,張鳳燕總校閱,呂維理等譯,《道德發展研究與理論之進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18.R.H.Hersh,D.P.Paolitto,J.Reimer,《郭爾堡:道德判斷的發展》,參見:單文經、汪履維(編譯),《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
19.Uwe Gielen,〈柯爾堡的道德發展理論〉,葉光輝譯,參見:俞筱鈞等譯,《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3。
20.Robert S.Siegler,林美珍譯,《兒童認知發展概念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三、網路資料
唐崇懷,〈倫理學上的殊案決疑論(Ethical Casuistry)〉,於2006年3月6日摘自http://www.21sz.org/show.aspx?id=17&cid=17。
孫效智,LIFE 網路大學 ,於2006年5月12日,摘自
http://210.60.194.100/
life2000/net_university/paper/net_uni_paper_O1.htm
戴维•加纳 著 ,楊秋霞譯,4月25日,2006,摘自
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中國法學網
二、西文部份
Arras,John D.(1998). “A Case Approach.”In,H.Kuhse,P.Singer(ed):A Companion to Bioethics.Blackwell Publischers Ltd.
Childress, James F.(1998).”A Principle─Based Approach.”In H.
Kuhse P.Singer(ed):A Companion to Bioethics.Blackwell
Publischers Ltd.
Kuczwski, Mar."Casuistry ",Encyclopeia of Applied
Ethics,Volume 1,Copyright@1998 by Academic Press All rights of reproduction in any form reserved.
Evans, R G (2003).”Patient centred medicine:reason,emotion ,and human spirit? Som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being with patients.”Journal of Medicial Ethics,Jun,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