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12: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文德
研究生(外文):Wen-te Chang
論文名稱:天台宗智者大師教觀思想與生命轉化
指導教授:尤惠貞尤惠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ey-jen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5
中文關鍵詞:一念三千圓頓止觀情緒靜坐生命轉化教觀思想智者大師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9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長久以來人們追求外在世界科技文明的發展,獲得可觀的成果,也得到不少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甚至凌駕成果之上,直接威脅人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環境。若要扭轉這種日益惡化的趨勢,也許換個方向,往內在世界探尋生命意義,開發心智潛能,或可證明人類文明發展的理想,是自在安詳與慈悲等精神價值。智者大師「教觀雙美、定慧兼修」思想,對現代人提升內在精神生活,能夠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方法,理論上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一念三千」,實踐上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一心三觀」,兩者構成天台圓教的兩大特色。表現出理論與實務上的完美結合,顯示其生命轉化義涵與時代價值。
 
  一念三千,表示平凡眾生之心念,具足無限的可能性。一念如果錯誤認知,叫做「無明」,不明真相,所面對之法皆染著。一念如果正確認知,叫做「法性」,明白真相,所面對之法皆清淨。所以染淨諸法皆在一念心中具足,不相妨礙也不同時並起。是無明即非法性;是法性即非無明,生命轉化就在這一念之間。一心三觀,是表示一心圓融的以空觀、假觀與中道觀,去正確認識一切法。一念一時空觀成立照見真諦;亦是假觀成立照見俗諦;亦是中道觀成立照見第一義諦,三觀一時統整於一念心中。這也表示一切存在都具有意義,所以面對一切法都必須接納,即此一切法而成就轉煩惱為菩提的不思議解脫。
 
  如何對境轉得過來?最好實施靜坐訓練,培養專注力與不胡思亂想習慣,使心思安定,妄想雜念止息。接著觀照覺察,熟悉心念活動狀況,只要心念一動,就清楚知道在染在淨;清楚知道就是心念在「明」,而不是「無明」。不被境界所迷惑,一切負面情緒、染著心念隨之轉化,回復平靜安詳,故觀心能起具體轉化作用。生命轉化進程,可用情緒反應檢驗。首先,看情緒反應的次數是否減少了。其次,反應時間是否縮短了,本來氣半天,現在一瞬間,這是具體進步。再者,情緒反應後,應以一心三觀精神,改變態度,或反求諸己,是否太過執著所致;若是他人因素,則應起同理心或慈悲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體恤對方處於無明煩惱中。如此,一次又一次檢討反省,要求類似情境不再重複觸發;乃至面對一切情境都不觸發,則每個當下都是不思議解脫。
 
  根據先進儀器測量,腦神經細胞隨著正向思緒、心情而改變,或是改變網路連結,或是增生有益於身心健康之細胞,本是要利他,大腦反而先改為自利模式。反之,放任心念隨緣染著或起負面情緒,大腦亦跟著先改變成自傷模式。佐證生命轉化的正確意義,說明鍛鍊正確認知能力,是一種幸福的修練。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1
第二項 研究目的……………………………………………3
第二節、研究概況與文獻……………………………………… 5
第一項 天台學研究…………………………………………6
第二項 生命轉化相關研究…………………………………7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結構………………………………………14
第一項 以詮釋學為主軸的研究方法…………………… 14
第二項 結構與章節大意………………………………… 16
 
第二章 智者大師教觀思想淵源………………………………………19
第一節、以法華宗思想為宗骨………………………………… 20
第一項 法華經的一佛乗思想………………………………21
第二項 法華三昧的行持思想………………………………25
第二節、遠承龍樹思想………………………………………… 30
第一項 中觀思想的吸收與發揮……………………………31
第二項 大論思想的吸收與發揮……………………………36
第三節、近承慧文與慧思思想………………………………… 41
第一項 傳承慧文思想………………………………………41
第二項 傳承慧思思想………………………………………43
 
第三章 一念心具足一切法的教理義涵………………………………48
第一節、一念心的義涵………………………………………… 48
第一項 心的不同觀解………………………………………48
第二項 心之界定……………………………………………53
第二節、一念三千的性具思想………………………………… 60
第一項 論諸法存在之實相…………………………………60
第二項 一念即具三千法……………………………………66
 
第四章 圓融觀照一念三千的實踐方法………………………………73
第一節、天台圓頓止觀之殊義………………………………… 73
第一項 絕待不二之義涵……………………………………75
第二項 圓融頓超之義涵……………………………………77
第二節、圓觀一念三千之實踐………………………………… 91
第一項 觀心法門……………………………………………91
第二項 一心三觀……………………………………………99
 
第五章 圓頓觀法語生命轉化之實踐……………………………… 106
第一節、生命意義之探尋與轉化…………………………… 107
第一項 生命意義之圓融性……………………………… 108
第二項 生命轉化之義涵………………………………… 116
第二節、轉化生命中的破壞性情緒………………………… 121
第一項 情緒與生命轉化的關聯………………………… 122
第二項 情緒轉化實務運用與成效……………………… 130
第三節、身息心之調適與圓融觀照………………………… 138
第一項 靜坐條是身心…………………………………… 139
第二項 圓觀心是不可思議境…………………………… 144
 
第六章 結論………………………………………………………… 151
 
參考文獻………………………………………………………………158
附錄一 天台宗哲學專書著作……………………………………… 166
附錄二 天台宗相關研究博、碩士論文…………………………… 169
附錄三 十重觀法…………………………………………………… 176
附錄四 試辨所觀識心之標的……………………………………… 189
附錄五 佛學相關名相注釋………………………………………… 194
附錄六 作者簡歷…………………………………………………… 205
一、佛教典籍文獻 
 
《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4) 
 
《雜阿含經》(CBETA, T02, no. 99)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09, no. 278)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T08, no. 245) 
 
《維摩詰所說經》(CBETA, T14, no. 475) 
 
《妙法蓮華經》(CBETA, T09, no. 262) 
 
《金光明經》(CBETA, T16, no. 663)  
 
《四十二章經》(CBETA, T17, no. 78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CBETA, T08, no. 223)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CBETA, T48, no. 2008)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p. 498) 
 
《大乘起信論》(CBETA, T32, no. 1666) 
 
《大智度論》(CBETA, T25, no. 1509)  
 
《中論》(CBETA, T30, no. 1564)。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藏》第三十三冊。(CBETA, T33, no. 1718)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第三十三冊。(CBETA, T33, no. 1716) 
 
隋•智顗說《摩訶止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11) 
 
隋•智顗說《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15) 
 
隋•智顗說《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16)  
 
隋•智顗說《六妙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17) 
 
隋•智顗說《四念處》(CBETA, T46, no. 1918)  
 
隋•灌頂撰《觀心論疏》《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21)。 
 
隋•智顗說《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22) 
 
隋•智顗撰《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41) 
 
隋•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大正藏》第三十四冊。(CBETA, T34, no.882) 
 
隋•慧思撰《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26) 
 
隋•智顗撰《維摩經玄疏》(CBETA, T38, no. 1777) 
 
隋•智顗說•湛然略《維摩經略疏》(CBETA, T38, no. 1778) 
 
隋•智顗撰《金光明經玄義》(CBETA, T39, no. 1783, p.8, b8~27)  
 
隋•智顗撰《維摩詰經三觀玄義》,卍續藏經第99冊,p.0084。 
 
唐•湛然述《摩訶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藏》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12) 
 
唐•湛然述《十不二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27) 
 
宋•知禮述《十不二門指要鈔》《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28)  
 
明•智旭《教觀綱宗》,《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39) 
 
唐•湛然述《止觀義例》,《大正藏》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13) 
 
宋•知禮撰《四明十義書》《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36) 
 
宋•宗曉編《四明尊者教行錄》《大正藏》第四十六冊。(CBETA, T46, no. 1937) 
 
宋•志磐撰《佛祖統記》,《大正藏》第四十九冊。(CBETA, T49, no. 2035, p. 180, b26~28)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第五十冊。(CBETA, T50, no. 2060) 
 
唐•湛然撰《法華玄義釋籤》(CBETA, T33, no. 17172) 
宋•知禮述《金光明經文句記》(CBETA, T39, no. 1786, p. 145, b28~c3)  
 
唐、良賁述《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CBETA, T33, no. 1709) 
 
唐•神清撰《北山錄》(CBETA, T52, no. 2113, p. 627, b18~19) 。  
 
唐•斷際禪師《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CBETA, T48, no. 2012B) 
 
明•智旭著《首楞嚴經文句》,卍續藏1.02,p.296下。  
 
明•智旭著《教觀綱宗釋義》,卍續藏101,p491。 
 
二、中文專書 
 
釋慧嶽編著《天臺教學史》,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5。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李志夫編著《摩訶止觀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01。 
 
尤惠貞著《天臺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南華大學,1999。 
 
尤惠貞著《天臺宗性具圓教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吳汝鈞著《天臺智顗的心靈哲學》,臺北:商務出版社,1999,一版二刷。 
 
陳英善著《天臺緣起中道實相論》,臺北:東初出版,1995。 
 
陳英善著著《天臺性具思想》,臺北:東大出版,1997。 
 
釋聖嚴著《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註》,臺北:法鼓文化,2003。 
 
印順講,續明記錄《中觀今論》,臺北:正聞,1991。 
 
吳燈山著《東土小釋迦:智者大師》,臺北:法古文化,1995。 
 
惟覺老和尚開示錄《禪心世界》,南投:中臺山佛教基金會印行,p14。 
 
星雲法師著《星雲禪話第一集》臺北:台視文化公司,81年。 
 
釋惟覺開示錄《見性成佛》,p.116,埔�堙G中台文教基金會。  
 
參見羅睺羅•化普樂著,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台北:慧炬出版,2000。 
 
佐藤哲英著《天台大師の研究》京都:百華苑刊,1967。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臺學》,臺北:慧炬出版社,1998。 
 
玉城康四郎著《心把捉の開展》,株式會社山喜房佛教書林,平成1年2月。 
 
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傅偉勳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正中書局,1993。 
 
傅偉勳著《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正中書局,1994。 
 
林安梧著《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出版社,1996。 
 
吳怡著《生命的轉化》,臺北:東大圖書,1996。 
 
陳孝義編《佛學常見詞彙》,臺北:和裕出版社,2000。 
 
彼得•A.安傑利斯 著,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詞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南懷瑾著《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臺北:老古文化,1985。 
 
Peter K.Mclnerney著,林逢祺譯《哲學概論》,臺北:桂冠圖書,2000。。 
 
Jacques P.Thiroux著,古平、肖峰譯《哲學—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 
 
Jostein Gaarder著、蕭寶森譯《蘇菲的世界》,臺北:智庫公司,2001。 
 
李安德著、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臺北:桂冠圖書,1994。 
 
趙斌、胥興春、趙海鈞、張美峰編著,《心理學》,臺北:新文京開發,2002。 
 
岑溢成著《大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蔡仁厚撰述《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1995。 
 
勞思光著《中國哲學史(二)》,臺北:三民書局,1981。  
 
釋惟覺編述《簡易禪修教本》,埔�堣丰x禪寺印行,1996。 
 
弗蘭克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出版社,2001。 
 
弗蘭克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臺北:心靈工坊,2002。 
 
丹尼爾•寇曼、羅伯•索曼編著,靳文穎譯《心智科學—東西方對話》,臺北:眾生文化,1995。 
 
丹尼爾•高曼著,張美惠譯《破壞性情緒管理》,時報文化,2003。 
 
丹尼爾•高曼著,張美惠譯著《EQ》,,時報文化,1996。  
 
道證法師著《拜佛與醫學》,台南:和裕出版,2002。 
 
蔡秀玲、楊智馨著《情緒管理》,臺北:揚智文化,1999 
 
趙斌、胥興春、趙海鈞、張美峰編著,《心理學》,臺北:新文京開發,2002。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書局,1991。 
 
李嗣涔、鄭美玲著《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秘信息場》,台北:張老師,2000。 
 
鄭家棟著《當代新儒學論衡》,臺北:桂冠圖書,1995。 
 
王邦雄、楊祖漢、岑溢成、高柏園合著《中國哲學史》,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8。 
 
馬丁•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出版,1999。 
 
《王陽明傳習錄•卷上》(陸澄錄)。 
 
《象山全集》。 
 
《孟子•告子章》。 
 
《易•繫辭上》。 
 
《戰國策•卷十一》。 
 
諸葛亮著〈戒子篇〉。 
 
三、博、碩士論文 
 
李志欽著《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論文,1999。 
 
釋妙璋著《《摩訶止觀》十乘觀法之研究─以觀不思議境為主》,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89/畢業論文。 
 
陳相仲著《天臺圓教觀心哲學之義理與實踐》,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91/碩士/091NHU00259002。 
 
謝崧熙著《由整體療癒的觀點談疾病防治─以天臺觀行與系統思考為進路》,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94/碩士094NHU05259022。 
 
楊麗莉《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2。 
 
黃柏源著《智顗醫學思想之研究—以《摩訶止觀》「觀病患境」為中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88/碩士/88HCHT0188010  
 
邱君亮著《頓悟與超越—《六祖壇經》的身心哲學詮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89/碩士/089NHU00259005 
 
楊均尊著《安身立命之道─《了凡四訓》之義蘊與生命實踐》/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94/碩士/094NHU05672031 
 
四、期刊論文 
 
釋聖嚴著〈天臺思想的一念三千〉,《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7期(1980.10),臺北:大乘文化,1980 。  
 
釋慧開著〈早期天臺禪法之修持〉,《中印佛泛學論》臺北:東大,1993。 
 
郭朝順著〈智者的圓頓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1992。 
 
楊惠南著〈天臺漸次止觀判攝問題之研究〉,見《第五屆天臺宗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2003。 
 
冉雲華著〈從智顗的《摩訶止觀》看中華佛教對印度禪學的吸收與改造模式〉,見《中華佛學學報》,第三期,(1990.04出版),p.175。 
 
郭朝順著〈智顗「四意消文」的解經方法論〉,華梵人文學報,第一期 ( 2003.07 ),p243-269。 
 
陳英善著〈慧思與智者心意識說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7月出版。 
 
鄧克銘著〈智者天臺教觀中之心的涵義〉,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印行, 1998年。 
 
張瑞良著〈天臺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見《臺大哲學論評》,第11期,1988年1 月。 
 
林志欽著〈天臺智顗教觀思想體系〉,見《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2001.03,p219  
 
林志欽著〈印順法師對天臺宗之評斷〉,第五屆天台宗學會研討會,2003.10。 
 
林志欽著〈天臺智顗一心具足說之理論意涵〉,見《世界中國學報》第6期(卷)民91.01,p1+3-41 
 
黃俊威著〈智者大師的「一心三觀」與吉藏的《中觀論疏》〉第五屆天台宗學會研討會,2003.10。 
 
尤惠貞著〈從天臺智者大師的圓頓止觀看病裡乾坤〉,見《揭諦•第三期》,p9、10,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2001。 
 
尤惠貞著〈天臺哲學底「形上學」詮釋與省思—以智顗與牟宗三之「佛教」詮釋為主的考察〉,南華大學哲學系出版,見《揭諦學刊•第五期》,2004。 
 
尤惠貞、張文德著〈存在的如實觀照與生死的究竟解脫之關涉—以《維摩經玄義》為主的考察〉,見《第四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2004.10.15-16。 
 
尤惠貞、張文德著〈天台止觀與生死學之關涉—從日常生活的身心調適談起〉,見《第三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2003。 
 
尤惠貞、張文德著〈天台智顗「觀病患境」之現代詮釋—從身心整體適談起〉,第五屆天台宗學會研討會,2003.10。 
 
洪裕宏著〈電腦與心靈 — 人工智慧發展史中的一些哲學問題〉,見《科學月刊》,1988年11 月號。 
 
萬金川主講〈中觀學派的變與不變—中觀佛教的興起與發展〉,香光莊嚴50期,86年6月20日。 
 
五、網路文獻 
 
《佛光大辭典》http://sql.fgs.org.tw/webfbd/ 
 
《星雲說偈》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ebook/poem/poem2/072.htm 
 
釋惟覺述〈三期傳佛眼真佛住中台〉,86年暑期大專蟬七。http://www.ctworld.org.tw/turn/writings/chungtai/001.htm 
 
釋惟覺〈上堂法語〉,台灣埔�堣丰x禪寺九十年度傳授如來三壇大戒,http://www.chungtai.org.tw/turn/admonish/900929.htm  
 
中台禪寺〈天臺祖師•天臺的故事〉,【中台世界】http://www.ctworld.org/tiantai_master/ 
 
中台禪寺〈法會詳解〉,【中台世界】http://www.ctworld.org.tw/main.htm 
 
釋圓智著〈法空觀初探—以《中觀》「觀因緣品」為主〉,http://www.fuyan.org.tw/8l/12.htm。  
 
杜保瑞著〈天臺宗思想大綱〉,http://www.hfu.edu.tw/~bauruei/4pap/3bud/c70.htm 
 
鄭志明〈從唐君毅的《病�堸悟[》談儒學醫療〉,http://www.fed.cuhk.edu.hk/youngwriter/tang/ 
 
杜保瑞著〈南嶽慧思《隨自意三昧》禪觀思想之探微〉,http://www.yinshun.org.tw/90thesis/90-03.htm 
 
陳詢榮著〈心理學介紹〉,http://genpsy.dlearn.kmu.edu.tw/intro/intro4.html。 
 
杜保瑞著〈《摩訶止觀》的實踐方法探究〉,http://cupid.arts.cuhk.edu.hk/~hkshp/duh/th15.htm 
 
鄭振煌講述、馮美玲整理〈生命和生死問題的探討〉,2001年4月講於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http://www.tow.org.tw/rm/zheng/zheng_07.htm。 
 
釋慧律著《佛心慧語(一)》 http://buddhapark.myweb.hinet.net/HL/Fxhy/fxhy01.htm 
 
林朝成著〈心淨則國土淨─關於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79-193)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an018_08.htm 
 
六、報紙 
 
聯合報95年12月22日C3,文化/雲嘉南綜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