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1: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純怡
研究生(外文):Chun-yi Liao
論文名稱:部落格(BLOG)反映的出版意義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Publishing Implications of Blogs
指導教授:萬榮水萬榮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Rong-shui W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出版研究部落格(Blog)網誌
外文關鍵詞:Publish StudyBlogWeblo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5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隨著網路發達與科技進步,部落格已形成一種迅速發展的風潮,也是新型態的出版方式,並因為漸漸與商業結合,而有更多的關注與價值。這樣一個迅速更新的平台,不僅只是新的傳播方式,對於其意涵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性。本研究從出版趨勢研究的觀點出發,初探部落格的出版意義,推敲新型態出版的內涵。本研究採取參與觀察、描述性問卷及深度訪談的組合性質性研究方法,從多種管道取得與研究問題相關的資料,進行多方面比較、分析。
 
  研究結果包括:部落格在功能上及結構上的意義;不同類型之部落格互動的差異情況,可幫助我們理解部落格的內容、價值、條件特徵,也可有助於將來有關於部落格在出版上的發展與應用。以及討論了其與其他數位出版的區別與連結的情況,認為部落格正式形成個人出版(self-publishing)形式,反映數位出版(digital publishing)的某些特徵。對於後續研究及實務應用提供一些建議。
  With the developing of internet and improvement in technology, blog , a brand new type of publishing, has rapidly turned into a trend and gradually combined with commerce, while more attentions and values are therefore involved in it. Such a renewable platform is more than just an innovation in broadcasting, it contains deep meanings to be known. This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viewpoint of publishing trend which investigates the publishing meaning of blogs and finds out the signification of new-style publishing. It takes a composite study way containing participative observation, descriptive survey, and detailed interview to obtain the relative information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with different ways.
 
  The findings include: Blogs on its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significances. Interactions that difference from different situations, ma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blogs’ contents, values,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may help blogs in the publishing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s. This research also discusses blogs and other several publish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inked situation, thought blogs formed publishing (self-publishing) as personally, and reflects several certain publishing (digital publishing)characteristics. It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following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動機------------------------------------------------ 3
1.2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4
1.2.1 研究問題的界定------------------------------------------ 4
1.2.2 研究目的------------------------------------------------ 5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1.3.1 研究範圍------------------------------------------------ 6
1.3.2 研究限制------------------------------------------------ 6
1.4 研究方法與流程------------------------------------------ 7
1.4.1 研究方法------------------------------------------------ 7
1.4.2 研究流程與說明------------------------------------------ 8
 
第二章 背景知識的整理及觀察架構的提出-------------------------- 9
2.1 出版意義之時間面考察------------------------------------ 9
2.1.1 抄本時代(農業文明)的出版模式---------------------------- 9
2.1.2 印本時代(工業文明)的出版模式--------------------------- 10
2.1.3 數位時代(資訊文明)的出版模式--------------------------- 11
2.1.4 小結--------------------------------------------------- 11
2.2 資訊時代的出版發展------------------------------------- 14
2.2.1 發展中的新形式出版------------------------------------- 14
2.2.2 數位出版與所謂新典範----------------------------------- 17
2.2.3 圖書出版與數位出版的比較------------------------------- 20
2.3 出版意義之空間面考察----------------------------------- 20
2.3.1 以書籍為載體的出版形式及其社會脈絡--------------------- 21
2.3.2 以多媒體為載體的出版形式及其社會脈絡------------------- 26
2.3.3 小結--------------------------------------------------- 32
2.4 出版的核心意義與結構----------------------------------- 33
2.4.1 出版定義之整理----------------------------------------- 33
2.4.2 出版核心意義的歸納------------------------------------- 35
2.4.3 出版結構的改變----------------------------------------- 36
2.4.4 小結--------------------------------------------------- 37
2.5 觀察架構的提出----------------------------------------- 37
2.5.1 架構推論的基礎----------------------------------------- 37
2.5.2 架構的提出--------------------------------------------- 38
2.5.3 架構說明-----------------------------------------------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執行----------------------------------------- 40
3.1 研究設計----------------------------------------------- 40
3.1.1  研究問題的處理邏輯------------------------------------- 40
3.1.2  研究方法的選擇----------------------------------------- 41
3.1.3  研究對象的選定----------------------------------------- 42
3.2 研究執行----------------------------------------------- 43
3.2.1 參與觀察----------------------------------------------- 43
3.2.1.1 四個基本類型之部落格簡介------------------------------- 45
3.2.2 描述性問卷調查----------------------------------------- 48
3.2.3 深度訪談----------------------------------------------- 49
3.2.4 資料處理與分析----------------------------------------- 50
 
第四章 發現與討論------------------------------------------------- 51
4.1 部落格意義之發現及新定義的提出------------------------- 51
4.2 綜合發現----------------------------------------------- 53
4.2.1 參與觀察之發現----------------------------------------- 53
4.2.2 部落格的發展趨勢與可能--------------------------------- 61
4.3 綜合比較----------------------------------------------- 67
4.3.1 部落格的特徵與其他形式出版之比較----------------------- 67
4.3.2 以紙為載體的出版與部落格出版之比較--------------------- 72
4.4 綜合討論----------------------------------------------- 76
4.4.1 部落格反映的出版之意義、結構與功能--------------------- 76
4.4.2 部落格反映個人出版的形式------------------------------- 77
4.4.3 部落格與其他數位出版的區別與連結-----------------------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0
5.1 研究結論----------------------------------------------- 80
5.1.1 部落格的定義及其出版意涵------------------------------- 81
5.1.2 新形式出版的出版意涵----------------------------------- 82
5.1.3 部落格及新形式出版未來的發展--------------------------- 82
5.1.4 研究貢獻----------------------------------------------- 83
5.2 後續研究建議------------------------------------------- 83
5.3 實務應用建議------------------------------------------- 84
 
參考文獻---------------------------------------------------------- 86
 
附錄一 描述性問卷------------------------------------------------- 94
附錄二 參與觀察之記錄--------------------------------------------- 96
中文部分: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出版。
 
王建輝(1998)。中國近代早期出版觀探論。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第三期。
 
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臺北:弘智文化出版。
 
世新大學新聞系編著(2002)。傳播與社會。台北:揚智文化。
 
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2003)。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李欣岳(2005)。席捲企業的新勢力!部落格 Inc.。e天下雜誌,七月號,天下雜誌。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
 
沈洵澧、樂惟清譯(1991)。現代出版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吳齊殷(1998)。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5期。
 
周立軒(2004)。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桃園縣。
 
周恆甫(2004)。臺灣地區網路媒體Blog發展與應用之初探研究-以「交通大學無名小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台北縣。
 
卓秀娟、陳佳伶(1997)。數位化經濟時代。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邱炯友(2000)。電子出版的歷史與未來。電子出版與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政榮(2004)。數位出版業者對數位出版內容形式之看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台北縣。
 
連麗真、陳雪美譯(1999)。電子商務概論。台北:和碩出版社。
 
許力以(1992)。中國大百科全書。台北:錦繡。
 
許力以(1993)。許力以出版文集。中國:中國書籍出版社。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95)。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孫銘鴻(2000)。網際網路上的非實體電子出版之發展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出版學研究所,嘉義縣。
 
夏鑄九等譯(1998)。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出版社。
 
郭芷婷(2005)。部落格、BBS、個人網頁 自助式成名3種方法。e天下雜誌,三月號。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陳信宏(2005)。從Blog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思齊(2005)。數位電視互動廣告發展現況、趨勢與應用策略:以英國、美國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桃園縣。 
 
陳致中(2003)。網路文學創作者行為之初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縣。
 
陳淑美、林藎誠(1987)。新世界˙新景觀:看高度資訊化社會風貌。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黃元鵬(1998)。知訊連環套:出版學研究與internet資訊。文訊,十一月號,p15-18。
 
黃明堅譯(1994)。第三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張志強(2003)。現代出版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張志強(2004)。20世紀中國的出版研究。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
 
賀秋白(2000)。數位出版與出版人。2000年中華印刷科技年報。
 
曾慶賓(2003)。中國出版產業發展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暨南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所,中國暨南。
 
網路與書企劃(2006)。當如果遇上部落格。台北:網路與書。
 
萬榮水、廖純怡(2006)。部落格(BLOG)的出版意義之初探。嘉義:第二屆文化事業˙創業及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萬榮水、廖純怡(2006)。出版研究需要新視野。南華出版通訊,第五期。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趙勁主編(2000)。中國出版理論與實務。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鄭本章(2003)。現代出版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劉江釗(2005)。部落格之社會網絡與自我呈現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縣。
 
劉建廷(2005)。設計部落格以支援整合式的數位學習機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專班,台南市。
 
樂為良、陳曉開、梁美雅(1999)。新經濟-數位世紀的新遊戲規則。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蕭聿謙、樊雪春(1999)。新世紀的危機與求生之道。台北:三令企業有限公司。
 
羅耀宗譯(1997)。資訊新未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西文部分:
 
Bell, D.,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Burley, D. P. (2005). Get the conversation started with Blogs. , Public Relations Tactics, 12 (8), p10.
 
Castells, M.,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Cone, E. ( 2005). Rise of the Blog, CIO Insight, 52, p54-62.
 
Doty, H.. D. & Glick, W. H., (1994). Typologies as a unique form of theory building: toward improved understanding and model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2). p230-251.
 
Dubin, R., (1978). Theory Building.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Dyrud, M. A. & Worley, R. B. (2005). Blog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68 (1), p66-67.
 
Edelson, E. ( 2005). Open-source Blogs , Computer Fraud & Security, 2005(6), p8-10.
 
Elsenhart, D. M.(1994). Publish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nnecticut: Quorum Books.
 
Goldsborough, R. (2003). ''Blogs'': The Latest Opinion in Raising Your Voice Online. Consumers'' Research Magazine, 86 (6), p32.
 
Hanno, R. (2001).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publishing.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4), p10-22.
 
Hawkins, D. T. (2000). A major publishing revolution-part2. The Marketplace, p18-36.
 
Hesmondhalgh, 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Sage.
 
Lang, E. M. (2005). Would you, could you, should you Blog?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9 (6), p36-42.
 
Larkin, M. ( 2005). Blogs: New way to communicate about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5(12), p748.
 
Meredith, J., (1993).Theory building through conceptual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13(5) , p3-11.
 
Norman, A. L., (1993). Informational Societ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iscovery,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Oransky, I. ( 2005). Cancer Blogs , The Lancet Oncology, 6(11), p838-839.
 
Quible, Z. K. ( 2005). Blogs: A natural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ourse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68(1), p73-76.
 
Romm, C., Plisjin, N. R.(1997).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society: Toward and integrative three phas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7(4), p261-270.
 
Rosencrance, L. (2004). Watch your we Blog . Computerworld, 38 (44), p40-41.
 
Schwartz, E. ( 2005). Don''t write off Blog s yet, InfoWorld, 27(15) , p10.
 
Shaver, D. & Shaver M. A. (2003). Books and digital technology: A new industry model,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6(2), p71-86.
 
Todoroki, S. & Konishi, T. & Inoue, S. ( 2005). Blog -based research notebook: Personal informatics workbench for high-throughput experimentation , Advanced Materials Laboratory,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 Namiki 1-1, Tsukuba, Ibaraki 305-0044, Japan.
 
Toffler, A. (1981). The third wave. London: Pan Books.
 

 
網頁部分:
 
Jedi.org: 部落格(2004)。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
 
http://jedi.org/部落格/archives/003856.html#entry。
 
王蘭萍(2005)。網路出版終於來了 傳統出版社如何應對衝擊,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7/04/content_3173269.htm。
 
那福忠(2002)。網路出版,  http://www.brainnew.com.tw/Article/na2002/n_091002.asp。
 
林克寰(2004)。部落格與全民媒體化,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205。
 
林克寰(2004)。RSS閱讀器的興盛 談自訂媒體,
 
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2&f_SUB_ID=4&f_ART_ID=1423。
 
洪夢霜(2005)。部落格服務收費之路難行,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opic/0,2000062938,20101234,00.htm。
 
師曾志(2003)。網路出版對我國出版業的影響及對策,
 
http://www.edisc.com.cn/bike/viewnews.btml?id=5817。
 
須文蔚(2005)。網路時代通俗文學產銷之傳播型態初探,
 
http://www.nchu.edu.tw/~chinese/EO08.HTML。
 
郭至楨(2006)。你還搞不懂部落格為何流行嗎?
 
http://部落格.chinatimes.com/commercial/archive/2006/01/06/33267.html。
 
郭宣靆(2003)。論出版核心功能與價值之變與不變,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0/30-15.htm#_ftn3。
 
郭宣靆(2003)。出版產業的未來:一個研究對象的分析,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8/28-27.htm。
 
陳徵蔚(2005)。部落格系列之一》共生脫鉤,矛盾相容:廣告與日記並存的部落格空間,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7588。
 
陳徵蔚(2005)。部落格系列之二》似遠實近,身份重疊:部落格重塑「作者」形象,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8067。
 
陳徵蔚(2005)。部落格系列之三》部落應用,行之有年:閒話台灣個人網誌發展,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8497。
 
陳徵蔚(2005)。部落格系列之四》新興媒體,驚爆內幕:走在新聞檢查前的部落格,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8865。
 
陳徵蔚(2005)。部落格系列之五》行為改變,形塑思維:部落格與網路文化衝擊,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9260。
 
陳徵蔚(2005)。部落格系列之六》微型革命,權力下放:部落格所呈現的網路願景,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ART_ID=19696。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5)。臺灣部落熱(部落格)觀察,http://www.find.org.tw/0105/cooperate/cooperate_disp.asp?id=139。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05)。臺灣部落熱(Blog)觀察,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4_28_05.html。
 
黃怡音、周樹林(2006)。部落格考驗數位出版模式,
 
http://部落格.chinatimes.com/部落格news/archive/2006/03/13/46199.html。
 
葉允斌(2004)。淺談Blog與其社會實踐意義,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36.htm。
 
維基百科(2005)。載體。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D%BD%E4%BD%93。
 
劉常勇(2004)。科技與社會經濟發展,
 
http://www.cme.org.tw/itkm/sub0/%AC%EC%A7%DE%BBP%AA%C0%B7|%B8g%C0%D9%B5o%AEi.doc。
 
數位學習概論(2005)。什麼是RSS?
 
http://wiki.mis.nchu.edu.tw/mediawiki/index.php?title=%E4%BB%80%E9%BA%BC%E6%98%AFRSS%EF%BC%9F。
 
潘裕豐(2005)。創造過程論與創造思考的技巧,
 
http://o2u.org.tw/pyf001/modules/tinyd0/word/200520.doc。
 
謝清富(2005)。部落格 帶動個人化出版風潮 ,
 
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MMContentNoID=14312&MMMediaType=marketing_surve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齊殷(1998)。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5期。
2. 郭芷婷(2005)。部落格、BBS、個人網頁 自助式成名3種方法。e天下雜誌,三月號。
3. 黃元鵬(1998)。知訊連環套:出版學研究與internet資訊。文訊,十一月號,p15-18。
4. 鄭文竹。2003年9月。「警察人員升職訓練之探討」。警學叢刊,第34其卷第2期,頁174-182。
5. 劉宗德。2005年1月。「行政法講座(下)-行政程序法」。日新警察半月刊,第4期,頁98。
6. 洪文玲。「行政調查制度之研究」。警察法學,第4期,頁404。
7. 蔡茂寅。2006年1月。「警察職權行使法上之即時強制」。日新警察半月刊,第6期,頁25。
8. 陳清秀。1999年4月。「新行政訴訟種類之評析與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47 期。
9. 蔡佩潔。1998年3月。「警察犯罪偵察活動與國家賠償」。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3期,頁153-198。
10. 王國蔘。1999年1月。「國賠門檻降低了!--淺談大法官第469號解釋對國家賠償的影響」。法律與你,第6卷第135期,頁142-148。
11. 蔡秀卿。1999年2月。「行政規制權限不行使之國家賠償責任--司法院釋字第469號解釋之意義與課題」。月旦法學,第45期,頁122-128。
12. 蔡佩潔。1999年3月。「警察發布犯罪偵查新聞之行為與國家賠償」。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4期,頁195-209。
13. 蔡宗珍。1999年4月。「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之國家賠償責任理論結構之探討--評大法官會議第469號解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期,頁51-63。
14. 李惠宗。2000年6月。「論行政不作為之國家賠償責任-臺中地方法院86年度重國字第3號(衛爾康事件)判決與大法官釋字第469號解釋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1期,頁35-60。
15. 許義寶。2000年11月。「淺探警察國賠實務案例」。警學叢刊,第31卷第3期,頁24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