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Browne ,Ken原著;王振輝、張家麟譯(2000)《社會學入門》,台北,韋伯文化。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嵩山(1995),《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嵩山(2000),《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台北:稻鄉出版社。
王金松(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長參與之角色與功能的探究),《研習資訊》,18(1),45-51。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1993),《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台北:臺原。
尼爾史美舍(Neil J.smelser)原著;陳光中、奉文力、周愫嫻合譯(1995),《社會學》,台北,桂冠。
牟中原、汪幼絨(1997),《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原民會(1999),原住民族發展方案。
何瑞珠(1999),〈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學報》,27(1):233-261。
依憂樹 博伊哲努(浦忠勇)(1997),《台灣鄒族生活智慧》,台北:常民文化出版。
浦忠成(1996),《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
翁福元(2000),《家庭、學校與社區》,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張再明、王蘇茜(2000),〈阿里山原住民家庭教育推展現況、問題及推展原則〉,收錄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0),「家庭教育課程規劃與方案推展國際研討會」,嘉義,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
張綠薇(1999),〈台灣原住民的困境與教育〉,錄在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編印(2001),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大會參考資料,台北:教育部。
楊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達西烏拉灣 畢馬(田哲益)(1993),《台灣的原住民 鄒族》,台北:臺原。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民1998),《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商業週刊(918期)《菁英部落》
李天民、湯宏忠。(1999)。永遠的達娜伊谷─阿里山鄉鄒族山美社區工作紀實。未出版手稿。
柯金源(2002),《山美-達娜伊谷的傳奇-中華兒童叢書》,,台北,教育部。
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園地》,59/60,63-69。 林振春(1995),《學校辦理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林振春(1996),(學校社區化與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的建構),《北縣教育》,37(6),39-45。 林振春(1995),(學校與社區結合以建立社區文化),《學校社會化》,151-163。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明地(2002),(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際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27,259-280。 林明地(1998),(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6。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與推動工作),《國小組學校經營研發手冊(8)整合社區、家長人力實例》,台北:教育部。
沈華海、林俊彥(2000),(學校社區化經營的理念與策略),《高中教育》,12,47-52。 劉仲成(2000),(學校社區化新探討),《南投文教》,13,76-83。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許添明、劉貞蘭(2000),(原住民學校與家長互動之個案研究—以太陽國小為例),《教育政策論壇》,3(2),90-127。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楊靜芬(2004),(學校與社區關係之分析:從互動理論談起),《國民教育》,44(3),24-29。 黃義良(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合作教學模式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21,64-77。 黃佳玲(2004),(家庭、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國民教育》,44,3,14-17。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
劉貞蘭(1999),(原住民學校與社區結合之困境),《花蓮師院學報》,9,285-306。
吳雅玲(1998),(學校與社區結合之困境及突破之道),《教育資料文摘》,244,119-127。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詹正信(1999),(攜手、希望、快樂行—如何營造快樂的校園文化),《教育資料與研究》,30,22-26。 蔡祈賢(1997),(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新探討),《教師園地》,86,6-16。
蔡炳坤(1996)(以社區取代部落-淺談社區總體營造與原住民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創刊號,58-61。 張芳全(2004),(社區與學校之合作參與),《國民教育》,44,3,8-13。 張琦琪、許添明(2001),(原住民學校實施社區本位教育之探討-國外實踐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原住民教育季刊》,21,71-101。 邱淑華(1997),(學校如何拓展公共關係),《教師天地》,86,22-31。 吳清山、蔡菁芝(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輯,157-169。 許添明(2003),(全村協力-論教育界幫助原住民窮學生),《現代教育論壇-教育界如何幫助窮學生》,214-222,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簡後聰(1997),(社區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師天地》,86,16-21。 丁一顧、張德銳(2005),(中小學家長參與及其教育品質的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35,81-91。 盧玉琴(2000),(親師攜手快樂行),《國教之友》,51(4),38-43。 薛瑞居(2000),(親師領航共織教育遠景-談親師合作的理念與實務),《國教之友》,51(4),4-13。
呂麗蓉譯,Hillary Rodham Clinton著(1996),《同村協力—建造孩童的快樂家園》,台北:遠流。
吳天泰(2003),(九0年代台灣原住民教育文化的政策與措施--學校、家庭、部落與原住民教育),《九十二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大學。
湯仁燕(2002),(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教育研究集刊》48(4), 75-101。 許木柱(1990),(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載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127-149
英文部份:
Bastiana, J(1993). Parent as partners. In P. Munn (Ed.), Parent and schools(pp.101-116).London:Routledge。
Brittle, L.V.(1994).Attitudes of elementary principals toward parent involvement in schools in the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TN.
Goldring, E.B.(1993).Principals, parents, and administrative superio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9(1), 93-117.
Epstein,J.L.(1992). School and family partnerships.In:M.C.Alkin(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nd ed.)(pp.1139-1151).New York, NY:MacMillan.
Carlson,R.E.(1970).Enriching the school curriculum by using the immediate environment. In D.R.Hammerman& W.H.(Eds.), Outdoor education: A book of readings (2nd printing).Minn:Burgess.
網路資料:
http://www.e-tribe.org.tw/tanayigu/DesktopDefault.aspx?tabId=180(2006/4/29):部落E樂園(山美)
http://www.ali.org.tw/tc/spot/scenic_spot_index.php?scenic_spot_id=10(2006/4/29):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旅遊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