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著作:
Barnett, R.(1999),“The limits of competence: Knowledge,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ety”, Buckingham [England] :Bristol, PA :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Dahlaman, C. and Thomas, A.(2000), “Korea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Making the Transition”, Paris: OECD.
Machlup, F.(1962),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ibbons, M. et al.(1994),“Theor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A Critical Approach”,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oward, C. C.(1992), “Theor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A Critical Approach”,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Kerr, C.(1982),“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man, J. H.(1996),“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OECD(1966),“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 OECD.
OECD(2005), ‘Sectoral contributions to gross value added’,“OECD in figures-2005 edition”, Paris:OECD.
Pelikan, J.(1992),“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A Reexamination”,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中文著作(含中譯本):
Chadwick, O.(1984),彭淮棟譯,《紐曼》,台北:聯經。
Clark, B.R.主編(2001),王承緒等譯,《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Drucker, P. F.(2003),傅振焜譯,《杜拉克談未來企業》,台北:時報文化。
Elias, M. & Hassan, M.(2006),謝德鑫等譯,《知識管理》,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Howard, C. C.(1998),張文城譯,〈通識教育的理論之一 -紐曼的理想主義〉,《通識教育》,5(3):75-88。
Kennedy, D.(2000),楊振富譯,《學術這一行》,台北:天下遠見。
Kerr, C.(1987),張建邦譯,《大學的功用》,台北:淡江大學。
Knight, G. R.(1995),簡成熙譯,《教育哲學導論》,台北:五南。
Newman, J. H.(2001),徐輝等譯,《大學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
Nonaka, I. & Takeuchi, H.(1997),楊子江、王美音譯,《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
Polanyi, M.(1985),彭淮棟譯,《博藍尼講演集:人之研究、科學信仰與社會、默會致知》,台北:聯經。
Polanyi, M.(2004),許澤民譯,《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台北:商周。
Thomas, H. et al(2005),《知識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麥格羅希爾。
Webster, F.(2004),周易正等譯,〈高等教育〉,《當代社會學與社會:理論的趨勢》,台北:韋伯文化。
Yardley, M.(2001),徐輝等譯,〈譯者前言〉,《大學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p.1-7。
中華經濟研究(2001),《主要國家發展知識經濟與知識產業之政策研究》,台北市:經濟部。
王增進(2003),《後現代與知識份子社會位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江宜樺(2005),〈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政治與哲學評論》14:37-64。
李曼麗(1999),《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誠(2001),〈什麼是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台北:天下遠見。
林孝信、黃俊傑(1997),〈美國現代大學的理念與實踐-以芝加哥大學為例〉,《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台北:中國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邱兆偉主編(2000),《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金耀基(1984),《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文化。
金耀基(2001),〈在世紀之交談大學之理念與角色〉,《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
苑舉正(2004),〈推廌序:博藍尼《個人知識》簡介〉,《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台北:商周。
徐宗林、周愚文(1997),《教育史》,台北:五南。
徐輝、顧建新(2001),〈譯著前言〉,《大學的理想》,杭州:浙江教育。
馬豔、楊小勇、龔曉鶯(2003),《知識經濟》,台北:揚智文化。
張朝欽(2004),〈評介Michael Gibbons等人的科學與技術研究著作:新的知識生產方式〉,《東吳社會學報》,17:155-178。 許澤民(2004),〈譯者序:博藍尼與個人知識〉,《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台北:商周。
陳伯璋、薛曉華(2002),〈大學理念的知識觀反思與大學實體的社會建構-一種對「大學」的知識社會學反省〉,《思與言》,40(4):51-113。 曾孝明(2001),《台灣的知識經濟》,台北:群學。
曾銘深,劉大和主編(2001),《知識經濟:引領知識新潮,推動臺灣進步》,台北:臺經院。
黃光雄(1998),《西洋教育思想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坤錦(1999),《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主編(2005),《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溫源鳳、湯凱喻編著(2005),《知識管理:科技、研發資訊與績效》,台北:普林斯頓國際。
詹棟樑(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鄒川雄(2006),《通識教育與經典詮譯》,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克智、董安琪(2001),〈知識資本主義:台灣的新挑戰〉,《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台北:天下遠見,P.19-47。
鄭曉滄(2001),〈大學教育的兩種理想〉,《大學精神》,台北:立緒文化。
戴爾.尼夫、安東尼.塞斯菲爾德、杰奎琳.塞弗拉主編(2001),邸東暉、范建軍譯,《知識對經濟的影響力》,台北:知書房。
戴曉霞(1997),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銷理念在高等教育課程革新之運用〉,《邁向未來的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文化。
戴曉霞(2002),〈從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及其對高等教育課程之影響〉,《教育研集刊》,48(2):199-231。
網頁資料:
T灣新銳文化工作坊,〈歐洲民族國家演進的歷史趨勢〉,《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cademia/modern%20society/ms15.htm》,2007/6/1。
梁美儀,〈從「自由」到「通識」-通識教育理念和實踐〉,《http://www.cuhk.edu.hk/oge/orientation06/liberalvsgeneral.htm》,2007/5/20。
陳奎德,《http://www.boxun.com/hero/chenkuide/21_1.shtml》,2007/5/20。
曾榮光(2005),〈通識教育意義的歷史發展 —尋找通識教育的意義〉,《http://www.thecorner.org/cgi-bin/forum301/board-profile.cgi?action=rate&topic=10&page=2954&post=1774》,2007/4/30。
維基百科,〈公共財〉,《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C%E5%85%B1%E8%B2%A1&variant=zh-tw》,2007/5/1。
維基百科,〈啟蒙時代〉,《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5%9F%E8%92%99%E9%81%8B%E5%8B%95&variant=zh-tw》,2007/4/30。
歷史文化學習網,〈啟蒙運動的背景-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755&subjectid=1077》,2007/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