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2: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淑芬
研究生(外文):Shu-fen Liu
論文名稱:「讓我們一起老去」:中年離婚女性的返家之旅
論文名稱(外文):「Let Us Grow Old Together」:Middle-Aged Divorced Woman's Journey Home
指導教授:劉惠琴劉惠琴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hei-ching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生死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7
中文關鍵詞:敘事研究女性主義離婚女性老年規劃
外文關鍵詞:Divorced womenfeminismnarrative researchplanning for old 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11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8
  本論文所關心的是中年離婚女性的老年規劃以及死亡觀點。
 
  論文是以「女性主義」為研究觀點。運用「自我敘說」、「團體敘說」、「田野觀察」的方法收集資料。在四位50-60歲的中年離婚女性坐入「中年」面向「老年」時,覺察「中老年女性共同處境」下,打破「傳統的養老觀」、建立「老年新境地」、在積極面對、探討「生死議題」之下,她們提出了以下八點的關注:
 
1、破除「養兒防老」的觀念,建立「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
2、「自由、自在的獨居生活」可以是很幸福的
3、破除「傳宗接代」觀念,「香火繼承」並不重要
4、破除傳統父系的「祭祀觀」,樹葬、海葬都是新的選項
5、建立互助社群、尋找生命中的感動,活出生活新境地
6、統整生命的課題、實踐生命的意義
7、「死亡」歸途的認識與準備
8、宗教歸屬與生命體悟
 
  希望本研究對於台灣高齡化社會中,日益趨多的單身中老年女性,在規劃老年生活與出路時,提供多元的思維與選擇,也希望能作為台灣本土老年政策的參考,更盼望經由本研究可以引發更多元族群,投入安老問題的探討。
  This thesis discusses middle-aged divorced women’s plans for old age, and their perspective about death.
The thesis is written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Using “self-narrative,” “group-narrative,”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From the chosen four subjects ages between 50-60, facing old age, realizing the situation of living alone, breaking traditional old age retirement plan, constructing “new situation”, and assertively facing and discussing the death questions, 8 issues were raised:
 
1. break the traditional old-age concept, contract self-help abilities
2. live freely and live independently can also mean happiness
3. break “having a son to carry on the family name”
4. break patriarchal “sacred” ceremony, see “tree burial” and “sea burial” as new options
5. construct a self-help society, look for life meaning
6. Integrate life lessons, to put into practice the meaning of life
7. prepare and recognize the death journey
8. to belong to a religious group and gaining life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hopes to provide a fresh perspective for single middle aged females living a society with increase average age 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options when planning for old age, as well as provide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for policy makers to consider in regards to their welfare. Further more, this thesis hopes to inspire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planning for old a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觀點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四節 名詞界定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台灣女性的處境與權益的變化 10
第二節 打開性別意識的鑰匙 15
第三節 生命的體悟 22
第四節 老年理論與公共政策 28
第五節 家的新意義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敘事研究 40
第二節 自我敘說與團體敘說 43
第三節 參與觀察法 46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47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5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1
第七節 研究品質的檢核 52
 
第四章 我的生命故事 54
淑芬的生命故事 55
 
第五章 三位離婚女性的生命故事 74
第一節 瀟灑的「吉普賽」女郎-木蘭 74
第二節 「苦行式」修行的華宇 88
第三節 追求「真善美」的善真 97
 
第六章 中老年女性共同處境與關注 109
第一節 中老年女性共同處境 109
第二節 中年女性對老年與死亡的關注 110
 
第七章 研究討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研究討論 12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1
第三節 研究反思 13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37
第五節 論文完成後的反思與發展 138
 
參考文獻 140
 
【附錄一】台灣婦女運動 144
【附錄二】研究參與同意書 147
 
表格 1:研究參與者相關資料 49
中文文獻
 
內政部 (2005)。中華民國臺閩地區重要人口指標。台北市:內政部戶政司。
 
尤美女(1992)。愛情•法律•新女性。台北市:聯經。
 
王邦雄(1999)。在家、出家與回家。台北市:九歌。
 
王甄蘋(1999)。壓迫中的解放與自由:一個諮商員的自我敘說、自我生成與專業實踐。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維婷(2003)。女人祭祀、殘缺的價值。(聯合報)。2003/4/9。十五版
 
呂松庭(2005)。許一個老人共和國:為自己、也為高齡化社會做準備。張老師月刊,2,10-18頁。
 
余德慧、呂俐安(1992)。中央研究院科技學術研討會。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敘說資料的意義-生命視框的完成與進行。台北:南港。
 
李昭慧(2002)。生命之河:一個中年女性安全感與母職的破解。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本炫,周平編(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邱天助(2005)。老年、性別與政策:老年卓越與性別主流觀點。發表於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第一屆性別研究與公共政策學術研討會:性別主流化在台灣。
 
邱孟麗、林汶娟、吳少君編(2005)。返家之旅:單親家庭生命故事。台北市: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夏林清(1997)。晚晴婦女協會:義工支持團體上課筆記。
 
翁開誠(2002)。主體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19-244頁。
 
高有智(2002)。婦女新知:女兒爭產有理。(中國時報)。2002/8/25。十三版
 
陳怡靜(2005)。名禁列族譜、女性最不滿。(蘋果日報)。2005/1/27。十八版
 
黃慧文(2003)。台灣婦女非政府組織的角色與功能。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學富文化。
 
傅偉勳(1993)。死亡尊嚴與生命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市:正中。
 
張利中(2001)。「尋獲生命意義」的時態與心理歷程。南華大學生死學通訊第五期,31-35頁。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臺美光(2004)。女人與中年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24,215-244頁。
 
劉惠琴(1991)。從心理學看女人。台北市:張老師。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0,41-77。
 
劉惠琴(2002)。助人專業與性別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3,45-72。
 
劉惠琴、翁開誠(2003)。自我的生成與轉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未出版。
 
劉惠琴(2006)。研究生論文討論會筆記。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臥龍主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
 
藍佩嘉(2006)。你也不喜歡過年嗎?。(中國時報)。2006/2/2。十五版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
 
龔卓軍主編(1997)。台灣現象學:性•身體•現象學。台北市:梅洛龐蒂讀書會出版。

英文文獻
 
Alexandra G. K., & Irene P. S., Janet L. S. , Jean B. M. ,Judith V. J.(1991).Women’s Growth In Connection.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Angela Browne-Miller(1998)。擁抱死亡(Embracing Death)(申曉玉譯)。台北市:月桂文化出版社。
 
Baumeister, R. F.(1991).Meaning of life. New York:Guilford Press.
 
Betty Friedan(2000)。覺醒與挑戰: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李令儀譯)。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Betty Friedan(2000)。美好的銀髮歲月:生命之泉(The Fountain of Age)(李錄後、陳秀娟譯)。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2003)。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王勇智、鄧明宇譯)。台北市:五南。
 
Clifford Geertz(1973)。文化的解釋(納日碧力戈、羅紅光譯)。上海:上海人民。
 
Denzin﹐N.K.(1999)。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張君玫譯)。台北市:弘智文化。(原書於1989年出版)
 
D. Jean Clandinin&F. Michael Connelly(2003)。敘說研究(Narrative Inquiry)(蔡敏玲、余曉文譯)。台北市:心理。
 
Erik H. Erikson. , Joan M Erikson & Holen Q. Kivnick(2000)。Erikson 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周伶利譯)。台北市:張老師。
 
Jill Freedman & Gene Combs(2000)。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易之新譯)。張老師出版社。
 
Joanne Wieland-Burston(1999)。孤獨世紀末(Contemporary solitude:the joy and pain of being alone)(宋偉航譯)。台北縣:立緒文化。
 
Marcia Karp(2002)。心理劇入門手冊。(The handbook of psychodrama)(陳靜如譯)。台北市:心理。
 
Michel Foucault(1993)。知識的考掘(L''archéologie du savoir)(王德威譯)。台北市:麥田。
 
Michele L.Crossley(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朱儀羚等譯)。嘉義市: 濤石文化。
 
Osho(2001)。成熟:重新看見自己的純真與完整(Maturity-The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Oneself)(黃瓊瑩譯)。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
 
Simone de Beauvoir(1992)。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Le Deuxiéme Sex)(歐陽子譯)。台北市:志文。(原書於1949年出版)
 
Simone de Beauvoir(1992)。第二性,第二卷:處境(Le Deuxiéme Sex)(楊美惠譯)。台北市:志文。(原書於1949年出版)
 
Shere Hite(1994)。海蒂報告(21、22冊)(Women and love:A Cultural Revolution in Progress)(林淑貞譯)。台北市:張老師。
 
Viktor E. Frankl(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趙可式、沈錦惠合譯)。台北市:光啟文化。
 
Viktor E.Frankl.(2002)。意義的呼喚(Was nicht in Bűcherm steht. Lebenserinnerungen )(鄭納無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Yalom﹐I.D.(2003)。存在心理治療(上、下兩冊)(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易之新譯)。台北市:張老師。(原書於1980年出版)
 
日文文獻
 
曾野綾子(2002)。中年以後。(姚巧梅譯)。台北市:天下雜誌。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