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尹美琪(1988) 。大學生宗教信仰與人生意義感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淑女(1994)。家庭暴力對青少年暴力及犯罪行為之影響。社區發展季刊。 李彬(2005) 。生死教育對醫學系學生生命態度教學成效之探討,以某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1990) 。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71-97。 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宋淑鈴(2005)。生命教育融入高職護理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 吳淑貞(2004)。不同教學模式對高職女學生生命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1996)。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張老師文化。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法。台北:學富。
岳玉玲(2004)。生命教育對中途之家不幸少女生命意義感影響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法務部(2005)中華民國93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
周震歐(1977)邁向已開發國家的犯罪問題。台北市:幼獅。
林正文(2005)。少年犯人格特質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方法院保護管束少年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2002)。監獄行刑法論。台北:五南。
林岳葳(2003) 。受刑人互動關係與監獄化對秘密通信權看法之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吉基(1998)。生命教育的內涵與目的。收錄於台灣省高級中學八十七學年度—南區生命教育推廣研習會手冊。台南:善化高級中學。
林思伶(2000)。高級中學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方法與成果調查研究。載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2002)。學校生命教育現況分析。中原學報,30(2),173-187。 紀潔芳(2001)。「生死教育教師素養之探討:兼談師資培育」,載於第一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侯俊明(2006)。生死教育課程對原住民高中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教育部 (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九十至九十三年度)。台北:教育部。
孫效智(2000a)。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
徐惠琳(2005)。建構取向生命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教學影響之探討—以技職院校五專部學生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景然(1992)。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圖書。
張秀娟(2004)。生命教育對高職夜校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卿(2005)。監禁環境的人格研究—以監獄文學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陸娟(2002)。生死教育對綜合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游恆山譯(1992)。Frankl, V. E.原著。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台北:遠流。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
曾煥棠。生命教育的設計與評量。上網日期:2006年10月9日。網址: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JBPK5BIK.htm
黃光雄(1991)。教學原理。117-125、216-228。台北:師院教育叢書。
黃富源(1987)。親子關係人格適應與內外控取向對少年犯罪傾向影響之研究。警政學報,12,293-316。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台北:寰宇出版公司。
黃善真(2006)死刑改判無期徒刑女性當事人生命之轉化歷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楊士隆(1997)。犯罪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士隆(2001)。犯罪心理學(第三版)。台北:五南。
趙可式、沈錦惠(2001)譯,Frankl著。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出版社。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劉焜輝(1977)。青少年面面觀。台北:天馬。
劉玉玲(2002)。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楊智文化。
劉香妏(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峻誠(2003)。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明昌(2001)。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意涵的分析與探討。載於生命教育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隊論文集,1-13。台中:逢甲大學。
蔡明昌(2002a)。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十卷三期,1-1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蔡明昌(2002b)。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論與意涵。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研習會。南華大學藐姑射國際會議廳。
鄧運林(2000)。認識生命教育。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21-24。心理出版社。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1-25。台中:國立教育資料館。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3-30。 聯合報。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1999年1月3日)
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Irvin D.Yalom著。存在心理治療(下)易之新譯(2003)。台北:張老師文化。
J.Canfield & H.C. Wells著/呂勝瑛譯(1985)。增進自我概念(100種方法)。台北:遠流文化。
二、英文部份
Bandura,A.(197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8(3):12-29.
Crumbaugh,J.C.(1973)Everything to gain: a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analysis.Chicago:Nelson-Hall Company.
Crumbaugh,J.C.&Maholic,L.T.(1963).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existentialism:The psychometric approach to Frankl’s concept of noogenic neurosis.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pp.200-207.
Frankl,V.E. (1963)Man''s Search for Meaning.Boston: Beacon Press.
Frankl,V.E. (1967).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 Selected papers on logo therapy. 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
Frankl,V.E.(1988). The will to meaning :Foun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gotherapy.(2nd ed.)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Gill, A. S. (1970). An appraisal of Viktor E.Frankl’s theory of logotherapy as a philosophical base for education. ProQuest Digittal Dissertation Abstracts,Dai-A31/05,P.2002.(Publication No. AAT 7023269)
Hedlund,D.E. (1977).Personal Meaning: Guidance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for Window Personal and Journal.23,pp602-604.
Jacobson, Ritter, & Mueller(1977)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2nd ed.). New York Longmans, Green.
J.Crumbaugh, ”Cross-Validation of Purpose in Life Test,”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1968)24:74-81.
M.Familetti,”A Comparison of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of Delinquent and Non-delinquent High School Boys,”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pt.1975 vol.36(3-A),1825.
Miller,W.B.(1958).Lower class culture as generation milieu of gang delinquency.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4(Summer):5-19.
Yalom,I.D.(1980).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New York: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