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為言(1998)。少女墮胎,與女性主義者有關?。人本教育雜記,104,88-90。
王瑞琪(1992)。台北市高職三年級學生避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瑞霞(2000)。青少年性健康促進。護理雜誌,47(1),26-31。 王偉等(1991)。人類發展學(上冊)。華杏,台北。
王國恭(1996)。早產。智慧型婦產科學多媒體教學網路環境。民94年9月12日取自:http://med.mc.ntu.edu.tw/~obsgyn/spe/spe_003.htm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性別統計指標,婚姻與家庭,中華民國93年台閩地區各縣市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年齡。民94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九十四年第二十四週內政統計通報(94年1至5月嬰兒出生狀況統計。民94年8月13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main_1.asp?id=1704
中華民國護理教師協會(2003)。健康與護理課程爭取之過程。民94年5月10日取自:http://w3.yfms.tyc.edu.tw/frag/fpdb/new_page_1.htm
台灣性教育協會。杏林發表2002年十大性聞問卷票選。性教育通訊,21(5),4,民94年5月10日取自:http://www.sexedu.org.tw/taseweb/WORD/1(4)0115.doc
江麗美(譯)(1997)波伊曼著。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與挑戰。台北,桂冠。
全國法規資料庫。優生保健法(民國88年12月22日修正)。民94年5月1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L007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民國89年05月09日修正)。民94年5月1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L0070002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民94年5月10日取自: 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healthsport-source.php
李佳燕(2004)。只論生的生命倫理學。民94年9月12日取自:南方電子報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20040706.htm
呂信雄(2000)。淺談醫療倫理。民94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misc/%AA%C0%B7|%A4%CE%AD%DB%B2z.htm
余依婷(1997)。醫學倫理緒論。民94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ba.ncku.edu.tw/teacher/yong/zhe/filedown/ethics_med/M_ETHICS/ethics.htm
李瑞全(2004)。從儒家倫理論母親胎兒關係。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56-61。 李碧娥(1999)。未婚女性於第一孕期施行人工流產手術的經驗歷程與相關照護需求。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孟智(1998)。青少年之生育問題。中華衛誌,17(5),381-387。
何懷宏(2002)。倫理是什麼。台北,楊智文化。
何春蕤(1998)。從人本性教育看人工流產。載於:現代化與實踐倫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圖書館室編。
艾立勤(2002)。墮胎後遺症知多少---系列報導 重大創傷後遺症/墮胎後遺症。 輔仁大學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供稿 。民94年4月21日 取自:http://www.catholic.org.tw/cathlife/2002/2483/09.htm
艾立勤(2003)。天主教生命倫理觀的基本視域。哲學與文化,30(1),19-44。 艾立勤(2001)。論接合子是不是位格人。哲學與文化,28(8),691-715。 林惠生(2002)。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男女學生性知識、態度及危害健康行為與網路之使用。發表於台灣性教育協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台北榮總。民93年4月21日 取自:http://www.bhp.doh.gov.tw/people/people-index.htm
邱仁宗(1988)。生死之間道德難題與生命倫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林婉玉(2003)。未婚青少女學生墮胎的照護。豐商學報,8,39-49。 林陳立、莊騏嘉、周曉文(2004)。向九月墮胎潮說NO。嬰兒與母親,168-176。 紀靜惠(2002)。各類人士對醫療倫理觀點差異之探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胡素玲、高毓秀(2002)。大學生墮胎調查研究。發表於第二屆亞洲性教育研討會,高雄:樹德科技大學。
柯志明(2002)。道德困境與虛己倫理:以兩種困境墮胎類型為例的倫理神學反思。神學與教會,27(2),319-344。 重編國語辭典(1995)。台灣商務印書館(7版),台北。
馬玲玲(2001)。軍訓護理教師相關制度之沿革。民96年6月20日取自:http://w3.yfms.tyc.edu.tw/frag/fpdb/new_page_57.htm
時國銘(2002)。論生命倫理學中物種主義之爭議(上)。鵝湖月刊,27(9),50-55。
晏涵文(2002)。生命與心理的結合。張老師文化,台北。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臺灣性學學刊,4(2),1-14。 孫效智(1996)。倫理學之內涵與教學。哲學與文化,23(2),2248-2255。 孫效智(2004a)。當前台灣社會的重大生命課題與遠景。哲學與文化,31(9),3-20。 孫效智(2004b)。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民94年6月20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
孫效智(2004c)。生命教育的困境與展望。民94年6月20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
孫效智(2004d)。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民94年6月20日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
高淑貞、黃以文(2004)。從網路性提問分析青少年性教育需求-他們究竟想知道什麼?。中華輔導學報,16,1-34。 許文德。墮胎與人工流產。民93年4月21日 取自: http://www.dryahoo.org.tw/次網頁/衛教走廊/醫學法律/墮胎.htm
郭貞伶、陳雅汝(譯)(2002)。生命自主權。商周出版,台北。
張耀尹、方慶霖(民93年4月16日)。護理課看墮胎片 學生大呼噁心 婦女團體強烈抨擊。東森新聞。民93年4月21日 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04/16/952-1616898.htm
張勵德(民93年4月20日)。墮胎影片爭議 婦團:過時影片只恐嚇 達不到性教育目的。東森新聞。民93年4月21日 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04/20/23-1618880.htm
張勵德(民93年4月20日)。反墮胎影片引爭議 釋昭慧:只是提供少女另一種思考。東森新聞。民93年4月21日 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04/20/23-1618817.htm
張美鶴(2003)。墮胎與生育、非期望懷孕與期望懷孕、及重複懷孕在未成年少女中間之比較。未發表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台南市。 張瓊方(2004)。墮胎-嬰兒與母親的戰爭。光華,79-83。 張湘淩(2003)。台中市高中職學生生命倫理態度之研究──墮胎及代理孕母議題。未發表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張玨(1994)。墮胎合法化對臺灣婦女的省思。婦女與兩性學刊,3,1-23。
張苙雲(2003)。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陳文珊(2004)。墮胎倫理的爭議。玉山神學院學報,11,143-173。 陳世杰(2002)。墮胎罪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台中。 陳昭德(1988)。優生保健法實施ㄧ年之回顧與展望。醫事法學1(5),78。 陳淑溫(2003)。無聲的消失-文獻探討e世代青少年的墮胎。長庚科技學刊,2,75-82。 陳靜玟(2004)。台灣地區報紙對墮胎新聞報導的內容分析: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陳九五(1995)。高中職及護專二年級學生對懷孕及避孕的認知、態度及行為意向之初探。臺灣性學學刊,1(2),3-13。 陳佳禧(2003)。老 人統整與絕望之研究-以苗栗地區老人為例。未發表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慧女(2001)。青少女未婚懷孕問題及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182,11-15。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多元觀點探討優生保健法修正案」座談會實錄。民94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npf.org.tw/monograph/series/series129-IA.pdf
黃宗樂(1995)。六法全書刑法。台北,保成文化。
黃慶明(1996)。台灣社會中有關墮胎問題之反省與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SC85-2411-H034-002-D5)
黃淑英(2003)。人工流產,誰來同意﹖。民94年4月21日 取自:http://newcongress.yam.org.tw/women/01inf0115.htm
游惠瑜(2005)。生命議題的倫理思考。哲學與文化,32(6),89-108。 莊素珍、陳羿君(2004)。大學生對墮胎知識與墮胎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發表於第二屆亞洲性教育研討會,高雄:樹德科技大學。
鄔昆如(1996a)。倫理學是什麼-基本概念。哲學與文化,23(7),1748-1763。 鄔昆如(1996b)。倫理學的各種學說。哲學與文化,23(10),3044-3055。 詹棟樑(1997)。教育倫理學導論。台北,五南。
楊植勝(譯)(1997)。生死的抉擇基本倫理學與墮胎。台北,桂冠。
雷文玟(2003)。解構我國胚胎保護規範體系—發現父母生育自主的地位。台大法學論叢,33(4),1-36。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 態度。(1998)。國語辭典。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錄,民94年9月12日取自:http://140.111.34.46/dict/
態度。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2月4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05087.
葉匡時(1995)。台灣企業社會的企業倫理實況分析。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台北。
鄭丞傑(2004)。解讀2003Durex杜雷斯全球性調查報告一下。性教育通訊,6(13),6-7。
黎小娟、陳玉玲(2002)。以RU486施行早期人工流產的已婚婦女之決策過程。長庚護理,13(2),136-145。 劉淑翎(2000) 。2000少女紅皮書—正式人權,疼惜台灣少女。勵馨基金會,民94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goh.org.tw/chinese/report/report_youth3.doc
劉瑞瓊(2005)。全人教育的實踐與成效∼一所教會學校的案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台北縣。 劉仲冬(1995)。北台灣婦女健康座談會。節錄自《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健康與生育篇》民93年5月21日取自:http://newcongress.yam.org.tw/women/99inf009.htm
劉仲冬(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
賴文遠(2004)。從儒家之觀點看「墮胎」之議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1,48-55。 樸慧芳。兩難的抉擇 影響墮胎決定的心理因素。民93年5月21日 取自:http://www.cdn.com.tw/daily/1997/11/20/text/861120e6.htm - 3K - 2001/09/19
蔡金拉(2004)。關懷弱勢中的弱勢—從尊重生命探討不墮胎的抉擇歷程。未發表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蔡旭美(2003)。1965至1998年台灣人工流產之長期趨勢。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台北。 蔡振修(2003)。醫事法律總論。台中
蔡甫昌、李民濱(2002)。當代生命倫理學。醫學教育,6(4),3-17。
蔡墩銘(1995)。墮胎與人工流產。月旦法學雜誌,試刊號,55-58。 鍾麗華(2003.12.26)。在校生未婚懷孕近半墮胎。自由時報,第9版。
戴正德(1999)。青少年性的迷失與墮胎的省思。健康世界,6,57-60。 戴正德、李明濱(2002)。醫學倫理導論。台北市,教育部。
勵馨基金會(2001) 。網路使用者對「安全性行為」之態度及行為調查報告。民94年6月21日取自:http://www.goh.org.tw/chinese/report/report_youth8.doc
勵馨基金會(2001) 。勵馨「未婚懷孕服務方案」成果報告。民94年6月21日取自:http://www.goh.org.tw/chinese/report/report_youth9.pdf
羅慧如(2002)。論墮胎的道德問題。壢商學報,10,45-70。 羅秉祥(1996)。繁星與道德。台北,唐山。
辭海(1997)。台灣中華書局(初版),台北
蕭宏恩(2000)。護理倫理新論。台北,五南。
釋昭慧(2004)。問題在其「是否實相」。節錄自《弘誓雙月刊》第69期,2004年6月。民94年6月20日取自: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69/69-14.htm
釋惠敏(1996)。安寧療護的佛教倫理觀。中華安寧照顧協會1,45。 嚴久元(1973)。當代醫事倫理學。台北:橘井文化。
蘇芊玲(2004)。一部極具爭議的墮胎影片。民94年6月20日取自: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Marriage/fornicator/abortion/articles/2004Jan-Jun/20040412a.htm
二、英文部分
A.E.,Abdel, B.N.H.,Arch, & A. L.,Taher, (2004).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beliefs 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attitudes towards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Bristol, 24(5), 557-562.
AGI (1999). Sharing Rsponsibility: Women Society & Abortion Worldwide. New York: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Bay-Cheng, L. (2001). SexEd.com: Values and norms in web-based sexuality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38(3), 241-251.
Beitz, J. M. (1998).Sexual health promotion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primary prevention strategies. Holistic Nursing Practice, 12(2), 27-37.
Barton, W. H., Watkins, M., & Jarjoura, R. (1997). Youth and communities:toward comprehensive strategies for youth development. Social Works, 42(5), 483-493.
Clarke,L. (1999). The person in abortion. Nursing ethic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6(1), 37-46.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2nd ed.).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e Gaston, J. F., Weed, S.,& Jensen, L. (1999).Understand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sexuality. Adolescence, 31, 217-231.
Denny, C. M. (2001). The Use of A Stress and Coping Model to Understand Women Experiences with Abortion. Master Thesis,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Dworkin, Ronald. (1994). Life’s Dominion: An Argument about Abortion, Enthanasia, and Individual Freedom. NY: Vintage.
Fullerton, D. (1997). A review of approaches to teenage pregnancy.Nursing Time, 93(13), 48-49.
Fleming, G. V. & O''Connor, K. G. (1993). Adolescent Abortion: Views of the membership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 Pediatrics, 91(3), 561-565.
Franz,et.al.(1990). Adolescent abortion association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Values and Social Change, 3(3), 126-135.
F. Gary Cunningham.(1997)Williams Obstetrics. McGraw-Hill Professional.
Jacques Maritain(1960). moral philosoph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or`s Sons.
Moran, J. (2003). Sex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right: Reviews in American History. H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1(2), 283-289.
Mabray, D., & Labauve, B. (2002).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sexul education. Sex Education, 2(1), 31-44.
Nitz, K.(1999). Adolescent pregnancy prevention:A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and programs .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9(4), 457-471.
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RCOG (2000). The care of women requesting induced abortion. Retrieved May. 24, 2005, from http://www.nelh.nhs.uk/ guidelinesdb /html /fulltext-summary /Induced Abortion.html.
Somers, C. & Eaves, M. (2001). Is earlier sex education harmful? An analysis of the timing of school-based sex education and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urs. Research in Education, 67, 23-32.
Sloan,L.A. (1983).Abortion attitude scale.Health education, 14 (3), 41-42.
Veronica, E. et.al. (2001). Abortion: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es.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0 (5), 517-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