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丁雪茵、鄭伯勳、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研究,6,頁354-376。
尹祚芊(2002)。公共衛生護理學。台北:匯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世俊、林麗嬋等(1998)。老年護理學。台北:匯華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保進(2006)。英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三版)。台北:心理。
內政部統計處(2000)。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3)。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報告。台北:內政部。
行政院衛生署(2003)。民國91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資料。衛生統計資訊網。摘自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會第二處(2006)。就養服務,退輔會網路。摘自http://www.vac.gov.tw/dept2/statistic.htm。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會編印(2004)。榮民服務白皮書。台北:退輔會。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惠生主編(1999)。1996年台灣地區中老年保健與生涯規劃調查報告。台中:行政院衛生署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三衛(1996)。老人生活品質:非制度化功能支持網絡對老年主觀幸福的影響-台灣之例子。東海大學社研所碩士論文。 林尹霈(2005)。應用常識模式探討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老人的疾病認知及其因應策略。中國醫藥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楹棟、賴資雯(2005)。退除役官兵就養體制規劃、現況及未來發展願景,社區發展季刊,110,頁48-55。 林淑敏(2004)。社區榮民與非榮民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伶(2005)。第2型糖尿病老人生活適應與死亡態度相關性研究-以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秋芬(2000)。老榮民的家庭關係初探:以配偶罹患精神疾病於玉里榮院長期住院者為例。慈濟醫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德(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東華。
李世代(2001)。長期照護之概說,當代醫學,29(1),頁60-69。 何延鑫(2002)。某醫學中心糖尿病患者之心理社會適應、因應方式與衛教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千惠(2004)。第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與遵醫囑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錦勳(2004)。特需照顧獨居資深榮民生活狀況及照顧服務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 例。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瓊(1998)。台灣老人醫療及長期照護需要-迎接高齡社會的挑戰論文集。厚生基金會出版。
吳老德(2003)。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
范涵惠(2002)。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健康狀況、生活適應及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冬芬(2004)。雲嘉地區資深榮民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月娟(1994)。慢性病患所承受的衝擊與因應行為,護理研究,2(2),頁140-152。
胡月娟等人(2005)。慢性病護理學第四版。台北:匯華。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侯麗鸝(2003)。台北地區單身老年榮民憂鬱症狀、孤寂感與社會支持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克明主編(2003)。身體活動與老人生活品質。台北:國家衛生研究院。
高碧弘(2003)。榮民之家老年榮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以岡山榮家為例。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述宇主編(2003)。ACME簡明英漢辭典(一版,頁158)。台北:世一。
徐慧娟(2003)。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3,頁252-260。 陳玉敏、李月萍(2004)。老年人之整體性照護,護理雜誌,51(3),頁7-10。 陳清惠(2004)。休閒活動對老年生活之意義,護理雜誌,51(3),頁15-18。 陳珮娥、湯玉英(2005)。因應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2(2),頁61-65。 陳芬苓(2005)。科技在老人健康照護之應用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10,頁176-185。 陳李綢(2000)。大學生心理適應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陳惠美(1992)。糖尿病患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芝(1993)。老年慢性病患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榮總住院病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峰瑛(2003)。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探究-以高雄都會區的獨居老人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金延(2004)。老年癌症患者手術前後不確定感、社會支持與心理適應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婷、楊雅筠(2006)。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3,頁208-224。 黃仁峰(2003)。老榮民鄰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意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谷孫主編(2001)。柯柏英漢雙解辭典(二版,頁390)。台北:東華。
許崇明主編(2001)。新版圖解英漢辭典(一版,頁235)。台北:正崇。
張苙雲(2004)。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郭洺豪(2002)。榮家內住榮民健康生活品質之探討。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麗馨(2002)。生病陪伴歷程的體驗-一位兒癌母親的自述。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駕騂(1999)。老人學。台北:揚智。
梅陳玉嬋、楊培珊(2005)。台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曾淑汝(1999)。護理之家老年住民的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肅科(2005)。高齡化社會與老年生活風格,社區發展季刊,110,頁230-241。 蔣文玉(1997)。勇敢面對慢性病。台北:張老師。
趙珮琁(2003)。老榮民自覺健康狀況、憂鬱狀態及生活品質相關性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娟(1998)。罹患慢性病老人生命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探討,護理研究,7(4),頁297-306。 劉俊榮(1997)。老年期聽覺老化、溝通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志文(1998)。安養機構老人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紀萱(1992)。尿毒症患者等待腎臟移植期間的心理社會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冠郎(2004)。老人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與健康效用之研究。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淑敏(2002)。探討社會支持對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壓力感受及心理社會健康功能之影響。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立卜玲(2004)。榮家榮民健康生活品質與兩年存活狀況追蹤比較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淑貞(1993)。糖尿病人之心理社會適應與生活品質,護理新象,3(4),頁181-188。 蕭鵬卿、湯玉英(2004)。壓力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3),頁71-75。 謝寶煖(2001)。APA Style 完全上手指南。台北:文華。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頁137-150)。台北:巨流。
顏元叔主編(2003)。時代英漢雙解大辭典(二版,頁286)。台北:萬人。
羅凱南(2001)。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玉慈、余玉眉、連倚南(1997)。罹患中風對家庭的衝擊。台北:臺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 蘇建文等人(1995)。發展心理學(頁677-698)。台北:心理。
Duane,S., & Sydney, E. S.(2004)。人格理論「第二版」。台北:揚智。
David, M.B., Anne, V.G., & Sueann, R.A.(1996)。實用人類發展學。台北:華杏。
Douglas, H. P.(1996)。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揚智文化。
Erikson(2000)。老年研究報告。台北:張老師。
Hurlock, E.B.(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Jung, C. G.(1999)。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文化。
Maximilienne, L.G. & Anne, F.(1994)。社會老年學。台北:遠流。
Rita, L.A., Richard, C. A. , & Edward,E. S. (2001)。西爾格德心理學。台北:桂冠。
Vimala, P.(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英文文獻:
Burckhardt, C. S.(1987).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chronically ill.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2(3), pp.543-550.
Erikson, E. H.(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 . NY: Norton.
Erikson, E. H.(1998).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 NY:London.
Havighurst, R., Neugarten, B.L., & Tobin, S.S.(1968).Disengagement and patterns of aging, In B.L. Neugarten (Ed), Middle Age and Aging(pp.161-173).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ymovich, D. P., & Hagopian, G. A.(1992).Chronic illness in children and adults:A psychococial approach. Philadelphia:W.B.Saunders.
Justice, B.(1988).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outcomes. In M . L. Russel(Ed.), Stress management for chronic disease. New York:Pergamon press.
Kuo-Cherh, H., Ravu, K.S., & Chyongchiou, J.L.(1999).Relation between Self-Perceptions of Health Status and Self-Care Behaviors of Older Adults. The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1(1), pp.25-41。
Lazarus, R. S.,&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Springer.
Lazarus, R. S.,& Folkman, S.(198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and emotion: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6(3), pp.309-317.
Miller, J. F.(1992).Coping with chronic illness(PP.413-433). Philadelphia:Davis.
Peck, R. C.(1968).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In B.L. Neugarten (Ed), Middle Age and Aging(pp.88-92).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