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翁台生( 1980)。痲瘋病院的世界。台北市:皇冠 。
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資料提供(2000)。癩病知識及防治手冊。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印製。
張宜平撰文 林國彰、張蒼松攝影 (2004)。悲歡樂生。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出版。
張蒼松(2006)。解放天刑。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文化局。
劉集成(2004)。樂生療養院志,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文化局 。
樂生療養院棲蓮精舍(1994)。寒森歲月──棲蓮精舍四十週年紀念文輯 。
陳美奕等(2002)。一個超越天堂的淨土。台北市:靜思文化。
梁其姿(1999)。中國痲瘋病概念演變的歷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頁399-433。 喬曉芙(1959年11月21日)。也是人間。聯合報。
李炳南居士(1952)。參觀癩病樂生療養院因緣記──為一個小佛國呼援。台中市:菩提樹雜誌。
陳歆怡(2005)。監獄或家?台灣痲瘋病患者的隔離與自我重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楊大春(2003)。梅洛龐蒂。台北:生智。
鄭金川(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
林幼萍(2005)。國際標準舞舞者的身體知覺探討:從梅露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為出發。大專體育學刊, 7:1 , 頁37-49 。 朱文夔(2004)。從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與完形主義」談運動中的時空經驗。學校體育 14:3=82 頁133-139。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2003)。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1998)。生活受苦經驗的心理病理:本土文化的探索。本土心理學研究,10,頁69-115。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頁225-285。 黃碧琴(1995)。寓居於世的受苦生命-現象學取向的心理病理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蔡昌雄(2005)。醫療田野的詮釋現象學研究應用。質性研究方法與議題創新。(林本炫、周平編)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龔卓軍(2003)。生病詮釋現象學-從生病經驗的詮釋到醫病關係的倫理基礎。生死學研究創刊號,頁57-75。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台北市:心靈工坊。
李燕蕙(2005)。早期海德格的生死哲學。揭諦學刊,8,頁93-134。 蔡淑玲(2005)。關懷的功課-安寧護理人員之自我照顧。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翠娟(2004)。跨越視覺世界的藩籬-盲人知覺現象學。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姵蒨(2005)。生命支柱的傾圮-脊髓損傷者疼痛知覺與調適經驗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治國(2004)。論疼痛-以沙特《存在與虛無》之身體存有學為線索。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釋覺了(吳琦芬)(2004)。佛教信徒瀕死經驗之研究-以嘉義四位信徒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素貞(2003)。死亡尊嚴與本真的向死存在-安樂死與海德格的死亡觀。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釋惠敏(1999)。安寧護理的佛教用語與模式。中華佛學學報,12,頁425-442。 尤惠貞(2001)。從天台智者大師的圓頓止觀看病理乾坤。揭諦期刊,3,頁1-37。 星雲大師(2003)。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普門學報,17,頁257-290。 星雲大師(1999)。佛光教科書.第一冊.佛法僧三寶。台北縣:佛光文化。
星雲大師(1999)。佛光教科書.第二冊.佛教的真理。台北縣:佛光文化。
星雲大師(1999)。佛光教科書.第八冊.佛教與世尊。台北縣:佛光文化。
星雲大師(1999)。佛光教科書.第十冊.宗教概說。台北縣:佛光文化。
星雲大師(1995)。《佛教叢書》(一)教理。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星雲大師(1995)。《佛教叢書》(七)儀制。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星雲大師(1995)。《佛教叢書》(八)教用。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星雲大師(1995)。《佛教叢書》(十)人間佛教。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釋慧開(2005)。「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絡比較詮釋--兼論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取向。普門學報,29,頁137-161。
釋慧開(2003)。論佛教的疾病觀。南華大學第三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嘉義縣:南華大學。
尹立(2001)。佛學與現代醫學:佛教醫學引論。普門學報,4,頁85-133。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市:正中。
石世明(2001)。伴你最後一程。台北市:天下遠見。
張苙雲(2003)。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市:巨流。
川田洋一著、許洋主譯(2002)。佛法與醫學。台北市:東大。
李振明(2001)。《救苦救難,絕症不懼的關鍵》。台北市:智敏慧華基金會。
拖爾斯泰(1997)。伊凡.伊里奇之死。台北市:志文。
項退結(2001)。海德格。台北市:東大。
林綺雲等(2000)。生死學。台北:洪葉。
慰遲淦(2000)。生死學概論。台北市:五南。
許添盛(2003)。許醫師諮商現場。台北市:遠流。
胡文郁等(2005)。臨終關懷與實務。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金澤、何其敏譯(1991)。人與神-宗教生活的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道證法師眾弟子(2005)。菩薩走人間--憶上道下證法師。台北市:台灣大學晨曦學社
楊國柱、鄭志明著(2003)。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台北市:韋伯文化
曾仰如(2004)。宗教哲學。台北市:臺灣商務。
陳慧劍(1999)。維摩詰經今譯。台北市:東大。
智者大師(2004)。摩訶止觀。台北:方廣文化。
韓廷傑注譯(2003)。新譯大乘起信論。台北市:三民。
黃國芳(2000)。智者止觀醫療體系的哲學省察。南華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俞學明(2001)。智顗觀心論思想述評。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陳堅(2000)。煩惱即菩提-天台宗「性惡」思想研究。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李志夫(2004)。摩訶止觀之研究上、下冊。台北市:法鼓文化。
尤惠貞著(1999)。天台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縣:南華大學。
王雷泉釋譯(2001)。摩訶止觀。台北市:佛光文化。
游乾桂(1998)。用佛療心。台北市:遠流
劉貴傑(2000)。佛學概論。台北縣蘆洲市:空大
英文翻譯部分
Dr.A.C.McDougall & S.J.Yawalkar & Ciba-Geigy(1995)。痲瘋手冊--簡介及處理。(孫啟璟、江昭東、陳惟誠、安祥、蕭光祥 譯)。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Maurice Merleau-Ponty(2001)。知覺現象學。(姜志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Maurice Merleau-Ponty(2002)。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王東亮譯)。北京:三聯書店。
Merleau-Ponty, M.(2001)。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tion)(姜志輝 譯)。北京:商務。(原書於1968年出版)
Pivcevic, E.(1997)。胡賽爾與現象學(Husserl and Phenomenology)(廖仁義 譯)。台北市:桂冠。
Martin Heidegger(1989)。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譯)。台北:唐三。
Denzin, N. k.(1999)。解釋性互動論(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張君玫 譯)。台北市:弘智文化。(原書於1989年出版)
蘿伯•索柯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著(2004)。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 譯)。台北:心靈工坊。
Manen, M. V.(2004)。探究生活經驗(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2nd ed)(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 譯)。台北市:濤石文化。(原書於1997年出版)
怕瑪(Palmer, R. E.)著(1992)。詮釋學(Hermeneutics)(嚴平譯)。台北:桂冠。(原作1969年出版)
Yalom, I. D.(2003)。存在心理治療(上、下兩冊)(Existential pspchotherapy)(易之新 譯)。台北市:張老師。(原書於1980年出版)
May, R.(2004)。焦慮的意義(The Mraning of Anxiety)(朱侃如 譯)。台北市:立緒。(原書於1950年出版,1977年修訂版)
Toombs, S. k.(2000)。病患的意義-醫生和病人不同觀點的現象學探討(The Meaning of Illness:A Phenomenological Account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Physician and Patient)(邱鴻鐘、陳蓉霞、李劍 譯)。青鳥:青鳥出版社。
Van den Berg, J. H.(2001)。病床邊的溫柔(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石世明 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Wilber, K.(1998)。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Spirituality and Healing in the Lift and Death of Treya)(胡因夢、劉清彥 譯)。台北市:張老師。(原書於1992年出版)
Zaner, R. M.(1994)。醫院裡的哲學家(Troubled Voices:stories of ethics & illness)(譚家瑜 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李察.詹納(2004)。醫院裡的危機時刻(蔡錚雲、龔卓軍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保羅•班德(Paul Brand)& 菲力普•楊腓力(Philip Yancey)著(1995)。疼痛:不受歡迎的禮物(Pain:the gift nobody wants,江智惠、陳怡如 譯)。台北:智庫文化。
琳達.諾貝.托夫(Linda Noble Topf)(2001)。病痛是我們的老師(郭靜美 譯)。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
凱博文(Kleiman)著(1994)。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療癒之道(The illness narrative: suffering,healing,and the human condition )(陳新綠譯)。台北市:桂冠。
J. Williman Worden (1995)。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李開敏.林方皓 張玉仕.葛書倫 譯)。台北市:心理。
Cassidy S.(1999)。幽谷伴行(Sharing the darkness:the spirituality of caring)(趙可式譯)。台北市:光啟。(原書於1988年出版)
Hennezel, L. M.(2000)。因為,你聽見了我(La Mort Intime)(吳美慧 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書於1995年出版)
羅洛•梅(Rollo May)著(2003)。權力與無知(Power and Innocence)(朱侃如 譯)。台北:立緒。(原作1972年出版)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2000)。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刁筱華 譯)。台北市:大田。
拖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著(2002)。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療癒力量(易之新 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羅傑.渥許(Roger Walsh)、法蘭西絲.方恩(Frences Vaughan)(2003)。超越自我之道(The Paths Beyond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易之新、胡因夢 譯)。台北市:心靈工坊。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市:貓頭鷹。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趙可式、沈錦惠 譯)。台北市:光啟文化。
東杜法王仁波切(Tulku Thondup)(2003)。心靈神醫(The Healing Power Of Mind)(鄭振煌 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Eliade, M.(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 The Nature)(楊素娥 譯)。台北市:桂冠。(原書於1957年出版)
威廉.詹姆斯(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Religious Experience)(蔡怡佳、劉宏信)。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Karen Armstrong(1996)。神的歷史(A History of God)(蔡昌雄 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榮格(1994)。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楊儒賓 譯)。台北市:商鼎文化。
W. T. Stace(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Mysticism and Philosphy)(楊儒賓 譯)。台北市:中正。
.Robert H. Hopcke(1997)。導讀榮格(AGuided Tour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G. G. JUNG)。(蔣韜 譯)。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崔默(William Calloley Tremmel)(2000)。宗教學導論(Religion: What is it?)(賴妙淨)。台北市:桂冠。
波依曼(Pojman)(1997)。解構死亡(魏德驥),台北市:桂冠。
春山茂雄(1996)。腦內革命(魏珠恩譯)。台北市:創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