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Babbie, E.(原著),邱泯科…等(譯)(2004)。《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 / 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2版)。台北市: 雙葉。
Babbie, E.(原著),陳文俊(譯)(2005)。《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10版)。台北市: 湯姆生出版:雙葉書廊發行。
Burcaw, G. E.(原著),張譽騰(譯)(2002)。《博物館這一行》(2版)。臺北市: 五觀藝術管理。
Bygrave, W. D.(原著),劉世平(譯)(2000)。《The Portable MBA in Entrepreneurship 企業家精神》(2版)。台北市: 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Daft, R. L.(原著),李再長(譯)(2004)。《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 / 組織理論與管理》(2版)。臺北市: 湯姆生出版/華泰文化發行。
Drucker:F.(原著),蕭富峰、李田樹(譯)(1995/2005)。《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談創新實務與策略》(4版)。台北市: 臉譜出版。
Neuman, W. L.(原著),朱柔若(譯)(2000/2002)。《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3rd ed.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3版)。台北市: 揚智文化。
Ryan, M. (2005)。〈Serving the Community: The role ofthe Museum, A view from Ireland.〉。見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編),《「博物館•社區與文化多樣性」──2005年博物館館長論壇》。台北市: 史博館。
Schumpeter, J. A.(原著),何畏、易家詳(譯)(1934╱2005)。《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台北縣新店市: 左岸文化。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05)。《台灣博物館名錄》。取得日期:23-06-2006。網址: http://www.cam.org.tw/big5/museum02.asp。
台北縣文化局(2005)。《關於臺北縣博物館家族「好看一族」》。取得日期:20-04- 2006。網址: http://www.museum.tpc.gov.tw/content/family/family.asp。
伍忠賢(2003)。《策略管理》。台北市: 三民。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a)。《文化白皮書》。台北市: 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b)。《第二屆全國文化會議實錄》。台北市: 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市: 文建會。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3版)。台北市: 臉譜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吳密察(2003)。〈地方文化館的執行策略〉。見黃武忠等(合編),《二○○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市: 文建會。
吳惠林(2005)。〈「創新」的尋根探源〉。見Joseph Alois Schumpeter(原著),何畏、易家詳(譯),《經濟發展理論》。台北縣新店市: 左岸文化。
吳進風(2000)。〈陶博館的角色與定位〉。見台北縣文化局(編),《北縣文化》,第65期,頁8-16。台北縣: 台北縣文化局。 吳進風(2003a)。〈陶博館的營運方針--回顧與前瞻〉。見林慧貞(編),《陶博館年報1999-2002》,頁40-44。台北縣: 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吳進風(2003b)。〈館長的話:「博物館法人化」的思辨〉。見陶博館(編),《陶博館季刊》,第1期。取得日期:11-04-2006。網址:http://www.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1&TID=15
吳進風(2003c)。〈館長的話:台灣博物館的春天在哪裡〉。見陶博館(編),《陶博館季刊》,第2期。取得日期:11-04-2006。網址: http://www.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17&TID=15
吳進風(2003d)。〈館長的話:博物館的魅力在哪裡〉。見陶博館(編),《陶博館季刊》,第3期。取得日期:11-04-2006。網址: http://www.ceramics.tpc.gov.tw/web/Journal/Content.aspx?Para=32&TID=15
呂理政(2001)。〈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運動--兼談宜蘭博物館家族的理念與實踐〉。見台北縣文化局(編),《2001台北縣文化論壇—迎接博物館時代的來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 北縣文化局。
呂理政(2003)。〈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運動〉。見黃武忠等(合編),《二○○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市: 文建會。
呂朝賢(2001)。〈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2,39-77。
呂朝賢(2005)。〈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論文發表於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主辦),《二十一世紀社會福利省思與展望──學術研討會》(11月25日)。舉辦地點:靜宜大學。
呂朝賢、潘福財(2004)。〈非營利組織變革:以聖心教養院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3),79-116。
李佳純(2001)。〈以資源基礎理論探討持久競爭優勢形成之因素—以“ePaper電子報聯盟”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第1卷第1期,93-120。 李憶雯(2004)。《體驗行銷觀點下之文化消費行為:以台灣地區博物館大型特展為例》。台北: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居延安(2003)。《關係管理─企業的虛擬發展與人本再造》。臺北市: 揚智文化。
林志恆等(2004)。《世界博物館》。台北市: 墨刻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林建煌(2003)。《策略管理》。台北市: 智勝文化。
林貞吟(2004)。〈鶯歌陶瓷博物館體現光燦陶藝美學──吳進風、簡學義催生台灣第一座陶瓷博物館〉。見林慧貞(主編),《近思大地:吳進風紀念文集》。台北縣: 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林政弘(2005)。《臺灣地區博物館經營管理策略》。台北市: 編譯館出版。
徐佑琪(2001)。《博物館「館際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2004)。《質性深度訪談方法--技巧與策略》(第二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張志育(2001)。《管理學──新觀念、本土化、世界觀》。台北縣:前程企管。
張譽騰(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市: 五觀藝術管理。
莊秀玲(2005)。《臺北縣政府94年度自行研究報告──陶博館形塑鶯歌文化之具體作為》。台北縣: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許士軍(2005)。〈序〉。見司徒達賢(著),《管理學的新世界》。台北市:天下遠見。
陳一夫(2002)。《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影響──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琦(2004)。〈文化即生活─陶博館的經營思維〉。見林慧貞(主編),《近思大地:吳進風紀念文集》。台北縣: 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陳郁秀(2003)。〈地方文化館的政策與實踐〉。見黃武忠等(合編),《二○○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市: 文建會。
陳國寧(2000)。《如何經營小型博物館》。台北市: 文建會。
陳國寧(2001)。〈博物館與社區關係之發展──兼談公辦民營的實施〉。見北縣文化局(編),《2001台北縣文化論壇—迎接博物館時代的來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縣: 北縣文化局。
陶博館(2000)。《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簡介》。台北縣: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陶博館(2003)。《陶博館年報1999-2002》。台北縣: 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陶博館(2006)。《陶博館營運組94年度成果報告》。台北縣: 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曾清芸(2005)。《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研究──以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列車為例》。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冉琪(2003)。〈組織編制與人員訓練〉。見林慧貞(編),《陶博館年報1999─2002》,頁45-49。台北縣: 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游冉琪(2005)。〈地方發展、全球佈局〉。《陶博館季刊》,第11期。
黃光男(2000)。《如何開發博物館的社會資源》。台北市: 文建會。
黃武忠(2003)。〈地方文化館與社區總體營造〉。見黃武忠等(合編),《二○○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市: 文建會。
黃俊英、陳世穎(2003)。〈市場基礎資産之角色:資源基礎理論觀點〉。《運籌研究集刊》,第3期,43-59。 黃碧華(2004)。《社區博物館的個案研究──以南瀛總爺藝文中心為例》。台南: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舜(2005)。《非營利事業財務管理》。台北市: 鼎茂圖書。
黃慶源(1996 )。《非營利組織行銷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竹市文化局(2006)。《社區總體營造》。取得日期:11-07-2006。網址:http://www.hcccb.gov.tw/chinese/13museum/mus_b02.asp?station=108&museum_id=35
楊明璧、邱吳晃(2004)。〈依產業環境與企業資源特性構建合作策略──以國內模具產業為例〉。《管理學報》,21(5), 693-714。 楊雅惠(2002 )。《地方博物館政策理念與執行過程之探討──以苗栗縣木雕博物館為例》。台南: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台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
潘文忠(2000)〈凝聚北縣文化力 創造國際陶瓷城〉。見台北縣文化局(編),《北縣文化》,第65期,頁6-7。台北縣: 台北縣文化局。
潘文忠(2004)。〈悼博物館界的戰友──吳進風館長〉。見林慧貞(主編),《近思大地:吳進風紀念文集》。台北縣: 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蔡旺洲(2005)。〈「文化地景博物館化的啟示:日本松井田町與台灣金瓜石〉。見台北縣政府文化局(編),《九十四年臺北縣博物館專業知能課程研習計畫 成果專輯》。台北縣: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黎翠玉(2004)。〈陶博館二週年專訪〉。見林慧貞(主編),《近思大地:吳進風紀念文集》。台北縣: 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
羅欣怡(2003)。〈蘭陽博物館家族成長計畫──宜蘭縣「一鄉一館」綱要計畫〉。見黃武忠等(合編),《二○○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市: 文建會。
蘇貞昌(2000)。〈展望陶瓷產業 邁向國際文化〉。見台北縣文化局(編),《北縣文化》,第65期,頁4-5。台北縣: 台北縣文化局。
《英文部分》
Abzug, R., Webb, N. J. (1999). Relationships Between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Organizations: A Stakeholder Perspective.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8(4), 416-431.
Alter, K. (2004). 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 Retrieved 20-10-2005, from http://www.virtueventures.com/setypology/semg.aspx.
Austin, J. (2000).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Between Nonprofit and Business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9(1, Supplement), 69-97.
Austin, J. (2003). Strategic Alliances--Managing the Collaboration Portfolio.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ummer 2003), 49-55.
Backer, T. E. (2002). Partnership as an Art Form. CA: Human Intera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Boschee, J., McClurg, J. (2003). 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Retrieved 20-12-2005, from www.se-alliance.org/better_understanding.pdf
Catford, J. (1998). Social Entrepreneurs are Vital for Health Promotion ─ But They Need Supportive Environments Too.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Retrieved 10-02-2006, from http://heapro.oxfordjournals.org/cgi/reprint/13/2/95
Corti, L., Witzel, A., Bishop, L. (2005). On the Potentials and Problems of Secondar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QS Special Issue on Secondary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6(1 ), Art. 49.
Dees, J. G. (1998/2001). The Meaning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trieved 26-09-2005, from http://www.fuqua.duke.edu/centers/case/documents/dees_SE.pdf
Dees, J. G., Jed, E., Peter, E. (2002). Strategic Tools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Your Enterprising Nonprofi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Dennis, R. Y. (1990). Entrepreneurship and Organization Change in the Human Services. In D. L. Gies, J. S. Ott & J. M. Shafritz (Eds.),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ssential readings. Pacific, Calif: Books/ Cole Pub. Co.
Ducci, G., Stenteella, C., Vulterini:(2002). The Social Enterprise in Europe. Internation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31(3), 76-91.
Europa. (2003). Social Economy enterprises. Retrieved 05-02-2006, from http://www.europa.eu.int/comm/enterprise/entrepreneurship/coop/introduction.htm
Froelich, K. A. (1999 ). Diversification of Revenue Strategies: Evolving Resource Dependenc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8(3), 246-268.
Froelich, K. A. (2001). Diversification of Revenue Strategies. In J. S. Ott (Ed.), Understand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governanc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Grant, Robert M. (1991).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3(3), 114-135.
Greater_London_Enterprise. (2004). SOCIAL ENTERPRISE BRIEFING NOTE. Retrieved 02-02-2006, from http://www.thelearningnetwork.net/Downloads/Social%20Enterprise%20briefing%20Nov%202004.pdf
Hoskisson, Robert E.; Hitt, Michael A.; Wan, William P.; Yiu, Daphne (1999).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Swings of a pendulum. Journal of Management. 25(3), 417-456.
Jones, K. (2004). Mission Drift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or Moving Toward a Systematic Review of Qualitative Studies,Moving Back to a More Systematic Narrative Review. The Qualitative Report, 9(1), 95-112.
Marshall, C., Rossman, G. B. (Eds.). (1999).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3 ed.).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Marvasti, A. B.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ociology -- An Introduction. London•Thousand Oaks•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OCED. (1999). Social Enterprises.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ster, S. M. (1995).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ory and cas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strower, F. (2005). The Reality Underneath the Buzz of Partnerships--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 of partnering.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pring 2005), 34-41.
Pfeffer, J., Salancik, G. 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 Row.
Roelants, B. (2002). PRAHA SOCIAL ECONOMY 2002 ENLARGING THE SOCIAL ECONOMY--Preparatory Dossier. Prague: CECOP.
Trochim, W. M. K. (2001). Research Methods Knowledge Base (2 ed.). Cincinnati,OH: Atomic Dog Publishing.
Wikipedia. (2005).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Retrieved 18-12-2005,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source_Dependence_Theory
Yankey, J. A., Willen, C. K. (2005). Strategic Alliances. In R. D. Herman & associates (Eds.), The Jossey-Bass handbook of nonprofit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