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9: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魏浩二
研究生(外文):Hao-erh Wei
論文名稱:白河鎮馬稠後內角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ing the life field of the Baihe Machoho Neijiao settlement using the Phenomenology approach
指導教授:李謁政李謁政引用關係陳正哲陳正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h-cheng LeeJheng-jhe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0
中文關鍵詞:聚落生活場域日常生活場所認同地方感
外文關鍵詞:settlementplace identityeveryday lifesense of placelife fiel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2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這是一篇攸關探討地方性如何構成的地方研究,以台南縣白河鎮馬稠後內角里為主要研究區域。內角為一傳統農村聚落,以現象學角度來體驗內角地方的生活世界,研究者生於斯長於斯,透過內角聚落實質空間的調查、歷史文獻、物件蒐集、地方耆老與居民生活經驗訪談、親自參與和體驗來進行場所的解讀與書寫。
 
  內角地方的實質空間呈現之所以多采多姿、有聲有色,它形成的背後有不同的面向使然且又有互相關連的作用力牽繫。本研究先從歷史的向度為出發點,看內角的歷史背景及歷史發展過程。再之,以內角聚落居住、生產、宗教信仰、公共空間四個生活場域來探討內角地方特有的實質空間條件與農村的生活方式,透過生活地景的閱讀、地方空間的建構歷程、集體記憶、社會互動網絡、日常生活的身體經驗的幾個面向來建構內角地方文化的空間意涵與主體性的空間意義,從理解內角地方的空間發展情勢以及生活世界的構成,探討居民身體、居住、空間的體驗、社會互動網絡如何對內角地方構成集體記憶,產生對場所的認同感,進而建構內角地方的獨特性。
 
  本研究內容分為六個章節。
第一章: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與範圍,來界定本文研究的理論建構、並作相關的文獻回顧及分析。
第二章:從人文歷史的向度出發去探討追究馬稠後內角的歷史面向,和內角聚落空間形成。
第三章:從內角聚落居住與生產場域來說明聚落之空間發展。
第四章:從內角聚落宗教信仰場域說明聚落的神聖空間形式與宗教活動形成的社會互動網絡。
第五章:從日常生活的你凝像與身體參與來看內角地方公共空間場域的互動關係、日常生活互動方式、由此來討論地方性的空間意義。
第六章:結論與反思,從內角的地方性看地方感的形成,並從累積親身體驗內角地方性來反思一個地方研究的意義,並呼籲重視現實農村,更能彰顯每一聚落的獨特性。
  It is a local study for about how the local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Machoho Neijiao
Li-In Baihe Town,Tainan County,Taiwan-for main research district that is a villatic statement. Using the phenomenology approach to experience the living world of Neijiao ,the place is read and written by cultural heritag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graphs, collective of old photos, local elders, life experience from inhabitant, and native experiences by people. In person participate and carry on the reading of the place and write with the experience.
 
  The substance space of Neijiao presents so colorful and vivid, because of efforts from many dimensions that are connected to each another. First, review the history background and history of Neijiao development process, then research the special spatial condition and countryside life style of Neijiao from four living field of statement living .production, religion, and public place .Dimensions of the reading of living landscape, the construct of the local space, collective memories, social react network and living experiences by body constructed the spatial meaning of local culture and subjectivity of Neijiao. Comprehe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composing of the living world of Neijiao, inquire into resident’s body, live, how the experience, social interactive network of the space is constitutes of the collective memory to Neijiao, produce the approbation to the place and construct a special local felling of the Neijiao.
 
  The paper is written by six chapters.
Chapter 1: Explain the motive ,purpose and scope of research ,definition the theories construction of this text research ,and make the related cultural heritage review and analyze.
Chapter 2: Inquire the space formation and grain of society development of Neijiao settlement from humanities history dimension.
Chapter 3: Lived from Neijiao settlement and produced an are to explain the space development of the settlement.
Chapter 4: Explain social interactive network formed by sacred space and religious activity on religion and faith area of Neijiao settlement .
Chapter 5: With body particip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the daily life, explain the living interactive way and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public area of Neijiao, and discuss the spatial meaning of locality.
Chapter 6: Conclusion and introspect : From Neijiao settlement saw the formation of the place feeling ,and from accumulated and personally experience to introspect the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in a place ,and appeal the realistic village of value, The special that even can show each settlement.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環境概述與研究範圍 ……………………………………………………03
一、白河鎮內角地理環境及交通…………………………………………………03
二、研究範圍………………………………………………………………………08
第三節 研究相關文獻回顧 ………………………………………………………08
一、白河地區之相關研究…………………………………………………………09
二、地方、聚落空間性之相關研究………………………………………………10
三、日常生活與空間結構之相關研究……………………………………………11
第四節 空間概念的研究論述 ……………………………………………………14
一、研究議題 ……………………………………………………………………14
二、列斐伏爾的社會建構與空間生產 …………………………………………17
三、胡塞爾的生活世界 …………………………………………………………18
四、日常生活-節奏分析 ………………………………………………………19
五、身體思維的空間凝視 ………………………………………………………20
六、生活場域(life field) ……………………………………………………21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課題 …………………………………………………………22
第六節 研究方法 ………………………………………………………………23
研究架構圖 ……………………………………………………………26
 
第二章 尋根:馬稠後內角聚落的人文歷史概述…………………… 29
第一節 從祖墳墓碑的「鉅鹿」:魏氏祖先說起 ………………………………29
第二節 馬稠後內角歷史及由來 ………………………………………………33
一、荷據時期(西元1624-1661共38年),馬稠後內角屬於哆囉嘓社………33
二、明鄭時期(1661-1683共22年),馬稠後內角屬於天興…………………33
三、清代時期(1683-1894共212年),屯墾開發「店子口」、「馬稠後」之始………………………………………………………………………………………34
四、日治時期(1895-1945共50年),「馬稠後庄」兵營訓練地的形成………36
五、國民政府(1945年迄今),「內角里」由邊陲到繁榮又趨還原……………39
六、內角村落的素描………………………………………………………………42
第三節 再從白河人物志追溯聚落歷史…………………………………………44
一、清治時代……………………………………………………………………44
二、日治時期… …………………………………………………………………47
第四節 小結 ………………………………………………………………………48
 
第三章 生根:從居住、生產場域看聚落形成與空間發展 ……………………49
第一節 血緣聚落形成居住空間塊狀分佈 ………………………………………49
第二節 聚落形成居住空間擴展…………………………………………………51
第三節 從居民建築映出聚落生活空間 …………………………………………55
一、土埆厝:歷史的痕跡…………………………………………………………56
二、竹竿式的竹筒仔厝(竹鑿仔厝) …………………………………………57
三、磚造厝、半堵磚造 …………………………………………………………57
四、高高在上樓仔厝………………………………………………………………59
五、變造的「樓仔厝」……………………………………………………………60
六、「學子內」內角里六十四號 百年歷史的古厝………………………………61
第四節 小商業活動空間的形成 …………………………………………………66
第五節 產業空間:以農立村,靠土地吃飯 ……………………………………69
一、就地取「自然資材」的生活經驗 …………………………………………69
二、農村地景映出經濟生產方式 ………………………………………………70
(一)農田的命脈:水利建設………………………………………………70
(二)農產產業地景…………………………………………………………77
第六節 小結 ………………………………………………………………………82
 
第四章 聚落神聖空間:活絡的宗教信仰場域 …………………………………83
第一節 內角地方聚落「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 ……………………………83
一、內角聚落的存在空間形式:「中心-四方」的神聖性空間 ………………84
二、中心:內角的中心大廟-太城宮廟…………………………………………86
(一)中心大廟……………………………………………………………………86
(二)太城宮廟……………………………………………………………………87
第二節 四方空間:界定內角聚落庄域的五營 …………………………………91
一、庄內四方空間-五營…………………………………………………………91
二、四方空間-五營的內在意涵…………………………………………………93
三、四方-五營舉行的神聖性活動………………………………………………94
第三節 內角地方神聖空間的囿定活動…………………………………………95
一、中心大廟-太城宮一年一度「大熱鬧」……………………………………96
(一)神明生:「大拜拜 …………………………………………………………96
1.召開管理委員會 ……………………………………………………………96
2.恭迎關帝爺來作客 …………………………………………………………98
3、進香…………………………………………………………………………100
4遶境:囿定聚落空間的神聖性 ……………………………………………101
(1)遶境活動 …………………………………………………………………101
(2)遶境路線 …………………………………………………………………103
5、「辦桌.請人客」:作伙來呼阮請…………………………………………105
(1)請人客:歡迎來呼阮請 …………………………………………………105
(2)謝神 :「扮大戲」、「扮布袋戲」、「電子花車」 …………………………106
(3)集結成市:小市集好熱鬧 ………………………………………………107
第四節 活絡的宗教文化活動……………………………………………………108
一、正月初九:拜天公… ……………………………………………………108
二、元宵節:提鼓燈、乞龜求平安 …………………………………………109
三、端午節:綁肉粽 …………………………………………………………109
四、中元節:慶讚中元… ……………………………………………………110
(一)爐主、頭家:聚落裡非正式的組織 … ……………………………110
(二)爐主、頭家的職責……………………………………………………111
五、中秋節:拜石頭公 … ……………………………………………………112
六、冬至:謝冬、謝平安………………………………………………………113
第五節 畚箕科的靈山寺………………………………………………………114
一、畚箕科地方中心大廟:靈山寺…………………………………………114
二、畚箕科 庄域空間界線之界定……………………………………………117
三、畚箕科 庄域「中心-四方」的神聖空間 ……………………………119
第六節 小結 ……………………………………………………………………120
 
第五章 空間互動:公共空間場域的日常生活凝像與身體參與……………121
第一節 廟堂內、廟埕,廣場、街坊、寮仔腳等公共空間與日常生活脈絡的關連……………………………………………………………………121
一、生活向度的「方向」和「路徑」 ………………………………………122
二、廟前埕廣場生活空間的場景 ……………………………………………123
三、太子爺會、城隍爺會、社區活動也在廟埕廣場演出 …………………125
四、「來去寮仔腳剝龍眼乾」:德風家閒置稻穀烘乾場域的再利用 ………126
五、泡茶、話仙、消磨時間的「從德開講亭」… …………………………128
六、唯一的「菜市仔」:內角商號與生活脈絡的關連 ………………………129
第二節 流動空間;流動攤販帶來居民的集聚性 ………………………………131
一、日常早市的流動菜(鮮魚)車和早餐車 ………………………………131
二、非日常的定點或沿車叫賣………………………………………………133
第三節 日常生活路徑:一種綜合式的空間性描述 ……………………………136
第四節 小結………………………………………………………138
 
第六章 結論與反思………………………………………………………………140
一、從內角的地方性看地方感的形成………………………………………140
二、累積親身體驗內角地方性反思一個地方研究的意義……………………141
三、也為農村發出聲音……………………………………………………………142
【附錄一】:白河歷年來重要大事…………………………………………144
【附錄二】:太城宮歷年(55∼94年)來爐主頭家名單 …………………151
 
參考書目 ………………………………………………………………………155
圖目錄……………………………………………………………………………IV
表目錄……………………………………………………………………………IX
一、中文書籍類
 
王志弘
 
2005,現代地理學,台北:群學。
 
王芝芝譯
 
1997,大家來作口述歷史,臺北:遠流出版。
 
白河鎮公所
 
1999∼2002,白河蓮鄉采風第一∼十八期合訂本,白河鎮公所。
 
李謁政
 
2004,臺灣空間美學之建構論文集,南華大學。
 
李乾朗
 
1996,臺灣建築閱覽,臺北:玉山社。
 
李維倫譯
 
2004,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
 
林美容等
 
1998,宜蘭縣民眾生活史,宜蘭縣:宜蘭縣政府。
 
吳培暉
 
   1998,金門澎湖聚落,台北:稻田出版。
 
季鐵男
 
1992, 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出版。
 
周婉窈
 
2002,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
 
周鍾瑄
 
1999,諸羅縣志,臺灣省文獻會。
 
東方孝義
 
1942,台灣習俗,臺北:同人研究會。
 
施植明譯
 
   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姜義鎮
 
   1995,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台原出版。
 
胡振洲
 
1663,聚落地理學,台北:三民。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時例,臺北:巨流出版。
 
殷允芃等
 
1992,發現臺灣(上、中、下),臺北:天下雜誌。
 
陳明學
 
1998,班傑明,臺北:生智文化。
 
郭肇立編、陳其澎著
 
1998,聚落與社會,臺北:田園城市。
 
黃文博
 
2004,南瀛探索(上、下冊),新營:臺灣縣政府。
 
黃文博
 
1999,臺灣民俗田野現場實務,臺北:常民文化。
 
黃煜文
 
2003,肉體與石頭,臺北:麥田。
 
黃秀政等
 
2002,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
 
黃應貴
 
1995,空間 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溪南編
 
1998,白河鎮志,臺南:白河鎮公所。
 
楊大春
 
1995,傅柯,臺北:生智文化。
 
鄭文彰
 
2001,臺灣早期飲食器皿,新營:臺灣縣政府。
 
鄭文彰
 
2001,鄉土歲月,新營:臺灣縣政府。
 
鄭文彰
 
2001,斯土有情 - 和風文物收藏展,新營:臺灣縣政府。
 
賴慈芸譯
 
1997,未來城,臺北:時報文化。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臺北:心理出版。
 
薛化元
 
2002,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
 
劉錦雲
 
   1998,客家民俗文化漫談,台北:武陵出版。
 
關華山
 
2004,臺灣空間美學∼臺灣原住民文化,南華大學。
 
羅婷
 
2002,克里斯多娃,臺北:生智文化。
 
John Storey :李根芳、周素鳳譯
 
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巨流。
 
羅香林
 
1992,客家研究導論,南天書局出版。
 
臺灣省文獻會
 
1970,臺灣省通志 - 土地疆域篇,臺灣省文獻會。
 

二、國家博碩士學位論文類
 
池永歆
 
1999,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
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謁政
 
1991,論建築審美意識主體,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碩士論文。
 
李世彰
 
2002,連鎖便利商店與都市住宅社區居民日常生活關係之研究:
以台南市東明里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萍
 
2002,遊客對產業文化活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
左營白堊節、麻豆文旦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秋田
 
2000,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
以白河蓮花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峰村
 
2005,白河地方產業地景之消逝與重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 細
 
1999,從區域特色重構臺南白河地區未來的生活藍圖,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妃
 
2004,白河蓮花節行銷策略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
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肇立
 
1998,傳統聚落空間研究方法,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陳書毅
 
2002,節奏的設計-日常生活中多重節奏重疊的詼諧曲,淡江大學
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娟
 
2003,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南華大學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美華
 
2001,臺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戴佑純
 
2003,一個沿海漁村的產業發展與生活空間研究-以嘉義縣網寮為例》,
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美
 
2004,中林聚落生活場域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俊男
 
2002,白河地區竹磚混造建築之形態式脈絡,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
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婉菁
 
2003,水裡坑林業地景與生活空間之社會建構,南華大學環境與
藝術研所碩士論文。
  
許光廷
 
2001,地方「權力╱空間」的秩序-以大林鎮焚化爐抗爭事件為例,
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娟
 
2003,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南華大學
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論文類
 
李謁政
 
2003,埤塘與臺灣空間美學:一個再評價的考察研究,收錄於桃園
台地埤塘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謁政
 
2003,九份的空間美學,當代雜誌,臺北,1015期:40-51。
 
林美容
 
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
發展史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郭恩慈
 
1989,空間、時間與節奏 列斐伏爾(1901-1991)的空間理論分析,
城市與空間學報第五╱六期。
 
楊萬全編,潘朝陽著
 
1995,中心-四方 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收錄於師大
地理研究報告,第23期,師大地理研究所印行。
 
黃孫權
 
「地景理念」二重性的歷史爭論,空間雜誌68期。

  
四、英文及翻譯書類
 
Yi-Fu Tuan
 
1997,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Edward Relph
 
1996,Derek Geogory,Place and Placementness, London:Pion.
  
Parice Bonnewitz,孫智綺譯
 
2002,部赫迪厄社會學第一課,臺北:麥田出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
 
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安倍明義
 
1938,臺灣地名研究,臺北:盛文社。
 
 
五、其他
 
李謁政
 
2003,生活的場域,上課筆記未出版。
 
http://www.nhu.edu.tw/~delad/ycli/1.doc臺灣日報李謁政網站,非臺北觀點
  
魏光莒
 
2005,Transcendental self(先驗自我)現象學筆記未出版。
 
http://www2.ncl.edu.tw/ 國家圖書館全館資訊網。
 
http://baihe.tainan.gov.tw/index.php3?mode=B16-06-015 白河鎮全球資訊網。
 
http://www.baihe-house.gov.tw/index2.htm臺南縣白河鎮戶政事務所
 
http://163.26.131.132/modules/mylinks/visit.php?cid=1&lid
=8內角國小xoops site
 
http://www.urmap.com/?link=QnRl-YROLUYLaY30LQ14P23052dUP2Q
I54dIUTd0P21OUgj0PQd5P2W05s1jUgW0m5E3U2WI621jYfUkjY42gP4
mfl466-6n%2BOOsd-KTlgk5T-a4Ls1sL6Rl6QdL-YO0%2BQ1OaYRIPQ13
P2WIPQdU-gd0l2djPY20Ls1ja23IPsd3-Ys0Lsd4UTQ0Psd UrMap
你的地圖網
 
http://gis210.sinica.edu.tw/placename/地名撿索系統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