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文本】
1.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
2.朱天心,《未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1月。
3.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印刻,2002年6月。
4.朱天心,《古都》,台北印刻,2002年6月。
5.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12月初版。
6.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1月。
7.袁瓊瓊,《今生緣》,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年9月。
8.蘇偉貞,《有緣千里》,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11月。
9.蘇偉貞,《舊愛》,台北洪範出版社,1985年7月。
10.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2002年5月2版。
11.蘇偉貞,《沉默之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12蘇偉貞,《封閉的島嶼》,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0月。
【一般論著】
13.Ang,Ien 著,施以明譯,<不會說中國話- 論散居族裔之身份認同與後現代之種族性>,《中外文學》,1992年。
14.Edward W. Said,1978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
15.Escarpit,Robert,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遠流出版社,1990年。
16.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 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7月。
17.Julia Kristeva, The Kristeva Reader, Edited by Toril Moi ,茱莉亞.克麗絲蒂娃,收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大出版社,1995年2刷。
18.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巨流出版,2004年。
19.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年。
20.Michael Payne 著,李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 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年9月。
21.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第二版)王志宏、李根芳譯,台北:巨流,2003年10月。
22.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出版社,1997年。
23.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2月。
24.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25.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26.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10月。
27.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8月。
28.王鎮華,《空間母語:中國建築的體驗與人文內涵(初版)》,台北市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95年。
29.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11月。
30.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理論》,淑馨出版社,1995年。
31.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揚智出版社,1998年。
32.李元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下的台灣文壇-立基於一九八六年的省察>,收於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頁216,谷風出版社,1988年。
33.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34.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建會出版,2000年。
35.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 年。
36.何思瞇,<台北縣眷村調查研究>,板橋市:台北縣文化局,2001年。
37.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
38.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3月。
39.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合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1996年。
40.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揚智出版社,2001年。
41.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2月。
42.夏鑄九、王志弘譯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3月。
43.畢恆達,《家的意義》,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44.盛正德,《以畫療傷》,心靈工坊,2002年。
45.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 2005年1月。
46.黃武雄,《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1994年。
47.黃建業著,《楊德昌電影研究》,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
48.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10月。
49.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收入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年。
50.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0年7月。
51.陳永國譯,《德國悲劇的起源》,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52.陳光興著,《文化研究:Stuart Hall.霍爾訪談錄》。
53.陳奇祿編,《社會發展與教育》,台北市教師研究中心,1992年。
54.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縱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12月。
55.陳學明,《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2月。
56.張大春,《我妹妹》,聯合文學出版,1999年。
57.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 年。
58.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59.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60.舒茲(Alfred Schutz)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Ⅰ)社會現實的問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61.彭懷恩,《台海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62.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出版社,2001年11月。
63.趙剛,《小心家國族─批判的社運.社運的批判》,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
64.趙剛,《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北唐山出版社,1998年。65.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4
月。
66.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初版)》,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67.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田園城市出版,2002年。
68.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台北萬卷樓,2001年12月。
69.劉再復,〈漂泊的故鄉〉,《劉再復精選集》。
70.簡瑛瑛,《認同.差異.主體性─當代文化論述》,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
71.薩伊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麥田出版社,1997年11月。
72.薩伊德(Edward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9月。
73.薩伊德(Edward Said)著,彭淮棟譯,《鄉關何處》,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10月。
74.瞿海源等,《大陸探親及訪問的影響》,台北政研中心,1989年。
75.羅剛、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年9月。
76.蘇偉貞主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77.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年9月。
78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出版社,1999年10月。
【外文論著】
79.Stuart. Hall,《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A Reader. 1993.P.Williams &L.Chrisman (eds ),pp.392-403,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
80.Henri. Lefebvre,1974,《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81.Henri. Lefebvre,1984,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Transcation Publishers.
82.Edward. Soja,1989,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 Verso
83.Anthony Smith D., 《National Identity,》Reno: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1991
84.Marjorie Devault L,Novel Reading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Interpretation》. 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95(4)。
85.Wendy Griswold,The Fabrication of Meaning:《Literary Interpretation in the United Sates,Great Britain and the West Indies.》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 92(5)
86.Nico Israel,Outlandish:《Writing Between Exile and Diaspora》,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87.Alexander Kitroeff,《The Transformation of Homeland-Diaspora Relations》:the Greek Case in the19th-20th Centuries,1991
88.John Docker,1492 《The Poetics of Diaspora》(London and New York:ontinuum,2001)
【期刊論文】
89.王甫昌,〈光復後台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歷史月刊》, 1998 年12 月。
90.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1993 年11 月。 91.王應棠,〈家的認同與意義重建:魯凱族好茶的案例〉,《應用心理研究》,第8 期,2000年。 92.中國時報.藝術人文》,2001 年8 月23 日,第13 版的相關報導:丁榮生,〈竹籬笆春天列入弱勢文化〉、〈莫將博物館比做動物園〉;江世芳,〈眷村文學作家.憤怒、無奈〉;陳希林,〈新住民一詞.學者籲勿妄用〉。
93.古碧玲等編,《從異鄉到家鄉---「外省人影像文物展」》,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p7,2000年。
94.朱天心,〈「大和解?」回應之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頁122,2001年9月。
95.李廣均,〈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台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3 期,1996 年5 月。
96.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第8期,頁12,1991年1月。 97.邱貴芬,〈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中外文學》第29卷第2期,頁313-335,2000年7月。 98.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頁96-105,1993年。 99.邱澎生譯,柯塞文,<阿伯瓦克與集體記憶〉,《當代》,第91 期,1993 年。
100.林鎮山<漂泊與放逐-陳映真60 年代小說中的「離散」思潮和敘述策略>,收於《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01.孫潔茹,〈外省第二代的認同歷程-以朱天心及其小說為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文化研究月報三角公園,三十九期,p28,2004年。
102.開一心,<空間、記憶與屬性認同:論《偶然生為亞裔人》>,《中外文學》.第33 卷.第12 期,p156,2005年。 103.陳芳明<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談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中外文學》, p.110,1995年。 104.梅家玲〈以小搏大──對戰後台灣小說史中女性╱性別論述中的若干觀察〉,《文訊》第166期,頁64-66,1999年8月。 105.彭婉蕙,<消逝、重塑、轉換——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中極學刊》,第四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04年。 106.楊裕富,<台灣的眷村建築、空間與文化>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hh/hhd11.html (2006/5/12引自網站),2006年。
107.蔡英文,<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 1997年。 108.廖咸浩,〈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份」的轉變〉。《中外文學》, 1992年12月。 109.顏子魁,〈美援對中華民國經濟發展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29卷第11期,頁85-98,1990年8月。 【學位論文】
110.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論,1996年1月。
111.吳婉如的《八十年代台灣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4年。
112.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論,2001年。 113.李玉馨,《當代台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5年。 114.李建民,《八O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15.李俊賢,《空城記•憶:從眷村影像符碼看一個世代的結束》,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碩士技術報告,2005年。 116.林秀姿,《重讀1970 以後的台北:文學再現與台北東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博士論文,2002年。 117.林玲玲,《典律的重建─台灣文學與後殖民論述》,陸軍軍官學校文史系碩士論文,2002年。
118.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 119.周淑嬪,《蘇偉貞小說研究──以女性觀照與眷村題材為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0年。 120.施佳瑩,《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0年。 121.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22.柴雅珍,〈戰後台灣「外省人」的塑造與變遷(一九四五─一九八七).第三章.外省人認同的塑造與變遷〉,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123.郭淑文,《袁瓊瓊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論,2002年。 124.陳啟民,〈國民黨對外省族群的統治分析.第三章國民黨對外省族群的統治基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9月。 125.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女烏、利玉芳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1999年。 126.張金�怴A《斷裂與再生──《台灣文藝》研究(1964-1994)》,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1997年。
127.詹瑞峰,《從後頭厝(娘家)到阮家(婆家)---澎湖望安阿媽的生活空間》,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1999年。 128.廖美珍,《現代才女的舊魂新面貌──論蘇偉貞的小說》,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6年。 129.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5年。 130.蔡淑華,《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8年。 131.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2年。 132.應鳳凰的博論《重估五十年代台灣文學》(Reassessing Taiwan’s Literary Field of the 1950s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000)
133.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與再界定〉,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1991年6月。 【其他】
134.〈國軍軍眷業務處理作業要點〉,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軍眷服務處網頁。http://gpwd.mnd.gov.tw/webs/index.htm,200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