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6: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筱婷
研究生(外文):Huang Hsiao Ting
論文名稱:台灣七○年代鄉土繪畫之現實主義精神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alistic spirit of Taiwan’s local paintings in the seventies
指導教授:洪上翔洪上翔引用關係陳瑞文陳瑞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 Sun-ShineChen Zuei-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台灣七○年代鄉土美術鄉土繪畫現實主義懷舊人道關懷環境意識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8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進入七○年代的台灣社會,面對國家在外交上的挫敗而深刻反省。藝文界瀰漫著濃郁的反思氣息,以根植現實作為創作理念,以反映生存環境與民眾生活的社會現象儼然成為藝術取材的最佳來源,台灣美術鄉土自覺意識高漲,藝術家紛紛以傳統農業社會、老式建築、廟宇、勞動者與市井小民作為創作題材。而本論文便以七○年代的現實主義精神作為研究核心,分析七○年代的現實主義精神形構之過程,從台灣早期現實主義特質的發跡與延續作為開頭,進而探究七○年代美術生成的環境與引導美術樣貌的變動因素,最後分析出畫家們以鄉土民情傳達「懷舊情懷」、以常民與勞動圖像表達「人道關懷」、以及以時代變遷與汙染議題表現「環境意識」三種創作類別形構出七○年代鄉土繪畫之現實主義精神。
Taiwan arose reflection out of the diplomatic discomfiture in the seventies. The climate of the art circle was introspective and realistic. Artists presented the environment where people live. At that time, to present demotic life and the public seemed to be the best choice. They were conscious that it was exigent to care and pay attention to native Taiwan .Accordingly, they put emphasis on people, society, and the folk art. For instance, the multitude, forsaken houses, temples, and pollution were major subjects and concerning their own country. The core of the thesis is to research how the realistic spirit constructed. It begins with the rise and the come down of Realism in Taiwan. Afterward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in the seventies was analyzed. Finally, it concluded three types of the realistic spirit in seventies. Those were “Nostalgia of the locals”, “Human sympathy for the multitude and the labor”,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of the Age and the pollution.
謝誌………………………………………………………………………………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錄………………………………………………………………………………v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程序……………………………………………………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8
第四節 文獻探討……………………………………………………………12

第二章 影響七○年代美術之現實主義精神………………………………21
第一節 民初用以革新的現實主義之發跡…………………………………21
第二節 抗戰時期鼓動人心之左翼木刻……………………………………31
一、與時代同呼吸之左翼版畫濫觴時期(1929-1937)………34
二、熱血沸騰之抗戰時期左翼版畫 (1937-1945)………… 37
第三節 凝聚鄉土意識之日治時期美術……………………………………45
第四節 光復時期揭露與批判社會之左翼木刻……………………………52
第五節 小結…………………………………………………………………63

第三章 與社會同脈動之七○年代鄉土美術 ……………………………65
第一節 反省浪潮風起雲湧之時代背景……………………………………65
第二節 鄉土運動引領之美術現象…………………………………………73
一、 對素人藝術家的重視與推崇………………………………71
二、 推廣民間藝術與文化尋根的展開 ……………………… 76
三、 對日治時期前輩畫家的重新評價…………………………80
第三節 引介西方美術之藝術環境 ………………………………………83
一、 對「超級寫實」技法的引用………………………………84
二、 與「懷鄉寫實」情懷的契合 ………………………88
第四節 展覽機制與藝術市場引領鄉土現實風潮 ……………………91

第四章 鄉土繪畫形構之現實主義精神……………………………………96
第一節 以鄉土民情傳達「懷舊情懷」……………………………………96
第二節 以常民與勞動圖像表達「人道關懷」 …………………………104
第三節 以時代變遷與汙染議題表現「環境意識」 ……………………115

第五章 結論…………………………………………………………………124

參考資料 ……………………………………………………………………… 129
附錄 一 作品圖片 …………………………………………………………… 135
Chris Barker著 羅世宏等 譯 (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Herdert Read 著; 孫旗 譯 (1980)。《現代藝術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出版 :三民書局總經銷。
Linda Nochlin 著;刁筱華 譯 (1998)。《寫實主義》。臺北市:遠流。
Peter Brooker 著;王志弘、李根芳 譯 (2003)。《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市:巨流。
丁履譔 (1986)。《美學與藝術詮釋》。高雄市:復文。
中島利郎 編 (1999)。《台灣新文學與魯迅》。臺北市:前衛。
水中天、郎紹君編 (1999)。《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卷。上海書畫出版社。
王林 (1993)。《美術形態學》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王震、徐伯陽編 (1994)。《徐悲鴻藝術文集》。銀川:寧夏人民。
北縣中和市:吳氏總經銷。
台北市立美術館 編 (1995)。《一九四五~一九九五 台灣現代美術生態》。臺北市:北市美術館印行。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 編 (1993)。《臺灣美術新風貌展. 1945-1993 = Taiwan art.1945-1993 eng》。臺北市:北市美術館。
托爾斯泰(Tolstoy, Leo, graf) 著;耿濟之 譯 (1982)。《藝術與人生:托爾斯泰的「藝術論」》臺北市:遠流。
朱光潛 (1987)。《現實主義的美學》臺北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朱光潛 (1991)。《現實主義的美學》。臺北市:金楓出版社。
朱金樓、袁志煌 編 (1987)。《劉海粟藝術文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呂清夫 (2001)。《藝術史的軌跡 ( 下冊 )》。臺北市:史博館。
呂清夫 (2001)。《藝術史的軌跡 ( 上冊 )》。臺北市:史博館。
李仲生 (1984)。《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臺北市:時報出版。
李洪林 (1999)。《中國思想運動史》。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李美玲 (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之《超寫實風繪畫》。臺北市:文建會。
李敏勇 (2000)。《美術風景》。臺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圖書總經銷。
李欽賢 (1992)。《台灣美術歷程》。臺北市:自立晚報。
李醒塵 (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市:淑馨 。
林保堯 (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之《鄉土情懷雕塑》。臺北市:文建會。
林惺嶽 (1987)。《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
林惺嶽 (2002)。《中國油畫百年史》。臺北市:藝術家。
施並錫 (1997)。《紐約藝術現場掃描 : 藝術手札. (一)》。 臺北市:草根。臺
倪再沁 (1995)。《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臺北市:雄獅。
倪再沁 (1995)。《藝術家 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臺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圖書總經銷。
倪再沁 (1995)。《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 (1995)。《藝術家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臺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圖書總經銷。
徐悲鴻 (1999)。〈中國畫改良論〉。《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卷》。水中天、郎紹君編。上海書畫出版社。
徐蓉蓉 編 (1992)。《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 主編;潘襎 譯(1996)。《藝術學手冊》。臺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圖書總經銷。
高名潞 (2001)。《世紀烏托邦:大陸前衛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高階秀爾 作;潘襎 譯 (1998)。《法國繪畫史》: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末。臺北市:藝術家。
尉天驄 (1978)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市:遠景出版社印行。
郭繼生 (1991)編。《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臺北巿:雄獅。
郭繼生 (1996)。《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臺北市:史博館。
郭繼生 (2002)《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實踐 = Practicing art history and art criticism》臺北市 :史博館。
陳少廷編 (1974)。《五四運動與知識青年》。臺北市:環宇。
陳秉璋、陳信木 合著(1993)。《藝術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陳芳明 (1998)。《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陳景容 (1971)。《油畫的材料研究及實際應用》臺北縣:台灣藝專。
陳傳席 (1997)。《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市:東大。
陳瑞文 (2002)。《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臺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陳樹升 (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之《鄉土意識版畫》。臺北市:文建會。
陳瓊花 (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之《鄉土采風水墨》。臺北市:文建會。
彭瑞金 (1991)。《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
彭瑞金 (1991)。《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
臺北市立美術館 編 (1993):《台北現代美術十年》。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趙遐秋 呂正惠 編 (2002)。《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市:人間。
趙遐秋、呂正惠 主編 (2002)。《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市:人間。
劉文潭(1977)。《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臺北市:著者。
劉永仁、余思穎、宋健行 編;韓伯龍、陳靜文、何邁 譯 (2004)。《反思:七○年代台灣美術發展》。臺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蔡元培 著 聞笛、水如 編 (1989)。《蔡元培美學文選》。臺北市:淑馨。
鄭惠美 (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之《鄉土寫實繪畫》。臺北市:文建會。
蕭瓊瑞 (1991)《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臺北市:伯亞。
謝孝德 (1975)。《新寫實主義》。臺北市:撰者。
謝里法 編著 (1995)。《台灣新藝術測候部隊點名錄》。臺北市:藝術家出版:藝術圖書總經銷。
謝里法 (1977)。《珍重!阿笠》。臺北市:雄獅圖書。
謝里法 (1997)。《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臺北市:北市美術館。
謝里法 (1998)。《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臺北市:藝術家。
謝里法 (1998)。《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羅瑞Bates Lowry(1987)。《視覺經驗》杜若洲譯 臺北市:雄獅圖書。
碩士論文
李雅婷 (2003)。《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性的困境-戰後國民黨的文藝政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法教分處政治學研究所。 

林芳瑩 (2004)。《藝術家席德進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

徐碧君 (2004)。《五四運動與民初中國美術的新變》。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

郭紀舟 (1994)。《一九七○年代臺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

郭紀舟 (1995)。《1970年代台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
曾己議 (2000)。《臺灣七○年代西畫的社會性探討:生活映象系列創作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楊繡綾 (2000)。《從<<雄獅美術>>看七○年代鄉土美術發展之形構與限制》。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劉聖秋 (2002)。《70年代鄉土美術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期刊、報紙
中國時報副刊編輯部 (1976.3.12-17)。洪通畫展專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2版。
太瘦生 (1976.4.6-7)。洪通奇譚。聯合報副刊,12版。
王文平 (1991)。〈激情過後的省思〉。雄獅美術,244期。頁103。
王受之/磐年 (1992)。〈中國大陸現代美術史〉。藝術家,208期,頁352-353。
王拓 (1977)。〈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鄉土文學討論集》。頁119。
王拓 (1977)。〈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主義文學〉。《鄉土文學討論集》。尉天聰 主編。臺北市:遠景出版社印行,頁100-119。
王淑津 (2003)。〈日本殖民地時代台灣美術史的「地方色彩」議題〉。典藏今藝術,126期,頁53。
江宜展 (1979)。〈施並錫吾土吾民畫展〉。藝術家,52期。頁110。
江聲 (1977)。〈來探望我們的討海兄弟〉。雄獅美術,76期。頁34-31。
江聲 (1977)。〈期望成長我們自己的藝術家〉。雄獅美術,78期。頁49-53。
何欣 (1977)。〈鄉土文學怎樣「鄉土」〉。《鄉土文學討論集》。頁274 -275。
何欣 (1977)。〈鄉土文學怎樣「鄉土」〉。《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市:遠景出版社印行。
何欣 (1977)。〈鄉土文學怎樣鄉土〉。《鄉土文學討論集》。尉天聰 主編。臺北市 : 遠景出版社印行。頁271-280。
何懷碩 (1979)。〈地底的靈魂-論洪瑞麟先生的畫〉。雄獅美術,101期。頁56-57。
呂清夫 (2001)。〈台灣當代美術及其思潮〉。《藝術史的軌跡 ( 上冊 )》。臺北市:史博館。
呂清夫 (2001)。〈藝術本土化與現代化思潮之研究〉。《藝術史的軌跡 ( 上冊 )》。臺北市:史博館。
李敏勇 (1978)。〈在我們的土地上、在我們的時代裡〉。笠,79期,頁1。
李進發 (1995)。〈日據時期官辦美展下台灣繪畫發展中的鄉土意識〉,台北市:現代美術,頁56-57。
李賢文 (1996)。〈從創刊到停刊-我的心路歷程〉。雄獅美術,307期,豎體版頁,頁10-16。
林玉山 (1977)。〈萬籁無聲聽海音〉。雄獅美術,75期,頁60。
林保堯 (2004)。〈七○年代台灣美術發展的關鍵時刻〉。藝術家,346期,頁186-191。
林惺嶽 (1993)。〈走過台灣美術滄桑史〉。藝術貴族,44期,頁55。
施並錫 (1979)。〈百位美術家談「印象最深刻的作品」〉。雄獅美術,101期。頁113。
倪再沁 (1991)。〈西方美術・台灣製造〉。雄獅美術,242期,頁114-133。
倪再沁 (1991)。〈西方美術・台灣製造〉。雄獅美術,242期,頁114-133。
倪再沁 (1994)。〈在政治漩渦中的台灣美術〉。《戰後台灣美術與環境的互動學術研討會》。臺北:皇冠藝術中心,頁3。
席德進 (1971)。〈我的藝術與台灣〉。雄獅美術,2期,頁16-18。
席德進 (1973.3-1974.7)。〈台灣民間藝術〉。雄獅美術,25-41期,於1974年集結成書。
席德進 (1978)。〈台灣古建築探索〉。藝術家36-42期。
徐梅屏 (1975)。〈卓有瑞-刻畫思想的新寫實者〉。藝術家,7期,頁101。
曹小玥 (2003)。〈認同與回歸-七○年代本土意識下繪畫的產製與通路〉。藝術家,335期。
梅丁衍 (1996)。〈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上)〉。現代美術,67期。
莊伯和 (1979)。〈鄉土運動的推動者--顏水龍〉。雄獅美術,97期,頁6-44。
郭振昌 (1977)。〈鄉土回歸-試討論鄉土藝術的整建〉。雄獅美術,73期。頁32。
陳映真 (1977)。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中華雜誌,171期。
陳樹升 (1999)。〈魯迅.中國新興版畫.臺灣四○年代左翼版畫(下)〉。《台灣美術期刊》, 46期,頁85。
陳樹升 (1999)。〈魯迅.中國新興版畫.臺灣四○年代左翼版畫(上)〉。《台灣美術期刊》, 44期,頁30。
陳瑞文 (1999)。〈藝術表現裡的文化批判--從臺灣當代的社會性藝術之現實意識論起〉。現代美術學報,2期,頁5-28。
陸蓉之 (1992)。〈台灣地區當代藝術本土風格語彙的演變〉。《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曾少千 (2004)。〈巴比松風景畫與懷舊〉。《歷史文物》。臺北市:史博館館刊。
雄獅美術編輯 (1978)。〈新人的笑容-訪第三屆新人獎得主〉。雄獅美術,85期,頁36。
雄獅美術編輯 (1979)。〈編者的話〉。雄獅美術,97期,頁2。
黃英哲 (2001)。〈黃榮燦與戰後台灣的魯迅傳播(1945~1952)〉。台灣文學學報,2期。
楊墀 (2004)。〈家園的記憶圖騰-七○年代台灣美術或鄉土美術話語的稀釋擴散〉。藝術家,346期,頁200-211。
詩:蔣勳 木刻:奚淞 (1977)。〈撈油的漁民〉。雄獅美術,76期,頁33。
廖雪芳 (1979)。〈民房‧門‧窗 看何文杞水彩畫的進境〉。雄獅美術,104期,頁105。
廖雪芬 (1979)。〈從泥土和勞動中會見藝術的畫家--洪瑞麟〉。雄獅美術,101期,頁25。
廖新田 (2005)。〈美學與差異:朱銘與一九七○年代的鄉土主義〉。朱銘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 (1995)。《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臺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頁147。
劉三豪 (1974.11-1978.3)。〈台灣民藝研究〉。雄獅美術,45-85期。
劉文三 (1977)。〈台灣神像藝術〉。藝術家,25-45期。
劉永仁 (2004)。〈返照本土與突破學院神話-回顧七○年代台灣美術〉。藝術家,346期,頁192-199。
蔣勳 (1993)。〈回歸本土-七○年代台灣美術大勢〉。雄獅美術,270期。
蕭慕俊(2005)。〈「布拉格油輪事件」談台灣首宗巨大油輪污染〉。《能源報導》,第11月號,頁25-27。
藝術家資料室 (2004)。〈七○年代台灣美術大事紀〉。藝術家,346期,頁214-215。
藝術家編輯 (1975)。「鹿港民俗文物館專輯」,刊載:俞大綱〈保存民俗文物有感〉、黃天橫〈鹿港民俗文物館藏品簡介〉、林惺嶽〈台灣民俗文物與現代繪畫〉等7篇文章,藝術家,7期,頁18-75。
藝術家編輯 (1976)。「台灣土著藝術專輯」,刊載:劉三豪〈民俗藝術形成〉、莊伯和〈排灣族的百步蛇木雕像〉、孫家驥〈台灣山胞傳說插畫〉、〈高業榮〉〈魯凱族的刺繡〉等11篇文章。藝術家,18期,頁18-87。
藝術家編輯 (1976)。「民間畫工與十殿閻王圖像專輯」,刊載:村夫〈向歷代民間畫工致敬〉、劉其偉〈畫壇中藉藉無名.一位不尋常的神像畫家何信嚴〉、宋龍飛〈十殿閻王圖像〉等7篇圖文。藝術家,19期,頁20-6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藝術家編輯 (1976)。「民間畫工與十殿閻王圖像專輯」,刊載:村夫〈向歷代民間畫工致敬〉、劉其偉〈畫壇中藉藉無名.一位不尋常的神像畫家何信嚴〉、宋龍飛〈十殿閻王圖像〉等7篇圖文。藝術家,19期,頁20-61。
2. 藝術家編輯 (1976)。「台灣土著藝術專輯」,刊載:劉三豪〈民俗藝術形成〉、莊伯和〈排灣族的百步蛇木雕像〉、孫家驥〈台灣山胞傳說插畫〉、〈高業榮〉〈魯凱族的刺繡〉等11篇文章。藝術家,18期,頁18-87。
3. 藝術家編輯 (1975)。「鹿港民俗文物館專輯」,刊載:俞大綱〈保存民俗文物有感〉、黃天橫〈鹿港民俗文物館藏品簡介〉、林惺嶽〈台灣民俗文物與現代繪畫〉等7篇文章,藝術家,7期,頁18-75。
4. 蔣勳 (1993)。〈回歸本土-七○年代台灣美術大勢〉。雄獅美術,270期。
5. 劉永仁 (2004)。〈返照本土與突破學院神話-回顧七○年代台灣美術〉。藝術家,346期,頁192-199。
6. 劉三豪 (1974.11-1978.3)。〈台灣民藝研究〉。雄獅美術,45-85期。
7. 楊墀 (2004)。〈家園的記憶圖騰-七○年代台灣美術或鄉土美術話語的稀釋擴散〉。藝術家,346期,頁200-211。
8. 陳瑞文 (1999)。〈藝術表現裡的文化批判--從臺灣當代的社會性藝術之現實意識論起〉。現代美術學報,2期,頁5-28。
9. 陳映真 (1977)。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中華雜誌,171期。
10. 郭振昌 (1977)。〈鄉土回歸-試討論鄉土藝術的整建〉。雄獅美術,73期。頁32。
11. 梅丁衍 (1996)。〈黃榮燦疑雲──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上)〉。現代美術,67期。
12. 席德進 (1973.3-1974.7)。〈台灣民間藝術〉。雄獅美術,25-41期,於1974年集結成書。
13. 林保堯 (2004)。〈七○年代台灣美術發展的關鍵時刻〉。藝術家,346期,頁186-191。
14. 李賢文 (1996)。〈從創刊到停刊-我的心路歷程〉。雄獅美術,307期,豎體版頁,頁10-16。
15. 李進發 (1995)。〈日據時期官辦美展下台灣繪畫發展中的鄉土意識〉,台北市:現代美術,頁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