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毛國楠 (1996)。從神馳經驗談如何激勵青少年的內在動機。中等教育,47(4), 11-15。
毛連塭(1988)。創造思考和學校教育。台北市:教育局。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合著(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文中、鄭英耀(2000)。創造力發展量表之編製與試題反應分析。測驗年刊,47(1),153-173。王紅宇(譯)(1999)。Doll, W. E.著。後現代課程觀。台北市:桂冠。
王秋錳(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靜惠(1998)。網路瀏覽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相關探討。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季刊,7(1),1-14。田耐青、張景媛(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補充說明。台北市:教育部。
江羽慈(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池叔樺(2001)。國小低年級教師綜合活動課程的實務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木崑(2004)。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怡靜(2006)。設計先行,技術跟進。天下雜誌,350,78-83。
吳明崇(2002)。教學創新的影響因素。中等教育,53(4),32-35。
吳明隆(2001)。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松崗。
吳明隆(200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614,2-7。
吳雪華(2006)。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雅琪(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靖國(2003a)。創新教學如何不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的理論與實務(頁49-80)。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靖國(2003b)。創新教學的問題與展望。載於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的理論與實務(頁259-280)。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碧霞(2004)。以「協同教學」模式進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平(譯)(1997)。Armstrong, Thomas 著。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臺北市:遠流。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市:心理。
李宣俞(2006)。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李惠敏(2003)。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杜明城(譯)(1999)。Csikszentmihalyi, M.著。創造力。台北市:時報。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林小麗(2004)。幽默融入國中綜合活動課程對學生幽默感、情緒適應和人際因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教學。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1(3),1-14。林生傳(2004)。九年一貫課程的實踐系統之解析。載於林生傳等著,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二)(頁281-292)。台北市:教育部。
林思道(2003)。國民中學教師對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接受度及執行時的困難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恩仲(2004)。童軍小隊制度教學專業知識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碧芳(2004)。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式之檢驗。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繡子(2003)。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雅玲(2003)。國中小創意教師教學策略與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連煌(2005)。學習之樂在浮流。國教天地,160,1-9。侯昕辰(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方案評鑑規準建構歷程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姜鵬珠(2003)。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 蘭(譯)(1999)。Sternberg, R. J.,&Lubart, T.I.著。不同凡想。台北市:遠流。
洪榮昭、林雅玲、林展立、余安順、江月枝、蔡瑞玉(2003)。提昇創意教學成效研究總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522-S-003-015)。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范秋芬(2005)。國民小學教學創新與成員抗拒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范郁如(2006)。國中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照麗(1996)。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教學評量。載於台中師範學院(主編),「建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會手冊(頁6-17),台中市。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臺灣教育,614,9-15。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修正條文(2005)。取自http://www.tceb.edu.tw/WEB/a/public/1/b/b01.pdf
張仁家、葉淑櫻(2006)。教學創新行為之迷思與定位。師說,194,25-29。張玉成(2003)。創新教學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的理論與實務(頁31-48)。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定綺(譯)(1993)。Csikszentmihalyi,M.著。快樂,從心開始。台北市:天下。
張素花(2004)。國民小學一年級綜合活動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霄亭總校閱,朱則剛、李麗君、單文經、楊美雪(1998)。Barbara B. Seels & Rita C. Richey著。教育科技的定義與範疇研究。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2)。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取自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入口網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1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許瀞尹(2006)。綜合活動實施創意教學方案之成效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雅惠(2004)。「創造思考教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國中生創意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元仲(2004)。澎湖縣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選用規準與現況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宏亦(2004)。自然科創意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陳秀娟(譯)(1998)。Csikszentmihalyi, M.著。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台北市:天下文化。
陳怡樺(2004)。中小學數學創意教學競賽實施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思筠(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校本課程發展與實施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惠娟(2003)。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概念構圖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雅玲(2004)。高雄地區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及其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意文(2004)。台北市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慶峰 (2001)。從心流(flow)理論探討線上遊戲參與者之網路使用行為。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曾文龍(2003)。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九年一貫課程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明惠(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歷程分析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中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致鏹(2004)。國小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實踐知識研究--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望超(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曾惠蘭(2004)。國小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游玉英(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游家政(2003)。創新教學方案的設計與評鑑──以統整主題單元為例。載於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的理論與實務(頁179-209)。台北市:師大書苑。
程仁慧(2003)。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惠君(2006)。國中教師人口變項、玩興、教學動機、快樂感受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景生(2002)。解讀教學創新的新義。中等教育,53(4),26-28。
黃湘媛(2006)。創意花開-三位國小創意教師之形成與發展。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黃毓琦(2005)。高職教師的創新教學行為與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瓊慧(2000)。從沈浸(flow)理論探討台灣大專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譯瑩(2001)。見「綜合活動」、又是「綜合活動」:從研究召集人的體驗、省思與實踐談綜合活動的存在意義、目的與內涵。教育研究月刊,92,92-95。
黃譯瑩(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理論與研究。載於教育部主編:綜合活動基礎研習手冊(頁3-30)。台北市:教育部。
黃瓈葳(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題統整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鈴羢(2004)。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楊銀興(2003)。多元化評量。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手冊(頁70-76)。台北市:教育部。
詹于倩(2001),國民中學試辦綜合活動課程之研究--以三民國中課程試辦歷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詹志禹(2003)。課程創新與教師的自我創化-系統演化的觀點,教育資料集刊,28,145-173。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市:開明。
歐慧敏(200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銜接理念。載於教育部主編:綜合活動基礎研習手冊(頁32-35)。台北市:教育部。
潘慧玲(主編)(2003)。教育研究的取徑。台北市:高教。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文正(2001)。九年一貫創新教學與超文件模組教材之探討。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25-133),高雄市。
蔡克容(1998)。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1(3),15-30。蔡宜貞(2005)。組織創新氛圍、教師工作內外在動機對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行為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蔡彩霞(2003)。符合綜合活動理念的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三學生建構生命意義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清田(1998)。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1(3),15-30。鄭美娟(2006)。綜合活動教師實施創意教學之專業成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燕琪(2004)。屏東地區國民中學學生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現況調查。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賴清標(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源起與創新教學。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師手冊(頁20-25)。台北市:教育部。
簡婉娟(2003)。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聶喬齡(2000)。心理技能、運動表現與流暢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顏妙桂(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學理基礎與實施策略。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頁362-379)。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頁3-27)。台北市:師大書苑。
嚴安安、李秀蘭(1999)。創意教學。台北市:聯經。
二、英文部分
Burden, P.R. (1982). Implications of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New roles for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professors.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4(4), 21-25.
Craft, A. (2005). Creativity in schools : tensions and dilemmas. NY: Routledge.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Y:Harper Collins.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Y: Basic Books.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The Macmillan Company. 31th printing.
Dewey, J. (1929). Experience and nature. NY:Dover Puplications Inc.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Collier Books.
Doll,W. E. (1993a).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oll,W. E. (1993b). Curriculum possibilities in a “post”-future.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8 (4),277-292.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ERIC). ERIC Thesaurus. Retrieved July 25,2006,from http://www.eric.ed.gov/searchdb/searchdb.html
Ellis, K. (1993). Teacher Questioning Behavior and Student Learning: What Research Says to Teachers. Database: ERIC ED 359572.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5). 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myths and messages. Phi Delta Kappan, 77(3), 200-209.
Hoffman, R. P. (1996). Levels and technology use and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San Diego, CA.
Huberman, M. (1989). The professional life cycle of teacher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1(1), 31-57.
Killion, J. (1999). Islands of Hope in the sea of dreams: 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eight schools that received the National Award for mode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WestEd.
Killion, J. (2000). Teachers Who Learn Kids Who Achiev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WestEd.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 J. Sternberg. (Eds.). (1999). Handbook of Creativity, 449-460. NY: Cambridge.
McCrae, R. R.(1996). Social consequences of experiential openn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3),323-337.
Privette, G. & Bundrick, C. M. (1987).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 Construct and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65(1), 315-332.
Privette, G. & Bundrick, C. M. (1991). Peak experience, peak performance, and flow.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6(5), 169-188.
Privette, G. (1983). Peak experience, peak performance, and flow: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sitive hum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45(6), 1361-1368.
Rogers, E.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fifth edi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von Glaserfeld, E. (1990). An exposition of constructivism: Why some like it radical. In R. B. Davis, C. A. Masher, & N. Noddings (Eds.), Constructivist view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19-29).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Webster'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1997).Retrieved July 18,2006,from http://machaut.uchicago.edu/?action=search&word=originality&resource=Webster%27s&quicksearch=on
Wynn, M. J.(1996). Crear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 a resource book for K-8. Albany,NY: Del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