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部分
丁思惠(2000)。E世代的網路交友面面觀。取自http://www.tcpc.gov.tw/package/electric-book/40/40-5.htm
TVBS新聞(2006)。沉溺網路遊戲族攀升 勒戒科新興。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comed.y20060124222704
FIND(2004)。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統計。經濟部技術處Internet應用研究計畫/資策會ECRC-FIND。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howmany_disp.asp?id=70
天下雜誌(1998)。1998網路大調查。取自http://www.cw.com.tw/index.htm
中央社(2004)。手機是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媒體:調查。取自http://www.gov.tw/news/sna/culture/news/200405/200405250356.html
中國時報(2006)。第A6版。2月11日。
中國時報(2006)。第A12版。7月21日。
中國時報(2006)。第AA2版。7月29日。
中國時報(2006)。第C1版。7月29日。
中國時報(2006)。第E4版。8月5日。
王郁文(2001)。大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性別、社會焦慮與網路諮商意願、生活適應問題接受網路諮商意願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澄華(2001)。人格特質與網路人際互動對網路成癮的影響。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王慶槐(1988)。保護管束少年家庭同儕與不良行為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燦槐、羅惠筠(1998)。我國大學生BBS族的網路人際溝通初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5-6。內政部統計處(1999)。1999年台閩地區之青少年身心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統計處(2005)。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motc.gov.tw/service/ana92/9207-1.WDL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行政院主計處(2005)。國情統計通報。取自http://www.stat.gov.tw
朱美慧(1999)。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朱錦鳳(1997)。大學生電腦網路的使用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0,297-312。交通部統計處(2003)。92年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取自http://www.motc.gov.tw/service/ana92/9207-1.WDL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怡靜(2000)。資訊教育家長信心調查。天下雜誌,233。
吳統雄(2000)。台灣網路使用者系列調查研究:現況、前景、策略、方法。民意研究季刊,214,41-77。吳齊殷(1998)。虛擬社區vs.真實生活。科學月刊,29(8),668-674。吳瓊汝(1997)。國中學生次級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逢堅(2001)。中學生網際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呂貫文(1999)。大學生使用網際網路行為及其使用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靜宜大學學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文彬(2001)。網路的性心理學。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主編):e世代心理學(83-105)。台北:桂冠。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銘海(1998)。我國資訊服務業國際化經營策略----策略矩陣分析法之運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奕汝(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兒童網路態度、父母管教方式(網路議題)與兒童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彥妤、郭利百加等譯(2005)。Derlega, V. J.,& Janda, L. H. 著。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Personal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台北:桂冠。
林家弘(2000)。我國大學生網路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東森新聞報(2006)。縱慾愛滋上身!香港20男同志參加網路性派對全中標。取自http://www.ncu.edu.tw/~phi/NRAE/newsletter/no3/08.html
胡玲玲譯(2001)。誰說網路讓現代人更疏離?!電腦家庭,68,60-62。
洪錚蓉(1992)。高中僑生與本地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比較暨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全球資訊網(2004)。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資訊教育中心各級學校資訊基礎建設分析統計。取自http://www.kh.edu.tw/index3.html
翁嘉銘(2000a)。我愛網路,因為寂寞。張老師月刊,270,115-117。陳玉統(1997)。多維智力理論模式的檢驗與國小學生多維智力成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世運(2000)。15至24歲為台灣最大網路使用族群。Find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中心。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index.asp
陳李綢(1991)。多重智力理論模式的驗證與智力的促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陳玲玲(1991)。兒童友伴選擇、友誼概念與友誼知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冠名(2004)。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及網路沉迷的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陳雪芬(2000)。網路春色蕩漾,學子難以抗拒。取自http://www.tcc.gov.tw/~tcco/42/news890602.htm
陳增穎(2000)。開啟或封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友,392,27-30。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若愚(2004)。自殺網站歪風吹 抒發鬱卒令人憂。取自http://www.fgs.org.tw:81/gate/gb/www.wfdn.com.tw/9310/041024/news/102403-1.htm
馮燕、王枝燦(2002)。網路交友與青少年虛擬社會關係的形成。取自
http:// 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conference2002/
莊千慧(1993)。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慧秋(2000)。虛擬第三者,最另類的婚姻危機?。取自http://www.ttimes.com.tw/2000/03/14/1/e_life/200003010162.html
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慧芝譯(2004)。Papalia, D. E., Olds, S. W.,& Feldman, R. D. 著。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8E))。台北:桂冠。
郭生玉(199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欣怡、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教育資料文摘,42,66-80。陶振超(1996)。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使用者調查。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森期(2001)。E世代青少年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之輔導策略。學生輔導,74,34-43。黃立文(1998)。網路使用的快感與神迷----遊戲理論與網路瀏覽行為之初探。台灣學術網路一九九八研討會論文。
黃玉萍(2001)。國小學童網路素養與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蘋(2004)。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牧仁譯(1999)。Erwin, P. 著。兒童到青少年期的友誼發展(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台北:五南。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8,117-154。
黃厚銘(2001)。面具與人格認同:網路上的人際關係。取自http://www.glps.ptc.edu.tw/simon
黃紹烈(2000)。親子互動關係與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高中高職學生及其父親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珠(2000)。高職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素養及其使用現況之調查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黃德祥(1988)。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黃德祥(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慧真、簡麗姿、陳嘉鳳譯(2005)。Corey, G.,& Corey, M. 著。生命抉擇與個人成長(I never knew I had a choice: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 growth (7E))。台北:雙葉。
黃瓊慧(1999)。從沉浸理論探討台灣大專學生之網路使用行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楊孝榮、孫秀蕙、吳嫦娥、汪季參、曾桂玲、謝仁春(2001)。台北市少年網路交友行為之研究。犯罪學期刊,7,37-98。
楊佳幸(2001)。高雄區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沉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翟本瑞(2000)。教育與社會:迎接資訊時代的教育社會學反省。台北:揚智。
壽旭霞(2001)。面對網路交友熱輔導人員應有的準備。學生輔導,74,68-81。廖筠怡(2006)。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及其父母參與兒童網路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玉玲(2003)。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揚智。
劉守信(200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輔導方案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家儀(2001)。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明君(1999)。Find網際網路資訊情報中心。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index.asp
蔡佩(1995)。電子布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銘城(2004)。高雄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心理需求與網路活動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建良(1996)。師範院校學生對電腦網路使用現況及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陽誾、柯華葳、梁雲霞(1990)。我國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研究,13,265-308。
盧怡秀(2000)。高雄市高中生網路素養及網路使用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賴倩瑜、陳瑞蘭、林惠琦、吳佳珍、沈麗惠(2006)。心理衛生。台北:揚智。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1999)。第四次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取自http://taiwan.yam.org.tw/99/99resul-01.htm
蕃薯藤(1999)。青少年及兒童最常在網路上做些什麼?每週平均上網11小時 搜尋資料及瀏覽休閒資訊分居前一二名。取自http://kids.yam.com/help/yam_news_1999mar15.htm
蕃薯藤調查網(1996~2005)。台灣網路使用調查:一般電腦及網路行為。取自http://survey.yam.com/index.html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恆信(1999)。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佈告欄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薛秀(2001)。國中學生電腦網路使用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學生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薛淑如(2002)。青少年母親電腦網路使用與母子(女)互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薛雅菁(2001)。初探女性的網路使用經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鍾思嘉、吳志祥(2000)。E世代心理學。台北:桂冠。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廣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姓對網路沉迷現象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韓梅玉(1996)。資優生智力、學科成就、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顏裕峰(1993)。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羅家德(2000)。虛擬的社會關係能獨立於真實嗎?。取自
http:// www.tomorrowfree.com/clickfuture/article.asp?aid=1028
蘇芬媛(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之初探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增虹(2002)。國小學童網際網路使用者背景、行為與心理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貳、 英文部分
Barners, B. J., & Hill, S. (1983). Should young children work with microcomputers Logo before Lego? The Computer Teacher, 10(9), 11-14.
Berndt T. J. (1982). The features and effects of friendship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47-1460.
Bloland, P.A. (1987).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n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ut, 65, 291-294.
Boeree. (1998). Personality theories. Available: http://www.ship.edu
Brehm, S. S., & Kassin, S. M. (1990). Social psycholog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Delmonico, D. L., & Carnes, P.J. (1999). Virtual sex addiction: When cybersex becomes the drug of choice.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5), 457-463.
Epstein, J.L. (1983).Examining theories of adolescent friendships. In J. L. Epstein & N. L. Karweit (Eds.), Friends in school (pp.39-61). London: Academic Press Inc.
Grinder, R.E. (1973). Adolescence. NY: Wiley.
Joinson, A. (1998).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disinhibited behavior on the internet. In J. Gackenbach(ED.).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Jayne Gackenbach,SD: Academic Press.
Jupiter Communications (1999). Available: http://www.jup.com
Kandell, J. J.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on campus: The vulner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 11-17.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 (1974). 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In J. G. Blumler and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pp.19-34. Beverly Hills, CA: Sage.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et al. (1998).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1017-1031.
Lohr, M., & Rakow, T. C. (1995). Audio Support for an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Multimedia Systems Journal, 3(5-6).
Maccoby, E. E. (1988). Gender as a social category. Development Paychology, 24, 755-765.
NSBF(2000). Research and guidelines for children’s use of the internet. National School Boards Foundation With generous support from Children’s Television Workshop and Microsoft Corporation. Available: http://www.nsbf.org/safe-smart/full-report.htm
Papacharissi, Z., & Rubin, A. (2000). Predictors of Internet Us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Electronic Media 44(2), 175-196.
Parks, M., & Floyd, K. (1996). 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1), 80-97.
Prentice-Dunn, S., & Rogers, R. W. (1982). Effec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lf-awareness on deindividuation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 503-513.
R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Richands, M. H., & Larson, R. (1989). The life space and socialization of the self: Sex differences in the young adolesc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8(6), 617-626.
Rogers, D. (1977).The psychalosy of adolescence.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Schiamberg, L. B. (1988).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Y: Macillan.
Suler, J. (1996). Why is this thing eating my life? Computer and cyberspace addicition at the” Palace”. Available: http://www.rider.edu/user/suler/psycyber/eatlife.html
Suler, J. (1998). Adolescents in cyberspace. Available: http://www.rider.edu/user/suler/psycyber/adoles.html
Szalvatiz, M. (1999). Can we become caught in the web? Newsweek, 134(23), 11.
Urberg K. A., Degirmencioglu, S. M., Tolson, J. M., & Halliday-Scher, K. (1995).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peer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540-547.
Young, K. S. (1998). What make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Available: http://www.netaddiction.com/addictiv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