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2: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灃儀
研究生(外文):Feng-Yi Yeh
論文名稱:臺灣閩南語「去」的語法化
指導教授:王萸芳王萸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2
中文關鍵詞:臺灣閩南語語法化隱喻轉喻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臺灣閩南語「去」的語義、語用、語法特點及其語法化的現象。首先從閩南語「去」的相關文獻和「語法化」相關文獻此兩方面著手,並以《臺灣囝仔古》和楊允言網路辭典為語料進行探究。我們依據語料整理結果分析及探討臺灣閩南語「去」在其詞類、語義、句法功能等方面的特徵。最後我們討論閩南語「去」的語法化現象,除了依據沈家煊(1994)的九條原則驗證外,並試圖從劉堅等人(1995)句法位置和語義演變兩項誘發語法化的因素解釋,希望此研究結果能使吾人對臺灣閩南語「去」有深入的瞭解,並作為臺灣閩南語教材編輯的參考。
本研究發現,臺灣閩南語「去」的詞類主要為動詞,然其亦可擔任助詞,可為(1)動態助詞,如「知影是乞予羊仔囝騙去」,(2)語氣助詞,如「恬去」,(3)其它助詞,如「去搪著白賊七」。在語義方面,有「離去、離開」、「往、到某地」、「除掉、消除」、「完了、輸了」、「表示由近及遠的移動方向」、「放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或發生的變化已完成」、「放在形容詞後面,表示存在的狀態由有到無、由盛到衰的改變」、「附著在句末,表示期望的語氣」等義,或是無實義,只負責引介出其它動詞。至於句法功能方面,「去」可作為謂語和補語。作謂語有(1)單獨作謂語,如「趕緊去」,(2)述賓結構,如「你去大伯兜」,(3)連謂結構,如「煞去冤枉儂」;作補語有(1)趨向補語,如「他看出去外口」,(2)結果補語,如「羊仔小弟睏去」,(3)變化補語,如「著化做一陣白煙變無去」。
目錄 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5
1.3 語料來源 6
1.4 研究範圍與名詞界定 7
1.4.1 研究範圍 7
1.4.2 名詞界定 7
1.5 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2.0 引言 11
2.1 閩南語「去」的相關文獻 11
2.1.1 陳垂民(1992) 13
2.1.2 連金發(1995) 17
2.1.3 林欣儀(2003) 20
2.1.4 顏秀珊(2005) 23
2.1.5 小結 28
2.2 「語法化」的相關文獻 30
2.2.1 解惠全(1987) 30
2.2.2 沈家煊(1994) 32
2.2.3 孫朝奮(1994) 36
2.2.4 Bybee等人(1994) 41
2.2.5 劉堅等人(1995) 42
2.2.6 小結 45
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 48
3.1 語料介紹 48
3.1.1 《台灣囝仔古》 48
3.1.2 楊允言的「台文/華文線頂辭典」網站 49
3.1.3 兩者語料之異同 50
3.2 分析方法 52
3.3 語料分析與討論 53
3.3.1 依據詞類整理及分析 53
3.3.1.1 《台灣囝仔古》 54
3.3.1.2 楊允言網路辭典 54
3.3.1.3 從詞類比較兩者語料 55
3.3.2 閩南語「去」的詞類 56
3.3.3 依據語義整理及分析 66
3.3.4 閩南語「去」的語義 69
3.3.5 依據句法功能整理及分析 69
3.3.5.1 《台灣囝仔古》 71
3.3.5.2 楊允言網路詞典 73
3.3.5.3 從句法功能對照兩者語料 74
3.3.6 閩南語「去」的句法功能 77
3.4 與前人文獻比較閩南語「去」的語法範疇 89
3.5 小結 90
第四章 閩南語「去」的語法化 93
4.1 實詞與虛詞 93
4.2 閩南語「去」之語法化原則 96
4.3 閩南語「去」的誘發語法化因素 103
4.3.1 句法位置的改變 103
4.3.2 詞義變化 106
4.3.3 閩南語「去」的核心語義 108
4.4 小結 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5.1 研究結論與侷限 113
5.2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114
參考書目 115
一、中文書目 115
二、西文書目 116
三、網路資料 117
附錄一:出現於《台灣囝仔古》裡「去」的完整語料 118
附錄二:出現於楊允言網路辭典裡「去」的完整語料 130



表目錄

表1-1 閩南語辭典對於「去」的詞義及詞性之界定 2
表1-2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對於華語「去」的詞義及詞性之界定 3
表2-1 《台灣閩南語辭典》裡「去」的解釋 12
表2-2 靜態述詞能與閩南語「去」搭配的詞彙 18
表2-3 結構助詞「去」的細項整理統計表 22
表2-4 連謂結構中「去」的種類與語法特點一覽表 26
表2-5 趨向補語「去」與謂語次類搭配一覽表 27
表2-6 學者們對閩南語「去」的看法及歸類 29
表2-7 語言循環表 40
表2-8 學者對於「語法化」的見解及理論 46
表3-1 「台文/華文線頂辭典」網址的檢索功能顯示 50
表3-2 《台灣囝仔古》與「台文/華文線頂辭典」語料之異同 51
表3-3 《台灣囝仔古》裡「去」所擔任詞類 54
表3-4 楊允言網路辭典裡「去」所擔任詞類 55
表3-5 兩種語料裡「去」的詞類對照 56
表3-6 閩南語「去」的語法特點 65
表3-7 語料裡「去」所包含的語義 67
表3-8 組成句子結構的成分及作用 70
表3-9 《台灣囝仔古》裡「去」的句法功能整理結果 72
表3-10 《台灣囝仔古》裡「去」的句法功能百分比 73
表3-11 楊允言網路辭典裡「去」的句法功能整理結果 73
表3-12 楊允言網路辭典裡「去」的句法功能百分比 74
表3-13 「去」在兩種語料所扮演的語法功能之比較 75
表3-14 「去」作趨向補語之常用詞彙及其使用比例 85
表3-15 閩南語「去」的句法功能 88
表3-16 閩南語「去」的語法範疇之比較 89
表3-17 閩南語「去」的詞類、語義、句法功能 91
表4-1 實詞與虛詞之比較 95
表4-2 閩南語「去」是否符合語法化的原則 102
表4-3 閩南語「去」的語義及詞類 106
表4-4 檢視閩南語「去」的不同語義所涉及概念 110

圖目錄

圖2-1 補語「去」的趨向意義圖 26
圖2-2 實詞→虛詞示意圖 44
圖3-1 組成句子結構的成分 71
圖3-2 《台灣囝仔古》與楊允言網路辭典裡「去」的百分比例 75
圖4-1 閩南語「去」在句法功能與詞類裡的虛實程度圖 105
圖4-2 閩南語「去」的核心語義示意圖 108
一、 中文書目

王力(200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沈富進(1954)。《彙音寶鑑》。台北:文藝學社出版社。
沈家煊(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漢語語法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永貞(2005)。《動詞「往」語法化歷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中山大學。

林欣儀(2003)。《台灣閩南語結構助詞 “甲”、“了”、“著”“去”之研究》。碩士論文。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洪惟仁(1993)。《台灣囝仔古》。台北:台語文摘。
孫朝奮〈1994〉。〈虛化論評介〉,《漢語語法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垂民(1992)。〈閩南話的“去”字句〉,《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97-103。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
連金發(1995)。〈台灣閩南語的完結時相詞試論〉,《台灣閩南語論文集》。pp.121-139。台北:文鶴。
張建理(2005)。〈漢語“心”的多義網路:轉喻與隱喻〉,《修辭學習》,1,pp.40-43。上海:復旦。
解惠全(1987)。〈談實詞的虛化〉,《漢語語法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楊青矗(1992)。《台華雙語辭典》。台北:敦理。p.129。
董忠司(主編)(1996)。《臺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臺灣語文學會。
(編纂)(2001)。《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
趙元任(1980)。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劉堅等人(1995)。〈論誘發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漢語語法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蘭英、孫全洲(1998)。《語法與修辭(上)》。台北:新學識文教。
鄭良偉(2003)。〈華語及台語之語言名稱的誤會及誤導〉,《共和國〈第31期〉》。pp.42-45。
蕭惠玲(2004)。《華語「下去」與台灣閩南語「落去」的比較研究》。碩士論文。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謝國平(1985)。《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魏南安(編著)(1992)。《台語大字典》。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p.728。
顏秀珊(2005)。《臺灣閩南語連謂結構》。碩士論文。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二、西文書目

Bybee, J., Perkins, R., & Pagliuca, W. (1994).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ivn, Talmy (1980). The Binding Hierarchy and the Typology of Complements. Studies in Language, 4(3), 333-377.
Givn, Talmy (1991). 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Studies in Language, 15(1), 85-114.
Hopper, Paul J. (1991). 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ization. In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 Bernd Heine (eds.),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Vol.1, 17-35. Amsterdam: Benjamins.
Heine, B., Ulrike Claudi, & Friederike Hnnemeyer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erzy, Kurylowicz (1965). The inflectional categories of Indo-European. Heidelberg : Carl Winter Universitatsverlag.
Langacker, Ronald W. (1977). Syntactic Reanalysis. In Charles N. Li (ed.), Mechanisms of Syntactic Change (pp. 57-139).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Meillet A. (1925). La Methode Comparative en Linguistique Historiqu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pir, Edward (1921).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Traugott, E. C.(1982). From propositional to textual and expressive meanings: some semantic-pragmatic aspects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Lehmann & Malkiel (eds.),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pp.245-27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ress.
Traugott, E. C. (Ed.) (1986). On Conditiona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raugott, E. C., & Heine, B. (1991).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Amsterdam; Philadelphia : J. Benjamins.
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n, Nina Hyams (2003). 黃宣範(譯) (2003).《語言學新引》(Introdiction to Language). 台北:文鶴.

三、網路資料

教育部網站「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dict/。
「台文/華文線頂辭典」:http://203.64.42.21/iug/ungian/SoannTeng/chil/Taihoa.asp。
台語辭典簡介:http://www.twcat.edu.tw/webmaster/wwweng/t_edu/htm/b_004.htm。
維基線上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variant=zh-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