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06: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建丞
研究生(外文):Jian-Cheng Lin
論文名稱:Blog網路互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Internet of Blog.
指導教授:陳立民陳立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Min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設計學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其他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Blog互動性虛擬社群
外文關鍵詞:BlogInteractivevirtual commun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8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與上網人口的增加,網路世界與大眾的生活變得更加息息相關,現今網路使用者多善用網際網路的龐大資源和其所帶來的便利性,因此網路的虛擬環境也從最初在電腦螢幕上單一互動的模式慢慢擴展到有如真實世界人與人組成社群般的互動關係。近年來新興的網路互動平台—部落格(Blog)便已經成為網路使用者之間交流互動的環境。
Blog是一種結合討論區、電子報、個人相簿及新聞台的網路媒體型態,在Blog的使用介面下,可以讓使用者自行設計介面,也可以套用Blog提供者所設定好的版型,此所提供的簡易操作模板,打破了網頁設計必需要懂得的程式語言及設計概念的門檻限制。而Blog不僅提供虛擬社群一個整合性的網路互動媒體,同時也是個體與個體相互溝通的平台,突破既有網路的封閉性及主從關係的溝通模式,甚至造成網路環境中互動模式的變化。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探究Blog在網路環境中的互動情形。而本研究目的主要可分為下列三點,其分述如下:
1. 了解目前Blog所造成的網路風潮。
2. 分析Blog網站中之介面互動性,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其介面互動性功能項目之重要性作評估調查並提出建議,以供未來Blog介面設計的參考。
3. 探討Blog在網路虛擬社群之互動模式。用深度訪談的方式詳細了解Blog與虛擬社群的互動關係,並針對受訪者的訪談結果以紮根理論進行分析,以瞭解Blog在網路環境下的互動情形。
During the popularizing and increasing population of internet users, there are lots of information and convenience for the internet surfer using in these days. Meanwhile,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is shifting from simply interaction to the mor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a social group by person to person. Due to the newly invented internet platform, Blog, which have had already become the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in between the internet users.
Blog is a kind of internet media which is contained discussion area, online newspaper, Blog album, and e-paper. The users can design their own interface of Blog by themselves, and also can use the defined interface types which is provided by Blog. It breaks the rule of limits which the users have to understand the program language and design concept. Blog is not only provided a virtual community with intergraded media of interaction internet, but also a platform which is communicated individually. Therefore, it is out of the closed way of communication , and it is changed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et environment.
This case study mainly focused on how the interface of Blog on going. There are three points of purposes of this study below.
1. To study the trend of Blog.
2. To define the interface of Blog had been affected to the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survey by questionnaires for the Blog users. And give the suggestion of the important of interface items as well as for the latter referring research.
3. To analysis the interaction of virtual community in Blog.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1-2研究目的:2
第三節、名詞釋義:2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Blog:5
第二節、介面互動性設計:14
第三節、網路傳播理論: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36
第一節、研究步驟:36
第二節、問卷調查法:40
第三節、深度訪談:4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53
第一節、問卷調查分析:53
第二節、訪談結果分析:-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4
第一節、Blog人機互動研究結論:104
第二節、Blog人際互動研究結論:105
第三節、後續研究與建議:106
參考文獻:107
中文部分
小松原明哲。對話型認知人間工學設計。技報堂出版。東京。1992。
王家茗(2001)。網路書寫動機與意義之探索--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4內田 治、醍醐朝美著。徐華鍈譯。2000。問卷調查應用入門。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pp.15-16。

史倩玲。「解讀Blog全球旋風!-5年出現3,100萬個,誰能輕易逃避……」。數位時代雙週刊。第108期。2005年6月15日。
台灣Blogger主力族群調查報告:http://Blog.serv.idv.tw/2004/12/07/186/
李世忠(1994)。評鑑性研究的探討─以電腦軟體評鑑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4期。pp.17-25。
李世忠(1993)。使用者介面的探討。視聽教育月刊。Vol.35.No.1。
李天任、藍莘(1998)。大眾媒體研究。亞太出版社。
李欣岳「席捲企業的新勢力!Blog Inc.」。e天下雜誌。55期。2005年7月1日
李孟壕(2002)。線上自我與線下自我的平衡:BBS 版主自我肯定初探。資訊社會研究(2)。
吳芝儀、廖梅花譯。《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著(1998)。台北:濤石。2001。
吳苑如(2000)。網站互動性與企業公關管理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吳信緯(2001)。全球資訊網網頁可及性原則探討及網站可及性評估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永財(2004)。KTV 電腦點歌螢幕操作介面使用性之研究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克寰:http://jedi.org/Blog/
林家維(2001)。網頁瀏覽器指標圖像之研究─以數位博物館圖像介面設計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錦全(2004)。視覺設計要素在洗衣機操作介面上之運用研究。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儀(2000)。網站設計與使用者滿意度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徐愛蒂(2000)。數位圖書館互動性功能評估與使用者需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張宏榮(2001)。網際網路溝通之幹擾因素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澄清(2003)。網路社群參與書寫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野葡萄文學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佑(2004)。護理人員專用平板電腦之操作介面與使用性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允斌(2004)。網路「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以Habermas 的「Intersubjectivity」觀點為中心。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芬廷(2002)。教師專業虛擬社群之國小教師會員使用動機、行為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 ---以思摩特網(SCTNet)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剛(2002)。網站之文化使用性研究-以華文入口網站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姿羽(2003年6月10日)新世界傳真機Blog作為網路書寫新趨勢。聯合報。第39版。
莊國辰(2001)。「網運228」明日報個人新聞台自救始末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錦昌(2000)。網頁介面使用性之探討與意象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陶振超(1996)。台灣地區全球資訊網(WWW)使用者調查。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創市際「ARO網路測量研究」。Trend Report, 2004.12~2005.3
創市際市場:http://www.insightxplorer.com/index.html
黃如足(2001)。美術館網頁設計及使用性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志弘( 2000 )。網路新聞的互動選擇:台灣地區報社、廣播電台和電台設置的網路媒體之內容分析。第三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楊苑青(2002)。職業運動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淳(2000)。從使用者中心探討影視娛樂網頁介面設計原則—以電影公司網頁介面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
資訊工業策進會ACI-FIND: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二○○四年 三十七卷。第四期。
蔡珮(1995)。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文輝(1997)。社會學。三民。
蔡淑如(1999)。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感知行為之初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2)。資訊未來。資訊社會研究期刊。第2期。
翟本瑞(2002)。網路文化與虛擬生活世界。網路與社會研討會。
廖鐿鈤(2000)。網路入侵---虛擬社區對真實世界的滲透。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維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
鄭有訓(2002)。互動介面模式之效益研究─以網路電視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鄭毓晴(2005)。國立台灣美術館之虛擬國民美術館網站規劃設計與評估。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魯智寶(2005)。人體運動學資料之網路視覺化模擬評估平台開發。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蕃薯藤:http://survey.yam.com/
藝立協(2003)。Blog:Blog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台北:上奇科技。
藝立協團體(elixus):http://Blog.elixus.org/

英文部分
Barfield, Lon. The User Interface Concepts and Design. England: Addison Wesley, 1993.
Borsook, T. K. & Higginbotham-Wheat, N. (1991). Interactivity: What is it and what can it do for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ctober, 11-17.
Cox, K. & Walker, D., 1993, User Interface Design(2nd, ed.), Prentice Hall
Dan Gillmor著。陳建勳譯。草根媒體:Blog傳奇。We the Media!! 。歐萊禮。臺北市。2005。
eMarketer:http://www.marketresearch.com/
Ghose.I&Dou.S,”Interactive Function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Appeal of Internet Presence Sites”,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Vol.2,p.29-p.43,1998.
Hoffman, D. L. & Novak, T. P., "Marketing in Multi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60, July,1996.
Jenny Preece著。陳建豪譯。人機介面與互動入門。和碩科技文化。1998。
Jensen,K. B. & Jankowski,N. W.(1991/1996).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唐維敏譯。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五南。
Jorn barger (1999) WeBlog resources FAQ. [On-line]. Available:http://www.robotwisdom.com/weBlogs/
Marchionini,G,Plaisant,C,& Komlodi,A.(1998).Interfaces and tools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rogra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 ment, 34( 5 ) ,535-555.
Nielsen, 1993, J., Usability Engineering, 1993,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Nielsin,J.,and Molich.r.,1990,Heuristic evaluation of user interface.Proc.ACM CHI”90 Conf.,pp.249~25
Nielsen, J., “Designing User Interfaces for International Use”, Elsevier, Amsterdam,1990.
Paul Levinson著/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貓頭鷹出版。城邦發行。
Preece, Jenny,1998, A Guide to usability: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Woringham, England.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Rafaeli, S. (1988). Interactivity: From new media to communication, in R. P. Hawkins,J. M. Wiemann and S. Pingree (eds)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science:Merging mas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 110-134. Newbury Park, CA: Sage.
Rafaeli, S. (1990). Interacting with media: Para-social interaction and real interaction,in B. D. Ruben and L. A. Liverouw (eds) Mediati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behavior, (Vol3), (pp.125-181).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Russ Lipton「what is a weBlog?」:http://radio.weBlogs.com/0107019/stories/2002/02/12/whatIsAWeBlog.html/
Shackel, B. and Richardson, 1991, Usability-Context, Framework, Definition, Desugn and Evaluation, in HumanFactor for Informatics Usability,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mbridge.
Webster '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Wikipedia「Web log」:http://www.wikipedia.org/wiki/Web_lo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 何雍慶、蘇雲華新(1995),服務行銷領域對顧客滿意模式與服務品質模式之比較研究,輔仁管理評論,第2卷,第2期,p.37-67。
2. 36.張明輝(民87)。九O年代主要企業組織理論與學校行政革新。教育研究集刊,1(42),155~189。台北:師大書苑。
3. 35.張明輝(民87)。九O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載於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學主編:教育研究集刊,43,103~137。台北:師大書苑。
4. 33.許主峰(民85)。非營利組織為何需要策略規劃。合作發展,11~14。
5. 31.陳幸仁(民85)。淺談學校效能的概念與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9,p77。
6. 29.孫本初(民84)。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應用。空大行政學報。
7. 2.于泳泓(民91)。從台灣企業成功導入平衡計分卡實例談--平衡計分卡導入與企業變革管理,會計研究月刊,第200 期,127~136。
8. 10. 黃俊英、林義屏、董玉娟(1999),非營利組織顧客滿意度模式之研究-以台南捐血中心為例,亞太管理評論,第4卷,第3期,P.323-339。
9. 6. 周泰華、黃俊英、郭德賓(1999),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評量模式之比較研究,輔仁管理評論,第6卷,第1期,P.37-63。
10. 40.張德銳(民83)。以績效評鑑提升學校效能。教師天地,69,41~42。
11. 44.黃秀慧(民85)。策略規劃應用於學校校務發展之研究。和春學報。
12. 史倩玲。「解讀Blog全球旋風!-5年出現3,100萬個,誰能輕易逃避……」。數位時代雙週刊。第108期。2005年6月15日。
13. 李世忠(1994)。評鑑性研究的探討─以電腦軟體評鑑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4期。pp.17-25。
14. 李孟壕(2002)。線上自我與線下自我的平衡:BBS 版主自我肯定初探。資訊社會研究(2)。
15. 戴怡君、董旭英(2002)。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討。資訊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