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蕙甄
研究生(外文):CHUANG HUEI-CHEN
論文名稱:龍瑛宗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陳貞吟陳貞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4
中文關鍵詞:龍瑛宗龍瑛宗小說知識分子台灣文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4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文以龍瑛宗小說為研究範圍,希望能縱貫其一生的小說創作,深入瞭解其內心世界,並以更周全的方式建構其文學脈絡,掌握其強而有力的文學魂。
龍瑛宗在1937年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榮獲日本《改造》雜誌小說徵文比賽入選,從此登上台灣文壇,並成為日據時期重要日文作家之一。龍瑛宗的創作風格深受時代因素、出身背景及個性特質之影響。此外,由於其透過日文汲取日本及西方文學作品,因此,作品中不乏存在日本私小說、新感覺主義的色彩,以及西方現實主義、自然主義以及現代主義的特色。
在「龍瑛宗小說主題分析」中,儘管多數篇章以知識分子為探討重點,然而當縱貫其一生的創作之後,即不難發現除了知識分子之外,其關注焦點尚擴及社會其他階層的庶民百姓,及時代背景下台灣社會的實貌呈現。而其中以「知識分子的葛藤心靈」為小說主題,則為其異於前期作家的一種創作特色。由於龍瑛宗跨越了兩個時代,因此其作品記錄了台灣在日本統治下及光復後的不同經驗,尤其凸顯出政權更迭之際社會面貌的轉變及人們所承受的巨大衝擊。
在龍瑛宗的小說創作中,自傳性色彩極為濃厚,寫作對龍瑛宗來說是一種自我記錄、自我省察,也是一種自我塑造的過程。從日據時期以來,龍瑛宗即開始創作一系列以杜南遠為主角的小說,並延續至退休之後,其中必然蘊含作者深層心理的抒發及生命歷程的反思。在龍瑛宗的杜南遠系列小說中,可以明顯看出日據時期(前期)及退休之後(後期)的創作內涵及寫作風格上的差異。在前期作品中,往往抽離時代背景因素,而著重於個人心境的描寫,此種創作手法明顯受到日本「私小說」的影響。在後期作品中,他依舊將描寫焦點放在日據時代的生活經驗,然而在寫作手法上,則一反前期的隱諱模糊改以直接無隱的方式,陳述其家族及個人的種種生命足跡,而且在作品中,清楚可見時代及歷史因素所造成的各種影響。龍瑛宗透過自傳性小說的書寫,進行自我追尋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並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歷史見證。
龍瑛宗小說的藝術成就為多數研究者所肯定,本文分別就小說人物形象、心理描寫及藝術表現特色三方面加以分析。人物形象部分主要分為六種類型:知識份子、女性人物、庶民、富有人家、原住民以及作者自況。透過其筆下的小說人物,可以瞭解時代變遷下,台灣人民的種種形象之呈現,並從中窺見作者所懷抱的人道關懷,及寄託其中的理想展現。在日據時期的作家中,龍瑛宗以擅長描寫人物心理著名。在塑造小說人物時,龍瑛宗往往靈活運用各種心理描寫技巧,深入小說人物隱微奧秘的內心世界。在藝術表現特色方面,透過精采的內心描寫、感覺的纖細唯美、豐富的視覺印象、濃厚的死亡氣息、隱喻的象徵意味、詩樣的小說語言及深刻的形象描寫等七個面相加以探究,以瞭解其小說作品所富含的藝術成就。
走過歷史洪流的龍瑛宗,透過小說創作帶領後人進入時光隧道中,使後代子孫得以體會處在殖民時代的台灣人民所受到的諸多壓抑。其小說不僅傳達人心的種種紛擾及掙扎,更記錄了時代動盪及社會變遷下的歷史真相。對龍瑛宗來說,文學是他一輩子的心靈歸屬,在現實世界沈默寡言的他,卻在文學世界中不斷地對自我及生命展開探尋及追求。而對台灣文學來說,龍瑛宗不僅如鍾肇政所言是「殖民地文學巨擘」,而且其一生的人生境遇及文學結晶,亦足以作為歷史的見證。尤其他終其一生對文學的熱愛及執著,所展現出不屈不撓、堅毅有恆的文學魂,可說是文學長跑的一代健將,更是台灣文學史冊上彌足珍貴的一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1
第二章 龍瑛宗生平及其文學之路 13
第一節 龍瑛宗生平 14
一、生長環境 14
二、人生經歷 16
(一)文學的啟蒙與執著 16
(二)生命重要歷程 19
三、個性特質 22
第二節 文學養成背景 24
一、日本文化養分的吸收 26
二、西方文學思潮的洗禮 29
(一)俄國 29
(二)法國 31
三、中國古今作家的影響 32
第三節 文學創作理念 35
一、以「現實」為文學之眼 36
二、以「美」為文學基調 39
三、以「提升文化」為目標 42
第四節 小說創作歷程 44
一、日據時期 45
(一)戰爭前期(1937~1940) 45
(二)戰爭後期(1941~1945) 47
二、戰後初期 49
三、復出創作 51
第三章 龍瑛宗小說主題分析 54
第一節 知識分子的葛藤心靈 55
一、掙扎的心路歷程 55
二、複雜的認同問題 59
三、蒼白的心靈疏離 64
第二節 愛與和平的希望寄託 68
一、平凡堅忍的生命光輝 68
(一)庶民堅毅的勞動力 68
(二)女性堅強的生命力 70
二、族群融合的理想展現 72
三、自然深情的關懷啟示 74
第三節 臺灣社會的實貌呈現 76
一、日據時期 76
(一)描寫戰時體制下的百姓生活 76
(二)凸顯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悲哀 79
(三)揭露舊社會的陰暗面 85
二、戰後社會 91
(一)台灣人民的認同變遷 91
(二)社會變遷的具體陳述 100
(三)道德淪喪的寫實反映 102
第四章 龍瑛宗小說的自傳性書寫 108
第一節 自傳性小說及私小說 108
一、杜南遠系列的自傳性小說 108
(一)自傳性小說 108
(二)杜南遠的自傳書寫 109
二、杜南遠系列小說與私小說 111
(一)日本自然主義及私小說 111
(二)杜南遠系列小說的描寫風格 112
第二節 生命足跡的脈絡再現 114
一、家族歷史的羅縷記存 114
(一)篳路藍縷的家族開拓史 114
(二)懷念追思的親族、鄉親圖像 117
二、人生經歷的回憶反思 121
(一)孱弱多愁的體質人格 121
(二)受限坎坷的教育過程 125
(三)現實多舛的就業經歷 129
第三節 內視自剖的心靈書寫 131
一、前期作品:生命意識的自我追尋 131
(一)對自我的期許 132
(二)對社會的憧憬 134
二、後期作品:殖民地傷痕的自我療癒 135
(一)從歷史耙梳中正視創傷 135
(二)從小說創作中尋回自我 140
第五章 龍瑛宗小說的藝術世界 142
第一節 小說人物群像探索 142
一、知識分子 144
(一)挫折型 144
(二)功利型 152
(三)幻滅型 155
(四)調適型 157
(五)悲憫型 160
二、女性人物 161
(一)順從宰制的宿命者 161
(二)堅強守分的順命者 164
(三)尋求新生的自主者 167
三、庶民樣貌 169
(一)屈服現實的勞動者 169
(二)追求生命能量的知足者 171
(三)與世推移的投機者 172
四、富人圖像 174
五、原住民形貌 177
六、作者自況 180
第二節 小說人物的心理描寫 183
一、內心分析法 183
二、內心獨白法 187
三、潛意識手法 192
四、情境烘托法 194
第三節 藝術表現特色 198
一、精彩的內心描寫 198
二、感覺的纖細唯美 201
三、豐富的視覺印象 203
四、濃厚的死亡氣息 205
五、隱喻的象徵意味 209
六、詩樣的小說語言 214
七、深刻的形象描寫 217
第六章 結論 222
參考書目 227
一、龍瑛宗著作(依出版年代排序)
(一)書籍
龍瑛宗《午前的懸崖》,台北:蘭亭,1985年。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1987年。
龍瑛宗著、張恆豪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1年。
龍瑛宗《夜流》,台北:地球,1993年。
龍瑛宗等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流,1997年三版。
龍瑛宗《紅塵》,台北:遠景,1997年。
龍瑛宗《濤聲》,台北:桂冠,2001年。
(二)期刊
龍瑛宗〈憶起蒼茫往事--「午前的懸崖」二三事〉,《文訊月刊》第30期,1987年6月,頁58-60。
龍瑛宗作、葉笛譯〈兩種《狂人日記》〉,《文學臺灣》第11期,1994年7月,頁34-39。
(三)報紙
龍瑛宗〈身邊集記片片〉,《民眾日報》第12版,1979年3月23日
龍瑛宗〈一個望鄉族的告白—我的寫作生活〉,《聯合報》第8版,1982年12月16日。
龍瑛宗〈小品二帖〉,《聯合報》第8版,1983年7月4日。
龍瑛宗〈日本文學的成果〉,《大華晚報》第10版,1985年8月10日。
龍瑛宗〈聲音〉,《聯合報》第8版,1985年10月25日。
龍瑛宗〈我為什麼要寫作〉,《聯合報》第8版,1986年3月31日。
龍瑛宗〈小語庫〉,《聯合報》第8版,1987年11月5日。
龍瑛宗〈回憶〉,《聯合報》第8版,1987年11月6日。
龍瑛宗〈孤獨的文學路〉,《臺灣時報》第14版,1988年1月25日。
龍瑛宗〈歌坊及其他〉,《聯合報》第22版,1988年3月5日。
龍瑛宗〈清代的祖先們〉,《聯合報》第25版,1991年9月3日。
龍瑛宗〈於嘉峪關〉,《聯合報》第25版,1992年8月9日。

二、專書(依出版年代排序)
(一)台灣文學專書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1979年。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1980年。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戰前)》,台北:遠景,1981年。
葉石濤《作家的條件》,台北:遠景,1981年。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1983年。
葉石濤《小說筆記》,台北:前衛,1983年。
葉石濤《女朋友》,台中:晨星,1986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
台灣文學研討會《先人之血、土地之花: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北:前衛,1989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年。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92年。
黃恆秋編《客家台灣文學論》,苗栗:苗縣文化,1993年。
陳義芝《台灣現代小說史縱論》,台北:聯經,1994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1994年。
葉石濤《展望臺灣文學》,台北:九歌,1994年。
黃武忠《親近臺灣文學》,台北:九歌,1995年。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年。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台北:文建會,1996年。
陳芳明《危樓夜讀》,台北:聯經,1996年。
許極敦《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1996年。
葉石濤《府城瑣憶》,高雄:派色文化,1996年。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1997年。
李漢偉《臺灣小說的三種悲情》,板橋:駱駝,1997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8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9年。
黃武忠《親近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9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1999年。
鄭炯明編《點亮臺灣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年。
李喬《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資料彙編》,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局,2000年。
柳書琴等作、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臺灣文學》,台北:遠流,2000年。
張明雄《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2000年。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2000年。
鍾肇政著、莊紫蓉編《台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2000年。
呂正惠、趙遐秋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年。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2002年。
黃英哲主持《「日據時期台灣文學日文史料蒐集翻譯計畫」期末報告書》,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2年。
張文環《張文環全集(卷八)文獻集》,台中:中縣文化,2002年。
許俊雅編《日治時期臺灣小說選讀》,台北:萬卷樓,2003年。
黃英哲主持《「日據時期台灣文學日文史料蒐集翻譯計畫」期末報告書》,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年。
肖成《日據時期台灣社會圖譜-:1920-1945年臺灣小說研究》,北京:九州,2004年。
尾崎秀樹著;陸舟單、間扶桑子合譯《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台北:人間,2004年。
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南,2004年。
黃英哲主持《「日據時期台灣文學日文史料蒐集翻譯計畫」期末報告書》,台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4年。
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

(二)小說理論
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1971年。
赫德森《小說研究》,台北:廣文,1980年。
施淑、吳達云等編著《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析》,台北:長安,1984年。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文藝,1985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1988年。
趙茲蕃《文學原理》,台北:三民,1988年。
劉雨《寫作心理學》,吉林:東北師範大學,1990年。
魯樞元、錢谷融主編《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1990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1994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1995年。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大安,1996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紅葉,1996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1997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1999年。
吳錫德主編《小說裡的「我」》,台北:麥田,2002年。
張堂綺《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2003年。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年。
(三)其他論著
劉紹唐等著《什麼是傳記文學》,台北:傳記文學,1967年。
李文彥《日本文學史》,台南:開山,1971年。
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1971年。
Walter J. Coville、Timothy W. Costello、Fabian L. Rouke編著;繆國光譯《變態心理學綱要》,台北:商務,1974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台北:漢京,1982年。
約瑟夫‧洛斯奈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台北:志文,1984年。
何欣《西洋文學史下冊》,台北:五南,1986年。
袁之琦、游恆山《心理學名詞辭典》,台北:五南,1986年。
張春興、楊國樞《心理學》,台北:三民,1987年八版。
曾培、郝銘鑒主編《文藝鑑賞大成》,上海:文藝,1988年。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九大,1990 年。
鄭明娳、林耀德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之門》,台北:幼獅,1991年。
吳作橋主編《中外文學流派辭典》,吉林:文史,1992 年。
歐茵西《新編俄國文學史》,台北:書林,1993年。
呂元明《日本文學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陳明台《異質的風采—日本近現代文學研究論集》,台中:中市文化,1994 年。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1997年。
李啟塤、陳秀枝《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千華,1997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1997年增訂八版。
劉崇稜《日本近代文學概說》,台北:三民,1997年。
廚川白村著、陳曉南譯《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台北:志文,1997年再版。
Duang Schultz & Sydney Ellen Schyltz著,陳正文等譯《人格心裡學》,台北:揚智文化,1999年。
黃庭厚《人格心裡學》,台北:心理,1999年。
陸雅菁《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心理,1999年。
楊守森主編《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心態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2000年。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近代卷、現代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戴嘉玲編譯《原住民圖錄與解說集》,台北:前衛,2000年.。
蔣承勇《歐美自然主義文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復旦大學,2002年。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2003年。
鍾肇政《台灣客家族群史(總論)》,南投:台灣文獻館,2004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2005年。

三、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序)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戰時的臺灣文學》,日本筑波大學修士論文,1983年。後收於張恆豪主編《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1年。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後由台南市藝術中心出版,2000年)

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林明孝《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吳衿鳳《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蔡鈺凌《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序)
謝霜天〈猶有凌雲健筆在—訪劉榮宗老先生〉,《中央月刊》第40卷第7期,1982年5月,頁96-98。
丘秀芷〈黃昏的荒原—訪龍瑛宗先生〉,《文訊月刊》第18期,1985年6月,頁210-227。
葉六仁〈四0年代的臺灣文學〉,《文學界》第20期,1986年11月,頁81-133。
彭瑞金〈龍瑛宗的第二個文學夢〉,《文訊月刊》第34期,1988年2月,頁241-243。
王雅萍〈一個被時代捉弄的文學生命—我看龍瑛宗其人及其作品〉,《史學》第14期,1989年12月,頁25-39。
李有成〈論自傳〉,《當代》第55期,1990年11月,頁20-29。
陳昭如〈殖民地的苦悶象徵〉,《客家》第36期,1991年1月,頁12-17。
莊淑芝〈宿命的女性—論龍瑛宗的「一個女人的紀錄」和「不知道的幸福」〉,《國文天地》第77期,1991年10月,頁29-34。
鍾肇政〈殖民地文學巨擘—龍瑛宗:文壇交友錄之一〉,《文學台灣》第9期,1994年1月,頁39-50。
山田敬三〈悲哀的浪漫主義者—論日據時期的龍瑛宗〉,《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4年11月,頁1-13。
許俊雅〈日據時代臺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臺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1994年11月,頁1-20。

朱家慧〈勁風中的野草—解讀龍瑛宗〉,《文學臺灣》第12期,1994年12月,頁310-331。
林瑞明〈不為人知的龍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堅持和反抗〉,《文學臺灣》第12期,1994年12月,頁284-309。
林美琴〈日據時代臺灣文學的寫實精神〉,《臺灣文藝》第146期,1994年12月,頁10-16。
林明德〈日據時代臺灣人在日本文壇—以楊逵「送報伕」、呂赫若「牛車」、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聯合文學》第127期,1995年5月,頁142-151。
羊子喬〈大家都急著想和他見面的龍瑛宗〉,《文訊月刊》第117期,1995年7月,頁18-19。
沈乃慧〈日據時代臺灣小說的女性議題探析(上)〉,《文學臺灣》第15期,1995年7月,頁284-304。
賀淑瑋〈空間與身分—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身分危機〉,《當代》第113期,1995年9月,頁109-122。
沈乃慧〈日據時代臺灣小說的女性議題探析(下)〉,《文學臺灣》第16期,1995年10月,頁167-203。
下村次郎作、劉惠禎譯〈關於龍瑛宗「宵月」--從《文藝首都》同人、金史良的信談起〉,《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1996年,頁155-165。
呂正惠〈龍瑛宗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師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1996年,頁129-137。
林至潔〈悲哀的浪漫主義者—龍瑛宗的另一個面貌〉,《聯合文學》第144期,1996年10月,頁118-121。
許維育〈理想的建構—談龍瑛宗「蓮霧的庭院」與呂赫若「玉蘭花」〉,《水筆仔》第1期,1996年12月,頁2-13。
劉顯莉〈郁達夫的小說創作與日本自然主義私小說〉,《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頁37-42。
徐秀麗〈陰鬱的靈視者:龍瑛宗—從龍瑛宗小說的藝術表現看其在臺灣文學史上的歷史意義〉,《臺灣新文學》第7期,1997年4月,頁296-307。
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文學臺灣》第23期,1997年7月,頁87-102。
施懿琳〈認同矛盾掙扎下的雙鄉人—試析龍瑛宗長篇小說「紅塵」〉,《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7期,1997年9月,頁409-421。
葉昊謹〈劉知甫願作父親龍瑛宗的知己〉,《國文天地》第150期,1997年11月,頁90-94。
石在中〈試論日本私小說對蘇曼殊的影響〉,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19-22。
江仁傑〈龍瑛宗、呂赫若小說中的臺灣知識分子與階級〉,《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185期,1998年3月,頁23-30。
游勝冠〈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徘徊—又見一場以「皇民文學」、「日人作家」為焦點的臺灣文學論戰〉,《水筆仔》第5期,1998年6月,頁10-19。
歐宗智〈封建宰制下的女性呻吟—日據時代小說中的女性〉,《明道文學》第268期,1998年7月,頁162-167。
陳翠英〈失落與重建—試論龍瑛宗「紅塵」的歷史記憶〉,《文史哲學報》第49期,1998年12月,頁1-28。
周芬伶〈龍瑛宗與杜南遠的自傳書寫〉,《中國文化月刊》第231期,1999年6月,頁78-99。
周芬伶〈龍瑛宗與其《女性描寫》〉,《東海學報》第40卷,1999年7月,頁17-37。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78期,1999年8月,頁162-173。
陳芳明〈初期新文學觀念的形成〉,《聯合文學》第179期,1999年9月,頁154-164。
李敏勇〈殞落的星—紀念小說家龍瑛宗〉,《文學臺灣》第32期,1999年10月,頁202-203。
陳雅純〈龍瑛宗《女性的素描》一書評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9期,1999年9月,頁185-203。
許維育〈龍瑛宗生平事略〉,《文訊月刊》第169期,1999年11月,頁94。
朱玉方〈導讀:超越時代的民族情感—龍瑛宗「蓮霧的庭院」〉,《聯合文學》第182期,1999年12月,頁109-115。
下村作次郎文、戴嘉玲譯〈聆聽龍瑛宗先生的教益〉,《淡水牛津文藝》第6期,2000年1月,頁50-52。
朱家慧〈龍瑛宗與一九四一〉,《淡水牛津文藝》第6期,2000年1月,頁53-63。
陳千武〈懷念前輩作家龍瑛宗先生〉,《文學臺灣》第33期,2000年1月,頁45-48。
陳萬益〈龍瑛宗與《今日之中國》—記六0年代一段軼事〉,《文學臺灣》第33期,2000年1月,頁49-58。
葉笛〈中外小說上「多餘的人」系譜之探索—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和《羅亭》《貴族之家》《奧勃洛莫夫》《浮雲》的比較〉,《文學臺灣》第33期,2000年1月,頁102-115。
葉石濤〈纖細、知性的作家--龍瑛宗〉,《淡水牛津文藝》第6期,2000年1月,頁73-77。
葉石濤〈敬悼龍瑛宗先生〉,《文學臺灣》第33期,2000年1月,頁42-44。
鍾肇政〈一個時代的結束—悼念龍瑛宗先生〉,《文學臺灣》第33期,2000年1月,頁37-41。
陳芳明〈三0年代的文學社團與作家風格〉,《聯合文學》第184期,2000年2月,頁154-163。
葉石濤〈世界文學的寫實主義與臺灣新文學的寫實主義〉,《文學臺灣》第34期,2000年4月,頁47-66。
陳芳明〈皇民化運動下的四0年代文學〉,《聯合文學》第187期,2000年5月,頁156-165。
江寶釵〈從臺灣日據時期小說中「自然」的三種型態看張文環「夜猿」的殊異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185-216。
張堂錡〈雙重失落—論龍瑛宗的原鄉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9期,2000年9月,頁331-349。
陳芳明〈殖民地傷痕及其終結〉,《聯合文學》第191期,2000年9月,頁120-135。
李喬〈戰後臺灣小說的文化批評〉,《國文天地》第185期,2000年10月,頁26-33。
葉石濤〈戰前的臺灣小說〉,《國文天地》第185期,2000年10月,頁10-15。
李秋慧〈龍瑛宗光復前小說人物探索〉,《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22期,2000年12月,頁113-127。
王淑蕙〈關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屈從而傾斜」論點的再省思〉,《第七屆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2001年12月,頁386-416。
施淑〈龍瑛宗文學思想初論〉,《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1年12月,頁263-273。
王淑蕙〈試論龍瑛宗小說中「多餘的人」與「無能者」〉,《臺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3期,2002年7月,頁51-81。
鄭明珠〈論「皇家文學」詮釋應有的態度〉,《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1期,2003年3月,頁151-174。
程昇輝〈美麗的哀愁—論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臺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2期,2003年4月,頁26-38。
林積萍〈我纖細的悲哀,期待著靜靜相對-從「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談龍瑛宗的文學世界〉,《黎明學報》第15卷第2期,2003年5月,頁17-24。
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臺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年8月,頁73-105。
莊靜怡、李美枝〈臺灣地區的族群認同與對日態度〉,《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0期,2003年12月,頁105-135。
王惠珍〈浴火鳳凰—關於龍瑛宗的台南時期〉,《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頁183-207。
侯如綺〈論龍瑛宗一九四五年的兩篇小說「青天白日旗」與「從汕頭來的男子」〉,《華梵人文學報》第2期,2004年1月,頁153-177。
陳龍廷〈日治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內在殖民論述—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文學臺灣》第54期,2005年4月,頁216-237。
邱雅萍〈時代的陰影-析論「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的現代性、傳統性與殖民性〉,《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主編,2006年,頁227-245。

五、報紙(依年代排序)
黃武忠〈歷史的見證人:龍瑛宗〉,《聯合報》第12版,1979年4月8日。
鍾肇政〈龍瑛宗—其人其作品〉,《民眾副刊》,1979年6月20日。
黃武忠〈那抹淡淡的微笑—再度拜訪龍瑛宗〉,《聯合報》第41版,1979年11月13日。
陳銘芳〈龍瑛宗小說創作的三種心理〉,《台灣新生報》第13版,1988年4月21日。
陳文芳〈台灣文壇耆宿作家龍瑛宗昨病逝〉,《中國時報》第24版,1999年9月27日。
徐淑卿〈龍瑛宗靜靜地走了〉,《中國時報》第43版,1999年9月30日。
徐秀慧〈文壇耆老龍瑛宗與世長辭〉,《中央日報》第22版,1999年11月13日。
陳萬益〈蠹魚與玩具:龍瑛宗紀念〉,《聯合報》副刊,1999年11月13日。
彭瑞金〈龍瑛宗‧客家意識‧杜甫〉,《台灣日報》第31版,2000年7月30日。
劉慧真〈絕望與虛無: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聯合報》第37版,2000年10月1日。
應鳳凰〈龍瑛宗筆下的小知識分子〉,《國語日報》第5版,2001年12月22日。
吳月蕙〈波瀾壯闊的臺灣客家新文學上〉,《中央日報》第17版,2003年11月6日。

六、網站資料
《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http://cls.admin.yzu.edu.tw/hakka/author/long_ying_zong/author_main.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陳龍廷〈日治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內在殖民論述—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文學臺灣》第54期,2005年4月,頁216-237。
2. 侯如綺〈論龍瑛宗一九四五年的兩篇小說「青天白日旗」與「從汕頭來的男子」〉,《華梵人文學報》第2期,2004年1月,頁153-177。
3. 莊靜怡、李美枝〈臺灣地區的族群認同與對日態度〉,《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0期,2003年12月,頁105-135。
4. 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臺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年8月,頁73-105。
5. 林積萍〈我纖細的悲哀,期待著靜靜相對-從「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談龍瑛宗的文學世界〉,《黎明學報》第15卷第2期,2003年5月,頁17-24。
6. 程昇輝〈美麗的哀愁—論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臺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2期,2003年4月,頁26-38。
7. 鄭明珠〈論「皇家文學」詮釋應有的態度〉,《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1期,2003年3月,頁151-174。
8. 王淑蕙〈試論龍瑛宗小說中「多餘的人」與「無能者」〉,《臺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3期,2002年7月,頁51-81。
9. 李秋慧〈龍瑛宗光復前小說人物探索〉,《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22期,2000年12月,頁113-127。
10. 葉石濤〈戰前的臺灣小說〉,《國文天地》第185期,2000年10月,頁10-15。
11. 李喬〈戰後臺灣小說的文化批評〉,《國文天地》第185期,2000年10月,頁26-33。
12. 張堂錡〈雙重失落—論龍瑛宗的原鄉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19期,2000年9月,頁331-349。
13. 江寶釵〈從臺灣日據時期小說中「自然」的三種型態看張文環「夜猿」的殊異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頁185-216。
14. 葉石濤〈世界文學的寫實主義與臺灣新文學的寫實主義〉,《文學臺灣》第34期,2000年4月,頁47-66。
15. 鍾肇政〈一個時代的結束—悼念龍瑛宗先生〉,《文學臺灣》第33期,2000年1月,頁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