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全益(2005)。私立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玄奘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王瑪麗(1985)。人際問題解決訓練對國中女生人際問題解決訓練能力、態度與人際適應的影響。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毛紀如(2003)。完整家庭國中生與單親家庭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比較分析。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江美玲(2004)。探索諮商團體對低EQ國中生提升情緒智力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江慧鈺(2001)。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研究: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201,87-106。李乙明(1999)。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佩珊(2005)。國小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孟儒(2001)。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美枝(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桂仙(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淑媛(1995)。高一學生問題解決態度、生涯不確定源與生涯決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75,66-79。吳孟芬(2004)。道德情緒及其教育蘊義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淑華(2006)。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沈亦元(2004)。弗蘭克意義治療理論及其餘生命教育之蘊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有仁(2006)。嘉義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呂素雯(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邱兆偉(2004)。教育哲學研究上課筆記。高雄:國立高雄師大生命教育研究所。
邱哲宜(2005)。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係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志成(2004)。國小學童情緒智力對成就動機之影響—性別與家長期望的干擾效果。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林佳瑩(2006)。國小資優生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進修(2006,7月10日)。青少年自殺防治教材出爐。民生報,B9版。
周甘逢(1999)。品格與態度教學。載於林生傳(主編),教育心理學(頁141-170)。台北:五南。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殷 文(譯)(2006)。R.Covey 著。第8個習慣:從成功到卓越。台北:天下文化。
孫育智(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徐振焜(2001)。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建山(2001)。學生情緒智力與性別,學習成就及團體中個人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唐叔華(2004)論學業面向的情意教育目標及其內容。研習資訊。21:5,17-38。
馬秀蘭、吳德邦(2004)。統計學-以SPSS for Windows 為例。台北:新文京開發。
許秀霞(2004)。生命教育對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福智生命教育為主軸。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61202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CC/E14804.doc
陳昌文、鍾玉英、奉春梅、周瑾、顏炯(2004)。社會心理學。台北: 新文京開發。
陳俊輝(2004)。生命哲學vs.生命科學。台北:楊智。
陳荻卿、張景媛(2004)。內隱認知在問題解決歷程中的角色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教育研究資訊,12:3,108-125。
陳惠雀(2005)。雲林縣國小學童家長生命意義感之研究—特教班與普通班之比較。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黃秀蓮(2005)。技職校院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自殺意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哲民(2006)。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對高一地球科學學習影響之研究-以氣象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 藿(1992)。雅斯培。台北:東大。
黃安邦(譯)(1986)。 O.Sears & L.Freedman &Anne Peplau 著。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美幸(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台北:心理。
黃淑娟(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惠秋(2006)。「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台北:張老師。
黃惠琳(2006)。情緒智力對高職商業類科學生問題解決態度與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郭乃菁(2002)。高雄地區高中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郭永玉(2000)。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台北:貓頭鷹。
陸 娟(2002)。生命教育對高職夜校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秀娟(2004)。生命教育對高職夜校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春興、林清山 (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1996)。 Daniel Goleman著。EQ。台北: 時報出版。
張淑媛(2002)。高職學生人格特質、情緒智力與學習成就-以高雄市立海青工商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張傳琳(2006)。陪他走過青澀年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初探。2006,11,01取自life.fhl.net/Desert/980312/007.htm
張黎香(2005)。國中導師情緒智力、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馮朝霖(2003)。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高等教育。
曾麗華(2005)。國中教師社會支持、問題解決態度與輔導諮詢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傅佩榮(2005)。哲學與人生。台北:天下遠見。
傅佩榮(2006)。生命的精采由自己決定。台北:九歌。
傅茹玲(2004)。高中舞蹈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游恆山(譯)(1991)。Viktor E.Frankl著。生存的理由。台北:遠流。
游恆山(1993)。情緒心理學。台北:五南。
楊紹剛(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貓頭鷹。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詹建富(2006,5月27日)。逾19 %學童曾有自殺念頭。民生報,A10版。
鄔昆如(1985)。存在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
董文香(2003)。生死教育課程對職校護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葉碧玲(2000)。國中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趙可式、沈錦惠(譯)(1996)。Viktor E.Frankl著。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楊智。
劉仁貴(2004)。雲林縣國中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劉香文(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英台(1986)。國中生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相關變項之關係暨「人際問題解決小團體輔導方案」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劉淑雲(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問題解決能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佛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
劉嘉益(2005)。情緒智力對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問題解決態度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廖靜婕(2006)。高中職學生佛教認知態度與生命意義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賴羿蓉(2001)。學習成長檔在高職化學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憂鬱蔓延青少年 近二成少女有自殺意念,(2005,10月15日)。2006,09,25 取自www.hitoradio.com/news/6_1_1.php?news_id=7607
翟文棋(2002)。生命教育對高職夜校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志成(譯)(2002)。Weischedel 著。通往哲學的後門階梯:34位哲學大師的生活與思想。台北:究竟。
歐慧敏(2006)。情緒智力理論及其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47,146-155。謝伶麗(2006)。某技術學院學生生死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季宏(2006)。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統計學」講義。
戴美雲(2004)。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蕭佳莉(2006)。嘉義市國中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薛靜如(2006)。情緒智力對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問題解決態度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羅芝芸(1999)。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羅素蘭(2006)。台灣地區護專學生生命意義感、實習壓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釋慧開(2004)。從宗教層面探索生死課題,載於儒佛生死學與哲學論文集(頁151-185)。台北:洪葉文化事業。
二、英文部分
Cooper, R. K. (1996). EQ Map. San Francisco: AIT and Essi Systems.
Cooper, R. K., & Sawaf, A. (1997). Executiv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Grosset/ Putnam.
Crumbaugh, J. C.(1973). Everything to gain:A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nalysis. Chicago:Nelson-Hall Company.
De Beauport, E.&Diaz, A. S.(1996).The three faces of mind: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 Wheaten, IL:Quest Books.
Dewey, J. (1971). 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Relation of Reflect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Chicago, Boston: Heath.
D’Zurilla, T. J., & Goldfried, M. R.(1971). Problem solving and behavior modific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78 ,107-126.
D’Zurilla, T. J., & Nezu, A. M. (1982). Social problem solving in adults. In P.C. Kendall (Ed.), Advances in cognitive-behavioral research and therapy (pp.l2-2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Ellis, A.(1962). Rational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New York: Lyle Stuart.
Fabry, J.(1980). Use of the transpersonal in logo therapy﹒In S﹒Boorstein(Eds).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Plan Alto, CA : Scienceand Behavior Books.
Frankl, V. E. ( 1986 ).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Frankl, V. E. ( 1988 ). The will to meaning :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logotherapy. ( 2 nd ed. )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Frankl, V. E.( 1992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 : Beacan Press.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Goleman, D. (1998).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Hedlund, D. (1977). Personal meaning:The problem of educating for wisdom.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23,602-604
Mayer, J. D., DiPaolo, M., & Salovey, P. (1990).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4(3&4), 772-781.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 Salovey & D. J. Sluyter(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Mayer, J. D., Caruso, D. R., & Salovey, P. (2000). Selecting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case for ability scales. In R. Bar-on, &J. D. A. Parker (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 at home, school, and in the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Jossey-Mass.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Cognition(2nd Ed.). New York: W. H. Freeman.
More, S. L., Metcalf, B. & Schow, E. ( 2000 ). Aging and meaning in life : Examining the concept. Geriatric Nursing, 21 ( 1 ),27-29.
O’Connor, K.& Chamberlain, K.(1996). Dimensions of life meaning: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at mid-lif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8(3), 461-477.
Payne, W. L. (1985). A study of emotion: Develop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self-integration ; relating to fear, pain and desir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on for Experimen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Rabbi, E. A. & Grollman, D. D.(1977). Explaining death to children.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7(5), 336-339.
Rowe, A. H. (1985). Problem solving and intelligence. Hillsdale,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Yalom,I﹒D.(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New York:Basic Books﹒
Zika, S., & Chamberlain, K. (1992).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in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3, 133-145.
Weisinger, H. D. (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