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9 00: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蓉
研究生(外文):Mei-jung Chen
論文名稱:學生事務工作「說與做」之個案研究─以一所高雄市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ase Study: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 Affairs in a Kaohsiu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楊巧玲楊巧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iao-ling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訓導處學生事務學校組織再造組織溝通
外文關鍵詞:student affairs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生事務處說(規劃)與做(執行),人與事互動的情形,以一所高雄市公立國小進行個案研究,透過實務現場的觀察、訪談以及文件分析,歸納與檢視國小學生事務處的工作情形,透過這個研究結果提供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執事與省思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國小學生事務處組織再造後工作內容與功能
(一)國小學生事務處組織再造後工作內容仍以舊有訓導處工作為主。
(二)學生事務處工作人員角色以代替父母為主。
(三)學生事務處功能工作功能為維護安全學習環境與培養學生社會能力。
二、組織再造後國小學生事務處工作人員的產生,其理念想法與互動情形
(一)學生事務處工作人員產生以互動關係為主,具有為學生服務理念。
(二)信任關係的建立是學生事務工作人力資源網絡起點
(三)國小學生事務處人力資源網絡呈現直線單向的溝通情形
三、國小學生事務處工作規劃與執行的情形
(一)學生事務處以科層組織運作為主。
(二)學生事務處工作流程再造知能不足。
(三)國小學生事務理論有待開發。
(四)家庭與學生事務工作尚待整合與重視。
四、國小學生事務處工作面臨問題、解決方式,提供可行建議
(一)政策執行與成果的產出,造成既定學生事務行事的改變或無法實施。
(二)人際關係技巧挑戰度高,是許多學生事務工作人員遇到衝突的地方。
(三)人力不足及專任人員不夠,影響學務工作內容及人員的異動。
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研究建議如下:
一、給學務工作者
(一)工作知覺與態度的轉化,體認變革時代的影響做出最佳調適。
(二)溝通技巧的學習與工作能力的提升,促進工作的規劃與執行。

(三)強化學生事務理論發展與研究,整合國內學生事務相關議題。
(四)培養省思與回饋的能力,增進工作規劃與執行的創意與創新。
二、給學校經營者
(一)營造信任支持的學校組織氣氛,給予積極的激勵與協助。
(二)建立工作諮詢窗口,及既定工作表件資料庫。
(三)定期檢討學生事務工作並進行工作流程討論與規劃。
三、給教育行政當局
(一)整合工作性質,將例行工作及專案計畫加以整合規劃,以利工作進行。
(二)確認國小學生事務處相關法令修正及工作的主要目的,建立學生事務工作支援系統。
(三)給予在職訓練,對於教育行政的研習應該增加並與以實質肯定。
(四)重視弱勢學生及家庭功能失常的扶助。

四、研究者省思
(一)研究主題方面
廣義的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尚包括校內班級導師、校長、以及所有從事學生事務工作的人員之人力資源管理主題,有關學生在學校各專案計畫施行後,學生學習的成效、組織效能的評鑑等主題可做為日後研究者進一步研究建議。
(二)文獻分析方面
國小學生事務處工作人員多數為兼任之教師,相關組織再造及學生事務理論專業認知需要在職培訓與進修。奠定學生事務工作目標,定位學生事務工作角色功能以整合學生事務相關政策議題及工作,值得從事教育工作者的深入研究。
(三)研究方法方面
訪談對象可加入學校校長及平行的處室主任、班級導師等,以補充學生事務工作規劃與執行人員研究面向。
(四)研究者自我成長部份
就是這樣一個深刻影響研究者的觸動點,讓研究者發現學校工作除了在規劃與執行之間遊走的學術名詞與實際情形外,最為可貴的即是在定位點間的省思回饋,追逐的卻並不是結果,而是在定位之間一次又一次的發現、反省與成長。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dent Affairs Offic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examined the practices of the Student Affairs Offic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and provided suggestions for the staff in this field. There were four main findings. First, the content and function of the Office remain the same after organizational reconstruction. The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the staff is to take on the parents’ role in the school,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Office as a whole is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ocial abilities. Second, staff selection for the office is based 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acknowledgement of student servic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uman resources network is to establish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rust, and this network presents one-way communication. Third, office operations are governed by bureaucracy. Thus,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dure is insufficient. The theory of student affairs needs to be developed, and the tasks of the family and the Office need to be integrated and given more attention. Four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policy either changes the original practices or illustrates that the new policy is not feasible. In this particular school, social interaction techniques pose a major challenge for the staff in terms of these techniques’ potential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In sum,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school’s staff negatively affects the content and staffing of the Student Affairs Office.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校組織再造與組織溝通理論 7
第二節 從訓導處到學生事務處 31
第三節 國小學生事務處組織再造與組織溝通相關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60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3
第三節 個案選擇與限制 66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 70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75
第六節 研究的品質與研究倫理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尋找學生事務處卡司陣容 83
第二節 學生事務處工作劇本的內容與安排 98
第三節 學生事務處開麥拉-學生事務處工作的執行 113
第四節 學生事務處工作幕前與幕後 12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 論 137
第二節 建議與省思 141
參考文獻 146
中文部分 146
外文部分 152
附 錄 154
附錄一 高雄市真愛國民小學94學年度學務處工作計畫 154
附錄二 高雄市真愛國民小學94學年度 學務處校務工作分掌表 157
附錄三 94年8月至95年2月真愛國小學生事務處人員來文單位統計表 160
附錄四 真愛國小94學度工作計畫蒐集目錄 161
附錄五 學務處通知單分析表 162
附錄六 真愛國小學務處電子公布欄網路公告文件分析記錄舉隅 165
附錄七 研究同意書 166
附錄八 訪談邀請函 167
附錄九 訪談逐字稿舉隅 168
附錄十 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實驗方案 169
附錄十一 國民教育法 172
附錄十二 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 177
附錄十四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181

表 次
表2-1-1 溝通的功能18
表2-1-2 溝通的媒介25
表2-2-1 我國各年代學生事務工作重點35
表2-2-2 學生事務理論38
表2-3-1 國內國中小學校組織再造相關研究整理46
表2-3-2 國內學校組織再造相關研究主題各層面分析表49
表2-3-3 國內國小組織溝通相關研究54
表2-3-4 國內國小訓導相關研究55
表3-3-1 研究參與者資料表69
表3-4-1 觀察紀錄資料表71
表3-4-2 非正式訪談時間表 73
表3-4-3 正式訪談時間表74
表4-1-1 真愛國小學生事務處9408~9502來文最多單位統計表92
表4-2-1 學務處的計畫的內容分析表100

圖 次
圖2-1-1 本研究架構初探圖16
圖2-1-2 Lasswell 的溝通模式19
圖2-1-3 溝通過程基本模式20
圖2-1-4 雙向溝通社會心理模式21
圖2-1-5 各種溝通網路24
圖3-2-1 本研究架構圖64
圖3-2-2 本研究流程圖65
圖3-3-1 真愛國小學務處各組92及93學年公文量比較圖 67
圖3-3-2 真愛國小學務處公文來文單位百分比圖(9208~9407)67
圖3-3-3 教育局各單位來文百分比圖67
圖3-3-4 市政府各單位來文百分比圖68
圖4-1-1 9408~9502學務處來文單位統計圖 90
圖4-1-2 9408~9502教育局來文科室百分比圖90
圖4-1-3 9408~9502真愛國小學生事務處工作人員收文統計圖91
圖4-1-4 工作經驗獲取的人力資源網絡圖97
圖4-2-1 真愛國小學務處工作分項功能分析圖99
圖4-3-1 真愛國小學生事務處人力資源互動網絡圖129
中文部分
王如哲(1999)。序論。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和楊振昇著。教育行政(p.1-26)。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王澤瑜(2004)。台南市國民小學推展「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江雪珍(2006)。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組織溝通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第二章第二節。2005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tsy-all_2.html#2。
何進財(1988)。我國台灣地區大學訓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秉恩(1997)。組織演化的喜樂悲優。載於楊美齡譯:組織遊戲(序頁1)。台北:天下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8)。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縣:桂冠圖書。
吳金香(2000)。學校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清山(1998)。教育革新中學校組織再造之探究,北縣教育,24,10-15。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佑(2002)。學校組織再造。教育研究,96,115。
吳清男(2002)。國民小學組織再造實踐策略之研究-傅柯(M. Foucault)權力關係觀點的運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慶隆(2002)。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溝通滿足之評量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呂生源(1999)。從學校行政組織再造看國民教育法增修條文。中等教育,50(5),39-52。
呂生源(2000)。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振芳(2005)。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行動研究─以如意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智賢(2006)。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在國民小學組織再造實踐策略之運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嘉奇(2001)。國民小學教職員工採用的溝通媒介類型與組織溝通滿足關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沈六(1988)。訓導的必要性與發展方向。公民訓育,22,1-5。
林天祐(1998)。特許學校 :公立學校組織再造的新機制。國教月刊,45,1,46-54。
林文科(200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239-262。高雄:麗文。
林明地(1999)。學校與社區關係,載於王如哲、林明地、張志明、黃乃熒和楊振昇著。教育行政(p.183-197)。高雄:麗文。
林威志(1999)。台北市的教育改革(1995-1998 年)述評。教育研究資訊,7(5),19-39。
林威志(2004)。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政策述評。發表於台中師院:93年度現代教育論壇:學校組織變革。
林海清(1999)。教育與人力發展。高雄市:復文。
林新發(1999)。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和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林麗娟(2005)。國民小學實施組織再造面臨問題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研究,七期, 113-127。
柯志平(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翠莉(2003)。國民中小學組織結構再造策略之研究--以臺灣北部五縣市試辦"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與人力規劃試辦方案"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木蘭(1983)。行為科學管理。台北市:五南圖書。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市:五南圖書。
張明輝(1998)。學校改革的研究與學理基礎。教育研究集刊,40,1-22。
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98,10-16。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台北:學富文化。
張英裕(2004)。國民小學組織再造與人力規劃試辦方案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雪梅(1997)。中美大學院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力資源與出版研究之比較研究。訓育研究,36,4,46-62。
張雪梅(1998)。學生事務專業人員的角色定位與功能。「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學生事務暨輔導」研討會手冊暨論文彙編,p.41-48。
張鈿富(1988)。新世紀學校改造的策略。北縣教育,24,16-23。
張嘉進(2004)。《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及人力規劃方案》執行情形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端貞(2004)。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試辦組織再造學校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1998)。教育改革行動方案。2005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3/sub02/content_020201/03020201_01.htm
教育部(2005a)。教育年鑑 - 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p.2151-2160。2005年10月16日,取自: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aper/tocdetail?00134660020616a746e6f3d673030303034363501766f6c3d365f3133
教育部(2005b)。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訓育輔導。2005年10月16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8。
教育部(2005c)。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軍訓教育與校園安全。2005年10月16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9。
教育部(2005d)。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學校體育及衛生教育。2005年10月16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0。
教育部 (2006a)。教育部94年度執行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成果專輯。
教育部 (2006b)。教育部95年度「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作業計畫暨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辦理事項工作手冊。
梁瑞安(199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川濠(1998)。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郭人瑞(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方案」核心理念認知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國禎、駱芳美(2004)。學生事務工作與學生活動方案之評估。教育研究,120,p.69-79。
陳玉賢(1997)。國民小學訓導與輔導的恩怨情仇。教師之友,38,5,29-31。
陳財發(2003)。國民小學訓導主任的工作內涵認知與訓導業務評鑑績效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新轉(1996)。論當前國民中小學訓導工作改進之道。學生輔導,45,120-133。
曾金美(2002)。國民小學教職員對學校組織再造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曾瑞真、曾玲珉(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Kathleen S.Verderber原著。台北:揚智。
辜明祥(2004)。雲林縣小型國民小學內部公共關係之現況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玉(1995)。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訓育研究,34,1,p.11-26。
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
黃玉(2001)。論中小學學生事務參業人員之培育。訓育研究─理論與實務,21-28。
黃玉麟(2006)。國民小學組織再造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秀霞(2006)。臺北縣試辦國民中小學組織再造及人力規劃方案之研究-以方案理論為基礎的評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財源(2003)。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組織再造應用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淑卿(2002)。國民中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瑟雅(2005)。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歷程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一所試辦組織再造學校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幼蘭譯(1994)。改造企業:再生策略藍本(初版)。台北市:牛頓。( Hammer, M. & Champy. J.原著出版年:1993)
楊婷瑛(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方案」核心理念認同與實施成效符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逸源(2003)。臺北縣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對「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瑞珠(1998)。高等教育學生事務人才養成初探。「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學生事務暨輔導」研討會手冊暨論文彙編,p.35-40。
萬新知(1998)。國民小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組織溝通氣氛與校長領導效能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熊源偉(2002)。公共關係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管彥康(1998)。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與二十一世紀之企業再造。2005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316.htm#p3
趙若男(1999)。談教訓輔三合一的永續經營:專訪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培村教授。臺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58,8-12。
劉俊麟(1999)。現代公共關係法。台北:揚智。
歐用生主編(1987),新世紀的教育發展,417-436。台北:師大書苑。
潘慧玲(2004)。質性研究典範對從事教育研究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16-21。
蔡金田(199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組織氣氛之關係:以中部地區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崇趁(2001)。從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主要精神談中小學學生事務處的組織與任務。訓育研究─理論與實務,16-20。
鄭彩鳳(2002)。學校行政。高雄:麗文
鄭勝男(2005)。台南市國小教職員對學校組織再造及人力規劃方案認知、支持度與意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鄭燕祥(2001)。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發展的機制。台北:心理。
蕭育(2003)。國小教師所知覺組織溝通滿意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賴怡卉(2003)。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組織溝通與教師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文全(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文全(1996)。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韓瑞霞(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認知與實施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簡淑彬(2003)。國民小學組織再造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嚴鈺賢(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行政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外文部分
Dalin, P.(1998).School development :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Part 3). London: Cassell.
Denzin,1978. 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New York:McGraw-Hill.
Goodlad, J. I.(1975).The Dynamics of Educational Change:Toward Responsive Schools,p.175.New York:McGraw-Hill Press.
Hallinan, M. T.(Ed.).(1995).Restructuring schools:Promising practices and policies.New York:Plenum Press.
Hoy, W. K. & Miskel, C. G. , (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2ed Edition)(p. 294). New York: Random House. Jossey-Bass.

Merriam, S. B.(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Milstein, M. M.(1993). Restructuring schools .Newburry Park, CA:Corwin.
Robbins, S. P. & Coulter, M.(1999). Management(6th ed.).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8th ed.).New Jersey:Prentice-Hall.Tobin, D. R.(1993)Re-educating the corporation:foundations for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VT:Oliver Wight Publications, Inc.
Whitker, K. S. & Moses, M. C. (1994).The Restructuring Handbook:A Guide to School Revitalization.Massachusetts:Allyn and Bac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
2. 鄭崇趁(2001)。從教訓輔三合一方案的主要精神談中小學學生事務處的組織與任務。訓育研究─理論與實務,16-20。
3. 陳新轉(1996)。論當前國民中小學訓導工作改進之道。學生輔導,45,120-133。
4. 陳玉賢(1997)。國民小學訓導與輔導的恩怨情仇。教師之友,38,5,29-31。
5. 郭國禎、駱芳美(2004)。學生事務工作與學生活動方案之評估。教育研究,120,p.69-79。
6. 黃玉(2001)。論中小學學生事務參業人員之培育。訓育研究─理論與實務,21-28。
7. 張鈿富(1988)。新世紀學校改造的策略。北縣教育,24,16-23。
8. 黃玉(1995)。大學學生事務工作發展之省思與借鏡。訓育研究,34,1,p.11-26。
9. 張雪梅(1997)。中美大學院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力資源與出版研究之比較研究。訓育研究,36,4,46-62。
10. 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98,10-16。
11. 張明輝(1998)。學校改革的研究與學理基礎。教育研究集刊,40,1-22。
12. 林威志(1999)。台北市的教育改革(1995-1998 年)述評。教育研究資訊,7(5),19-39。
13. 林天祐(1998)。特許學校 :公立學校組織再造的新機制。國教月刊,45,1,46-54。
14. 吳清山(1998)。教育革新中學校組織再造之探究,北縣教育,24,10-15。
15. 張瑞津、石再添(1989),"淡水河下游感潮的研究",地理學研究第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