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志剛、倪傳斌、王際平、孟姜(2004)。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目的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3期。頁67-78。
王若江(2003)。特殊目的漢語教學實踐引發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期。頁52-57。
王玲娟(2002)。對外漢語語感教學探析。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頁67-69。
王延煌(1996)。臺灣省第84期國小主任候用人員甄試試題參考解答師友。347。頁49-54。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心理出版社。
王澄霞(1997)。科學科之教學與評量標準。《國立編輯管通訊》。10(1)。頁39-41。
1999年教育部公布之「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
方欣欣(2004)。聽力課引入外來詞培養學生語感的實驗報告。漢語學習2004年4月第2期。頁55-60。
牟世榮(2001)。《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一年級綜合課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何英奇(1992)。〈教學評囯的基本原則〉《教學評量研究》。台北:五南。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毓瑩(1993)。教學評量的學與用。國民教育。341.2。頁12-14。吳毓瑩(1995)。〈開放教室中的開放評量-從學習單與檢核表的省思談卷宗評量〉《開放社會中的教學》。台北市:國立台北師院主編。
孟國(2003)。對外漢語教學的柔性原則。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頁67-72。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呂念慈(1993)。華語視訊遠距教學活動設計—以日籍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小麗(2001)。《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初級進修班口語課課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心瑩譯(原著Howard Gardner)(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台北:遠流。
李如龍、吳茗(2005)。略論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兩個原則。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2期。頁41-47。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泉(1996)。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理論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年第五期。頁87-93。
李珠(2001)。〈一年級聽力課程規範〉《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紹林(1994)。論書面語和口語。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72-78。
李華珍(2005)。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策略探微。合肥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頁109-112。
李楊主編(1998)。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楊(1997)。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蓓華(2004)。韓國學生中文新聞聽力發展與教學 5教學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嘉華(1994)。台北縣幼兒園教師對於教學評量的實施情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李曉萱(200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國鈞、李灩波(1998)。對外漢語教學的幾個原則。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頁70-72。
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3)。班級經營 : 理念與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金賢(2003)。結合網路同步教學與多媒體網站輔助華文新聞教學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金錫(2003)。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之新詩寫作課程設計與實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雪芳(1999)。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進材(1993)。有效的教學評量。國教園地。45。頁24-27。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邱廣治(1986)。高中英文教學評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金惠淑(2004)。觀光華語導遊教材設計-針對韓國的專門大學觀光中國語系之用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信世昌(2005)。台灣各華語中心教學環境及老師滿意度:五年來變化發展的問卷分析。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68-84。
范磊(2005)。淺談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學的原則和方法。職業教育研究2005年10。頁90。
柯華葳等(2004)。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研究與實務。台北:遠流。
胡波(2001)。〈初級進修班聽力課程規範〉《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研究(1993)。國民中小學教育研究常用評量方法與工具。國立教育資料館。
徐筠惠(2002)。《財經新聞‧華語閱讀教材規畫設計》。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徐麗華(2003)。對外漢語教學難點分析及對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頁94-97。
崔永華(2005)。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陸丙甫、謝天蔚(2004)。對外漢語教學的經濟原則。漢語學習2004年8月第4期。50-55。
程棠(1999)。關於對外漢語教學目的的理論探索。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3期。頁106-11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清濱(1996)。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3)。頁1-9。張莉萍(2002)。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張惠雯(2001)。中醫華語教材編寫之規畫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皓綾(2004)。韓國學生中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以在台韓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雲豔(2003)。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策略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卷第6期。頁46-49。
張黛琪(2003)。零代詞的診斷式測驗與評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豔萍(2003)。對外漢語教學目的新論。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卷第3期。頁30-33。
康平(1995)。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頁105-106。
許芳菁(2002)。華語文報刊閱讀之泛讀輔助教學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為藩(1990)。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熙(2004)。論「華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4年02期。頁56-75。
曹春喬(2002)。《台北美國學校高中部華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互動語言教學觀詮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陳田順主編(1999)。《對外漢語教學中高及階段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陳英豪、吳裕益(1991)。測驗與評量。復文圖書。
陳郁(2005)。個性差異與對外漢語教學。宜春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頁122-124。
陳鈺、吳勇毅(2005)。通向成功的語言學習-《評語言學習策略-每個教師都應該知道的》。
陳淑娟(2004)。以宗教為目的之華語文教學-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傳教士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單小琳(2000)。多元評量。台北市:聯經。
彭志平(2001)。《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一年級閱讀課課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香宜(2005)。 基於建構教學觀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以文化情境及戲劇表演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金成(2006)。試論對外漢語教學目標分類。漢語學習2006年第1期。頁56-59。
楊萍、李文赫(2003)。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創造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頁128-129。
楊惠元(2005)。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芻議。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6)。華語對外教學之現在與未來。國際文教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7。頁195-215。
葉德明(1997)。第二屆國內華語文教學研究會會議手冊。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頁43-78。
趙宏(2003)。如何實現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交際化。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頁57-58。
趙春利、楊才英(2002)。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語感培養的原則。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期。頁61-66。
鄒慧英(原著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2003)。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台北:洪葉。
劉珣(2002)。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劉珣(2005)。對外漢語教育學科初探。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劉珣主編(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學敏(2001)。〈一年級口語課程規範〉《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道英(2002)。談對外漢語教學的情感化與多樣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頁。頁139-149。
霍建(2006)。對外漢語教學初探。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頁70-71。
蔣秋萍(2000)。 國民中學生活科技學習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心交(2004)。越南大學中文系「漢字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克容(1998)。〈教師思考研究之探析〉 於《台北師院學報》11期。頁151-175。
蔡斌祥(1997)。談開放教育的教學評量。載於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復文。
蕭靜宜(2003)。華語初級聽力教學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茂發(1995)。學習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雙月刊。45。頁9。
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鄧慧君(1999)。〈實施英語聽力測驗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4期。頁64-76。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eter W. (1994). Classroom assess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Brown, G., Anderson, A. H., Shadbolt N.& Lynch, T. (1985).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Edinburgh: Scottish Education Department,. Project JHH/109/1.
Cochran,K.F., DeRuiter, J.A., &King, R.A. (1991).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tant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ERIC: ED 340683)
Creemers, B. P. M.(1994).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London: Cassell.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5).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Howard Gardner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ugust/September, Intelligence Reframed. New York: Basic Books. 30-32.
Grossman. P.L. (1989).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5),24-31.
Reigeluth, C. M. (Ed.) (1983).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ost, M. (1990). 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Longman.
Shulman, 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