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20: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智娟
研究生(外文):Zhi-juan Yu
論文名稱:臺灣華語文教師教學評量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in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指導教授:杜明德杜明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de D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0
中文關鍵詞:華語文臺灣華語文教師教學評量
外文關鍵詞:ChineseThe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Teaching assessm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9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華語文教師對教學評量方式及使用頻率、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及教學評量知能描述。本研究有下列六項研究目的:
一、了解臺灣華語文教師實施教學評量的概況,包含華語文教學評量方式及使用頻率、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與教學評量知能描述。
二、探討臺灣華語文教師背景變項與採用華語文教學評量方式及使用頻率、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與教學評量知能描述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臺灣華語文教師在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之重要程度與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之採用頻率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臺灣華語文教師採用華語文教學評量方式及使用頻率、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與教學評量知能描述的相關情形。
五、探討臺灣華語文教師在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之重要程度與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之採用頻率的相關情形。
六、綜合上述研究成果,針對華語文教學的教學評量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與建議。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及問卷調查進行探究,以臺灣華語文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分層抽樣方式取樣。本研究共發出正式問卷184份,有效樣本107份。問卷資料以SPSS10.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驗證假設。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臺灣華語文教師的年齡普遍偏高。
二、五分之一的臺灣華語文教師有海外教學經驗。
三、臺灣華語文教師視華語文教學為主要工作。
四、臺灣華語文教學評量的方式並不多元。
五、臺灣華語文教師在「華語文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和「華語文教學評量知能描述」兩方面仍需加強。
六、不同學歷的臺灣華語文教師對教學評量的實施和看法顯著不同。
七、臺灣華語文教師在華語文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上行動力顯著小於認知。
八、多元教學評量方式的使用情況與教師對教學評量的認知相關且為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教學行政單位、臺灣華語文教師和後續研究者進一步研究與參考。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ys of assessments, factors of adoption of assessments and description of assessment in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The research contained the following six objectives:
1.Know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ways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factors of ado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and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in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2.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of ways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factors of ado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and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in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3.Exploring the difference of ways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factors of ado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and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in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4.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ways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factors of ado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and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in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5.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ways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factors of ado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and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in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6.Presenting concrete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results for the units concerned to do further research.
The research was done b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subject was the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One hundred and eighty-four questionnaires were formally sent and one hundred and seven were valid. The questionnaire data used SPSS 10.0 software to do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Scheffe’ post hoc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y were to verity the hypotheses and put the major finding into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age of most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is on the high side.
2.One-fifth of the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have the experience of overseas teaching.
3.The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think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s their major job.
4.The ways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in use are not various.
5.「Considering Factors of Ado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and 「the Best Valued Benefits of Teaching Assessment」need to be strengthened.
6.「Education」ha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most.
7.The adopting frequency of the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e cognition of them in considering factors of ado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8.The relationship among ways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factors of ado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and descrip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s in teacher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aiwan is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n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the suggestions were severed as reference to the authority concerned,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for further studies.
目錄
謝詞----------------------------------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V
目錄----------------------------------VI
表次----------------------------------VIII
圖次----------------------------------X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華語文教學概述-------------------11
第二節 教學評量------------------------24
第三節 華語文教學評量-------------------46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55
第二節 研究假設------------------------5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1
第四節 研究對象------------------------66
第五節 研究工具------------------------71
第六節 調查實施------------------------78
第七節 資料分析------------------------89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95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分析與討論------95
第二節 華語文教學評量方式及使用頻率、選用考量因素和教學評量知能描述現況分析------------------------------104
第三節 華語文教師背景變項與華語文教學評量方式及使用頻率、選用考量因素和教學評量知能描述差異之分析與討論------112
第四節 華語文教學評量方式選用考量因素重要程度與採用頻率之差異分析與討論----------------------------------183
第五節 華語文教學評量方式及使用頻率、選用考量因素和教學評量知能描述關係之分析與討論------------------------185
第六節 研究發現-------------------------20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213
第一節 結論-----------------------------213
第二節 建議-----------------------------216
參考文獻----------------------------------221
一、中文部分------------------------------221
二、英文部分------------------------------226
附錄-------------------------------------227
附錄一、初稿問卷--------------------------227
附錄二、預試問卷--------------------------231
附錄三、問卷審查意見填寫單-----------------235
附錄四、正式問卷--------------------------236
附錄五、問卷書函--------------------------240
一、中文部分
王志剛、倪傳斌、王際平、孟姜(2004)。外國留學生漢語學習目的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3期。頁67-78。
王若江(2003)。特殊目的漢語教學實踐引發的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期。頁52-57。
王玲娟(2002)。對外漢語語感教學探析。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頁67-69。
王延煌(1996)。臺灣省第84期國小主任候用人員甄試試題參考解答師友。347。頁49-54。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心理出版社。
王澄霞(1997)。科學科之教學與評量標準。《國立編輯管通訊》。10(1)。頁39-41。
1999年教育部公布之「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
方欣欣(2004)。聽力課引入外來詞培養學生語感的實驗報告。漢語學習2004年4月第2期。頁55-60。
牟世榮(2001)。《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一年級綜合課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何英奇(1992)。〈教學評囯的基本原則〉《教學評量研究》。台北:五南。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吳毓瑩(1993)。教學評量的學與用。國民教育。341.2。頁12-14。
吳毓瑩(1995)。〈開放教室中的開放評量-從學習單與檢核表的省思談卷宗評量〉《開放社會中的教學》。台北市:國立台北師院主編。
孟國(2003)。對外漢語教學的柔性原則。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頁67-72。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呂念慈(1993)。華語視訊遠距教學活動設計—以日籍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小麗(2001)。《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初級進修班口語課課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心瑩譯(原著Howard Gardner)(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台北:遠流。
李如龍、吳茗(2005)。略論對外漢語詞彙教學的兩個原則。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2期。頁41-47。
李坤崇(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泉(1996)。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理論思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年第五期。頁87-93。
李珠(2001)。〈一年級聽力課程規範〉《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紹林(1994)。論書面語和口語。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72-78。
李華珍(2005)。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策略探微。合肥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頁109-112。
李楊主編(1998)。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楊(1997)。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蓓華(2004)。韓國學生中文新聞聽力發展與教學 5教學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嘉華(1994)。台北縣幼兒園教師對於教學評量的實施情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李曉萱(200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國鈞、李灩波(1998)。對外漢語教學的幾個原則。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頁70-72。
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3)。班級經營 : 理念與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金賢(2003)。結合網路同步教學與多媒體網站輔助華文新聞教學的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金錫(2003)。針對外籍華語學習者之新詩寫作課程設計與實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雪芳(1999)。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進材(1993)。有效的教學評量。國教園地。45。頁24-27。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邱廣治(1986)。高中英文教學評量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惠淑(2004)。觀光華語導遊教材設計-針對韓國的專門大學觀光中國語系之用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信世昌(2005)。台灣各華語中心教學環境及老師滿意度:五年來變化發展的問卷分析。2005台灣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68-84。
范磊(2005)。淺談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學的原則和方法。職業教育研究2005年10。頁90。
柯華葳等(2004)。華語文能力測驗編製-研究與實務。台北:遠流。
胡波(2001)。〈初級進修班聽力課程規範〉《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研究(1993)。國民中小學教育研究常用評量方法與工具。國立教育資料館。
徐筠惠(2002)。《財經新聞‧華語閱讀教材規畫設計》。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徐麗華(2003)。對外漢語教學難點分析及對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頁94-97。
崔永華(2005)。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陸丙甫、謝天蔚(2004)。對外漢語教學的經濟原則。漢語學習2004年8月第4期。50-55。
程棠(1999)。關於對外漢語教學目的的理論探索。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3期。頁106-11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清濱(1996)。多元化的教學評量。研習資訊。13(3)。頁1-9。
張莉萍(2002)。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張惠雯(2001)。中醫華語教材編寫之規畫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皓綾(2004)。韓國學生中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以在台韓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雲豔(2003)。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策略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卷第6期。頁46-49。
張黛琪(2003)。零代詞的診斷式測驗與評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豔萍(2003)。對外漢語教學目的新論。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卷第3期。頁30-33。
康平(1995)。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瀋陽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頁105-106。
許芳菁(2002)。華語文報刊閱讀之泛讀輔助教學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1990)。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熙(2004)。論「華語」。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4年02期。頁56-75。
曹春喬(2002)。《台北美國學校高中部華語文教學之個案研究:互動語言教學觀詮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陳田順主編(1999)。《對外漢語教學中高及階段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陳英豪、吳裕益(1991)。測驗與評量。復文圖書。
陳郁(2005)。個性差異與對外漢語教學。宜春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頁122-124。
陳鈺、吳勇毅(2005)。通向成功的語言學習-《評語言學習策略-每個教師都應該知道的》。
陳淑娟(2004)。以宗教為目的之華語文教學-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傳教士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小琳(2000)。多元評量。台北市:聯經。
彭志平(2001)。《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一年級閱讀課課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香宜(2005)。 基於建構教學觀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以文化情境及戲劇表演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金成(2006)。試論對外漢語教學目標分類。漢語學習2006年第1期。頁56-59。
楊萍、李文赫(2003)。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創造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頁128-129。
楊惠元(2005)。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芻議。師大書苑。
葉德明(1996)。華語對外教學之現在與未來。國際文教交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7。頁195-215。
葉德明(1997)。第二屆國內華語文教學研究會會議手冊。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頁43-78。
趙宏(2003)。如何實現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交際化。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頁57-58。
趙春利、楊才英(2002)。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語感培養的原則。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期。頁61-66。
鄒慧英(原著Robert L. Linn & Norman E. Gronlund)(2003)。測驗與評量-在教學上的應用(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台北:洪葉。
劉珣(2002)。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劉珣(2005)。對外漢語教育學科初探。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
劉珣主編(200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學敏(2001)。〈一年級口語課程規範〉《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課程規範》。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道英(2002)。談對外漢語教學的情感化與多樣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頁。頁139-149。
霍建(2006)。對外漢語教學初探。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頁70-71。
蔣秋萍(2000)。 國民中學生活科技學習評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心交(2004)。越南大學中文系「漢字課程」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克容(1998)。〈教師思考研究之探析〉 於《台北師院學報》11期。頁151-175。
蔡斌祥(1997)。談開放教育的教學評量。載於開放教育多元評量。高雄:復文。
蕭靜宜(2003)。華語初級聽力教學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1995)。學習評量的新趨勢。教育研究雙月刊。45。頁9。
簡茂發(1996)。評量。載於教學評量。台北:師大書苑。
鄧慧君(1999)。〈實施英語聽力測驗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4期。頁64-76。

二、英文部分
Airasian, Peter W. (1994). Classroom assessment. New York : McGraw-Hill.
Brown, G., Anderson, A. H., Shadbolt N.& Lynch, T. (1985).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Edinburgh: Scottish Education Department,. Project JHH/109/1.
Cochran,K.F., DeRuiter, J.A., &King, R.A. (1991).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 tant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ERIC: ED 340683)
Creemers, B. P. M.(1994).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London: Cassell.
Gardner, H. (1993).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5).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Howard Gardner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ugust/September, Intelligence Reframed. New York: Basic Books. 30-32.
Grossman. P.L. (1989).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5),24-31.
Reigeluth, C. M. (Ed.) (1983).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ost, M. (1990). 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Longman.
Shulman, 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