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4: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潔婷
研究生(外文):Chen Chieh-Ting
論文名稱:「滲」-敘事題材的數位創作與互動設計
論文名稱(外文):"Penetrate"-Narrative Subject of Digital Creation and Interactive Design
指導教授:陳冠君陳冠君引用關係陳立民陳立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Kaun-ChunChen Li-M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2
中文關鍵詞:孤獨寂寞互動敘事
外文關鍵詞:solitudelonelinessinteractivenarrati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7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世人對孤獨狀態深淺的承受度不一,有人獨樂在一個人的逍遙裡,有人拼命逃離這無旁人可以做為依靠的世界。作者偏愛孤獨帶來的那種自在。雖然寂寞不時藉機悄悄滲入,侵擾孤獨帶來的平和,在與這些細小入侵者的攻防間,產生了莫名的活絡力。這樣的擾動、騷亂正是「滲」這個作品發展的起點,也是創作者欲進行呈現與探究的內在起伏。
孤獨在物理性質上為客觀獨處狀態,有著孤獨外殼的心靈,內在卻可以有著滿足的自在。而寂寞是主觀的心理狀態,在「滲」這個作品中,寂寞是因平衡遭破壞促使主體知覺缺乏所欲求的關係產生的不愉快情緒。
本創作欲塑造一個追求「全然自在孤獨」的主人翁,期待著一種即使長期獨自一人,也能在心底有著無限富足感的狀態,圓滿而沒有可被侵襲的空隙,護衛屬於自我的自在孤獨。
本創作以達成上述的理想境界為目標,讓參與者可透過互動平台進入故事,並在主人翁所遭遇的事件中做出的抉擇,該抉擇與其產生的結果,呈現出對應孤獨寂寞主軸的因果關係,讓參與者透過敍事者走過這些事件,期許參與者也能感受到自己生命中與孤獨寂寞有關的人格特質。
People have different degree of acceptance towards isolation. For some, it can be enjoyable, but for others, its’ unbearable. I, however, belong to the first group and prefer the freedom brought up by the solitude. Although, from time to time, sense of loneness sneaks in and invades peace brought by isolation, in this conflict, some unknown dynamism is born. This type of struggle and conflict is core of my work, “Penetrate”, and it’s also path I want to further explore inward.
Solitude is an objective physical property and state of isolation without being lonely that can lead to self-awareness and satisfaction. On the contrary, loneliness is a subjective psychological state. In “Penetrate”, the loneliness is a negative state that comes from th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ir lack of relation.
In “Penetrate”, I wish to create a leading character with a rich healthy mind. The unique mind can support people to be isolated but still can have plentiful life without any gloomy thought.
The goal of “Penetrate” is reaching the above-mentioned perfect state. Audience can play a part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interface in “Penetrate” -an interactive meshed narrative story. When comes to solitude or loneliness scenario (sub story) in “Penetrate”, their choice will be resulted in different alternative ending that correspond to their personalities. Through this interactive work, I hope that they can realize part of their personality associated with solitude and loneliness.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壹、緒論 1
1.1 創作研究背景 1
1.2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3 研究限制與範圍 2
1.4 名詞解釋 2
1.4.1 敘事 2
1.4.2 多媒體 3
1.4.3 孤獨 3
1.4.4 寂寞 3
1.5 創作研究架構 4
貳、文獻探討 5
2.1孤獨寂寞本質分析 5
2.1.1 孤獨的意涵 5
2.1.2 寂寞的定義 8
2.1.3 寂寞的原因 10
2.1.4 寂寞的種類 12
2.1.5 寂寞的進程 13
2.1.6小結 14
2.2數位互動藝術 14
2.2.1觀者的互動特性 14
2.2.2 電腦視覺與藝術創作 15
2.3敍事題材的互動設計 19
2.3.1 互動 19
2.3.2 互動敘事 19
2.3.3 互動情緒深入技術 20
2.3.4 小結 22
參、個案研究 23
3.1探索式互動媒體 24
3.1.1.范銀霞(2003)《金錢遊戲》 24
3.1.2. Jakub Dvorsky (2003)《Samorost 1,2》 25
3.1.3. 和田七洋(Wada Nanahiro) (2004)《Treasure Box》 26
3.1.4.陳杏綺(2006)《非友善殘酷循環試煉數位巫術》 27
3.1.5. 和田七洋(Wada Nanahiro) (2006)《A day in the life of Ayako》 28
3.2 孤獨寂寞主題相關的作品 29
3.2.1. Michael Dudok de Wit(2000)《父與女》 29
3.2.2 加藤久仁生(2003)《旅人日記》 30
3.2.3.幾米(2005)《寂寞上場了》 31
3.2.4. OFER RUBIN(2006)《ZAKITI LE'EHOV (TO LOVE)》 32
3.2.5. LeftChannel (2006)《Blissful》 32
3.2.6. 市川準、村上春樹(2005) 《東尼瀧谷》 33
3.3 應用電腦視覺Flash作品 34
3.3.1 Bascule(2004) 《Ohayo Players》 34
3.3.2 黑手設計:切割的webcam (2005) 35
3.4 作者寂寞作品創作 36
3.4.1 心房(2001) 36
3.4.2 孤兒(2006) 36
3.4.3 寂寞(2006) 37
肆、創作理念與方法 38
4.1 創作理念 38
4.1.1 「滲」的概念 38
4.1.2 敘事方法 39
4.2 視覺呈現 40
4.3 創作軟體技術 41
4.4 創作內容 41
4.4.1 敘事內容 42
4.4.2場景設定 43
4.4.3角色設定 45
4.4.4 腳本創作概念發想 46
4.4.5地下自在孤獨事件構想草圖 47
4.4.6地上寂寞事件構想草圖 51
4.5 創作流程與進度規劃 56
伍、創作呈現 57
5.1 敘事脈絡 57
5.1.1 楔子 57
5.1.2 場景連結與脈絡 59
5.2 地下孤獨自在 62
5.2.1 地下主場景 62
5.2.2 主角房間 64
5.2.3 划船 67
5.2.4 音樂種子 69
5.2.5 腳踏車旅程 71
5.3 地上寂寞城市 73
5.3.1 城市主場景 73
5.3.2 束縛 75
5.3.3 畏懼 77
5.3.4 訴苦 80
5.3.5 回憶 82
5.3.6 自責 85
5.4 小結 88
陸、結語與創作心得 89
參考文獻 92
中文書籍
1.吳靜吉(1994)。害羞、寂寞、愛。台北,遠流出版社。
2.楊義(1997)。楊義文存(第一卷 中國敘事學)。北京:民眾。
3.陳育虹(2007)。魅。臺北:寶瓶文化。
4.藤井 樹(2006)。寂寞之歌。臺北:商周。
5.陳水財(1999)。台灣藝評研究1997-1998<在咒罵與自虐中提升-評李俊賢近作>。台北:帝門。

翻譯書籍
6.Adam Philips著;王麗娟(譯)(2000)。恐懼與專家。台北:究竟。
7.Jobe Makar,Ben Winiarczyk著; 張宇崑,陳韻朱(譯)(2006)。大師談Flash遊戲設計與製作 : Action Script 2.0。臺北:上奇科技。
8.Gerald Corey;李茂興(譯)(1994)。〈存在主義治療法〉《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楊智。
9.沙特(Sartre, J. P.) 著;林鬱主編。沙特語錄。臺北:智慧大學。
10.Suzanne Lacy(1996);吳瑪俐等(譯)(2004)。量繪形貌(Mapping the Terrain)。台北:遠流。
11.村上龍(著),涂歆平(譯)(1999)。寂寞國的殺人。 臺北:紅色文化。
12.沙特 (Sartre, J. P.) 著;林鬱(主編)(1991)。沙特語錄。臺北:智慧大學。
13.萊克(Tony Lake)(1980);普生(譯)(1989)。擺脫寂寞( Loneliness)。 臺北:聯經。
14.菲力浦‧科克(Philip Koch) (1994);梁永安(譯)(1997)。孤獨。臺北縣:立緒。
15.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易之新(譯)( 2003)。存在心理治療。臺北:張老師。
16.克里斯‧克勞佛(Chris Crawford);葉思義(譯)( 2005)。遊戲大師談數位互動劇本創作(Chris Crawford on interactive storyetling )。臺北:碁峰。
17.大衛‧佛萊曼(David Freeman)(著);史萊姆工作室(譯)(2004)。大師談遊戲劇本與角色設定。臺北:上奇。
18.西德魯‧羅林斯(Andrew Rollings),戴夫‧摩斯(Dave Morris);史萊姆工作室(譯)(2004)。大師談遊戲架構與設計理論。臺北:上奇。
19.彼得‧法朗士(Peter France);安(譯)(2001)。隱士:透視孤獨。臺北:立緒文化。
20.漢斯‧魯道夫‧馬茲格(Hans-Rudolf Metzger)(2007)。鏡子的法則。台北:城邦。

英文書籍
21.Sartre, Jean- Paul. 1957. Being and Nothingness (tr. by Hazel Barnes), London: Methuen & Co. LTD.
22.Rathus, S. A.& Nevid, J. S. (1989)。 Psych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of life:Adjustment and growth(4th ed.)。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p.483.

學位論文
23.范銀霞(2003)。《金錢遊戲》電腦互動式多媒體藝術研究與創作。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24.張清志(1999)。傅柯倫理學中的自由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25.陳麗婉(1988)。自我意識、自我坦露與寂寞感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6.羅立人(1999)。大學生的依附風格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27.章珍貞(2002)。女性大學生寂寞心理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28.詹喬軍(2004)。寂寞與幸福的關係探討--以單身上班族女性為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期刊研討會
29.XFUNS編輯部(2007)。Doug Aitken 多重影像解構敘事。XFuns放肆創意設計雜誌,n.30,p.96-99。
30.王嘉驥(2003)。台灣學院裡的當代藝術狀態。藝術家,n.337,p.292。
31.林志鴻(2007)。窺視時代剖面的親密感—米蘭三年中心「計時器」計劃。藝術家,n.386,p.364-373。
32.吳琬瑜(2000)。了解孤獨,就不寂寞。CHEERS雜誌,n.1, p.184-187。
33.李傳銀,許燕(1999)。孤獨心理研究的回顧。社會心理研究。
34.高俊宏(2004)。Bubble Love—高俊宏1995-2004藝術紀錄。台北:高俊宏,p.135。
35.陳冠君(2003)。科技藝術的互動性—創造式文本。典藏今藝術, n.127,p.107-109。
36.陳冠君(2007)。輕與重的美感—科技藝術的審美觀點。美育, n.157,p.20-25。
37.曾肅良(2004)。漂浮的孤獨--現代藝術的自戀情結。美育, n.139,p.59-p.63。
38.陳潔婷,陳立民(2006)。電腦視覺在數位互動媒體之應用。2006知識創新與前瞻設計研討會,台北科技大學。
39.游淙祺(2005) 。衝突的人際關係:沙特論「為他人存有」。存在與辯證思維:沙特誕生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網路資源
40.維基百科:電腦視覺。95年1月10日,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B%E8%85%A6%E8%A6%96%E8%A6%BA&variant=zh-tw
41.Dorian Denes & Pawel(2005)。Interview With Jakub Dvorsky 。95年3月10日,檢自:http://art.webesteem.pl/8/dvorsky_en.php
42.【滲】。教育部國語辭典。95年11月1日,檢自: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24109& 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滲
43.林錦誼、林姿妦。機器視覺。95年1月10日,檢自:http://adc. cm.nsysu.edu.tw/mv/mvmean.htm
44.青少年的壓力與適應。95年8月22日,檢自:http://home.kimo.com.tw/sabina2012/new_page_5.htm 2006/10/5
45.加藤久仁生(2003)。旅人日記。94年12月12日,檢自:http://jp.shockwave.com/animations/drama/tabibito/
46.楊義(2007)。<中國敘事學的文化闡釋>。96年5月30日,檢自: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xsjj/xssfs/zgxs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