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1.吳靜吉(1994)。害羞、寂寞、愛。台北,遠流出版社。
2.楊義(1997)。楊義文存(第一卷 中國敘事學)。北京:民眾。
3.陳育虹(2007)。魅。臺北:寶瓶文化。
4.藤井 樹(2006)。寂寞之歌。臺北:商周。
5.陳水財(1999)。台灣藝評研究1997-1998<在咒罵與自虐中提升-評李俊賢近作>。台北:帝門。
翻譯書籍
6.Adam Philips著;王麗娟(譯)(2000)。恐懼與專家。台北:究竟。
7.Jobe Makar,Ben Winiarczyk著; 張宇崑,陳韻朱(譯)(2006)。大師談Flash遊戲設計與製作 : Action Script 2.0。臺北:上奇科技。
8.Gerald Corey;李茂興(譯)(1994)。〈存在主義治療法〉《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楊智。
9.沙特(Sartre, J. P.) 著;林鬱主編。沙特語錄。臺北:智慧大學。
10.Suzanne Lacy(1996);吳瑪俐等(譯)(2004)。量繪形貌(Mapping the Terrain)。台北:遠流。
11.村上龍(著),涂歆平(譯)(1999)。寂寞國的殺人。 臺北:紅色文化。
12.沙特 (Sartre, J. P.) 著;林鬱(主編)(1991)。沙特語錄。臺北:智慧大學。
13.萊克(Tony Lake)(1980);普生(譯)(1989)。擺脫寂寞( Loneliness)。 臺北:聯經。
14.菲力浦‧科克(Philip Koch) (1994);梁永安(譯)(1997)。孤獨。臺北縣:立緒。
15.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易之新(譯)( 2003)。存在心理治療。臺北:張老師。
16.克里斯‧克勞佛(Chris Crawford);葉思義(譯)( 2005)。遊戲大師談數位互動劇本創作(Chris Crawford on interactive storyetling )。臺北:碁峰。
17.大衛‧佛萊曼(David Freeman)(著);史萊姆工作室(譯)(2004)。大師談遊戲劇本與角色設定。臺北:上奇。
18.西德魯‧羅林斯(Andrew Rollings),戴夫‧摩斯(Dave Morris);史萊姆工作室(譯)(2004)。大師談遊戲架構與設計理論。臺北:上奇。
19.彼得‧法朗士(Peter France);安(譯)(2001)。隱士:透視孤獨。臺北:立緒文化。
20.漢斯‧魯道夫‧馬茲格(Hans-Rudolf Metzger)(2007)。鏡子的法則。台北:城邦。
英文書籍
21.Sartre, Jean- Paul. 1957. Being and Nothingness (tr. by Hazel Barnes), London: Methuen & Co. LTD.
22.Rathus, S. A.& Nevid, J. S. (1989)。 Psych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of life:Adjustment and growth(4th ed.)。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p.483.
學位論文
23.范銀霞(2003)。《金錢遊戲》電腦互動式多媒體藝術研究與創作。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24.張清志(1999)。傅柯倫理學中的自由問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25.陳麗婉(1988)。自我意識、自我坦露與寂寞感之關係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26.羅立人(1999)。大學生的依附風格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27.章珍貞(2002)。女性大學生寂寞心理經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28.詹喬軍(2004)。寂寞與幸福的關係探討--以單身上班族女性為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期刊研討會
29.XFUNS編輯部(2007)。Doug Aitken 多重影像解構敘事。XFuns放肆創意設計雜誌,n.30,p.96-99。
30.王嘉驥(2003)。台灣學院裡的當代藝術狀態。藝術家,n.337,p.292。31.林志鴻(2007)。窺視時代剖面的親密感—米蘭三年中心「計時器」計劃。藝術家,n.386,p.364-373。32.吳琬瑜(2000)。了解孤獨,就不寂寞。CHEERS雜誌,n.1, p.184-187。
33.李傳銀,許燕(1999)。孤獨心理研究的回顧。社會心理研究。
34.高俊宏(2004)。Bubble Love—高俊宏1995-2004藝術紀錄。台北:高俊宏,p.135。
35.陳冠君(2003)。科技藝術的互動性—創造式文本。典藏今藝術, n.127,p.107-109。36.陳冠君(2007)。輕與重的美感—科技藝術的審美觀點。美育, n.157,p.20-25。37.曾肅良(2004)。漂浮的孤獨--現代藝術的自戀情結。美育, n.139,p.59-p.63。38.陳潔婷,陳立民(2006)。電腦視覺在數位互動媒體之應用。2006知識創新與前瞻設計研討會,台北科技大學。
39.游淙祺(2005) 。衝突的人際關係:沙特論「為他人存有」。存在與辯證思維:沙特誕生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
網路資源
40.維基百科:電腦視覺。95年1月10日,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B%E8%85%A6%E8%A6%96%E8%A6%BA&variant=zh-tw
41.Dorian Denes & Pawel(2005)。Interview With Jakub Dvorsky 。95年3月10日,檢自:http://art.webesteem.pl/8/dvorsky_en.php
42.【滲】。教育部國語辭典。95年11月1日,檢自: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24109& 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滲
43.林錦誼、林姿妦。機器視覺。95年1月10日,檢自:http://adc. cm.nsysu.edu.tw/mv/mvmean.htm
44.青少年的壓力與適應。95年8月22日,檢自:http://home.kimo.com.tw/sabina2012/new_page_5.htm 2006/10/5
45.加藤久仁生(2003)。旅人日記。94年12月12日,檢自:http://jp.shockwave.com/animations/drama/tabibito/
46.楊義(2007)。<中國敘事學的文化闡釋>。96年5月30日,檢自: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xsjj/xssfs/zgxs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