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綵鳳(2005)。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漢清(2006)。國小自然科教室實施科學讀寫促進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博士論文。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李園會(2003)。如何設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北:師大書苑。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秋芳(2002)。國小高年級社會科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 Thomas Armstron著)。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佩蓓(2004)。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素真(1999)。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勇龍(2003)。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木崑(2004)。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英奇 (2001)。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錄於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林生傳(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生傳 (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編印: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邁向課程新紀元,368-383。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
林達森 (2000)。合作建構教學與認知風格對國中學生生物能量概念學習之效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林達森 (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 7 期,2 5 5 -279。林銀美(2005)。國小五年級國語科讀寫結合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嘉雯(2004)。合作學習在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著)。台北: 遠流出版社。
翁秀玉(1997)。國小自然科教師傳達科學本質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育部 (1997)。教育部公報,269;33-34 。
教育部 (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第一學習階段),頁10; 頁1 8 6 。
張芳全(2002)。合作學習在綜合活動應用。國民教育,43(1),40-49。張金淑(2005)。合作學習之理念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1期,45-58。張佩玉(2004)。體驗學習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對學生自我效能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瓊森(2000)。教學典範合作學習。http://163.23.210.75/eschool/pc。
許崇憲 (2001)。影響合作學習成效的因素: 建構性活動、真實的學習情境、與團體組成方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8 4 期,2 0 3 - 2 2 6 。曾致鏹(2003)。國小教師參與課程發展之實踐知識研究-一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明惠(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歷程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惠蘭(2003)。國小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傅明俐(2001)。國民小學數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等(1995)。台灣省國民小學合作學習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黃政傑、林珮璇( 1 9 9 6 )。合作學習。台北: 五南出版社。
黃譯瑩(2001)。見「綜合活動」又見「綜合活動」。教育研究月刊,92,90-95
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程仁慧(2003)。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鈴羢(2003)。國民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鵑竹(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之社會科學習表現的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清田(2002)。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蔡克容(1998)。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啟示。課程與教學,第1 卷第3 期,頁47-60。劉錫麒(1991)。合作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謝慧綺(2003)。國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實施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二、西文部分
Aronson,E.(1978).The Jigsaw classroom. Beverly Hills, CA.
Corey, S.M. (1953).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illies,R.M.(2002).The residual effect of cooperative-learning experiences:a two-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1),15-20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1993 tenth-anniversary ed) New York: BasicBooks.
Johnson, D.W.,& Johnson, R.T.(1991).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Johnson, R. T., & Johnson, D. W.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Nijhot, W. & Kommers, P.(1985)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cognitive controversy. In R.E.Slavin et al.(Eds.),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ing. NYC.
Noffke, S. (1997). Professional, person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action research.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2, 305-43.
Pratt,S.(2003).Coop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Science Teacher,70(4),25-29
Peppard, J. (1997). A guide to connected curriculum and action research. Madison, Wisconsin: 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practice (2nd Ed.). NJ: Prentice Hall.
Tudge,J.R.H.(1992).Process and consequences of peer collaboration: A Vygotskian 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63: 1364-1379.
Veenman,S., BenthumN.V., Bootsma,D., Dieren,J.V. & Kemp,N.V.Der(2002).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8,87-103.
Roschelle,J.(1992).Learning by collaboration :Covergent conceptual
change. The 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 2(3), 235-276.
Young, M. F. (1998). 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From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a critical theory of learning. London: Fa1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