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03: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鳳卿
研究生(外文):Chen feng ching
論文名稱: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屏東市某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about the Influence of Rainbow Kids Life Education on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陳國彥陳國彥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9
中文關鍵詞:彩虹生命教育 自我概念 人際關係
外文關鍵詞:Rainbow Kids Life Education CourseSelf-concept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0
  • 點閱點閱:15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0
本研究的主旨在探討彩虹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影響,並從中了解學童對此課程實施的感受,進而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國內發展生命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前實驗性研究設計之單組前後測設計,以屏東市某國小三年級六個班級,共17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由彩虹生命志工擔任生命教育課程教學,為時十二週,共計十二單元。研究工具採用自編之「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量表」、「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進行前測、後測。研究資料分析,在量化資料部分,以SPSS 12.0做資料分析,採取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來考驗研究假設;在質性資料部份,以「課程感受單」、「課程回饋單」等資料,加以分析彩虹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生之學習成效。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實施彩虹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有正向提升之影響。
二、實施彩虹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人際關係有正向提升之影響。
三、女生比男生有較好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
四、單親家庭、核心家庭、折衷家庭的學童在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影響上無明顯差異。
五、父母管教方式為民主比父母管教方式為權威的學童具較高的自我概念;而兩者在人際關係的影響上無明顯差異。
六、彩虹生命教育課程受到學生高度的喜愛,學生覺得她們態度和藹親切、上課盡心盡力,最喜歡體驗活動、聽故事、角色扮演的教學活動,且課後能有所收穫。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分別對有志於生命教育的老師、學校行政單位、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做為未來實施或研究生命教育之參考。

關鍵詞:彩虹生命教育課程、自我概念、人際關係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what influences the Rainbow Kids Life Education Course have on the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tudy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feelings of the students, and provide further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s a direction for developing life educations in Taiwan.
The study adopted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of pre-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included 177 third grad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Ping-tung. They spent 12 weeks (a session each week) taking 12 units of the Rainbow Kid Life Education courses and were taught by the life education volunteers. The research used a self-concept criteria form and an interpersonal relation criteria form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s instruments for pretests and posttest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12.0,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interdependent samples t-test,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 way covariance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 used Feelings Record Sheet and Program Feedback Form as assessment tools to analyz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n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the Rainbow Kids Life Education for third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Rainbow Kids Life Education Courses had positive influence of self-concept on thos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2. It was helpful for thos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3. The sex of students was a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female students had better senses of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an male students.
4. There was not much influence on student’s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to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5. The students educated in a democratic way demonstrated higher self-concept than the students educated in an authoritative way. However, such observ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6. Students showed positive responses and identification to the teaching of the Rainbow Kids Life Education Course. They all felt that the volunteers were kind and patient to them. The volunteers tried their bests to teach them. The students liked the courses very much because of having different kinds of activities. Their favorite courses were experiencing life by themselves, listening to interesting stories, role play education. It can bring more responses and help students get more from taking the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 mentioned above, some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Life Education Course were proposed to the teachers who want to be life education teachers, and for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of school and follow-up teachers to choose and implement life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s.

Key words: Rainbow Kids Life Education Course, Self-concep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圖次……………………………………………………………………Ⅶ
表次……………………………………………………………………Ⅷ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生命教育………………………………………………… 13
第二節 自我概念………………………………………………… 30
第三節 人際關係………………………………………………… 47
第四節 生命教育課程對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相關研究 6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6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79
第四節 研究對象………………………………………………… 8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83
第六節 實施程序與進度………………………………………… 95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0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103
第一節 彩虹生命教育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分析……… 103
第二節 彩虹生命教育對國小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分析……… 106
第三節 不同背景的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後測表現之分析……108
第四節 不同背景的國小學童在人際關係後測表現之分析…… 114
第五節 質性資料分析…………………………………………… 120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3
第一節 結論……………………………………………………… 143
第二節 建議……………………………………………………… 146



參考書目……………………………………………………………… 153
中文部份…………………………………………………………… 153
英文部分…………………………………………………………… 164

附錄…………………………………………………………………… 167
附錄一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量表(專家效度諮詢量表)……………………………………………………… 167
附錄二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量表(預試)………… 184
附錄三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量表(正式問卷)…… 191
附錄四 彩虹生命教育課感受單………………………………… 198

圖 次
圖 2-3-1 人際關係的基本內涵圖………………………………… 53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76
圖 3-6-1 研究流程圖……………………………………………… 95

表 次
表2-1-1 國內推動生命教育的歷程…………………………… 14
表2-1-2 教育行政機關推展生命教育總計畫目標…………… 17
表2-1-3 學者專家談生命教育的目的………………………… 19
表2-1-4 生命教育的理論內涵 ……………………………… 21
表2-2-1 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及行為特徵……………… 40
表2-3-1 Selman的兒童友誼發展五階段………………………55
表2-4-1 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對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相關研究………………………………………………………………………61
表3-2-1 研究設計……………………………………………… 78
表3-5-1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預試量表正反向題目分配表…… 84
表3-5-2 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預試量表正反向題目分配表…… 85
表3-5-3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預試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88
表3-5-4 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預試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89
表3-5-5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預試量表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摘要 表……………………………………………………………………… 91
表3-5-6 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預試量表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摘要表………………………………………………………………………92
表3-5-7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量表之題目分配表… 93
表3-6-1 東東國小彩虹生命教育課程大綱…………………… 97
表3-7-1 生命教育課程回饋單及訪談紀錄文件資料管理表… 103
表4-1-1 國小學童在「國小學童自我概念量表」前後測得分之t考驗摘要表……………………………………………………………………104
表4-2-1 國小學童在「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前後測得分之t考驗摘要表………………………………………………………………………106

表4-3-1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後測分數之t考驗摘要表…………………………………………………………………………108
表4-3-2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後測分數之t考驗摘要表………………………………………………………………………110
表4-3-3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後測分數之t考驗摘要表…………………………………………………………………… 112
表4-4-1 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人際關係」後測分數之t考驗摘要表………………………………………………………………………114
表4-4-2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學童在「人際關係」後測分數之t考驗摘要表………………………………………………………………………116
表4-4-3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在「人際關係」後測分數之t考驗摘要表……………………………………………………………………118
表4-5-1 國小學童對「自己看法」轉變人數摘要表………… 120
表4-5-2 國小學童「與別人相處情形」轉變人數摘要表…… 121
表4-5-3 國小學童喜歡彩虹生命教育課程人數摘要表……… 122
表4-5-4 國小學童對彩虹生命教育課程內容的滿意程度…… 123
表4-5-5 國小學童還想上彩虹生命教育課程人數摘要表…… 125
表4-5-6 國小學童對彩虹志工上課情形的感受摘要表……… 126
表4-5-7 國小學童最喜歡的彩虹生命教育課程之教學活動摘要表…………………………………………………………………………127
表4-5-8 國小學童與家人討論彩虹生命教育課程情形摘要表…………………………………………………………………………130
表4-5-9 國小學童認為最有幫助的彩虹生命教育課程之金句摘要表…………………………………………………………………………131
表4-5-10 國小學童認為彩虹生命教育課程之收穫摘要表………132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5)。國小兒童人際關係與學校輔導策略。學生輔導通訊,36,52-55。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保進(1999)。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淑俐(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三民。
王鍾和(199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四屆第四會期報告(2000)。檢索日期95.2.10。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4/01040006a.htm。
主計室統計通報(2004)。離婚前的省思。檢索日期95.4.10。取自
http://www.tccg.gov.tw/sys/unit/sys/upload/%C2%F7%B1B%ABe%AA%BA%AC%D9%AB%E4.doc
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檢索日期95.2.3。取自http://life.ascc.net。
台北市教育局(1999)。推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研習資訊,15,
4,8-11。
台灣彩虹生命教育協會網站。檢索日期95.2.13。取自
http://www.rainbowkids.org.tw/~rk/modules/tinyd3/。

丘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6,289-316。。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余啟名(1993)。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台灣師範
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天德(2000)。生活背景對小學生人關技能之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32,62- 67。
林玉屏(2005)。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
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本喬(1983)。國小資優班學生自我觀念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3,77-126。
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
與實務。台北:寰宇。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彰化市: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素霞(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之實驗
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 維(1998)。人格的層次。台北:桂冠。
李 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6-9。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
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國小學童自我
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
李玫玲(2004)。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侶荻(1994)。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觀念、情緒穩定、社會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開敏(2000)。生命的全面觀-殘缺與死亡面對。現代教育論壇-生命教育。台北: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
吳素真(1999)。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關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淑貞(2004)。不同教學模式對高職女學生生命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吳裕益、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台北:心理。
吳淳肅、侯南隆(1999)。國中教師對「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實施
看法之探討。載於南華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東東國小課程總體課程計畫(2006)。東東國小課程總體課程計畫。檢索日期:
95.2.21。取自http://163.24.40.10/瑞光國小95上課程計畫.pdf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檢索日
期:95.2.5。取自http://mails.fju.edu.tw/~nutr2027/article14.htm
何秀珠(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實施之省思-從國小全校性「護蛋活動」談起。
研習資訊,19(5),80-87。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心理。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
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洪光遠、鄭慧玲(1995)。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
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洪雅雯(2001)。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胡舜安(2003)。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制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紀潔芳(2002)。台灣地區生命教育人力資源與教學資源之建置。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九
十一年度工作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姜韻梅(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偶像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姜鵬珠(2003)。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雄市教育局(1998)。高雄市教育局生死教育手冊。高雄市:高雄市教育局。
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199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
育料文摘,256,137-156。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
實務。台北:寰宇。
徐西森(1998)。商業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翁淑容(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價值
觀與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市。
張美紅(1996)。國小國語科教科書中人際關係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玉潔、胡志偉(1994)。中國大學生的自發性自我概念:內容向度及向度重要性之研
究。中華心理學刊,33,11-21。
張怡貞(1998)。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其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
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宛新(2004)。生命教育與青少年生命態度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88-
95。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
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淑美(2000)。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在中等學校實施概況之調查研究。載於林思伶(主
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71-199。台北:寰宇。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2000)。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
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義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憲庭(2004)。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南投文教,21,23-26。
郭恩惠(2005)。生命教育-人與己。台北: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
郭為藩(1975)。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
郭為藩(1987)。自我態度量表。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1a)。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九十至九十三年度)。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檢索日期:95.2.3。取自http://www.edu.tw/
許明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兩
所國小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立人、鄭宇樑(1994)。國小五、六年級學童之親子關係適應、班級人際關係與自我觀
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學生學刊,15,1-18。
陳正昌(2002)。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台北:巨流。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測驗年刊,30,93-100。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
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陳美伶(2004)。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
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市。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
集刊,26,237-262。
陳國雄(2003)。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困境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嘉義縣。
陳維真(2000)。生命教育實驗教學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死亡態度之影響。台南師院學
生學刊,22,55-80。
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241-253。台北:寰宇。
陳翠珍(2005)。不同教學模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
研究-以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和直接教導教學模式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
20。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騰祥(2002)。國小階段推展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國教輔導,41(5),38-41。
曾月菊(2002)。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輔導通訊,69,54-60。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等著:享受生命-生命
教育。台北:聯經。
曾淑玉(2005)。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原住民學生自我概念、族群認同之實驗研究。國立
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曾端貞、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Rudolph F. Verderber,Kathleen S.
Verderber著。
喬慧玲(2005)。彩虹爸爸說故事 志工「童」樂。檢索日期:95.2.5。取自台北市教育e
週報。http://enews.tp.edu.tw/Query.asp。
黃政傑(2004)。生命教育之課程設計。載於圓照寺大乘同修會、金倫佛學教育學院(主
編):得渡鼓鐘-九十三年度生命教育教師研習營手冊。高雄縣:九華。
黃朗文(2001)。社會情境與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發展。檢索日期:95.5.5。取自
http://www.typ.sinica.edu.tw/file/con2001/c1haung-paper.pdf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
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
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
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55-272。台北:寰宇。
黃德祥(2000a)。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
實務,241-253。台北:寰宇。
黃德祥(2000b)。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傅佩榮(1999)。活出全方位的生命。載於李遠哲等著:享受生命---生命教育。台北:
聯經。
楊永慶(2000)。從佛教看生命教育。北縣教育,33,46-52。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
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國樞、張春興主編(1988)。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Charles, A.S.(1982)
原著。台北: 桂冠。
楊慕慈(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禾楓。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69,104-113。
敬世龍(2004)。台南縣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調查及其可行策略之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及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
與實務,37-48。台北:寰宇。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鳳池、陳美芳、胡志芬、王淑敏、黃宜敏等編譯(1992)。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蔡佳靜(2001)。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高雄:復文。
鄭石岩(2000)。生命教育從何著手。北縣教育,33,18-24。
鄭金川(2000)。生命教育沿革。檢索日期:95.1.30。取自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
http://life.ascc.net。
鄭佩芬(2002)。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揚智。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 20。
鄭數華(2005)「自我認識」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教學
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昱諠(2000)生命教育探索性評估─以嘉義市兩所生命教育中心學校為例。國立中正大
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香妏(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之
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瑞瓊(1999)。如何落實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台灣教育,580,54 -
58。
錢永鎮(1999)。如何推行生命教育---理論篇。台灣教育,580,25-28。
錢永鎮(2002)。思考與體驗。學生輔導,79,121-146。
蕭志明(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意見之調查研究。南華大學生
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簡茂發(1983)。國小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簡錫昌(2004)。從領域課程看國小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南投文教,21,27- 29。
羅文基(2001)。新世紀的教改議題-生命教育。翰林文教雜誌,17,6-7。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
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瑞玉(2002)。國小階段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載於屏東縣執行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青少
年輔導計劃」國民小學「輔導團體教師研習」研習手冊,30-41。屏東:屏東縣政府。

二、西文部分
Markus, H. & Nuriness, P. (1986). Possible selves. America Psychologist, 41(9), 954-969.
Mayall, B. (1994). Children’s childhoods observed and experienced. Great
Britain by Burgess. New York:Flamer Press.
Beane, J. A. , & Lipka, R. P. (1986).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the Curriculum.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 .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Longman.
Byrne, D. (1974). An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Coie,J. D. ,& Kupersmidt, J. B. (1990). Preadolescent peer status, aggress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as predictors of externalizing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5), 13-50 .
Devito, J. A. (1994).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basic course (6th edit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Duggan, H, (1997). The history of life education. Retrieved April 28,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lisp.com.au/~life-ed/history.html.
Feingold, A. (1992). Good-looking people are not what we think. Paychological bulletin, 111, 304-341.
Fitts, W. H. (1965).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ers Hall Inc.
Heiman, T. (2000). Friends hip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al of Intell 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5(1), 1- 12 .

Hughes, S. P.,& Dodder, R. A.(1980). Delinquency and dimensions of self.
Psychology, A Quarterly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17(4), 15-22.
Hurlock, E. B. (1973).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York: McGraw-Hill, Inc.
Kemple. K. M. (1992). 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preschool children’s
Peer accepta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5866)
Madon, S. , & Jussim, L. (1997). In search of the powerful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4), 791-809.
Markus, H. ,&Wulf, E. (1986). The Dynamic Self-concept: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ptive. Ann. Rev. Psychology, 38, 299-337.
Marsh, H. W. (1990). A multi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self-concept: The Marsh/Shavelson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623-636.
Mayall, B. (1994). Children’s childhoods observed and experienced. Great
Britain by Burgess. New York: Flamer Press.
Modell, A. H. (1993). Private Self.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utz, W. C. (1973). Encounter In Raymonl Corsini (Ed.),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Itasca, Illinois: F. E.Peacock Publishers, Inc.
Selman, T. (1979). The groug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
Shaffer, D. R. (1996). Develpo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dolescence. Pacific Grove: Brooks Cole Pub.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
Sullivan, H. S.(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Niorton.
Vanderark, S. (1989). Self-esteem, creativity, and music: Implic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0342).
Verschueren, K., Marcoen, A.,& Schoefs, V.(1996). The 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the self, attachment, and competence in five-year-old. Child Development, 67, 2493-2511.
Zimbardo, P, G. (1970). Crowds and Collective Behavior from the World.
Retrieved April 28, 2006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ed.ntnu.edu.tw/~minfei/groupdynamicreading-16.htm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文基(2001)。新世紀的教改議題-生命教育。翰林文教雜誌,17,6-7。
2. 簡錫昌(2004)。從領域課程看國小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南投文教,21,27- 29。
3. 簡茂發(1983)。國小兒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4. 錢永鎮(2002)。思考與體驗。學生輔導,79,121-146。
5.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 20。
6. 鄭石岩(2000)。生命教育從何著手。北縣教育,33,18-24。
7.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69,104-113。
8. 楊永慶(2000)。從佛教看生命教育。北縣教育,33,46-52。
9. 曾月菊(2002)。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輔導通訊,69,54-60。
10. 陳騰祥(2002)。國小階段推展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國教輔導,41(5),38-41。
11.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
12.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測驗年刊,30,93-100。
13. 張淑美(1995)。從自我概念談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其輔導。學生輔導通訊,36,88-
14.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1-134。
15.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