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甘夢龍(1987)。南區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自我觀念與行為困擾之研究。台南市: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甘夢龍(1990)。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25-52。
朱文雄(1998)。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吳秀櫻(1986)。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靜芳(2005)。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呂麗珠(2002)。國小級任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坤崇、歐慧敏(1993b)。國中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李露芳(2001)。教師特質與信念對師生衝突之知覺與因應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90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清榮(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沈子琳(2005)。從教師觀點探討國小教師與學童生氣情緒調適。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玉貞(1992)。單親兒童的生活適應探討。學生輔導通訊,23,20-27。
周意茹(1995)。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朱瑞華著(1997)。有效課室管理70式。 臺北縣永和市:稻田。
林月娥(1998)。班級經營有一套 。臺北市 : 聯經。
林月盛(1993)。單親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輔導。諮商與輔導,95,44-45。林進材(1999)。國小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教學理論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師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185-218。
林進材,薛瑞君著(2000)。創意教室。高雄市 : 高雄復文。
邱玉婷(2001)。國小一年級學生課堂非任務行為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赫伯特.斯賓賽著。范敏迪編譯(2003)。斯賓塞的快樂教育。臺北縣中和市 : 漢湘文化。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復文。
徐綺櫻(1992)。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學校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113。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麗梅(199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麗梅(199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英陣、彭淑華(1996)。從優勢的觀點論單親家庭。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227-272。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世慧(2003)。行為改變技術 : 理論與實用技巧。 臺北市 : 五南。
張希希(2006)。教育敘述研究是什麼。教育研究,27(2),頁 54 - 59。
許淑琴(1991)。單親兒童性別角色、學業性向及其相關之研究。教師天地,53,56-59。郭芳君(2002)。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彭真儀(2002)在私密與分享之間---我在尤老師的閱讀課,遊走。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慧貞(1990)。兒童發展。台北:桂冠書局。
黃鈺雯(2003)。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 。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永元(1988)。單親家庭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雅鈞(2003)。國小級任老師教師信念與學生知覺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Cazden著。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惠明、林慧美、林秀娟、邱玉婷(彰化師大商教系89級)。檢索日期:95.12.08。從班級經營談塑造良好班級氣氛的策略。取自http://home.kimo.com.tw/educity/new_page_52.htm
蕭世慧 (2006)。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檢索日期:95.12.28。取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6/46-33.htm
賴秋江, 曾冠蓉,許碧月作(2001)。教室high課 : 班級經營一百招 。臺北市 : 天衛文化。
賴秋江, 陳玟如合著(2002)。創意教學56變 。臺北市 : 天衛文化。
賴政宏(2005)。班級氣氛對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鍾永吉(1997)。父母離異兒童的失落、悲傷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35,10-13。蘇建文(1975)。母親育兒方式與兒童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0,25-42。顧瑜君譯(1998)。Harry F. Wolcott原著。質性研究寫作。臺北市 : 五南。
二、英文部分
Lockwood, P. Jordan, C. H & Kunda, Z. (2002). Motivation by Positive or Negative Role Models: Regulatory Focus Determines Who Will Best Inspire 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4), 854-864
Ryan, R.M.& Deci, E.L.(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9-78.
Schiefele, U. (1991). Interest,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3&4), 299-323
Wentzel, K. R. (1991).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Competenc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66-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