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民80)。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民88)。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王克先(民84)。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依慈(民94)。學生家庭背景因素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基隆市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柏壽(民78)。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王盈惠(民91)。國中生電子遊戲經驗與學習參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王耘、葉忠根、林崇德(民84)。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瑞賢(民94)。語言 權力與文化再產生---伯恩斯坦符碼理論之研究。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2版,33-72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社所。
石培欣(民8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朱經明(民7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4,261- 274。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李文益(民92)。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台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李佩怡(民88)。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3- 3156 。李坤崇(民75)。我國大學生心理需求之評量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宛真(民93)。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威伸(民92)。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國中學生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美枝(民80)。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運用。台北:大洋。
李美慧(民9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茂興、余伯泉(譯)(民84)。E. Aronson, T.D. Wilson, & R.M. Akert 著。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
李昱德(民92)。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傾向與人際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猛、李康譯(譯)(民87)。P. Bourdieu, & L. J. D. Wacquant 原著。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
李雅芬(民92)。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錦旭(譯)(民76)。D. Blackledge, & B. Hunt 原著。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李錦旭(譯)(民78)。S. Bowles, & H. Gintis 原著。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台北:桂冠。
巫有鎰(民8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 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巫有鎰(民94)。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呂宗麟(民90)。淺釋布爾迪厄的資本觀。台中: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余民寧(民76)。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翠夏(譯)(民83)。C. A. Smith 著。兒童的社會互動關係。台北:桂冠。
吳明隆(民9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識數位科技。
吳錦鳳、許秀源、何素珍、王碧蓮、魏渭堂等(民74)。心理學與心理衛生。高雄:復文。
林生傳(民94)。教育社會學(4版)。台北:巨流。
林世欣(民89)。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雯菁(民90)。國小兒童社會計量地位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林淑華(民9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瑞昌(民86)。兒童友誼概念發展、友伴選擇與友誼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林翠湄(譯)(民84)。D. R. Shaffer 著。社會與人格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周新富(民88)。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周新富(民94)。布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心理。
邱瓊瑩(民92)。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施玉鵬(民91)。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胡金枝(民85)。國小資優生的學習動機、批判思考與其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苗延威(譯)(民85)。M. Argyle, & M. Henderson 著。人際關係剖析。台北:巨流。
范信賢(民86)。文化資本與學校教育:波狄爾觀點的探討。研習資訊,14(2),70-78。
姜添輝(民87)。從台灣小學課程改革分析師資課程的社會控制。發表於The 2nd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of Asia. October 7-9, 1998 Beijing.
姜添輝(民89)。社會階級的意義與要素及其在教育研究的運用性與原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研所集刊,6,115-148。
柯瓊宜(民80)。油症兒智能、數學成就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洪瑞瑩(民92)。人力資本的代間移轉與手足效果-台灣實証。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洪雅雯(民90)。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洪儷瑜(民82)。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洪儷瑜(民83)。不同評量來源的社會特質與學生的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2,61-83。孫淑琴(民89)。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孫清山、黃毅志 (民85)。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君怡(民90)。不同依附關係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友誼概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賁(民91)。布迪厄論知識場域和知識分子。二十一世紀,70,75-81。徐慶娟(民85)。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荊建華(民71)。兒童同伴關係的發展及其對兒童社會化影響問題出探。心理學探新,2,38-41。
郭丁熒(民79)。從學生次級文化:談國中生之同儕關係。國教研究雙月刊,12,54-58。
教育部(民89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民89b)。九十學年度高中職(含綜合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含登記分發入學)宣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陳正昌(民83)。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江水(民92)。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怡冰(民80)。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怡華(民90)。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怡靖(民88)。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物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立台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陳厚仁(民92)。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建州(民90)。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建州、劉正(民90)。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上),116-143
陳建志(民87)。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上),85-106。陳美娥(民85)。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奎熹(民8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皎眉、鍾思嘉(民85)。人際關係。台北:幼獅。
陳曉佳(民93)。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樹城(民91)。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韻如(民82)。理情團體諮商對國中人際孤立學生理性思考、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怡貞(民87)。國小兒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同儕關係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承漢(民83)。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台北:幼獅。
張芳榕(民93)。當前國中學生社交技巧現況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0)。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善楠、黃毅志 (民88)。台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載於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錦鶴(民92)。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曾惠敏(民83)。國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詩涵(民93)。代間不平等的再製與維持:檢證Bowles與Gintis 、Kohn的理論對台東國小學童的適用性。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許雅嵐(民91)。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許嘉猷(民83)。階級結構的分類、定位與估計:台灣與美國實證研究之比較。載於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109-151頁)。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所。
黃文俊(民93)。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玉蘋(民93)。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牧仁(譯)(民88)。P. Erwin 著。兒童到青少年的友誼發展。台北:五南。
黃芳銘(民87)。社會階級在家庭教育中控制結構與資源分配差異的探究。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43-71。黃保勝(民85)。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政傑(民93)。躍登九年一貫課程的政治舞台。載於林生傳(等著),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理論基礎(一)(初版,6-28頁)。臺北市:教育部。
黃淑玲(民84)。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毅志(民85)。台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213-248。黃毅志(民89)。文化資本、社會網絡與階層認同、階級界線。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1-42。黃德祥(民78)。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德祥(民90)。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載於瞿立鶴(主編),青少年人格的建構(188-233頁)。台北: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莊麗雯(民91)。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楊芳彰(民86)。國小六年級學生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瑩(民83)。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樞、張春興(民79)。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
熊淑君(民93)。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鄧方譯(民81)。J. S. Coleman原著。社會理論的基礎。台北:明偉。
葉連祺(民85)。三種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方法。初等教育學刊,5,263-303。
蔡文輝(民89)。社會學。台北:三民。
蔡毓智(民91)。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淵全(民86)。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廖仁藝(民90)。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民86)。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劉世閔(民94)。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心理。
劉明松(民87)。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劉奕樺(民85)。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謝佩芬(民91)。人際智能量表之發展暨資優、一般以及自閉症學生人際智能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謝孟穎(民91)。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謝雨生、黃毅志(民92)。社會階層化。載於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2版,162-189頁)。台北:巨流。
謝高橋(民71)。社會學。台北:巨流。
鍾元欽(民91)。座位安排對班級互動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嘉義縣某國小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繆敏志(民79)。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蕭彩琴(民9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簡茂發(民70)。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25-148。簡茂發(民72)。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6,71-78。簡茂發(民74)。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台北: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簡茂發、朱經明(民71)。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29,93-104。顏裕峰(民82)。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顏銀和(民81)。台中市忠孝國小六年級智優生學業成就與智商、家庭社經水準之關係。台中師院進修班學生獨立研究專輯,1,1-17。
羅品欣(民93)。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羅瑞玉(民86)。國小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蘇建文(民86)。對父母及對友伴的依附關係與青少年的內在運作模式及個人適應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86-2413-H-003-009-G10。
蘇秋碧(民89)。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二、英文部分:
Armsden, G. C., & Greenberg, M. T. (1987).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6, 427-454.
Bakken, L., & Romig, C. (1992). Interpersonal needs in middle adolescents: Companionship, leadership and intimacy. Journal of Adolescence , 15, 301-316.
Barclay, J. R. (1992). Sociometry, temperament, and school psychology. In T. S. Kratochwill, S. N. Elliot, & M. Gettinger (Eds.), Advances in school psychology (pp.79-114). Hillsdale, New Jersey: LEA.
Berk, L. E. (1997) .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Berndt, T. J. (1989). Contributions of peer relationships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 in child development (pp.407-416). A Wil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Bernstein, B. (1971).Class, codes and control . Vol. 1. 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ociology of language. London: Routledge。
Bernstein, B. (1977).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2nd, ed.). London:R. K. P. .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lifi. Sage.
Brown, B. B. (1989). The role of peer groups i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o secondary school. In T. J. 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 in child development (pp.188-215). A Wil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Buhs, E. S., Ladd, G. W., & Herald, S. L. (2006). Peer exclusion and victimization: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peer group rejection and children's classroom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8 (1), 1-13.
Chen, C. S., Lee, S. Y. & Stevenson, H. W. (1996).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In S. Lau (Ed.) Growing up the Chinese way: Chinese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 95-120.
Coleman, J. S. (1988). Equal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New Hampshire: Ayer.
Corey, G. (198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California: Wadsworth.
Derosier, M. E., Kupersmidt, J. B., & Patterson, C. J. (1994). Children’s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chronicity and proximity of peer rejection. Child Development, 65, 1799-1813.
Dornbusch, S. M., Ritter, P. L., Leiderman, P. H., Roberts, D. F.,& Fraleigh, M. J. (1987).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to adolescent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58, 1244-1257.
Dunn, J. (1983).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early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54, 787-811.
Echols, P. S. (199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 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and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Michigan: UMI.
Erickson, F. (1986). Qualitative methods in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M. 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Felson, R. B., & Trudeau, L. (1991).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ma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 54, 113-126.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ifford-Smith, M. E., & Brownell, C. A. (2003). Childhood peer relationships:Social acceptance, friendships, and peer network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1, 235-284.
Ginsburg, G. S., & Bronstein, P. (1993). Fma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intrinsic/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1461-1474.
Goldberg, M. D., & Cornell, D. (1998). The influenc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al and self-concep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econd and third-grade students.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gift, 21, 179-205.
Guay, F., Boivin, M., & Hodges, E. V. E. (1999). Predicting chang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A model of peer experience and self- system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1), 105-115.
Hartup, W. W. (1983). Peer relations. In E. M. Hetheringto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pp.103-196).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urrelmann, K., & Engel, U. (1992). Deliquency as a symptom of adolescents’ orientation toward status and succes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1(1), 119-138.
Jarvinen, D. W. & Nicholls, J. G. (1996). Adolescents’social goals, beliefs about the causes of social success, and satisfaction in peer rel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435-441.
Jenkins, R. (1992). Pierre Bourdieu. London: Routledge.
Kerns, K. A., Klepac, L., & Cole, A. (1996). Peer relationships and preadolescents’perception of security in the child-moth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3), 457-466.
Kurdek, L. A., & Krile, D. (1982). A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relation between peer acceptance and both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perceived social self-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53, 1485-1491.
Ladd, G. W. (1989). Toward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 In T. J. Brendt ,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 1-14). New York:Wiely.
Lair, J. (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s, peer counseling . In R. J. Corsini(ed.) .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Vol. 2 (pp.493-494). New York: Wiley & Sons.
Marshall, G., Newby, H., Rose, D., & Vogler, C. (1985). Social class in modern Britain. London: Hutchinson.
Meighan, R. (l993). A sociology of educating. London:Cassell Education Ltd..
Orenstein, D. M. (1985). The sociological quest:Principles of sociology. St. Paul:West Publishing Co..
Schulz, W. (2005, April). Measuring th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of students and its effect on achievement in PISA 2000 and PISA 2003.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Sriampai, P. (1992).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lated to gender and academic program. Michigan: UMI.
Stickney, B. D., & Fitzpatrick, J. (1987). Coloman’s inequality twenty years later: The origins, the issues and the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U.S.:Colorado.
Urberg, K. A., Degirmencioglu, S. M.,Tolson, J. M., & Halliday-scher, K. (1995).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peer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540-547.
Xie, H., Li, Y., Boucher, S. M., Hutchins, B. C., & Cairns, B. D. (2006). What Makes a Girl (or a Boy) Popular (or Unpopular)?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s Perceptions and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4), 599-612.
Youngblade, L. M, & Belsky, J. (1992). Parent-child antecedents of five-year old close friendship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7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