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23: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明芬
研究生(外文):wu ming-feng
論文名稱:音樂活動應用於低學業成就兒童自我效能及人際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utdy on the Music Activities for Underachievement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指導教授:莊惠君莊惠君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低學業成就自我效能人際關係音樂活動低學業成就
外文關鍵詞:underachievement studentself-efficac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music activ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2
  • 點閱點閱:46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0
本研究旨在針對低學業成就學生設計一系列的音樂活動,並且探討音樂活動應用於國小三年級低學業成就兒童,於自我效能、人際關係兩方面之成效,進而提供未來國小低學業成就學童音樂輔導活動之參考。本研究以十八名高雄市某國小三年級低學業成就學童為研究對象,並以「國小學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作為實驗處理前後之檢測工具。實驗處理階段進行為期八週、每週兩次、一次三十分鐘,共十六次的音樂活動。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 )之準實驗研究法(quasi-experimental design)設計,以「音樂活動」為自變項,「自我效能」、「人際關係」為依變項,同時於音樂活動進行時,輔以「音樂活動觀察紀錄表」、「音樂活動過程紀錄表」、「音樂活動單元回饋單」、「音樂活動總回饋單」、「社會效度評量表」,作為研究結果之參考與補充。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音樂活動能增進低學業成就兒童之「自我效能」,(2)音樂活動能增進低學業成就兒童之「人際關係」,以及(3)音樂活動能使低學業成就兒童產生建立自信心、增進合作精神等正向改變。本研究建議小團體活動與班級活動應共同實施,以加強輔導效果,並且期望未來學校輔導項目能增列音樂活動課程。此外,針對未來研究,本研究提出應延長實驗研究時間、擴大研究對象、結合不同藝術領域專長教師等建議,以提升音樂活動與研究結果之成效。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pply music activities to improve underachievement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Kaohsiung City. The subjects (N=18) were divided evenly into on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by thirty-minute music activities twice a week for eight weeks; the control group remained untreated.
The study adopted “a pretest-posttest unequal-group quasi-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eries of music activities was regarded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the self-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re taken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Self-efficacy on Learning Survey“(chia-chen ke, 2003)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urvey“(shu-whu lin, 2002) were applied to the cases.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feedback, the teachers’ observation, the session process record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s quality data in this study.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students improved on self-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music activities. Moreover, the music activities could also promote th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and the peer- cooperation. Many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for teachers, schools, and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音樂活動的功能與研究……………………………………………9
第二節  低學業成就的定義與研究…………………………………………12
第三節  自我效能的理論與研究……………………………………………16
第四節  人際關係的理論與研究……………………………………………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41
第三節  研究設計……………………………………………………………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43
第五節  研究步驟……………………………………………………………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1
第四章 研究與討論……………………………………………………………53
第一節 低學業成就兒童自我效能測量結果之分析………………………53
第二節 低學業成就兒童人際關係測量結果之分析………………………58
第三節 音樂活動自評、他評資料與社會效度之分析……………………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8
第一節 結論 ………………………………………………………………98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00

參考文獻…………………………………………………………………………104
一、中文部分……………………………………………………………………104
二、西文部分……………………………………………………………………109

附錄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112
附錄二 量表同意書……………………………………………………………113
附錄三 音樂活動設計…………………………………………………………115
附錄四 音樂活動觀察紀錄表…………………………………………………141
附錄五 音樂活動觀察質性紀錄表……………………………………………143
附錄六 音樂活動過程紀錄表…………………………………………………162
附錄七 音樂活動單元回饋單…………………………………………………180
附錄八 音樂活動總回饋單……………………………………………………182
附錄九 社會效度評量表………………………………………………………184
附錄十 個案資料………………………………………………………………18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和平、杜曉新、曹靜萍(2004)。特殊兒童音樂治療機制、功能及實施原則。中國特殊 教育,2,80-84。
王怡靜(2000)。自我肯定訓練對國小低學業失敗容忍力學童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保進(2003)。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淑芳(2004)。一位專家教師在幼稚園實施音樂治療之教學引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1999)。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石培欣(1999)。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咏吟(2002)。低成就中學生的多面向輔導策略。中等教育,53(5),124-141。
李旻樺(2001)。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李淑雅(2002)。探討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自我效能及其對小組教學中同儕互動的影響。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論文。
李輝(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9、10),6-9。
李翠月(2002)。自我肯定訓練對國小人際關係困擾學生之輔導成效。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呂佳璇(2002)。音樂治療教學對一般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知賢(1994)。歸因再訓練在國小班級情境實施之研究:錄影媒體教學實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修廷(2002)。觀察學習中的學習者年齡、教師的口語提示對自我效能與學習效果的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璇玉(2000)。音樂活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教教學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汪彥青、林芳蘭、吳佳慧、張乃文、張初穗、蔡安悌(2002)。音樂治療—治療心靈的樂音。台北:先知。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瓊瑩(2002)。社交技巧訓練團體對國小兒童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
林一真(1993)。國小兒童敵意、A型人格和身心適應。中華輔導學報,1,25-57。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佩琪(1999)。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退縮--被拒絕」兒童之社會技巧、同儕接納與社會自尊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姵君(2002)。增進班級人際關係活動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秋(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華(2001)。目標導向、社會比較、自我效能與課業壓力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
周立勳(1996)。誰較有可能問問題?國小學童課業尋助相關因素之分析。嘉
義師院學報,10,261-295。
金盛華、楊志芳、趙凱(1994)。心理交往學。台北:正昇。
孟範武(1995)。不同性別與歸因再訓練策略對失敗形式、自我效能及技能表現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育慈(2001)。多媒體兒歌對國小低年級智隌伴隨語障學生詞彙教學成效之研
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瑟勵(2000)。音樂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中重度智障學生社會技能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嘉甄(2003)。國小學童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
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大偉(1999)。國小學生生氣情緒及生氣情緒管理團體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徐西森、陳志賢(2004)。以藝術為媒材的團體諮商對人際關係欠佳兒童輔導效
果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17,153-186。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3。
展桂馨(1996)。諾朵夫—羅賓斯創造性音樂療法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源令(1996)。建立信心因應挑戰。建中學報,2,171-192。
許明珠、黃瓊瑢、劉蕙晴(2004)。認知行為療法-兒童自信心建立的輔導與應用。輔導季刊,40(4),16-23。
康恩昕(2005)。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教育學刊,14,155-192。
柴蘭英(2003)。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對國小啟智班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宛汶(2004)。音樂輔導活動應用於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秀慧(1999)。音樂資優班導師的角色。資優教育季刊,72,30-33。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
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
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柏齡(1999)。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宣蓉(2002)。音樂治療活動應用於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淑美(1980)。國小與國中學生社會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119-132。
陳國泰(1997)。國小低學業成就生的學校經驗之意義形成。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1-36。
陳雪梅(2003)。多元智能教學對幼稚園幼兒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鈺玫(2005)。音樂活動對國小自閉症兒童語言表達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翠珍(2004)。不同教學模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角色扮演教學模式和直接教導教學模式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
臺北師範學院傳習,15,1-20。
陳騏龍(2000)。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
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惠(2003)。歸因訓練課程對國小兒童自我效能及運動表現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惠君(2001)。談音樂治療之應用-由一自閉症個案之治療記錄談起。美育,122,20-26。
黃天中(1991)。生涯與生活。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金玥(2002)。美育取向音樂治療的理論基礎暨國中學生輔導之行動研究。國
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芳瑛(2005)。遊戲治療對具攻擊行為國小兒童之成效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黃淑鶴(2000)。音樂治療於改善癌症末期病患疼痛及症狀困擾之成效。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榮貴(2002)。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屏縣教育季刊,12,16-21。
黃德祥(1988)。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德祥(1997)。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郭世和(2005)。應用音樂探索活動增進大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以大葉大學休閒系一年級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美女(1998)。音樂治療與傳達。國教之聲,31(4),26-31。
郭香雲、黃崇儒(2002)。內在動機自信心與狀態焦慮之間的關係。北體學報,
10,93-101。
郭順利(1998)。班度拉的社會學習論及其在國中生活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6,375-386。
張中煖(2001)。舞蹈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發展。藝術教育研究,1,23-42。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惟亮(2002)。人際關係之班級輔導活動實施效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
張淑筵(2003)。英語學習策略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表現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琇珺(1999)。國小學童之學業成績社會比較與自尊、自我效能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容(1983)。低成就學生自我概念的增進。資優教育季刊,9,6-9。
曾慧芸(2001)。負向言語對國中小學生自我效能、自我喜愛及關係品質之影響。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玲(1989)。目標設定、成就動機、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甘旭(2003)。音樂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適應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萍(1994)。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楊貴榮(2003)。克服與未克服低成就高中生其心理特質、自我概念及外在支持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錦登(1999)。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5-52。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秀葉(1999)。兒童人際經驗意義化研究--以被拒絕情境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 : 兒童發展。臺北市 : 五南。
葉淑欣(2001)。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莉瑄(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學習障礙兒童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即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安倫(2004)。喚起弱勢學生學習之門~談低成就學生之補救教學。竹縣文教,29,48-51。
劉金花(1991)。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香妏(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家儀(2000)。以人際關係論與計畫行為論探討網路交友之現象。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焜輝(1994)。音樂治療理論與實施(一)。諮商與輔導,104,21-25。
鄭立群(2004)。發展性音樂治療對國小ADHD兒童注意力教學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典謨(2003)。高智商低成就,學校出了什麼問題?資優教育季刊,88,30-36。
歐陽淑卿(2004)。以音樂欣賞進行音樂治療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坤弘(2001)。多元智能融入模式教學對國語低成就學童學習方式、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探討。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蕭阿全(1984)。國小兒童智能、學習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輔導月刊,20(2),26-28。
蕭芳玲(1993)。資優生學校適應與人際關係問題初探。資優教育季刊,47,4-6。
蕭斐璘(1999)。情緒障礙青少年的音樂治療-紐約特殊教育機構工作經驗談。特教園丁,14(1),25-29。
謝毓雯(1998)。青少年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度之關係研究:建設性思考與社會支持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之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羅瑞玉(1993)。班度拉社會學習論及其在生活教育上的涵義。高市文教,49,15-21。
Burger, J. M. (2003)。人格心理學(林宗鴻譯)。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原作出版於西元1997年)
Gredler, M. E. (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吳幸宜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作出版於西元1991年)

二.西文部分

Alvin, J. (1978). Principle of music therapy. Physiotherapy, 64(3), 77-79.
Antonio, A. L. (2004). The influence of friendship groups on intellectual self-confidence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in college.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5(4), 446.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ve-Hall.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Bandura, A. (1997). 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Borling, J.E. (1981). The effects of sedative music on alpha rhythms and focused attention in high-creative and low-creative subject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8, 101-108.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 10, 14 -20.
Burger J.M. (1993). Personality, CA: Brooks/Cole.
Calloway, C. (1999). Promote friendship in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34(3), 176-177.
Cook, J. D. (1981). The therapeutic use of music: A literature review. Nursing Forum, 20, 253-266.
Desevova, P., & Verma, P. (1979). Sociometric status a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anxiety, and intelligence.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61, 365.
Devlin, B., Daniels, M., & Roeder, K. (1997). The heritability of IQ. Nature, 388, 468-471.
Elizabeth, H. B.(2006). Success at school.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14(1), 74-75.
Eppler, M. (1997). Achievement motivation goals in relation to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38(5), 557-574.
Erikson, E, H(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Frey, K. S., & Ruble, D. N. (1985). What children say when the teacher is not around: Conflicting goals in social comparison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 550-562.
Gaston, E.T. (1968). Music in therapy.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Hardsell, N. (1974). A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approach to music therapy with adult psychiatric patient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11, 113-124.
Hamman, D., Jr, A. O., & Stevens, T. (2006). The role of 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in explaining the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gap between Hispanic and white students.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28(2), 161.
Hanser, S. B. (1999). The new music therapist’s handbook. Boston: Berklee press.
Heiman, T. (2000).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5(1), 1-12.
Homans, G. C. (1950). The human group.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Hurrelmann, K., & Engel, U. (1992). Deliquency as a symptom of adolescents’ orientation toward status and succes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1(1), 119-138.
Jean,A.B., Robert B. & Karen E. (1998). Models of underchievement among gifted preadolescents: the role of personal, family, and school factors. Gifted Child Quarterly,42(1), 5-15.
Jones, I. (2002). Social relationships, peer collaboration and children’s oral languag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1), 63-73.
Kalanidhi, M. S.(1973). Distribution of sociometric choice in terms of overall acceptance, rejection and achievement.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50, 616.
Kolb,K.J. & Jussim,L. (1994). 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underachieving gifted children. Roeper Review, 17(1), 26-30.
Lee, C. (1983).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 as predicators of subsequent behavior in an assertiveness training program.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 21, 225-232.
Lewis, M. J.,(1997). The effects of three different auditory environments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primary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Regina, Canada.
Margalit, M. & Lackaye, T. D. (2006). Comparisons of Achievement, Effort, and self-perceptions amo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heir peers from different achievement group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9(5), 432-447.
Montello, L. & Coons, E.E. (1998). Effects of active versus passive group music therapy on preadolescents with emotional, learning,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5(1), 49-67.
Moor, R. J. & Cartledge, G. (1995). The effects of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 and self-monitoring on game-related behaviors of adolesc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Behavioral Disorders, 20(4), 253-266.
Newman, R. S. & Goldin, L. (1990). Children’s reluctance to seek help with school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92-100.
Herron, C., Mills, N. & Pajares, F. (2006). A re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anxiety: self-efficacy, anxiety, and their relation to reading and listening proficiency.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9(2), 276-296.
Thibuat, J. W., & Kelly, H. 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York:Wiley.
Overton, S., & Rausch, J. L. (2002). Peer relationships as support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 analysis of mothers’goals and indicators for friendship. Focus on Autism & Other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17(1), 11-29.
Prinsley, M. (1986). Music therapy in geriatric care. Australian Nurse Journal, 15(9), 48-49.
Redding,R.E.(1990). Learning preferences and skill patterns among underachieving gifted adolesc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4, 72-75.
Rimm, S.(1989). Disappearance of underachievement. Gifted Child Today, 12, 36-39.
Schunk, D. H. (1989). Self- 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s.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Review, 1, 173-207.
Stipek, D. J. (1984). 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R. Ames & C, Ames(Eds.),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Student motivation, pp. 145-174. NY: Academic.
Verderber, R. F., & Verderber, K. S. (1992). Inter-Act: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CA : Wadsworth.
Whitemore, J. R.(1980). Giftedness, confilt, and underachiev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oolfolk, A. E., & Hoy, W. K.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81-91
Yellot, A. W. (1970). Relationships among measures of adjustment, sociometric status, and achievement on third graders. Psychological Abstracts, 44, 4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之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2. 蕭斐璘(1999)。情緒障礙青少年的音樂治療-紐約特殊教育機構工作經驗談。特教園丁,14(1),25-29。
3. 蕭芳玲(1993)。資優生學校適應與人際關係問題初探。資優教育季刊,47,4-6。
4. 蔡典謨(2003)。高智商低成就,學校出了什麼問題?資優教育季刊,88,30-36。
5. 劉焜輝(1994)。音樂治療理論與實施(一)。諮商與輔導,104,21-25。
6. 劉安倫(2004)。喚起弱勢學生學習之門~談低成就學生之補救教學。竹縣文教,29,48-51。
7. 楊錦登(1999)。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5-52。
8. 曾淑容(1983)。低成就學生自我概念的增進。資優教育季刊,9,6-9。
9. 張中煖(2001)。舞蹈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發展。藝術教育研究,1,23-42。
10. 郭香雲、黃崇儒(2002)。內在動機自信心與狀態焦慮之間的關係。北體學報,
11. 郭美女(1998)。音樂治療與傳達。國教之聲,31(4),26-31。
12. 黃榮貴(2002)。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屏縣教育季刊,12,16-21。
13. 莊惠君(2001)。談音樂治療之應用-由一自閉症個案之治療記錄談起。美育,122,20-26。
14. 陳國泰(1997)。國小低學業成就生的學校經驗之意義形成。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1,1-36。
15. 陳淑美(1980)。國小與國中學生社會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11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