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資料部分:
王柏元(民87)。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淑芬(民80)。保護管束青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 。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貴(民93)。青葉村部落誌。屏東:屏東縣三地門鄉藝文協會。。。。。。 。。。。
王齡慶(民80)。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朱進財(民80)。高屏地區山地與平地國中學生學習與思考模式、創造性、認知與自我統整發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朱敬先(民81)。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任秀媚(民75)。山地單語及雙語兒童語文能力及智力之比較研究。新竹師專學報,13期,頁82-97。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民94)。台灣地區原住民人口數(族群別)統計表。http://apc.gov.tw(民國94年3月12日)
江玉娟(民93)。原住民部落少年社會生活適應量表之建構--以屏東縣少年為例
。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
李亦園(民67)。不可忽視山地青少年問題。中國論壇,6(7),頁32-34。李亦園(民76)。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李亦園、歐用生(民81)。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
台北:教育部。
李坤崇(民83)。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 。 期,頁75-94。
李坤崇(民84)。其實您不懂我的心—談如何及早發現適應欠佳兒童。國教之。友,47(2),頁24-34。
李坤崇、歐慧敏(民82)。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0期,頁117。。 -134。李孟儒(民90)。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建興、簡茂發(民81)。縮短山地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 。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杜奉賢、謝政道、吳明訓、劉高興(民92)。高屏山麓:魯凱人文採風調查計。。畫。高雄縣: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杜唯聖(民95)。退休老年人再就業生涯規劃歷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余 昭(民70)。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 。。。。。
吳天泰(民84)。原住民國小之教育革新。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吳武典、洪有義(民76)。心理衛生。台北縣:空中大學。 。。。。。。。。。。
吳清山、劉春榮、陳明終(民84)。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期,頁148-180。
吳淑惠(民91)。原住民寄養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新華(民82)。適應的概念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期,頁169-188。。。。。。
吳新華(民85)。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阮昌銳(民85)。台東麻老漏阿美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沈惠君(民93)。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林士翔(民92)。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周德禎(民90)。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台北:五南。
邱怡薇(民86)。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台北縣市阿美
族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石能(民91)。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洪冬桂(民75)。我國大學生學習適應、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智倫(民83)。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胡金聲(民66)。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問題之比較研究 。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家秀(民86)。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群意象─台東融合國中師生關係面向的探討。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敏芝(民78)。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復。。文。
凌平(民90)。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涂信忠(民92)。原住民學童接受之教養行為與其情緒穩定、學校生活適應相 。 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進來、林春治(民89)。高雄市中小學原住民教育政策規劃。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成果彙編。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莊啟文(民90)。都市原住民家長教育價值觀與其對子女教育期望之研究: 以。 四個排灣族家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世平(民73)。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究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6期,頁115-122。
張如慧(民90)。原住民女學生學校生活經驗中之潛在課程研究:以山海中學 。 原住民藝能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坤鄉(民90)。原住民國中輟學生輟學因素之追蹤探討。教育部。
張春興、林清山(民7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民8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建成(民83)。教育擴展過程中台灣土著的教育成就。教育研究資訊,2(3),頁23-37。張進上(民84)。陪他一段—如何協助適應困難的學生。國教之友,47(2),。。。 頁19-23。
張進淮(民91)。平地學校原住民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灣美國小(化名)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張善楠、黃毅志(民86)。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張琇喬(民89)。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係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錦裕(民91)。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國中生族群認同因素之探究- 。 以花蓮地區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為藩﹙民67﹚。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書店。
郭為藩(民85)。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許文忠(民87)。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木柱(民76)。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 。。族研究所。
許木柱(民79)。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載於徐文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127-156。台北:巨流。
許功明(民90)。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
徐光國(民83)。花蓮縣社會不利背景學童學業與行為適應及輔導之效果。花蓮師院社會科教育學報,2期,頁97-156。陳玉明(民79)。山地族群國中生之自我觀念、教育及職業抱負與父母管教態 。 度之關係。政治大學邊疆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向明(民9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李綢、郭妙雪(民87)。教育心理學。台北:。。。。。。。。。。。。。。。。。。。
陳作忠(民92)。屏東地區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枝烈(民87)。原住民兒童族群認同與文化認知之探討。研究原住民教育學 。 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出版。頁1-21。
陳健志(民87)。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台東縣原、漢學童做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期,頁86-106。
陳淑芬(民82)。升大學補習班重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發表。陳貴龍(民74)。高山族學生接納自我及他人之研究。輔導學報,8期,頁79-99。陳德正(民92)。從文化脈絡中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中的德魯固學生為例。國立東華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傅仰止(民84)。台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族群學研究所集刊。77期,頁35-85。
教育部(民8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
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茂夫、溫寶珠(民85)。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期,頁23-47。黃保勝(民86)。台中市國名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 院。未出版。
黃冠盈(民90)。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論文。黃淑娟(民92)。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順利(民88)。以社會心理學理論解析原住民困境。原住民教育季刊,14期,頁86-94。黃麗滿(民80)。 山地、平地國中生自我概念與校園疏離感之比較研究。國立 。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閔肖蔓(民84)。原住民國中生主觀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 。 灣北部泰雅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旭銘(民92)。從兒童的文化差異認知及家長教育價值觀看其生活適應─以四位都市學校原住民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院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楊苑苑(民79)。台北縣國中山地生與非山地生在自我觀念及生活適應上之比較研究。輔導月刊,26期,頁33-39。楊國樞(民75)。中國國民性與現代生活的適應。葉英方、曾炆煋主編,現代生活與心理適應。台北:水牛。
楊肅棟(民87)。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聯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臺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川榮(民91)。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鄒靜宜(民82)。高雄市特殊境遇婦女生活適應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詹 馨(民73)。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6),頁6-7。
歐用生(民76)。俗民誌及其在教學研究上的意義。收錄於陳伯璋著教育研究。 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蔡中涵(民85)。漫談原住民文化與漢文化之差異─評論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之研究。教改通訊,21期,頁42-43。蔡俊傑(民88)。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劉焜輝(民65)。如何輔導班級內適應不良學生。輔導月刊,12(3),頁8-11。。劉慧冠(民92)。山地原住民鄉原住民國中生之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影響—以 。 台東縣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慶斌(民92)。高雄縣茂林鄉魯凱族傳統體育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論文。盧強(民75)。山地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調查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玉粉(民84)。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概念之相 。 關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保禎、簡仁育(民70)。心理衛生。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靜瑩(民88)。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 。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蕭新煌(民76)。「台灣土著的傳統文化與人權現況」調查報告發表會暨山胞人。權座談會發言記錄。載於中國人權協會編,台灣土著的傳統文化與人權現況。台北:大佳出版社。
謝世忠(民76)。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謝高橋(民80)。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簡茂發(民75)。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 28期,頁1-90。
魏俊華(民76)。不同教育安置下國中聽覺障礙學生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譚光鼎(民83)。台灣山胞青年文化認同、成就概念與學習行為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譚光鼎(民87 )。國小高年級學生族群關係態度的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2。期,頁1-23。關復勇(民76)。山地泰雅族國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學業成敗規因與。 其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婉麗(民89)。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 。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輝明(民93)。原住民學童學習風格、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 。 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外文資料部分:
Adler, A. (1930). The pattern of life. New York: J. J. Little & Ives Co.
Allen, B. P.(1990). Personality, soci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djustment. California: Wadsworth.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m-Hill.
Atwater, E.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ogdan, R., & Biklen, S.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uno, F. J. (1983). Adjustment and personal growth: Seven Pathways. New York: John & Sons.
Calhoun, J. F., & Acocella, J. S. (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3r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Coan, R. W. (1983).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Darwin, C. (1859).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London: Murray.
Entwistle, N. J. (1985). Cognitive and learning.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1.2).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London: Faber & Faber.
Fairchild, H. P. (1977).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 Related Sciences. New York: Holt.
Freud, S. (1961).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ences. London: Hogarth.
Goodstein, J. T. (1979). Explorations in adjustment,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MA: Addison-Wesley.
Hollander, E. P. (1967). Principle and mdthod of social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M. S., & Charles, W. T. (1971).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m- Hill.
Maslow, H. A.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Mason, E. P. (1971). Stability of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from American Indian, Mexican and Anglo ethnic background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15, 86-89.
Murdock, T. B. (1999). The social context of risk: Social and motivational predictors of alienation in middle-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 1-14.
Newman, P. R., & Newman, B. M. (1981). Life: The process of adjustment. Illionis: The Dorsey Press .
Ogbu, J. U. (1992). 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learning. Education Researcher, 21(8), 5-14.
Patty, W. L., & Johnson, L. S. (1953). Personality and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Piaget, J. (1967). Six psychological stud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
Piaget, J. (1980). Adaptation and Intelligence.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well, D. H. (1983). Understanding human and adjustment:normal adaptation through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Holt.
Powney, L., & Watts, M. (1987). Interviewing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London: Rourtledge & Kegan Paul.
Schwebel, A, I., Barocas, H. A., Reichman, W. M. (1990). Personal adjustment and growth: A life-span approach. Iowa: W. C. Brown Publishers.
Shaffer, D.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d adolescence. Brook: Cole, 403-502.
Sroufe, L. A., & Cooper, R. G. (1988). Child development: Its nature and course.
New York: Lnopf.
Streitmater, J. (1988 ). Ethnicity as amediating of early adolescent identit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67, 335-346.
Tallent, N. (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and others. New York: Litt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Inc.
Wanger, A. W. (1974). The development of stort-term and incidental memory: Across cultur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45, 389-396.
Wolman, B. B. (1973). Handbook of Gener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e.
Wolcott, H. (1990).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 R. M. Jaeger, (Ed.), Complementary Methods Research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8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