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34.204.181.9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5 03:3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張馨尹
研究生(外文):
Chang Hsin Yin
論文名稱:
蓉子與利玉芳女性主義詩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Feminine principle poetic research of Rong Zi and Li Yu Fang
指導教授:
曾進豐
指導教授(外文):
Zeng Jin 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3
中文關鍵詞:
蓉子
、
利玉芳
、
女性主義
、
現代詩
外文關鍵詞:
Rong Zi 、 Li Yu Fang 、feminine principle 、modern poem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1
點閱:773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2
西方女性主義以及婦女運動的產生,一開始主要是為了爭取政治參與、工作、教育等基礎人權的平等權利。直到近代,慢慢演變為替婦女爭求身體的自主、情慾的自主等非社會化所能明文規定的自主權利。此內涵移轉至台灣社會影響了台灣婦女運動的發展,顯現在文學上,便是女性主義文學。
台灣女性主義文學的文本中強調女性的反省、女性對命運和形象的再塑造,以及自我存在意義的呈現。反映於新詩作品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企圖脫離父權語言,情慾以及身體書寫,有別以往的溫婉風格,以大膽直接的手法呈現。
蓉子,以(我的粧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一詩逐漸顯露女性主義思想。她的(維納麗莎組曲)重塑女性形象,表現堅毅女性特質,這對於還未接受女性主義思想洗禮的蓉子而言實屬難得;利玉芳,古繼堂稱其為:「大膽潑辣突圍性禁忌的利玉芳」,成名作(貓)一發表立即受到詩壇關注,往後作品中不乏女性身體、情慾的書寫。
本論文從素有詩壇不老青鳥的蓉子談起,探討其在未接受女性主義思想前顯露於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再與年代稍後,開啟大膽女體書寫、表現優異的利玉芳相比較。
The beginning of western feminine principle and women’s movement was to strive for the equal human rights such a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work、education and so on. Till modern times, it became as striving for the independent authority such as body’s independence、passion independence and so on which was not socialization regulation. Such connotation was transferred to Taiwan society and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women’s movement. It was appearance in the literature, and was called Taiwan feminine principle literature.
The text of Taiwan feminine principle literature emphasize women’s introspection、fate and image rechange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existence signification. It reflected in the free verse, and the most prominent performance was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 patriarchy language、passion and bodily writing. The writing presentation was bold and direct, and i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ly presentation which was gentle.
Rong Zi , who gradually revealed the thinking of feminine principle by the poem named “The shape of my make-up mirror is like a bow cat sitting there”. Her other poem named “Veneslisa suite”remolded the female image and showed the determination female character. It really rare and commendable for Rong Zi while she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thinking of feminine principle. Li Yu Fang was paid attention by poetic field as she published her representative composition “The Cat”, and after this poem her compositions were not deficient in the writing of female body and sexual passion. Gu Ji Tang had said Li Yu Fang was bold、rude and unreasonable and tried to break the sexual taboo.
The beginning of this thesis is to talk about the important person of poetic field Rong Zi and to discuss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which was revealed in her composition before she was affected by feminine principle. Then comparing with Li Yu Fang who opened the bold female bodily writing in later a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摘要 5
第三節 研究成果回顧 7
第二章 關於西方女性主義 11
第一節 西方女性主義興起原因 14
一、法國女性主義 15
二、英國女性主義 17
三、美國女性主義 18
第二節 西方女性主義與文學 20
一、法國女性主義與文學 20
二、英國女性主義與文學 23
三、美國女性主義與文學 25
第三章 台灣女性詩書寫歷史觀察 29
第一節 台灣女性詩書寫的社會背景 30
一、婦女運動 30
二、激進派與溫和派 31
第二節 台灣女詩人的文學活動 36
一、參加詩社 37
二、女性詩作選輯 50
第三節 台灣女性主義詩的特徵 60
一、塑造心智母親形象:心理分析和女權主義 63
二、溫婉堅毅 66
三、強調女權 67
四、書寫身體與情慾 68
五、關懷弱勢族群 69
六、控訴陽具優越 70
第四章 蓉子女性詩研究 72
第一節 生平概況與詩作 72
第二節 蓉子的詩創歷程與詩觀 75
一、詩創歷程 75
二、詩觀 84
第三節 蓉子女性主義詩意涵 91
一、塑造心智母親形象:心理分析和女權主義 91
二、溫婉堅毅 95
三、強調女權 101
第五章 利玉芳女性詩研究 108
第一節 生平概況與詩作 108
第二節 利玉芳的詩創歷程與詩觀 113
一、詩創歷程 113
二、詩觀 135
第三節 利玉芳女性主義詩意涵 140
一、塑造心智母親形象:心理分析和女權主義 140
二、溫婉堅毅 143
三、強調女權 144
四、書寫身體與情慾 147
五、關懷弱勢族群 152
第六章 結論 155
參考書目 162
一、詩人專集 162
二、專書 163
三、期刊論文 168
四、學位論文 172
五、報紙 173
參考書目
一、詩人專集
蓉子,《青鳥集》,台北:中興文學,1953年11月。
蓉子,《七月的南方》,台北:藍星詩社,1961年12月。
蓉子,《蓉子詩抄》,台北:藍星詩社,1965年5月。
蓉子,《童話城》(兒童詩),台北;台灣書店,1967年。
蓉子,《維納麗沙組曲》,台北:純文學,1969年。
蓉子,《橫笛與豎琴的晌午》,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
蓉子,《天堂鳥》,台北:道聲,1977年。
蓉子,《雪是我的童年》,台北:環球,1978年。
蓉子,《蓉子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8年。
蓉子,《這一站不到神話》,台北:大地,1986年。
蓉子,《羅門.蓉子短詩精選》,台北:殿堂,1988年。
蓉子,《只要我們有根》,台北:文經社,1989年。
蓉子,《千泉之聲》(散文集)上、下兩冊,台北:師大書苑,1991年。
蓉子,《太陽與月亮》(羅門、蓉子詩歌精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
蓉子,《千曲之聲─蓉子詩作精選》,台北:文史哲,1995年。
蓉子,《黑海上的晨曦》,台北:九歌,1997年。
利玉芳,《活的滋味》,台北:笠詩刊,1986年。
利玉芳,《貓》,台北:笠詩刊,1991。
利玉芳,《向日葵》,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利玉芳,《淡飲洛神花茶的早晨》,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年。
二、專書
(一)女性主義專著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1988年。
女鯨詩社編,《詩潭顯影》,台北:書林,1999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揚智,1995年。
江文瑜編,《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台北:書林,1998年。
李元貞,《女人詩眼》,台北:北縣文化,1995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台北:女書,2000年。
李元貞主編,《紅得發紫─台灣現代女性詩選》,台北:女書,2000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2000年。
林芳玫,《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2003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1993年。
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北:聯經,1989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1997年。
嚴明、樊琪合著,《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199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九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1999年。
Betty Friedan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台北:月旦,1995年。
Chris Weedon 著,白曉紅譯 《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7年。
Gayle Greene、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1995年。
Joy Magezis著,何穎怡譯,《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2000年。
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1996年。
Rosalind Miles著,刁筱華譯,《女性的世界史》,台北:麥田,2001年。
Simone de Beauvoir著,歐陽子譯,《第二性》,台北:晨鐘,1972年。
Susan Alice Watkins著,朱侃如譯,《女性主義》,傅偉勳主編,台北:立緒,1995年。
Susan Ware著,陳君儀譯,《一個女飛行家的失蹤:鄂哈特與現代女性主義的追尋》,台北:麥田,1998年。
Sophia Phoca 著,謝小芩譯《後女性主義》,台北:立緒,1999年。
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鑄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2002年。
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1995年。
Virginia Woolf著,王蕆真譯,《三枚金幣》,台北:天培,2001年。
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2000年。
(二)文學史、文字理論與批評
文訊雜誌社編,《臺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
方群、孟樊、須文蔚主編,《現代新詩讀本》,台北:揚智,2004年。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年。
古遠淸,《看你名字的繁卉─蓉子詩賞析》,台北:文史哲,1998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年。
白靈、蕭蕭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新詩讀本》,台北:二魚,2002年。
向陽編著,《台灣現代文選─新詩卷》,台北:三民,2005年。
向陽、馬悅然、奚密主編,《二十世紀台灣詩選》,台北:麥田,2005年。
向陽編,《台灣現代文選新詩卷》,台北:三民,2005年。
朱徽,《靑鳥的踪跡─蓉子詩歌精選賞析》,台北:爾雅,1999年。
江文瑜,《男人的乳頭》,台北:元尊,1998年。
余光中等著,《蓉子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
李敏勇,《台灣詩閱讀:探觸五十位臺灣詩人的心》,台北:玉山社,2000年。
呂興昌編,《臺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年。
李癸雲編,《與詩對話―臺灣現代詩評論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年。
吳燕娜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第一、第二集》,台北:稻鄉,1999年5月、2001年6月。
周偉民、唐玲玲合著,《日月的雙軌──羅門‧蓉子創作世界評介》,台北:文史哲,1991年。
周偉民、唐玲玲主編,《羅門‧蓉子文學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4年。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1993年。
孟樊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台北:正中,1993年。
孟樊、林燿德合著,《世紀末偏航―八O年代臺灣文學論》,台北,時報,1990年。
孟樊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卷》,台北:正中,1993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5年。
洛夫,《洛夫自選集》,台北:黎明,1975年。
洛夫、沈志方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詩選》,台北:創世紀,1994年。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台北:唐山,1997年再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蓉子特輯》,台北:藍星詩社,2000年。
陶保璽,《臺灣新詩十家論》,台北:二魚,2003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1997年。
莫渝,《臺灣新詩筆記》,台北:桂冠,2000年。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合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1992年。
陳千武,《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1997年。
陳斐雯,《貓蚤札》,台北:自立晚報,1988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當代女作家文學作品書目》,台北:中華民國圖書,1984年。
張漢良編,《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1979年。
張默,《剪成碧玉葉層層:現代女詩人選集》,台北:爾雅,1981年。
張默,《感月吟風多少事》,台北:爾雅,1984年。
張默,《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1997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肇祺,《從詩想走過來:論羅門蓉子》,台北:文史哲,1997年。
張健,《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2006年。
劉延湘,《露珠集》,台北:英文中國郵報,1973年。
劉登翰、洪子誠合著,《中國當代新詩史》,北京:人民文學,1993年。
楊宗翰著,《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2002年。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北:聯經,1989年。
謝冕等著,《從詩中走過來:論羅門蓉子》,台北:文史哲,1997年。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1991年。
蕭蕭主編,《永遠的靑鳥─蓉子詩作評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5年。
蕭蕭主編,《永遠的靑鳥─蓉子詩作評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1995年。
(三)年度詩選(按照年度排列)
張默編,《七十一年詩選》台北:爾雅,1983年。
蕭蕭編,《七十二年詩選》,台北:爾雅,1984年。
向陽編,《七十三年詩選》,台北:爾雅,1985年。
李瑞騰編,《七十四年詩選》,台北:爾雅,1986年。
向陽編,《七十五年詩選》,台北:爾雅,1987。
張漢良編,《七十六年詩選》,台北:爾雅,1988。
張默編,《七十七年詩選》,台北:爾雅,1989年。
蕭蕭編,《七十八年詩選》,台北:爾雅,1990年。
向明編,《七十九年詩選》,台北:爾雅,1991年。
李瑞騰編,《八十年詩選》,台北:爾雅,1992年。
向明, 張默主編,《八十一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
梅新、鴻鴻主編,《八十二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1994年。
洛夫、杜十三主編,《八十三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1995年。
辛鬱、白靈主編,《八十四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1996年。
余光中、蕭蕭主編,《八十五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7年。
陳義芝、瘂弦主編,《八十六年詩選》,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98年。
商禽、焦桐主編,《八十七年詩選》,台北:創世紀詩出版,1999年。
張默、白靈主編,《八十八年詩選》,台北:創世紀,2000年。
蕭蕭主編,《八十九年詩選》,台北:台灣詩學季刊,2001年。
焦桐主編,《九十年詩選》,台北:台灣詩學季刊,2002年。
白靈主編,《九十一年詩選》,台北:台灣詩學季刊,2003年。
向陽主編,《2003台灣詩選》,台北:二魚,2004年。
陳義芝主編,《2004台灣詩選》,台北:二魚,2005年。
蕭蕭主編,《2005台灣詩選》,台北:二魚,2006年。
三、期刊論文
(一)
王泉,〈尋求超越的自我藝術世界〉,《大海洋詩雜誌》,1999年1月,頁105-108。
方航仙,〈試論臺灣《葡萄園》詩歌創作特色及其理論主張-兼談中國現代詩走向〉,《葡萄園詩刊》,第136期,1997年11月,頁25-40。
帆影,〈最具內在潛力的蓉子(王蓉芷)〉,《自由青年》,第37卷第11期,1967年6月,頁28。
辛鬱,〈試評蓉子詩作〈一朵青蓮〉〉,《文藝》,第1期,1969年7月,頁83-85。
沈奇,〈青蓮之美──詩人蓉子散論〉,《幼獅文藝》,第522期,1997年6月,頁34-40。
利玉芳,〈地方意識與文學創作〉,《笠》,第203期,2002年8月,頁12-14。。
周伯乃,〈蓉子的一朵青蓮〉,《文藝》,第1期,1969年7月,頁90-92。
周伯乃,〈淺論蓉子的詩〉,《自由青年》,第46卷第5期,1971年11月,頁112-120。
何金蘭,〈女性自我意識:主體/幻象/鏡像/主體--剖析蓉子「我的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一詩〉,《台灣詩學學刊》,1999年12月,頁144-161。
李漢榮,〈詩是女性的--讀蓉子詩隨感〉,《藍星詩學》,2000年6月,頁8-14。
林麗如,〈不先成為人,是無法做成詩人的──專訪詩人蓉子〉,《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151期,1998年5月,頁78-81。
邱麗文,〈雜然渾成的人性空間──訪羅門、蓉子詩般的「燈屋」〉,《新觀念》,第129期,1999年7月,頁76-78。
周華斌,〈由對母語的〈憑弔〉談起─賞析利玉芳詩集《貓》中的一首詩及該詩的再創作〉,《台灣現代詩》,2005年12月,頁58-67。
姚曉天,〈人性文學──特寫彭歌.吳東權.羅門.蓉子等四家〉,《中華文藝》,第14卷第6期,1978年2月,頁132-135。
侯洪,〈蓉子詩歌的文本互涉──關於一組<傘詩>的解讀〉,第138期,1997年4月,頁7-10。
夏祖麗,〈蓉子──燈屋的詩人〉,《她們的世界》,1973年1月,頁241-247。
唐淑貞,〈蓉子〈傘〉一詩之哲思〉,《中國語文》,第481期,1997年7月,頁75-77。
陳義芝,〈女性自覺的先聲--讀蓉子「千曲之聲」有感〉,《創世紀詩刊》,1995年9月,頁97-98。
陳寧貴,〈讀蓉子詩集「黑海上的晨曦」一些感想〉,《藍星詩學》,2000年6月。
菩提,〈一朵青蓮〉,《新文藝》,第148期,1968年7月,頁96-100。
張漢良,〈〈一朵青蓮〉導讀〉,《中華文藝》,第18卷第3期,1979年,11月,頁124-129。
區仲桃,〈論蓉子永恆寧靜的「家」─上〉,《藍星詩學》,2000年6月。
區仲桃,〈論蓉子永恆寧靜的「家」─下〉,《藍星詩學》,2000年9月。
彭瑞金,〈利玉芳詩解讀〉,《文學台灣》,2005年10月,頁195-210。
楊顯榮,〈永遠的青鳥─蓉子成就初探〉,《國文天地》,2002年10月。
瘂弦,〈新詩品──介紹兩本新出的詩集《蓉子詩抄》、《紫的邊陲》〉,《新文藝》,第113期,1965年8月,頁40-45。
劉國全,〈評《七月的南方》〉,《香港文壇》,第208期,1962年5月。
潘亞暾,〈求真、從善、揚美──蓉子短詩欣賞〉,《國文天地》,第5卷第3期,1989年8月1日,頁82-86。
潘亞暾,〈再談蓉子的詩〉,《藍星詩刊》,第23期,1990年4月,頁111-116。
鄭明娳,〈評《千泉之聲》〉,《文訊》,第73期,1991年11月,頁97-99。
樊洛平〈永遠的青鳥─女詩人蓉子訪談記〉,《葡萄園詩刊》,2000年2月,頁98-105。
蕭蕭,〈談鄭愁予、蓉子的詩〉,《中華文藝》,第18卷第3期,1979年11月,頁124-129。
鐘麗慧,〈永遠的青鳥──蓉子〉,《文藝》,192期,1985年6月,頁8-18。
龍彼德,〈蓉子論─上〉,《藍星詩學》,2002年12月,頁187-206。
龍彼德,〈蓉子論─下〉,《藍星詩學》,2003年3月,頁176-185。
(二)
簡瑛瑛,〈歐美女性主義與女性文學的表現〉,《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5期,2001年5月,頁13-20。
王瑞香,〈臺灣女性書寫今昔〉,《文訊別冊》,1998年3月,頁42-43。
朱嘉雯,〈開創女性書寫新紀元─『女性書寫新方向』研討會側記〉,《文訊別冊》,1998年3月,頁44-46。
呂秀蓮,〈為什麼要提倡新女性主義〉,《中國論壇》,第1卷第11期,1976年3月。
李元貞,〈從「性別敘事」的觀點論臺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我」之敘事方式〉,《中外文學》,第25卷第7期,1996年12月,頁4-41。
李元貞,〈為誰寫詩?--論臺灣現代女詩人詩中的女性身分〉,《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頁49-74。
李元貞,〈從『文化母親』的觀點論 陳秀喜與杜潘芳格兩位前輩女詩人的精神映照〉,《竹塹文獻》雜誌,1997年7月,頁26-30。
李元貞,〈台灣現代女詩人的詩壇顯影〉,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辦的「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
李元貞,〈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身體」與「情慾」的想像〉,《中外文學》,第28卷第4期,1999年,頁43-81。
李元貞,〈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語言實踐〉,《台灣詩學季刊》,第29期,1999年,頁106-143。
李元貞,〈女性詩學與女性詩選的發現〉,《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9期,2001年,頁10-20。
李元貞,〈從性別的觀點論文學〉,《兩性平等教育學刊》,第15期,2006年,頁28-30。
李瑞騰,〈台灣女作家知多少?〉,《文訊別冊》,1998年3月,頁41-42。
李瑞騰,〈臺灣新世代詩人及其詩觀〉,《臺灣詩學季刊》,第32期,2000年9月,頁38-43。
李幸錦,〈論夏宇詩中的「陰性書寫」〉,《問學集》,1998年9月,頁1-19。
林文欽,〈談現代詩的欣賞教學方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11期,1999,頁117-131。
夏宇,〈逆毛撫摸〉,《聯合文學》,第11卷第6期,1995年,頁12-19。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情慾表現〉,《中外文學》,第25卷第7期,1996年,頁42-65。
陳玉玲,〈台灣女性主義思潮的發展〉,《文訊雜誌》,1996年5月,頁35-37。
陳玉玲,〈女性童年的烏托邦〉,《中外文學》,第25卷第4期,1996年9月,頁103-129。
陳儀芬,〈「詩潭顯影」中的陰性書寫〉,《台灣詩學學刊》,2001年3月,頁102-112。
陳雀倩,〈女性書寫的延異與衍異─以羅英、夏宇、顏艾琳詩作為例〉,《問學集》,1999年6月,頁117-136。
張淑麗,〈『閨怨』美學的挑戰─當代台灣女性書寫的異/移位〉,《文訊別冊》,1998年3月,頁22-25。
張嘉惠,〈論夏宇詩中的修辭策略及女性書寫〉,《台灣詩學》,2004年6月,頁153-188。
楊翠,〈她們要歌唱!─本世紀台灣女性作家鳥瞰〉,《文訊雜誌》,1996年,頁47-52。
楊翠,〈女性書寫的意義〉,《台灣文藝(新生版)》,1998年6月,頁4-5。
瘂弦,〈崇高的女性,引人類上昇〉,《文訊別冊》,1998年3月,頁37-39。
廖輝英,〈八O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文訊雜誌》,1996年,頁42-44。
廖輝英,〈女作家們寫些什麼?〉,《文訊別冊》,1998年3月,頁39-40。
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伊德到伊蕊格萊〉,《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年。
蕭嫣嫣,〈典律或大砲──女性主義之評析〉,《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7月,頁112-129。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年4月,頁56-68。
羅智成,〈詩的邊界〉,《聯合文學》,第11卷第7期,1995年,頁89-95。
譚石,〈誘惑的腹語─評夏宇的《腹語術》〉,《聯合文學》,第8卷第4期,1992年,頁105-106。
四、學位論文
曾師進豐,《周夢蝶詩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王惠萱,《台灣現代女詩人》,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
林怡翠,《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夏聖芳,《蓉子詩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柏伶,《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女烏、利玉芳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楊宗翰,〈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維瑛,《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五、報紙
文曉村,〈枝繁葉茂因有根〉,《中央日報》,1987年1月12日,第10版。
向明,〈開的最久的菊花──〈蓉子自選集〉〉,《台灣新聞報》,1979年4月11日,第7版。
李文邦,〈羅門與蓉子(詩壇夫婦)〉,《自立晚報》,1973年12月1日,
第7版。
宋毓英,〈蓉子──舊禮教傳統下成長的新詩人〉,載於《臺灣新生報》,1975年12月1日,第8版。
辛鬱,〈蓉子的〈傘〉〉,載於《青年戰士報》,1976年11月22日,第8版。
洪淑苓〈蓉子詩選注(上)(下)〉,《國語日報古今文選》,869、870期,1995年9月23日、10月7日。
袁瓊瓊,〈女性書寫的光譜〉,《聯合報:讀書人》,1995年11月16日,版41。
黃裕美,〈女性主義的拓荒者〉,《聯合報:讀書人》,1995年11月16日,版42。
劉梅君,〈挑戰賢妻良母─女性迷思的衝擊〉,《聯合報讀書人》,1995年11月16日,版42。
羅青著,〈蓉子的〈傘〉〉,載於《大華晚報》,1979年4月15日,第7版。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
2.
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利玉芳為例
3.
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女性主體
4.
八0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
5.
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台灣現代詩女詩人情欲書寫與權力分析
6.
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
7.
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主題研究
8.
蓉子詩研究
9.
追尋、認同與關懷—利玉芳詩中的鄉土書寫
10.
吐芳的向日葵─利玉芳詩作研究
11.
河壩个歌 - 利玉芳詩作之客家書寫研究
12.
解嚴後台灣女詩人性別書寫研究
13.
羅門與蓉子懷鄉詩研究
14.
屏東地區現代文學之研究
15.
杜潘芳格、利玉芳、張芳慈客語詞彙風格比較研究
1.
林麗如,〈不先成為人,是無法做成詩人的──專訪詩人蓉子〉,《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151期,1998年5月,頁78-81。
2.
李漢榮,〈詩是女性的--讀蓉子詩隨感〉,《藍星詩學》,2000年6月,頁8-14。
3.
周伯乃,〈淺論蓉子的詩〉,《自由青年》,第46卷第5期,1971年11月,頁112-120。
4.
利玉芳,〈地方意識與文學創作〉,《笠》,第203期,2002年8月,頁12-14。。
5.
沈奇,〈青蓮之美──詩人蓉子散論〉,《幼獅文藝》,第522期,1997年6月,頁34-40。
6.
方航仙,〈試論臺灣《葡萄園》詩歌創作特色及其理論主張-兼談中國現代詩走向〉,《葡萄園詩刊》,第136期,1997年11月,頁25-40。
7.
王泉,〈尋求超越的自我藝術世界〉,《大海洋詩雜誌》,1999年1月,頁105-108。
8.
蓉子,《維納麗沙組曲》,台北:純文學,1969年。
9.
邱麗文,〈雜然渾成的人性空間──訪羅門、蓉子詩般的「燈屋」〉,《新觀念》,第129期,1999年7月,頁76-78。
10.
陳寧貴,〈讀蓉子詩集「黑海上的晨曦」一些感想〉,《藍星詩學》,2000年6月。
11.
區仲桃,〈論蓉子永恆寧靜的「家」─上〉,《藍星詩學》,2000年6月。
12.
區仲桃,〈論蓉子永恆寧靜的「家」─下〉,《藍星詩學》,2000年9月。
13.
楊顯榮,〈永遠的青鳥─蓉子成就初探〉,《國文天地》,2002年10月。
14.
潘亞暾,〈求真、從善、揚美──蓉子短詩欣賞〉,《國文天地》,第5卷第3期,1989年8月1日,頁82-86。
15.
潘亞暾,〈再談蓉子的詩〉,《藍星詩刊》,第23期,1990年4月,頁111-116。
1.
追尋、認同與關懷—利玉芳詩中的鄉土書寫
2.
吐芳的向日葵─利玉芳詩作研究
3.
河壩个歌 - 利玉芳詩作之客家書寫研究
4.
笠詩社女詩人政治詩研究──以陳秀喜、杜潘芳格、利玉芳和張芳慈為例
5.
國小學童的內、外在學習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6.
一個尼曼匹克症兒童家庭的家庭動力及其因應策略之探討
7.
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教師數學教學對話之個案研究
8.
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李昂、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利玉芳為例
9.
國小學童情緒圖像之表現內涵與差異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
10.
排灣族五年祭的宗教意涵與身體活動
11.
晚明松江書派研究
12.
自傷者的逃離與面對:自我在關係中的發展
13.
高雄市國小教師參與在職碩士專班之學習需求和滿意程度關係
14.
個人讚美和歷程讚美對學前幼兒自我評價及成就動機的影響
15.
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主題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