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8: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敏娥
研究生(外文):CHIEN MIN E
論文名稱:探討影響國小二年級漢原族群學童的加減運算學習成就之因素及其解題錯誤類型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on Learning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Computation and Error Patterns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Computation of Han and Aboriginal Students in the Second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蘇順德蘇順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理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漢原學童加減運算學習表現錯誤類型
外文關鍵詞:Han and aboriginal students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computationachievement on learningerror patter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7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二年級漢原族群學童的加減運算學習情形與解題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者以「國小二年級加減運算」做為測驗工具,並由屏東縣與台東縣之國小二年級學童中取樣漢族學童25人、原住民學童29人為研究樣本,進行施測。研究設計採用質與量的調查晤談方式,蒐集並分析資料,得到以下的結論:
漢原族群學童在加減運算的學習表現,漢族學童明顯的優於原住民學童。
漢原學童的學習表現會受到學童個人、學童的生活環境以及其學習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學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乃是影響學童學習表現的個人心理因素,而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童學習概念的成果則是學習資源影響學童學習表現的因素,再者,族群天性、單親家庭及隔代教養問題、社區資源、家長對學童的期望與管教、家長的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等,都是生活環境影響學童學習表現的因素。
漢原學童加減運算的錯誤類型及成因有,因缺乏耐性而答題粗心大意或隨便回答;因粗心大意而使用不正確的條件、將被減數與減數的位置顛倒放置、發生錯看運算符號、某位數的數字計數錯誤、忘記十位數已借出1或計算正確,答案寫錯的情形;因概念不足而缺乏以圖形或算式填充題表徵題意的能力、缺乏轉換單位量的能力、自行創造計算規則,胡亂計算;因閱讀能力不足而不瞭解題意或決策錯誤。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幾項具體建議,以供教師教學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situation and analyze error patterns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computation of Han and aboriginal students in the second grade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wan. 25 Han students and 29 aboriginal students were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were adopted i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The achievements of learning addition and substraction computation of Han students were evidently better than aboriginal ones.
2.Possible factors of affecting on learning addition and substraction computation were impression of mathematics and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in personal aspect, teaching ways and learning the concepts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school aspect, single parent families, grandparents'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ty, parents' expectation and disciplinary attitude, parents' level of education and status of social economy in living aspect.
3.Error patterns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computation of Han and aboriginal students included lack of patience or casual response, misapplying conditions, misplacing subtrahend and minuend, misusing operators or digits, miswriting correct answers. Other patterns included lack of graphical or calculating abilities, lack of metric conversion and reading abilities.
目 次
摘 要......................................Ⅰ
目 次......................................Ⅲ
表 次......................................Ⅴ
圖 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待答問題...................................5
第四節 名詞界定...................................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Piaget和Vygotsky的認知發展論...........7
第二節 漢原族群的教育現況........................10
第三節 兒童加減法課程內涵........................24
第四節 漢原族群數學學習之相關研究................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48
第四節 研究流程..................................54
第五節 研究假設..................................58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58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61
第一節 漢原族群學童加減運算的學習表現............61
第二節 影響漢原族群學童加減運算學習表現的因素....73
第三節 漢原族群學童加減運算錯誤類型與成因........88
第四節 綜合討論.................................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1
第一節 結論.....................................131
第二節 建議.....................................134
參考書目..................................136
中文部份........................................136
英文部份........................................142
附 錄...................................145
附錄一 國小二年級加減運算測驗...................145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2006)。中華民國臺閩地區重要人口指標。取自www.ris.gov.tw/ch4/static/st0-1-9510.xls。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財印(1992)。國民中學導師期望背景因素、期望水準與管教態度對學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欽麟(2002)。多元文化族群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保留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8)。八十七年度台灣原住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九十三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台北市。
何仕仁(2001)。數學解題策略教學在知識創造管理模式之初探,發表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創新教學研討會論文集,31-40。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吳天泰(1994)。山胞國民中小學訪視工作報告。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山胞教育研究中心。
吳武典、陳秀蓉(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87-103。
吳進寶(2005)。國小五年級擬題教學之研究~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裕益(2004)。臺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31。
呂玉琴(1988)。加減文字題的分類、解題策略及影響因素。國民教育,28(8,9),17-29。
呂季霏(2002)。花蓮縣國小低年級泰雅族學生平面幾何概念之詮釋性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4,187-209 。
呂枝益(2000)。教科書中族群偏見的探討與革新。原住民教育季刊,17,34-51。
呂溪木(1983)。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發展的方向。科學教育月刊,64,1319。
李田英(1989)。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與其國語科數學成就教學及家庭背景之相關性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學報,2,191-232。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李建興、簡茂發(1992)。縮短山地學校與平地學校教學效果差距之改進方案研究。山胞教育研究叢書。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李秋萍(2000)。高雄市高中生學習新版數學教科書的成效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重志(2005)。原教小事典。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2,42-43。
李震甌(2002)。高低學習成就學童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周意茹(1995)。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君穎(1998)。小學社會科多元文化之族群關係課程設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宜城(1995)。南投縣山地地區國小兒童位值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秀燕(2005)。以圖示策略融入低年級教學對改變類及比較類加減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清山、 張景媛(1993)。國中生後設認知、動機信念與數學學習之關係暨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6,115-137。
林清山、張景媛(1994)。國中生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35-62。
林清江、簡茂發、李建興等(1979)。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1。
林淑華(1997)。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逸文(2002)。原住民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問題解題分析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蘭香(1999)。花蓮縣國小一年級泰雅族新生數概念詮釋性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洪麗晴(1996)。國中語文學習困難學生閱讀與先前知識之評量與診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紀惠英(1998)。俗民數學與數學學習―從文化脈絡的觀點看數學學習。花蓮師院學報,8,71-97。
紀惠英(2001)。山地國小數學教室裡的民族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夢鯨(1995)。臺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6(1) ,1-35 。
孫敏芝(1988)。教育俗民誌的初步探討與反省。發表於質的探討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學術研討會,23-40。台灣省立屏東師範學院主辦,5月20-22日。屏東市。
浦忠成(1996)。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秦麗花(1995)。數學學習障礙兒童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33-38。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
張世平(1982)。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台南師專學報,13,345-374。
張英傑、周菊美(2005)合譯。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殷榮(2001)。我國國中學生在國際測驗調查中科學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44,5-10。
張善楠、黃毅志(1997)。原漢族群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3。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郭丁熒(1992)。追根究底談錯誤—有關學生錯誤的二十個問題。國教之友,44(2),17-23。
陳玉蘭(1987)。國小高低成就學生自我觀念與學校態度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1,75-84。
陳枝烈(2001)。原住民兒童學習障礙的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7-30。主辦:教育部,承辦: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奎喜(1993)。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做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上),85-106。
陳健文(2000)。國小三年級自然科課程軟體之設計與製作。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慈敏(2004)。高山青的故鄉~談阿里山鄉原住民家庭之現況。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3。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瓊瑜(2002)。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乘法應用問題解題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木蘭(1998)。原住民學生學校教育機會均等之研究--以花蓮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志賢(2002)。漢原學生推理思考差異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5,19-41。
黃茂夫、溫寶珠(1996)。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21-48。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文化。
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楊元享(1994)。八十二學年度山胞教育研討會實錄。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楊肅棟(1999)。原漢族別與學業成績關聯性之追蹤調查研究─以台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馨(1994)。桃竹苗區訪問報告概要。載於國立花蓮師院山胞教育研究中心主編,82學年度山地國民中小學訪視工作報告,38-50。花蓮:國立花蓮師院。
鈴木質(1992)。臺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
劉天民(1993)。高雄地區國一生整數與分數四則運算錯誤類型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佑彰(2002)。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劉芸旻 (2003)。屏東地區排灣族國小六年級學童幾何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慶中(1994)。屏東區訪視報告概要。載於國立花蓮師院山胞教育研究中心主編82學年度山地國民中小學訪視工作報告,73-94。花蓮:國立花蓮師院。
劉錫麒(1982)。花蓮泰雅族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3,1-12。
劉錦志、尤淑純、陳明終(1981)。國小資優兒童學業成就與心理特質之關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8,47-54。
潘宏明(1996)。花蓮縣原住民國小學童數學解題後設認知行為及各族原住民母文化所具有的幾何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報告(NSC-84-2511-S-026-006)。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潘宏明(1999)。原住民母文化脈絡下花蓮縣國民小學一年級原住民數學科課程與教材規劃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春美(1983)。台東縣偏遠兒童面積保留概念與面積測量概念的發展。台東師專學報,11,263-265。
蕭金土(1996)。聽覺障礙學生數學錯誤類型分析與補救教學效果之研 究。特殊教育學報,11,1-33。
謝小岑、利革拉樂‧阿嗚(1994)。台灣原住民教育資源分配的探討。載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75-190。
謝亞恆(2004)。淺談臺灣各族群學童學業成就差異之比較。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39/39-15.htm。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2002)。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縣:空大。
蘇順發、鄭勝耀、單文經(1999)。國小低年級教師教學風格、班級情境及學生參與行為關係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5,155-177。
蘇順德、徐偉民(2006)。屏東縣原住民地區學生數學學習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初稿。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教法。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份
Bishop,A.J.(1988).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losser,P.E.(1987). Science misconception research and some implication for the teaching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ERIC ED 282-776.
Booth,L.R.(1984).Child-method in secondary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2,pp.29-40.
Borba,M.C.(1990). Ethnomathematics and Education.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10(1),pp.39-43.
Coleman,J.S.(1988). Equal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Salem, NH: Ayer.
Ernest,P.(1998). A postmodern perpective on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Sierpinska, A & Kilpatrick, J. (Eds), Mathematics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domain: a search for identify, pp.71-85,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Hanushek,E.(1994). Money might matter somewhere: A response to Hedges, Laine, and Greenwald.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3, pp.5-8.
Henderson,A.T.(1988). Parents Are a School's Best Friends. Phi Delta Kappan,70(2),pp.148-153.
Hsieh,C.L(1998). Relating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temperament to behavioral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aiwanese children.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Texas Tech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arkle,S.M.,& Tiemann, P. W.(1970). Really understanding concepts. In pursuit of the Jabberwocky.
Mayer,R.E.(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Cognitive Approach. NY:Freeman.
Mayer,R.E.(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orales,R.V.,Shute,V.J.,& Pelligrino,J.W. (1985).Developmental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simple mathematics word peoblem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pp.41-57.
Moser,J.M.(1988). Arithematic operations on whole numbers;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T. R. Post(Ed.). Teaching mathematics in grades K-8: Research base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Inc.
Polya,G.(1945).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wley,J.E.(1981).The relationship of self-esteem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Seminar in Research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 Montclair, NJ: Montclair State College.
Saracho,O.N.(1993).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the cognitive styles of you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84, 1-17.
Shumow, L.,Vandell, D. L., & Posner, J. K. (1998).Harsh, firm, and permissive parenting in low-income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 (5),pp.483-507.
Troutman,A.P.,& Lichtenberg,B.K.(1982). Mathematics a good beginn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children (2nd ed.). California: Br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順發、鄭勝耀、單文經(1999)。國小低年級教師教學風格、班級情境及學生參與行為關係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5,155-177。
2. 蕭金土(1996)。聽覺障礙學生數學錯誤類型分析與補救教學效果之研 究。特殊教育學報,11,1-33。
3. 劉錦志、尤淑純、陳明終(1981)。國小資優兒童學業成就與心理特質之關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8,47-54。
4. 劉錫麒(1982)。花蓮泰雅族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花蓮師專學報,13,1-12。
5.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2(3),123-140。
6. 黃茂夫、溫寶珠(1996)。原住民學生在山地或平地就讀之學習成效差異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21-48。
7. 黃志賢(2002)。漢原學生推理思考差異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25,19-41。
8.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做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上),85-106。
9. 張殷榮(2001)。我國國中學生在國際測驗調查中科學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44,5-10。
10. 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
11. 秦麗花(1995)。數學學習障礙兒童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33-38。
12. 胡夢鯨(1995)。臺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6(1) ,1-35 。
13. 紀惠英(1998)。俗民數學與數學學習―從文化脈絡的觀點看數學學習。花蓮師院學報,8,71-97。
14. 林清山、張景媛(1994)。國中生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35-62。
15. 林清山、 張景媛(1993)。國中生後設認知、動機信念與數學學習之關係暨代數應用題教學策略效果之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6,11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