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文崇一(1981)。青年工人的休閒行為與其類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1,1-62。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方進隆(2000)。停經期婦女的運動保健。載於張麗珠編:婦女體育,29-41。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方進隆(1997)。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
王淑俐(1998)。教師的心理健康與教學效果(上)。師友,367,25-29。
王煥琛(1994)。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探討。台灣教育, 523,9-114。
毛國楠(1995)。國中教師的樂觀信念、自我效能、對壓力的認知評估、因應方式與工作調適及身心健康的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28,177-194。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生活滿意。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雲林縣。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1978)。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俶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呂建政(1994)。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7-15。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3-90。何吉郡(2005)。空軍志願役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需求及其參與關係之探討─以空軍官校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余嬪(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狀況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0,122-125。
李文銓(1991)。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及生理、心理健康狀況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文題 (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李明宗(1988)。戶外遊憩名詞解釋。戶外遊憩研究,1(1),83-84。
李昭慶(2000)。憂鬱症與運動。大專體育,50,82-88。李卓倫(1985)。健康的定義與假說。公共衛生,12(2),146-159。李威辰(2001)。父母社經地位、青少年緊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性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李國華(1994)。台南師範學院暑期進修之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7,307-326。
李嘉慶(2002)。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動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素馨(1996)。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李新鏘,林宜美,陳美君,陳碧玉譯(1999)。健康心理學:行為與健康入門。台北:心理出版。
李鍾元(1982)。社會報告之生活素質評估。台北: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出版。
李俊憲(2006)。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參與現況。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彰化縣。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林文睿(1990)。談公務人員的休閒活動。人事月刊,10(3),38-42。林君怡(2004)。員工價值、員工滿意與員工績效之關聯模式之建立與分析。中原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傳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東泰(1992)。休閒覺知自由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社會教育學刊,21,59-114。林東泰(1997)。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清山(1985)。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輔仁大學出版。
林惠琦(1997)。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顧者之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周玉慧、楊文山和莊義利(1998)。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227-265。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周海娟(1990)。台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選擇與類型-社會學的次級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兆宏(2004)。壓力與健康:整合分析與模式驗證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邱澤奇(2003)。社會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
范靖惠(1997)。性別、休閒覺知自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紀明德、黃家洪、林亞雯(2003)。原住民族群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2003年產官學運動與休閒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真理大學運動管理學系,81-99。
胡幼慧(1993)。社會流行病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洪得惠(2003)。高雄市中高齡婦女的文化活動參與、阻礙及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榮昌(2003)。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洪睿聲(2005)。瑜珈體位法對安養機構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相關因素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侯望倫(1984)。工作壓力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唐憶淨、李孟智、王玉潯、吳麗芬、黃孝鏘、卓良珍和周崇頌(1999)。老人自覺健康狀態及其影響因素。中華家醫雜誌,9(1),31-42。
修慧蘭(1985)。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修慧蘭、陳彰儀(1987)。台北市就業者之休閒狀況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5,141-169。高明薇 (1996 )。高中、職學生自我分化與因應方式、心理健康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高俊雄、溫景財、黃煥業(1997)。休閒行為分析在運動員非訓練時間應用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7(2),39-58。高俊雄、張孝銘(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1。高俊雄(2002)。運動與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
涂淑芳譯(2001)。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曹天瑞(2002)。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曹仁德(2003)。社會階層、健康行為與身心健康-以台東師院教職員為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許文耀(1999)。「身心健康量表編製計劃」。聯安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委託之研究計劃,未出版。
許瑛玲(1994)。女性公務人員休閒生活之研究—以某一事業單位女性職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
郭生玉(1992)。國小、國中與高中教師工作心厭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5,67-79。郭志輝(1993)。長距離徒步對生理機能的影響。北體學報,8,27-48。郭祥益(1996)。中年期成人發展任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國良(1996)。婦女休閒活動參與、人口變項及自我概念之研究-以高雄市已婚婦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肇元(2003)。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玉鈴(1999)。無聊啊!談休閒無聊感對青少年自我統合發展之影響。學生輔導通訊,60,68-79。張明麗(1991)。國小女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春興(1983)。成長中的自我探索。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裡學。台北:東華。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素紅和楊美賞(1999)。老人寂寞與其個人因素、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5(6),337-347。
張彩秀(1995)。不同運動行為的中老年人主觀健康狀況之研究。弘光醫專學報,25,1-20。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張瑩如、楊素蘋(1992)。護理長工作壓力及其因應之探討。長庚護理,3(2),60-68。張學庸(譯)(1995)。西氏內科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慧美(1986)。製造業未婚女性職工休閒研究-以中部地區兩廠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志偉(1997)。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企業員工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明雪(1992)。工作特性、個人特質與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私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秀卿(2000)。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玲(1997)。從成人發展觀點探討嘉義地區成人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淑珠(1992)。工作者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研究-以資訊電子業員工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聖芳(1998)。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陳彰儀(1986)。不同生活型態的職業婦女之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足及工作滿足三者關係之差異。教育與心理研究,9,27-72。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淑馨。
陳鵬仁、楊聖德(2004)。休閒運動的省思。2004休閒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P205-216。
陳艷麗(2003)。台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崔珮玲(2004)。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彭鈺人、張淑玲(1997)。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對焦慮與憂鬱的影響。論著,34,46-50。
彭駕騂(2001)。從教師憂鬱症談心理適應。台灣教育,608,26-31。
曾誰芬(198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北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工作者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中科(1990)。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文真(1986)。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建堯(1998)。影響國中生休閒活動的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黃堅厚(1982)。青年的心理健康。台北:中華書局。
黃嘉宗(198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毅志(1996)。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本土化:台灣地區社經地位(SES)測量之重新考量。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3。189-216。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台灣社會學刊,21,171-210。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市:巨流。
黃寶園(2004)。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龍源(1997)。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楊景程譯(2000)。Myers, D.G.著(2000)。 Psychology. 心理學(第六版)。台北:台灣西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小組編譯(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美國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1999)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未出版,台中縣。蔣桂嫚 (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文俊(1995)。工作壓力、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營公車駕駛員為例。私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忍嬌和陳皎眉(1994)。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自我狀態對身心健康之影響。婦女與兩性學刊,5,47-67。
鄭惠文(2000)。失業青年之生活壓力、休閒支持、休閒決心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秀美和周雅容(1995)。台灣地區老年失偶婦女的居處狀況、支持網絡和心理健康。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6(1),37-56。
蔡純姿(1997)。國民小學教師覺知教育改革之工作壓力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師實習輔導通訊,3,16-24。
劉文菁(1993)。台北市民家庭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紀瑄(2002)。國中生休閒覺察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盧慧怡(1990)。女性勞工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一個電子工廠的女作業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炫政(1998)。運動對憂鬱症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威岑(2002)。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做比較。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薛鉻卿(1992)。休閒及休閒活動定義之論釋:非規範及規範性觀點。戶外遊憩研究,5(3/4),71-89。
簡明建(1999)。憂鬱症的診斷及治療。諮商與輔導,165,8-11。韓惠華(1997)。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謝正諭(1990)。休閒運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謝文華(2006年9 月27 日)。89%小學老師︰尊師重道問題最嚴重。自由時報。民92 年9 月27日,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6/9/27/n1467981.htm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蘇瑛敏(1997)。日常休閒活動類型與設施圈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婦女為例。建築學報,20,77-93。嚴祖弘(1996)。青少年體能、休閒問題及其輔導策略。載於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全國青年輔導會議跨世紀的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專輯。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二、英文部分
Aneshensel, C. S. (1992). Social stress: Theory and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8, 15-38.
Antonucci, T. C. (1985).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behavior. In R. H. Binstock & E. Shanas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pp. 94-128).New York: Van Nostrand Rrinhold.
Axelerod, W. L., & Gavin, J. F.(1980). Stress ans strain in Blue-collar and White-collar management staff.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7, 41-49.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3 ). Times Mirror Higher Education Group.
Barr, O.(1994). Job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 nurses working with people with a mental handicap.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6), 1046-1055.
Beatty, C. A.(1996). The stress of managerial and professional women: Is the price too high? Journal of Oranizational Behavior, 17, 233-251.
Bednar, A., Marshall, C. & Bahouth, S.(1995). Ide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and network stress among bank managers. Psychological Report, 77(3), 771-777.
Bhalla, S., Jones, B. & Flynn, D. M.(1991). Pole stress among Canadian white-collar workers. Work & Stress, 5, 289-299.
Bishop, D. W. (1970). Stability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Analysis of Four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 (1), 160-170.
Braaten, S. L.(1990). Role–related stress i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of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52/02 , 355 .
Brent, & Ritchie, J. R. (1975). On the Dev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s-A Pe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7(2), 128-40 .
Caldock,K. & Wenger, G.C.(1993).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health,dependency and disability. Reviews in Clinical Gerontology, 3, 85-96.
Caltabiano, M. L. (1995). Main and stress-moderating health benefits of leisure.Society and leisure, 18(1), 33-52.
Connidis, I. A., & McMullin, J.A.(1994). Social support in older age: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marital and parent status. Canadian Journal on Aging, 13, 510-527.
Costas, R., Garcia-Palmieri, M. R., Nazario, E., & Sorlie, P. D. (1978). Relation of lipids, weight, and physical activity to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Puerto Rico hea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42, 653-658.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Dumazedier, J.(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
Ewert, A. W., McCormick, B. P., & Voight, A. E. (2001). Outdoor experiential therapies:implications for TR practice.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35(2), 107-122.
Godbey, G.(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Cato Avenue, State College, PA.
Godbey, G.(1997). Leisure and leisure serv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Venture Publishing, Inc. State College, PA.
Gould, R.(1975). Adult life stages: Growth toward self-tolerance. Psychology Today, 8(9), 74-78.
Greist, J. H., Klein, M. H., Eischens, R. R., Faris, J., Gurman, A. S., & Morgan, W. P.(1979). Running as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Compr Psychiatry, 20(1), 41-54.
Hales, R. E., & Yudofsky, S. C.(1996). Synopsis of psychiairy .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y Press.
Hall, J. K.(1991). Relationships of work stress measures for employees with the same job. Work & Stress, 5(1), 29-35.
House, J. S., Umberson, D. & Landis, K. R. (1988).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of social suppor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4, 293-318.
Karn, P. A.(1989). Social development of handicapped and nonhandicapped children in anintegrated program.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0, 2562.
Kelly, J. R.(1996). 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 :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Kelly, J. R.(1996). Leisure (3 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Unwin.
Korabik, K. & Kampen, J. V.(1995). Gender,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work stressors among managers.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0(6), 135-148.
Kraus, R. G.(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 (4 th Ed.).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ai, G. (1995). Work and family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 11-37.
Lin, N., & Lai, Gina.(1995). Urban stres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1(8), 1131-1145.
Longino, L. F., & Lipman, A.(1982). The marriedthe formerly married and never married: Support systemof older women in planned retirement comm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15, 285-297.
Neulinger, J.(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2 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Mirowsky, J., & Ross, C. E.(1995). Sex differences in distress: Real or artifa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 449-468.
Montalvo, A., Bair, J. H., & Boor, M.(1995). Teachers' perception of occupational stress factors. Psychological Reports, 76, 846.
Paffengarger, R. S., Jr., Hyde, R. T., & Dow, A. (1991).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Benefits of leisure, (pp. 49-57). Pennsylvania: Venture Publishing.
Pedersen, B. K. (1996). Exercise and immune functions. In M. Schedlowski & U. Tewes, Psychoneuroimmunology, (pp. 341-358).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 Plenum Publisher.
Rollins, J. H.(1996). Women’s Minds, Women’s Bodies: The Psychology Women in a Biosocial Context.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Ross, C. E., & Hayes, D.(1988).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 well- being in the community. Am J Epidemiol, 127(4), 762-771.
Ross, C. E. & Wu, Chia-ling (1995). The links between education and healt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0, 719-745.
Singh, P.(1994). Perception and Reations to inequity as a functional of social comparison referents and hierarchical level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4(6), 557-565.
Singh, N. A., Clements, K. M., & Fiatarone, M. A.(1997). Sleep , sleep deprivation, and daytime activiti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sleep. Sleep,20(2), 95-101.
Smith, J. A.(1981). The idea of health: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3, 43-50.
Tinsley, H. E. A., & Johnson, T. L. (1984). A preliminary taxonamy of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 PP. 234-244.
Turnage, J. J., &Spielberger, C. D.(1991). Job stress in managers, professionals and clerical workers. Work & Stress, 5(3), 165-176.
Ulrich, R. S., Dimberg, U., & Driver, B. L. (1991). Psycho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leisure benefits.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Benefits of leisure, (pp. 74-89). Pennsylvania: Venture Publishing.
Umberson, D., Chen M. D., House, J. S., Hopkins, K., & Slaten, E. (1996). The effec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re men and women really so differ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837-857.
Witt, P. A.(1971). Factor structure of leisure behavior for high school youth in three commun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213-219.
Ware, J. E., Brook, R. H., Davis A. R. & Lohr, K. N. (1981). Choosing measures of health status for individuals in general popul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71(6), 620-62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Physical inactivity a leading cause of disease and disability. http://www.who.int/inf/en/pr-20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