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書目
1.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辭典》,出版社:牛津,台北,1995。
2. 《國語活用辭典》,五南出版社,台北,1993。
3. 《當代高級辭典》,出版社:朗文,台北,2004,P975~976。
4. 《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COLLECTION 1965-2005
CENTRE POMPIDOU》, 出版社: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藝術家,
2006。
5. Barry Smart(史瑪特),李衣雲、林文凱、郭玉群譯,《後現代
性》,出版社:巨流,臺北市,1997。
6. Catherine Grout,姚孟吟譯,《藝術介入空間》,出版社:遠流,台
北,2003。
7. Christopher Horrocks,楊久穎譯,《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出版社:
貓頭鷹,台北,2001。
8. Giulio Carlo Argan and Maurizio Fagiolo,葉劉天增 等譯,《藝術史
學的基礎》,出版社:東大,台北,1992,P29-30。
9. Gregory Battcock編,連德誠 譯,《觀念藝術》,出版社:遠流,台
北,1992。
10. Henri Focillon,吳玉成譯,《造形的生命》,出版社:傑出文化,
高雄,1995。
11. Herschel B.Chipp,于珊珊 譯,《現代藝術理論Ⅱ》,出版社:遠
流,台北,1995。
12. Ione Bell, Karen M. Hess,Jim R. Matison,曾雅雲譯,《藝術鑑
賞入門》,出版社:雄獅,台北,1984。
13. Jacques Marseille,王文融等譯,《世界藝術史》,出版社:聯經,
台北,1998。
14. Jean Baudrillard, 路況譯,《藝術與哲學》出版社:遠流,台北,
1996。
15. Jean Paul Sartre,魏金聲譯,《影像論》,出版社:商鼎,台北
,1992。
16. Jhon Lechte,王志宏、劉亞蘭、郭貞伶譯,《當代五十大師》,出
版社:巨流,台北,2000。
17. John Berger,陳志梧譯,《看的方法ways of seeing繪畫與社會關
係七講》,出版社:明文,台北,1991。
18. John Berger,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出版社:遠流,台北,
1998。
19. John Berger,戴行鉞譯,《藝術觀賞之道》,出版社:臺灣商務,
台北,1993。
20. Leonard Shlain,張文毅、鄭天、王池英譯,《藝術與物理-空間
時間與光之平行觀》,出版社:誠信文化,台北縣,2006,P159。
21. Liz Wells等著,鄭玉菁譯,《攝影學批判導論》,出版社:韋伯文
化國際有限公司,2005。
22. Marc Le Bot,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出版社:遠流,台北,
1996。
23. Margaret Wertheim,薛詢譯,《空間地圖》,出版社:商務,台北,
1999。
24. Martin Damus,吳瑪俐譯,《造型藝術在後資本主義的功能》,出
版社:遠流,台北,1996。
25. Ralph Mayer,貓頭鷹編輯小組 譯,《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出
版社:貓頭鷹,台北,2002。
26. Renato Poggioli,張心龍譯,《前衛藝術的理論》,出版社:遠流,
台北,1992。
27. Richard Appignanesi作,Chris Garratt繪圖,黃訓慶譯,《後現代
主義》,出版社:立緒文化,臺北縣新店市,1996。
28. Robert E. Slavin,張文哲譯,《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出版社:
學富文化,台北,2005。
29. Robert J. Fogelin,劉福增 譯,《維根斯坦》,出版社:國立編譯
館,台北,1994。
30. Rodolf Arnheim,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出版社:
商務,台北,2001。
31.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出
版社:臺灣攝影工作,台北,1997。
32.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
出版社:商鼎文化,台北,1992。
33. Ron Scollon‧Suzie Wong Scollon著,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
言》,出版社:韋伯文化國際有限公司,2005。
34. Ronald G. Carraher (羅那諾‧蓋勒哈)、 Jacqueline B. Thurston (傑
克琳‧查斯頓),蘇茂生譯,《錯視與視覺美術》,出版社:大陸
書店,台北,1982,P11。
35. Sabine Melchior-Bonnet,余淑娟譯,《鏡子》,出版社:藍鯨,台
北,2002。
36. Sister Wendy Beckett,李惠珍、連惠幸 譯,《繪畫的故事》,出版
社:台灣麥克,台北,2004。
37. Susan Sontag,黃翰荻譯,《論攝影》,出版社:唐山,台北,1997。
38. Susanne. K. Langer(蘇珊‧朗格),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
出版社:商鼎,台北,1991。
39. Walter Benjamin,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出版社:
臺灣攝影工作,台北,1999。
40. 今井省吾,沙興亞 譯,《錯視圖形》,出版社:遠流,台北,1991。
41. 王文科、王智弘著,《教育研究法》出版社:五南,台北,2004。
42.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出版社:台北
市立美術館,台北,1991。
43.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出版社:藝術家,台北,2001。
44. 王林,《美術形態學》,出版社:亞太圖書,1993。
45. 王哲雄審訂,《繪畫的故事》,出版社:麥克,台北,1998。
46.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 Lacan》,出版社:生智,台北,1997。
47. 王雅倫,《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1880-2001)》,
出版社:美學書房,台北,2000。
48. 任恢忠,《物質‧意識‧場》,出版社:學林,上海,2003。
49. 何政廣,《亨利摩爾藝術全集》,出版社:藝術家,台北。
50.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出版社:藝術家,台北,1998。
51. 吳鼎武‧瓦歷斯,《「電腦空間與人文」論文集》,出版社:田園
城市文化,台北,1999。
52. 呂清夫,《造形原理》,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1991。
53. 宋稚青、林如豪,《邏輯與科學方法》,出版社:大中華,台北,
1971。
54. 李幼蒸,《哲學符號學:記號的普遍理論》,出版社:唐山,台北,
1997。
55. 李明明,《形象與言語》,出版社:三民,台北,1992。
56.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出版社:雄獅圖書,台北,1980。
57. 李長俊,《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出版社:雄獅,台北,1984。
58. 李既鳴總編,《後現代美學與生活》,出版社:北美館,台北,1996。
59. 李德高,《創造心理學》,出版社:五南,台北,1992。
60.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出版社:淑馨,台北,1996。
61. 杜聲鋒,《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出版社:遠流,台北,1988。
62. 佟景韓、易英,《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美學卷》,出
版社: 洪葉文化,台北,1994。
63. 季桂保,《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出版社:生智,台北,2002。
64.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出版社:
時報文化,台北,1998。
65. 林右正,《空間+影像=意象:林右正空間影像觀念藝術巡迴展作
品集》,出版社:屏縣文化局,屏東市,1998。
66. 林信華,《符號與社會》,出版社:唐山,台北,1999。
67. 林書堯,《視覺藝術》,出版社:維新書局,台北,1984。
68.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出版社:久大文化,台
北,1990 。
69. 姚一葦,《藝術批評》,出版社:三民,台北,1996。
70. 星野克美等,黃恆正譯,《符號社會的消費》,出版社:遠流,台
北,1988。
71. 唐曉蘭,《觀念藝術的淵源與發展》,出版社:遠流,台北,2000。
72. 庫衛瓦斯(David Sanmiguel Cuevas)、滕亞多(Antonio Munoz
Tenllada),王荔譯,《構圖》,出版社:三民,台北, 1997。
73.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出版社:藝風堂,台北,
1987。
74. 高千惠,《百年世界美術圖像》,出版社:藝術家,台北,2000。
75.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出版社:藝術家,台北,1996。
76. 高秀蓮,《影子的雙刃性》出版社:高雄復文,高雄市,2003。
77. 高宣揚,《布爾迪厄= Pierre Bourdieu》,出版社:生智,台北,2002。
78. 高宣揚,《後現代論》,出版社:五南,台北,1999。
79. 張心龍,《閱讀前衛 = Reading avant-garde》出版社:典藏藝術家
庭,台北,2002。
80. 張恬君、王鼎銘、葉立誠、孫春望,《映象藝術》,出版社:空大,
台北縣蘆洲市,1997。
81. 張春興主編,《現代心理學》,出版社:東華,台北,1995。
83. 許綺玲,《糖衣與木乃伊》,出版社:美學書房,台北,2001。
82. 陳俊宏、楊東民,《視覺傳達設計概論=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出版社:全華,台北,1998。
84.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出版社:藝風堂,台北,
1992。
85. 陳景容,《構圖與繪畫分析》,出版社:武陵,台北,1983。
86. 陳學明,《班傑明》,出版社:生智,台北,1998。
87. 章光和,《複製真實:後現代攝影創作構思系統之論述與實踐》,
出版社:田園城市文化,台北,2000。
88. 章光和,《攝影不是藝術》,出版社:田園城市,台北,2005。
89. 游本寬,《美術攝影論思 = Issues of fine art photography》,出版社: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03。
90. 黃鳴奮,《藝術交往論》,出版社:淑馨,台北,1993。
91. 塞莫‧薩基,潘恩典 譯,《腦內藝術館》,出版社:商周,台北,
2001。
93. 楊汝舟,《老子道德經》,出版社:中華民國老莊學會中道雜誌社,
台北。
94. 楊清田,《構成》,出版社:三民,台北,1997。
95. 翟德爾(Herbert Zettl),廖祥雄譯,《映像藝術:電影電視的應用
美學》出版社:志文,台北,1989。
96. 趙惠玲,《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出版社:師大書苑,台北, 2004。
97.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出版社:立緒文化,
臺北縣新店市,2001。
98. 劉永仁,《空間主義大師封答那Lucio Fontana》,出版社:藝術家,
台北,2003。
99.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出版社:雄獅,台北,1991。
100.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出版社:藝術家,台北,
2004。
101. 劉振源,《超現實畫派》,出版社:藝術圖書公司,台北,1998。
102. 潘東坡,《20世紀美術全覽》,出版社:相對論,台北,2002。
103. 蔣勳、黃海雲、倪再沁 編,《東西方藝術欣賞(下冊)》,出版社:
空中大學,台北,1989。
104. 羲千鬱,《繪畫物語:當代畫體另類物象 = Le Corps De La
Peinture》出版社:生智,台北,1997。
105. 謝里法,《藝術的冒險》,出版社:雄獅圖書,台北,1982。
106. 謝棟樑編,《雕塑》,出版社:臺灣省立美術館,台中,1992。
107. 簡正怡編輯,史黛拉‧維茲頓、嚴玲娟、陳靜文、陳盈瑛翻譯,
《光之花園-迪特‧容格全影像展 》,出版社:台北市立美術館,
2005。
108. 薩特(Jean Paul Satre) ,魏金聲譯,《影像論》,出版社:商鼎文化,
台北,1992。
109. 顏忠賢,《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出版社:萬
象圖書,台北,1996。
110. 藝術家雜誌編集,《亨利摩爾藝術全集》,出版社:藝術家,台北,
1989。
111. 蘆原義信,王錦堂譯,《外部空間之構成》,出版社:台龍書店,
1975。
8.2論文
1. 田明璋,《靜態電子影像對攝影本質的影響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
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2. 林曉婷,《艾薛爾創作理念與視覺表現形式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2003。
3. 孫心瑜,《電腦圖像新美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3。4. 蘇麗琴,《非邏輯性具像圖像在西洋繪畫上之視覺創意表現-以具
超現實意象作品為探討》,屏東師範學院,2002。
5. 王瑞裕,《馬格利特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學系,2003。
6. 葉欲君,《三維虛擬設計環境的建構》,元智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1999。
7. 謝國昱,《法蘭克史帖拉藝術風格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學系,2003。
8.3期刊
1. 〈一個好展覽是否應提出新的概念與形式〉,黃海鳴等,典藏金藝
術,142-144期,2004,P102~105。
2. 〈一種場域,多種心情-談博物館空間的教育性〉,李靜芳,教師天
地,124期,2003,P40~51。
3. 〈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林平,博物館季刊,19:1期,
2005,P29-37。
4. 〈傅柯的空間化思維〉,蘇碩斌,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8期,
2000,P155~187。
5. 〈虛擬實境的產業趨勢與技術探討〉,程治、沈立勝,光訊期刊,1998,P17-21。
6. 〈繪畫如何「再現」Goodman藝術符號系統中再現之構成與作用方
式〉,謝佳娟,議藝份子,創刊號。
7. 〈新媒體藝術作品的歷史與博物館面向Historical and Museological
Aspect of New MediaWorks〉,Christine Van Assche,鄭元智譯,現
代美術,125期,2006,P3~19。
8. 〈立體世界的幻覺關於全像藝術〉徐婉禎,藝術家,378期,2006,P236。
9. 〈新人類的誕生和生與死的變貌〉,岡村多佳夫文,魏伶容譯,《藝
術家》,309期,台北,2001,p258。
10.〈第二代的錄影藝術〉,張心龍,雄獅美術,301期,1996,P21。11. 岡村多佳夫文,魏伶容譯,<新人類的誕生和生與死的變貌>,《藝
術家NO.309》,台北,2001,p258。
8.4網路
1. 《HUNG的藝術欣賞》http://my.so-net.net.tw/pitaya/ 2005/04/03
2. 《試談拉康的鏡像階段》 2005/05/12
http://alumni.nctu.edu.tw/~sinner/think/talk/part_1/literae1800.htm。
3. 《虛擬實境技術與應用之文獻回顧》 2005/05/28
http://designer.mech.yzu.edu.tw/article/articles/thesis/ Master _07
YehYuJiun/(2000-7-19)%20%B5%EA%C0%C0%B9%EA%B9%D2%
A7%DE%B3N%BBP%C0%B3%A5%CE%A4%A7%A4%E5%C4m%A6
^%C5U.htm。
4.《Hholocenter-Center For The Holographic Arts》 2006/12/04
http://www.holocenter.org/
6. 謝鴻均,《後現代藝術欣賞之道(三)》 2006/1/9
http://vm.rdb.nthu.edu.tw/mallok/Piece/content.asp?post_serial=592
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06/11/15
http://www.nmns.edu.tw/nmns/04exhibit/ground/reflecting- scope.
htm
8.《影像艺术先驱白南准逝世》 2006/10/28
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59
9.《光電科技與干涉-全像片》 2006/12/07
http://cslin.auto.fcu.edu.tw/eduteach/op2/op2-8/op2-8.htm
10.《破坏、实验、创造——纪念VIDEO艺术之父白南准》
http://blog.sina.com.cn/u/4abb12f30100057k 2006/10/28
11.《不可能存在的存在,版畫大師艾雪》 2006/11/05
http://www.ylib.com/art/artist/10/artist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