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2: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軒孟
研究生(外文):CHEN CHUAN MENG
論文名稱:創造性問題解決與多元智慧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童創造力之影響-以兒童詩教學為例
指導教授:洪文東洪文東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科技研究所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創造思考多元智慧創造性問題解決兒童詩教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7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簡稱CPS)與「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 簡稱MI)兩種教學模式應用於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
本研究採不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樣本為屏東縣某國小四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共37人,實驗研究之評測工具為Williams的創造性思考活動與創造性傾向量表,主要研究發現為:
一、國小學童接受CPS兒童詩教學後,在流暢力、開放性、精密性上的得分有顯著進步。
二、國小學童接受CPS兒童詩教學後,在好奇性、想像力、挑戰性、總分上的得分有顯著進步。
三、國小學童接受MI兒童詩教學後,在流暢力、開放性、變通力、獨創力上的得分有顯著進步。
四、國小學童接受CPS兒童詩教學後,在冒險性上的得分有顯著進步。
五、國小學童分別接受CPS與MI兒童詩教學後,CPS兒童詩教學組在精密性的表現顯著優於MI兒童詩教學組。
六、國小學童分別接受CPS與MI兒童詩教學後,MI兒童詩教學組在獨創力的表現顯著優於CPS兒童詩教學組。
七、國小兩班學童分別接受CPS與MI兒童詩教學後,MI兒童詩教學組在冒險性的表現顯著優於CPS童詩教學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一、 創造力 6
二、 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教學設計 7
三、 多元智慧模式教學設計 8
四、 創造思考兒童詩教學 8
五、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9
六、 國小學童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一、 研究範圍 10
二、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創造力的相關研究 12
一、 創造力的重要性 12
二、 創造力的內涵 14
三、 創造力的發展方法 21
四、 創造力的評量 27
第二節 創造思考教學 29
一、 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探討 30
二、 多元智慧理論探討 38
三、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51
第三節 兒童詩理論探索 55
一、 兒童詩的內涵 55
二、 兒童詩的教學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9
一、 準備階段 71
二、 教學階段 71
三、 成果階段 71
第三節 研究設計 72
一、 研究對象 72
二、 實驗設計 73
三、 研究假設 74
第四節 課程規劃與教學設計 75
一、 課程規劃 75
二、 教學設計 8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87
一、 Williams創造性思考活動 88
二、 Williams創造性傾向量表 9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92
第七節 預期貢獻 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第一節 CPS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93
一、 CPS兒童詩教學組在創造性思考活動的表現 93
二、 CPS兒童詩教學組在創造性傾向量表的表現 94
第二節 MI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95
一、 MI兒童詩教學組在創造性思考活動的表現 96
二、 MI兒童詩教學組在創造性傾向量表的表現 97
第三節 CPS兒童詩教學與MI兒童詩教學對學童創造力表現上的差異 98
一、 CPS兒童詩教學組與MI兒童詩教學組前後測差異分數 98
二、 CPS兒童詩教學組與MI兒童詩教學組在創造性思考活動的差異分數比較 100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01
一、 CPS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101
二、 MI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104
三、 CPS兒童詩教學與MI兒童詩教學對學童創造力表現上的差異 107
四、 教學省思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3
一、 CPS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113
二、 MI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114
三、 CPS兒童詩教學與MI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的影響 11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15
一、 教學過程之相關建議 116
二、 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117
參考書目 119
中文部分 119
英文部分 124
附錄 128
附錄一:CPS兒童詩教學簡案 128
附錄二:MI兒童詩教學簡案 144
附錄三:教學範詩 162
附錄四:CPS兒童詩教學佳作擷選 165
附錄五:MI兒童詩教學佳作擷選 167
毛連塭(1984)。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創造性體育課程實驗報告。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頁1-12。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創刋號,2-9。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全世(2000a)。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雙月刋,80,23-31。
王全世(2000b)。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7,36-47。
方崇雄(1995)。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育問題解決模式課程設計與實驗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工藝教育協會。
古益靈編譯(Andy Lock著)(2004)。絕對創造力。台北:海洋文化
田耐青譯(H. F. Silver, M. J. Perini & R. W. Strong 著)(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台北:遠流。
向明(1997)。新詩50問。台北:爾雅。
朱瑛、蔡其蓁譯(2005)。(P.G. Ramsey/著)多元世界的教與學-兒童的多元文化教育。
江之中(2003)。創造性兒童詩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創造力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杜榮琛(1993)。兒童詩寫作與指導。臺灣省教育廳。
杜榮珠、王美智(1994)。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美國中小學電腦教學最新概況。資訊與教育,44,37-41。
吳幸宜譯(M.E.Gredler著)(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培安(1995)。「問題解決」式的科技教育教學模式。教學之友,36(2),12-19。
吳靜吉(1989)。適當的創造動機。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13-14。
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陳秋秀、曾敬梅、王涵儀、徐悅淇(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2(1),1-26。
吳武典(1997):Gardner與Sternberg的智能建構模式的整合及人事智能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65,1-7。
呂建逸(2003)。知識嵌入式探究能力與創造力的關聯性。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幸紋譯(Roger von Oech著)(1992)。激發創意:給頭腦致命的一擊。台北:韜略。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平譯(T. Armstrong 著)(2000)。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遠流。
李心瑩譯(Howard Gardner著)(2000)。再建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宋筱惠(1994)。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
林奕宏(2000)。「多元智能與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現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加春(1991)。玩出樂趣來-我的兒童詩教學。東師語文期刋,4,314-336。
林良(2000)。淺語的藝術。台北:國語日報社。
林文寶(1995)。兒童詩歌論集。台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文寶、許守濤、陳正治、蔡尚志(1997)。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進材(1999)。多元智慧的課程與教學設計。師友,388,22-25。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林鍾隆(1997)。兒童詩研究。台北:益智
林寶山(1996)。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周 何(1987)。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
洪文東(1999)。科學的創造發明與發現。台北:台灣書店。
南方朔(2001)。給自己一首詩。台北:大田。
徐守濤(1979)。兒童詩論。屏東:東益出版社。
徐敏雄(2000)。問題解決取向的學習理論-Schutz現象社會學的觀點。社會教育學刊,29,93-121。
徐錦成(2003)。台灣兒童詩理論批評史。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楊幼蘭譯(高健著)(1998)。即興創意。台北:時報文化。
教育部(2001)。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俐妤(2002)。性別、多元智能融入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應用多元智能於自然科學習及其科技創造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治(2002)。兒童詩寫作研究。台北:五南
陳璐茜(2005)。想像力開發創意教室。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佩宜(2004)。原住民數位學習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陳瓊森譯(Howard Gardner著)(1997)。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陳瓊森、汪益譯(Howard Gardner著)(1995)。超越教化的心靈。台北:遠流。
陳靜嫺(2004)。多元智慧童詩教學及寫作歷程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玉成(1988)。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台北:心理。
張玉成(1995)。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張春榮(2003)。創思教學與童詩。板橋:螢火蟲。
張國恩 (2002) 。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郭有遹(1999)。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法。台北:心理
郭俊賢、陳淑惠譯(Robert J. Sternberg & Wendy M. Williams著 )(2003)。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台北:心理。
郭成義(1995)。兒童詩的創作與教學。台北:金文。
許素甘(2005)。展出你的創意,台北:心理。
陸師成(1968)。辭彙。台北:文化。
黃基博(1995)。含苞的詩蕾。台北:國語日報。
黃孟元、黃嘉勝(1999)。遠距教育的定義、演進及其理論基礎的分析。視聽教育,40,8-18。
黃玉華譯(Sally Rasberry & Padi Selwyn著)(1998)。創意生活之道。台北:雅音。
黃靜萩(2001)。童心話童年—國小低年級兒童詩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震球(1991)。創造性教學之實踐。台北:五南。
溫嘉榮、吳日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溫明正(2000)。E世代資訊變革對校園生態的影響。資訊與教育,79,20-30。
傅林統(1998)。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文化。
湯偉君、邱美虹(1999)。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模式的沿革與應用。科學教育學刊,223,2-20。
曾繁鈞(2001)。社會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及社會科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局。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楊榮祥(1994):由國際數理教育評鑑談我國科學教育。科學月刊,25(6),410-425。
趙天儀(1992)。兒童詩初探。台北:富春文化。
劉大和(2005)。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台北:魔豆創意有限公司。
劉佩雲、簡馨瑩譯(Jones, B. F., Rasmussen, C. M., & Moffitt, M. C.著)(2003)。問題解決的教與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60-67。
鄭蕤(1991)。談兒童詩。台中師院報,5,1-34。
簡真真、吳鐵雄、陳英豪(1987)。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復文。

魏美惠(1994)。創造力的認識與培養。幼兒教育年刊,7,117-129。
羅吉台、席行蕙譯(Thomas Armstrong著)(2003)。多元智慧豐富人生。台北:遠流。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創思的心理策略與技巧。五南。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唐國盛(1988),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釋論,勞工研究季刊,第91期,116-128。
2. 葉俊榮(1981),勞工職業災害賠(補)償制度的檢討與改進-行政管制與損害賠償的聯結,社會科學論叢,第39期,72-82。
3. 陳建文(2002),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第十八條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第10期,95-96。
4. 陳金泉(2003),職業災害補償實務爭議案例解析,政大勞動學報,第12期,425-455。
5. 王全世(2000a)。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雙月刋,80,23-31。
6.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創刋號,2-9。
7. 謝啟瑞(1995),經驗費率的理論與應用:以職業災害保險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15期,327-366。
8. 邱駿彥(1998),我國職業災害補償制度,輔仁法學,第17期,205-220。
9. 李政儒(1994),台灣地區漁船作業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10. 王全世(2000b)。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7,36-47。
11. 杜榮珠、王美智(1994)。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美國中小學電腦教學最新概況。資訊與教育,44,37-41。
12. 吳靜吉(1989)。適當的創造動機。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13-14。
13. 吳靜吉、林偉文、林士郁、陳秋秀、曾敬梅、王涵儀、徐悅淇(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的趨勢。資優教育研究,2(1),1-26。
14. 吳武典(1997):Gardner與Sternberg的智能建構模式的整合及人事智能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65,1-7。
15. 徐敏雄(2000)。問題解決取向的學習理論-Schutz現象社會學的觀點。社會教育學刊,29,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