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方德隆(2001)。中小學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向:課程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方德隆(2002)。幼兒性別教育課程與教材發展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017-009)。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
毛萬儀(1991)。幼兒性好奇、性興趣及家長教保人員對幼兒性教育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文科(198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3)。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文玲(2006)。利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敏如(2003)。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生性別知識和性別角色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KNU0332008。王慧鈴(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HCT1611002。任秀媚(2005)。幼兒性別平等教育-教師角色。載於台南大學舉辦之「幼稚園性別平等知能」研習會論文集,71-74,台南市。
成虹飛(2000)。行動研究的書寫與閱讀---困境與可能性(阿美與阿花的對話錄)。教師天地,105,40-47。朱敬先(1992)。幼兒教育。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文建會兒童文化館(2006)。一本繪本的誕生。2006年9月26日,取自http://children.cca.gov.tw/topic/detail.php?id=200603B01
吳雪如(2002)。兩性平等教育融入正式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HCTC576009。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Patton原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桂冠。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4)。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嘉義:濤石。
李欣蓉(譯)(2005)。Karen Bromley, Linda Irwin-De Vitis & Marcia Modlo著。圖象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象化組織(Graphic Organizers)。臺北:遠流。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8NCKU0331005。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姵樺(2004)。幼稚園兒童在學習區與遊戲中的性別差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珮琪(2004)。幼稚園親子共讀圖畫書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TTTC638086。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李然堯(1983)。中國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靜琪(2006)。發展幼稚園性別平等課程方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8NTCTC576024。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輯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99-221。高雄:麗文。
林真美等著(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臺北:遠流。
林詩靈(1999)。我是自己最好的主人-身體自主權與身體界線。輯於黃囇莉(主編),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85-96。臺北:女書文化。
林敏宜(1993)。幼兒性別恆常概念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
林惠雅(1993)。兒童性別角色與父母教養態度之調查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幼教系幼兒教育學報,2,77-98。林碧雲(2001)。轉化課程的試煉-兩性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松居直(1996)。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愛的語言。學前教育,19(4),18-19。邱世伶(2004)。幼兒性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TNT1096003。侯天麗(2003)。幼兒對文化知識的覺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1NSYS5331002。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范敏慧(2002)。讀書治療對國小學童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TPTC328004。高志芳(2003)。解構性別迷思-國小性別平等課程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TPTC611004。夏林清(譯)(1997)。Altrichter,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Teachers Investigate Their Work)。臺北:遠流。
殷童娟(2000)。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有效性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國中家政課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8NTNU0261010。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心理。
晏涵文(1995)。做個剛柔並濟的人。台北:張老師。
郝廣才(2006)。好繪本 如何好。臺北:格林文化。
張 玨(2000)。兩性平等教育。輯於教育部(編),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教材,1-30。臺北市:教育部。
張玨、王舒芸(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思。婦女與兩性通訊,43,1-3。
張芝綺(2003)。兩性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研究—以卡通做為改變性別刻板印象教材。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TPTC204003。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9)。人的教育—教改忽略的主題。師大校刊,312,32-34。
張湘君(1995)。童書需要女性革命-女性角色現代化應從童書開始。國教新知,45(3,4),38-42。
張湘君(1998)。童書的女性角色需要現代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119-122。
張鈺珮(1997)。國中教師對兩性皮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鈺珮(2006)。「幼兒性別教育」師資培育課程時間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教育部(1997)。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參考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兩性教育核心概念與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莊明貞(1999)。「兩性教育」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劃,教育研究資訊,7(4),28-47。莊明貞(1999a)。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莊明貞(2005)。重大議題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教學示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國立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AER-93-06A-1-06-02-02-34)。臺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維哲(2002)。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P. R.Newman & B. M. Newman著。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Develop,ent through life : A psychosocial approach)。臺北:揚智文化。
郭麗玲(1991)。在畫書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陳秀珠(2002)。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以「兩性平權」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1NTTTC638053。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臺北市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怡如(2003)。性別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研究-以性別角色概念融入低年級課程為例。國立高雄師院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怡如(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8NDHU0331004。陳珮琦(2000)。1989-1999年臺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瑩娟(2004)。學齡前兒童性別認知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NKNU0739014。陳瑩珠(2004)。幼教師對幼兒性探索及參與幼兒性教育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以高雄市私立幼稚園為例。私立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2STU00734009。曾文鑑(2001)。國小學生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其性別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教師增能與性別教育的推展。中等教育,5(3),42-57。
黃文三(1998)。近三十年來我國少年性別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4,231-274。黃玉純(2004)。以圖畫書為本進行幼兒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黃玉梅(1989)。兒童讀物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之影響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光雄(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臺北:濤石。
黃怡瑾(2001)。兩性平等教育與九年一貫改革: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臺南:翰林。
黃政傑(1995)。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輯於黃政傑著,多元社會課程取向,81-96。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輯於黃政傑(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1-46。臺北:漢文書局。
黃郇瑛(2002)。幼兒文學概論。臺北:光佑。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臺北:五南。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囇莉(1999a)。機器人vs.芭比娃娃-性別刻板印象。輯於黃囇莉(主編),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27-57。臺北:女書文化。
黃囇莉(1999b)。差異與平等的辨證-兩性平等教育基本概念之釐清。輯於黃囇莉(主編),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9-25。臺北:女書文化。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3NHLT1203003。楊美雪(2000)。繪本童書的女性角色訊息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51,30-36。詹正信(2000)。閱讀,從小做起!學校推廣「兒童閱讀運動」作法探討。師說,146,26-28。甄曉蘭(2000)。教師與教學研究,輯於洪志成(主編),教學原理。高雄:麗文。
甄曉蘭(2001)。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臺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Susan A.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臺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臺北:揚智文化。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TMTC0231025。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臺北市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淑雯(1999)。從童書中取材進行兩性教學實務。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71-77。
歐用生(1992)。質的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臺北:心理。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輯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主編),質的研究方法,53-76。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蔡清田(2002)。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淑玲(2002)。國小實施兩性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三年級為對象。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鄭淑蓮(2005)。說一個家的故事~透過幼兒自製繪本敘說家的故事。國立高雄師院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盧美貴(1991)。開放式幼兒活動設計:夏山學校對我國幼教的啟示。臺北:心理。
蕭蕙心(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對圖畫故事書中性別角色的解讀。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90NTTTC638010。賴美秀(1993)。父母親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謝小芩、王秀雲(199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兩性平等與教科書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謝小芩(1997)。性別與科學教育。載於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之兩性教育與教科書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台灣大學。
謝小芩(1998)。性別與教育期望。婦女與兩性學刊,9,205-231。謝臥龍(主編)(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臺北:心理。
謝臥龍、駱慧文、莊勝發(1996)。從課堂師生互動關係分析的觀點探討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413-H037-005)。
謝臥龍(1997)。從兩性平等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謝臥龍(1997)。促進兩性平等,教育應扮演的角色。學生輔導雙月刊,48,50-57。謝臥龍(2000)。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輯於教育部(編), 八十八學年度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19-30。臺北市,教育部。
謝臥龍(2002)。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輯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臺北:五南。
羅瑞玉(2000)。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編製與常模建立之研究。教育部1999年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蘇千惠(2006)。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蘇芊玲(1998)。宣導、社會及親職教育小組-家庭與社會也需要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6-39。
蘇楓琪(1996)。幼教教師在幼稚園實施性教育之研究--以臺北市市立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大班教師為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龔芳慧(2002)。以兩性平等觀探討圖畫書中性別角色之呈現。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英文部份
Banks, J. A. (1993). Integrating the curriculum with ethnic content: Approaches and guidelines. In J. A.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 Boston: Allen and Baoon.
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hick, K. A., Heilman-Houser, R. A., & Hunter, M. W. (2002). The Impact of Child Care on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and Gender Stereotype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9 (3), 149-154.
Fagot, B. I. (1984). Male and female teachers: Do they treat boys and girls differently? Sex Roles, 7, 263-271.
Greenberg, S. (1985). Educational equity in early education environments. In S. S. Klein (Ed.),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pp.457-469).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uck, C. S. (1976).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Kiefer, B. Z. ( 1982). 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Kiefer, B. Z. (1995). The potential of picture books.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Inc.
Klein, S. S., Russo, L. N., Campbell, P. B., & Harvey, G.( 1985). Examining the achievement of sex equity in and through education, In S. S. Klein (Ed.),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ohlberg, L. (196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role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 E. Maccoby (Ed),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Korgh, S. L., & Lamme, L. L. (1983). Learning to share: How literature can help. Children Education, 1(2), 188-192.
Martain, C. L., & Little, J. K. (1990). The relation of gender understanding to children’s sex-typed preference and gender stereotypes. Child Development, 61, 1427-1439.
Shaffer, D. R. (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5th ed). CA: Brooks/Cole, and ITP.
Tozzo, S. G., & Golub, S. (1990). Playing nurse and playing cop: Do they change children perception of sex-role stereotyp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4(2), 123-129.
Trepanier-Street, M. L., & Romatowski, J. A. (1999).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on gender role perceptions: A reexamin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6(3), 15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