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專業協會(2002).台閩地區長期照護資源名冊(pp.4-5).台北:作者。
內政部社會司,hppt://www.moi.gov.tw/dsa/。
內政部統計處 (2005),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hppt://www.moi.gov.tw/stst/。
王 蘭 (1999),醫院員工領導型態、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及離職傾向之研究,高雄:高雄醫學大學碩士論文。
江孟冠 (2002),長期照護管理者人力資源管理措施照顧服務員留任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衛生署 (1998).病患服務員訓練教材(pp.2-12).台北:作者。
何金銘 (2006),統計分析方法,台南,復文。
吳明隆 (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域。
吳秉恩 (1984),管理才能發展方案實施與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吳祉龍 (2001),企業營業人員訓練活動之規劃及其成效評估-以×公司為例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啟瑜 (2002),員工教育訓練時數與其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某半導體封裝測試公司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淑瓊 (1999) ,台灣建構社區是長期照護體系的問題與對策,中華民國長期照護協會。
吳秉秀 (1983),現代人事管理,漢城:博英社,P81。
宋惠娟、張淑敏 (2000).東部某護理之家在職護佐留任因素之探討,長期照護雜誌,4(2),42-55。宋蕙安 (1997),老人長期照護社區化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兆香 (2002),醫院組織文化、領導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安民 (2002),組織政治知覺對員工工作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素貞、郭憲文、戴玉慈 (1997).中部三縣市長期照護機構與照護人力特性之調查.公共衛生,24(3),179-189。李淑貞 (2000),我國國稅稽徵人員工作滿足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李淑霞、吳淑瓊 (1998).家庭照護者負荷與憂鬱之影響因素.護理研究,6(1),57-68。李耀宗(2001),教育訓練與業務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宜蘭地區壽險業從業人員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阮玉梅、陳心耕、陳惠姿、林麗嬋、田玫、徐亞瑛、王祖琪(1999)編著,長期照護的沿革;長期照護服務模式,長期照護,( pp.17-41;pp.140-142).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阮玉梅等合著 (1999),長期照護概論,台北,華杏。
周玲玲(1999).社會變遷下長期照護系統之遞變及其運作,蕭淑貞、李世代總校閱,長期照護(pp.19-25).台北:藝軒。
房美玉 (2000),半導體產業人力資源管理與組嬂競爭力研究:由人力資源管理與薪酬制度對工作動機及工作表現的角度來探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房美玉 (2002),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組織文化內外工作動機與工作績效及工作滿意度間關聯性的影響,管理評論,21(3),p69~96。林叔蔓 (2000),安養護機構看護工之工作壓力源及工作滿足感之相關性探討-以士林、北投地區為例.台北:國立陽明大學。林建煌編譯 (1999).激勵與獎籌員工,現代管理學(pp328-346).台北:華泰。
林萬億、陳毓文、秦文力(1997)社會福利公設民營模式與法制之研究,內政部委託報告。
林鎂茹(1999),台灣企業主管領導行為評量之研究,私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娟 (2006),健保局員工工作壓力、領導型態、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沛霖 (1989),我國國營事業機構訓練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 (200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邱皓政 (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施妤璇 (2006),轉換型領導、交易型領導對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項,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施教裕(1997)民間福利機構團體因應民營化之現況、問題及策略,社區發展季刊,80期。洪榮昭 (1996),「技術教育訓練的需求分析方法」,職業訓練,9 月,p40-45。
洪榮昭 (1996),「教育訓練單位的自我評估」,就業與訓練,5 月,p11-13。胡雯雯 (2002),臺、日、英、德企業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倪麗芬 (1999).長期照護工作人員留任意願相關因素之探討.台北醫療區域網長期照護組八十八年度成果報告。
袁芳煌(2002), 工作評估、績效管理與薪資管理之關係應用於實務之研究-以國內製造業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亞英、張媚、楊玉玟、黃久美(1992).都市型及鄉村型社區中居家殘病老人照顧者之負荷及相關影響因素.護理雜誌,39 (3),99-106。
徐珊 (2002),長期照護機構特質與照護人力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馬龍驊(1998),訓練方式對員工績效能力的影響-以某壽險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火燦、徐克成(民82) 績效評估與其他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結合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3,P.95 – 113。張玉山(1992),「訓練需求的分析與編排」,就業與訓練,5 月,p47。
張波鋒(1988),職業訓練,臺北:黎明文化。
張添洲,1999,「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發展」,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漢昌 (1994),個人因素、組織因素與訓練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中國生產力中心所辦之流通業管理師班、流通業顧問師班受訓學員為對象,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緯良(1996).引導與訓練,人力資源管理(pp.243-268).台北:華泰。
張艷玲(1995),壽險業務人員教育訓練及其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保研所碩士論文。張紹勳 (2000),SPSS For Windows 多變量統計分析,台北,松崗。
許士軍(1993),管理學(第十版),台北:東華。
許宏明(1995),高科技產業的教育訓練制度與組織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駿煒(2000),高科技產業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昌隆 (2004),組織精簡知覺對員工工作投入與工作滿足之影響-以訓練移轉成效為干擾變項,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郭芳煜 (1989),『怎麼做好員工訓練』台北:管拓文化事業。
陳秀卿等編著 (1999),長期照護,蕭淑貞、李世代總校閱,台北,藝軒。
陳姿伃 (1996),員工教育訓練成效評估方案,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趼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光 (2000),企業教育訓練與員工生涯發展之關係研究∼以IC產業為例x,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曼華 (2003),照顧服務員留任因素之探討以台北縣市長期照護之機構為對象,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樹 (1997),領導風格與組織文化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靜怡譯(2003),組織行為學(第八版),台北:西書(原著:Schermerhorn, John K.; Hunt, James G. & Osborn, Richard N.)。
陳武雄(1997)我國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的具體作法與政策發展,社區發展季刊,80,4-9。陸康瑾(2000),台灣壽險業外勤教育訓練對業務人員學習型態與自評成效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瑞瑾(2000),台灣壽險業外勤教育訓練對業務人員學習型態與自評成效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英忠(1994),產業訓練論(第三版),台北:三民。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
黃英忠(2001),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三民。
黃英忠(2001),現代管理學,台北:三民。
黃英忠、溫金豐 (1996),「外在經營環境與企業教育訓練實施及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第五期,p. 41-60。黃彩霖 (2002),醫院行政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源協(2003)老人福利機構公設民營可行性評估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
鄭志凱(2002),人壽保險業業務員績效與教育訓練成效之相關性研究-以某壽險公司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碩士論文。蕭丞顯 (2001),不同策略群組下教育訓練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安田(1982),企業管理,台北:五南。
蘇淑貞(2001).台灣地區護理之家服務現況之探討.台北:台北醫學大學。
英文文獻: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 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each, D. S. (1980). Personnel: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t Work, The
Macmillar Publishing.
Blake, R. R., & Mouton, J. S. (1964). The managerial Grid. Houston:Gulf.
Boman, W. C. & Motowidlo, S. J.(1993), Task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d : The meaning for personnel selection research, Humsn Performance, 10(2), pp.99-109
Edwards, N. T. (1983)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 a review. J. Environ. Qual. 12, 427-441.
Fiedler, F. E. (1969).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Halpin.
Gomez-Mejia, Luis R., Balkin, David B. & Cardy, Robert.,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Prentice-Hall Inc., 1995.
Kane, R. A., & Kane, R. L.(1987) Long-Term Care: Principles, Programs, and Policies. New York: Springer.
Kelly, Gerald(1958):Medical-Moral Problems. St. Louis:The Catholic Hospital Association.
King, Albert S., “Self-assessment of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Facilitating career planning and Diversity Trai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eer Management, Vol.6, Iss.5(1964), .18-29
Lawler III, E.E. & Hall, D.T. (1970), Relationship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involvement, satisfac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4(4), 305-312.
Loan L.Vo(199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and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 employee performance and employee attrition.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Miami. U.S.A.
Mitchell, D. E., & Tucker,S.(1992).Leadership as a way of thinking. EducationalLeadership,49(5),30-35.
Mondy, R.W.& Noe, R.,1990,Human Resourse Management, 4th Edition. , N.Y.:Allyn and Bacon.
Nadler, L. (1979).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Houston, TX: Gulff Publishing Co.
Rauch & Behling (1984), “Functionalism: basis for an alternat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eadership.” In J. G. Hunt, D. M. Hosking, C. A. Schriesheim, & R.Stewart(Eds.), Leaders and manager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leadership. Elmsford, NY: Pergamon Press, pp. 45-62.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Prentice Hall Inc.
Watson, C. E. (1979).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Schuler, R.S. & V.L.Huber,(1990)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t. Paul, MN: West Pub.
Schermerhorn, J. R.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99
Schuler R.S., 1987. Personnel / Human Resoure Management 3rd.ed.,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
Swanson, R. A. (1987)Training Technology System:Amethod for Identifying and Solving Training Problems in Industry and Busines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