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專書
丁志剛,全球化對我國政治價值的挑戰與對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大紀元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第十一次印刷(台北:聯鳴文化,200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三次印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一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編,《反分裂國家法》及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國改革開放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奇,二戰後中蘇關係的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敏彥、李學昌、齊衛平主編,中國共產黨80年事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沁、王家勛、陳明顯編,中國共產黨史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吳安家,中共意識型態的變遷與持續(台北:國史館,2004年)。
李英明,中國研究:理論與實際(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李英明,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臺北:生智文化事業,2006年)。
李英明,論馬克斯、恩格斯的科學觀與辯證法,再版(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2年)。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型態的辯證(臺北:生智文化事業,2003年)。
李學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阮銘編著,透視總書記-—江澤民文選導讀(台北:財訊,1998年)。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圖書,2000年)。
周世雄主編,兩岸政治外交總體檢(台北:河洛圖書,1998年)。
周世雄主編,兩岸經貿社會總體檢(台北:河洛圖書,1998年)。
周世雄主編,當前國際情勢與兩岸關係論文專輯(高雄:高雄市國際事務學社,2005年)。
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型態研究,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2000年)。
金觀濤、劉青峰,毛澤東思想和儒學(台北:風雲時代,2006年)。
俞可平,增量民主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姜新立,大轉變:後共產主義與後社會主義研究(臺北:唐山,2004年)。
徐海波,中國社會轉型與意識型態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馬玲、李銘,胡錦濤新傳(台北:泰電電業,2006年)。
張文儒,毛澤東的辯證法與中國社會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曹榮湘,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當代全球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
郭瑞華編著,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修訂二版(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4年)。
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台北:大地,2005年)。
陳啟懋編著,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2000年)。
黃宗良、孔寒冰主編,世界社會主義史論,第一版第二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達強、孫國華主編,社會主義民主:跨世紀的沈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楊中美,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初版三刷(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葉啟政,社會學和本土化(台北:巨流圖書,2001年)。
靳輝明主編,社會主義歷史、理論與現實,第二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鄧學良,兩岸行政法(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國際勞資政策研究中心,2004年)。
薛君度、陸南泉主編,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鍾之成,江澤民出訪紀實(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顏國秉,中共憲法發展與演變(台北:博知文化事業,2001年)。
羅榮渠編,各國現代化比較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關海庭,中俄體制轉型模式的比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顧長永總策劃,台灣的發展:全球化、區域化與法治化(台北:巨流圖書,2006年)。
2.譯著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三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化研究中心編譯,全球化:時代的標識(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王列、楊雪冬編譯,全球化與世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貝克(Ulrich Beck)等著,王學東等譯,全球化與政治(Politik der Globalisierung)(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貝克(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ierung?)(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阿達(Jacques Adda)著,何竟、周曉幸譯,經濟全球化(La mondialisation de l''économie)(台北:米娜貝爾,2000年)。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著,杜章智譯,列寧與哲學(Lenin and Philosophy)(台北:遠流,1990年)。
俞可平、黃衛平主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科沃德科(Grzegorz W. Kolodko)著,郭增麟譯,全球化與後社會主義國家大預測(Globalizacja a perspektywy rozwoju krajów posocjalistycznych)(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張世鵬、殷敘彝編譯,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黑格爾(G. W. F. Hegel)著,賀麟譯,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葛蘭西(Antonio Gramsci)著,徐崇溫譯,實踐哲學:葛蘭西獄中札記選集(The Philosophy of Praxis: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
詹姆斯(Harold James)著,朱章才譯,經濟全球化:1975年11月15日,朗布伊耶(Die Globalisierung der Wirtschaft: Rambouillet, 15. November 1975)(台北:麥田,2000年)。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L''Archéologie du Savoir),第二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德里克(Arif Dirlik)著,王寧等譯,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3.專書論文
于南,“毛澤東1971年南巡考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361-36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1994-20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271-29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關於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413-42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三次印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45-47。
文嚴,“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486-495。
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602-614。
毛澤東,“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頁456-465。
毛澤東,“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344-364。
毛澤東,“不要四面出擊,”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73-76。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頁3-7。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519-536。
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14-130。
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47-56。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3-11。
毛澤東,“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360-1362。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頁621-656。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70-244。
毛澤東,“井岡山的鬥爭,”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57-84。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830-846。
毛澤東,“矛盾論,”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99-340。
毛澤東,“共產黨人對錯誤必須採取分析的態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9-22。
毛澤東,“同文藝界代表的談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49-259。
毛澤東,“同綏遠負責人的談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9-16。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67-283。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424-1439。
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89-314。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795-803。
毛澤東,“事件正在起變化,”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頁423-429。
毛澤東,“迎接中國革命新高潮,”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211-1218。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97-108。
毛澤東,“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67-72。
毛澤東,“革命的轉變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315-317。
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509-1517。
毛澤東,“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537-540。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2-44。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662-711。
毛澤東,“實踐論,”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82-298。
毛澤東,“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幾個政策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49-51。
毛澤東,“對劉少奇、楊尚昆破壞紀律擅自以中央名義發出文件的批評,”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頁80。
毛澤東,“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86-99。
毛澤東,“徵詢對待富農策略問題的意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47-48。
毛澤東,“徵詢對農業十七條的意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507-510。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468-1482。
毛澤東,“論十大關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3-49。
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42-169。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029-1100。
毛澤東,“戰爭與戰略問題,”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541-557。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811-829。
毛澤東,“總結經驗,教育幹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73-279。
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441-442。
毛澤東,“關於中共中央設副主席和總書記的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10-113。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04-244。
毛澤東,“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85-96。
毛澤東,“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952-1003。
毛澤東,“關於農業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六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98-307。
毛澤東,“關於整風和幹部參加勞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294-295。
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103-148。
史唯,“冒進、反冒進、反反冒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161-167。
史略、許卿卿,“毛澤東與1957年整風反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138-150。
江澤民,“「三講」教育是加強黨的建設的新探索,”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58-370。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10-254。
江澤民,“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460-475。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三次印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1-44。
江澤民,“在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40-361。
江澤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做到「三個代表」,”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5。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64-299。
江澤民,“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57-63。
江澤民,“我的心永遠同人民軍隊在一起,”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602-608。
江澤民,“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6-33。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49。
江澤民,“設置經濟特區,加快經濟發展,”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4。
江澤民,“通報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講」情況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519-586。
江澤民,“新中國四十週歷史的基本結論,”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67-69。
江澤民,“領導幹部一定要講政治,”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455-459。
江澤民,“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483-486。
江澤民,“關於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98-205。
宋鎮照,“從大陸社會變遷看跨世紀兩岸關係發展,”周世雄主編,兩岸經貿社會總體檢(台北:河洛圖書,1998年),頁199-234。
李灝,“1992年陪同鄧小平視察深圳追憶,”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554-563。
周世雄,“九○年代台海兩岸在歐洲的外交對抗,”周世雄主編,兩岸政治外交總體檢(台北:河洛圖書,1998年),頁231-253。
俞可平,“全球化的二律背反,”俞可平、黃衛平主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頁20-24。
胡福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寫作與修改過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475-485。
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三次印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359-378。
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大四中全會上的工作報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三次印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233-254。
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上的工作報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1024-1043。
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695-719。
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一十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三次印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639-655。
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993-998。
胡錦濤,“努力實現「十一五」時期發展目標,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1086-1106。
胡錦濤,“做好當前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三次印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301-323。
胡錦濤,“堅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三次印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76-86。
胡錦濤,“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四點意見,”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編,《反分裂國家法》及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胡錦濤,“與時俱進、繼往開來,構築亞非新行戰略伙伴關係,”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848-852。
胡錦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三次印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483-484。
孫剛、孫東升,“「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提出和貫徹,”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207-225。
孫剛、孫東升,“對中共八大的歷史考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112-124。
師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始末,”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38-49。
郭特文,“舉辦經濟特區思想的提出與實踐,”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512-521。
陳輝,“西伯利亞與遠東在中俄關係中的重要性,”薛君度、陸南泉主編,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國際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頁217-231。
黃清賢,“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之探討,”周世雄主編,當前國際情勢與兩岸關係論文專輯(高雄:高雄市國際事務學社,2005年),頁18-34。
黃清賢,“從反分裂國家法看全球化下的兩岸關係,”顧長永總策劃,台灣的發展:全球化、區域化與法治化(台北:巨流圖書,2006年),頁69-96。
鄧小平,“「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8-39。
鄧小平,“上海視察時的談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66-367。
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4。
鄧小平,“中國的對外政策,”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415-417。
鄧小平,“太行區的經濟建設,”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77-85。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39-273。
鄧小平,“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4-7。
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13-125。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70-383。
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81-182。
鄧小平,“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42-47。
鄧小平,“我們的宏偉目標和根本政策,”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77-80。
鄧小平,“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2-15。
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36-140。
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穩定,中國大有希望,”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15-321。
鄧小平,“沒有安定的政治環境什麼事都幹不成,”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44-245。
鄧小平,“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04-106。
鄧小平,“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31-236。
鄧小平,“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23-225。
鄧小平,“社會主義首先要發展生產力,”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11-314。
鄧小平,“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7-28。
鄧小平,“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90-193。
鄧小平,“怎樣恢復農業生產,”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22-327。
鄧小平,“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03。
鄧小平,“高舉毛澤東思想旗幟,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26-128。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58-184。
鄧小平,“理順物價,加速改革,”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62-263。
鄧小平,“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09-314。
鄧小平,“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96-301。
鄧小平,“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54-374。
鄧小平,“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問,”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67-175。
鄧小平,“答義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問,”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44-353。
鄧小平,“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63-365。
鄧小平,“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23-125。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40-153。
鄧小平,“實行開放政策,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32-133。
鄧小平,“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91-310。
鄧小平,“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94-197。
鄧小平,“辦好經濟特區,增加對外開放城市,”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51-52。
鄧小平,“壓倒一切的是穩定,”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284-285。
鄧小平,“總結經驗,使用人才,”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68-369。
鄧小平,“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176-180。
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320-343。
鄧小平,“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版第六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頁8-21。
靜川,“廬山會議與彭德懷的萬言書,”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黨的文獻》編輯部編,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頁180-191。
羅榮渠,“十五世紀大航海與中國西歐的不同發展取向,”羅榮渠編,各國現代化比較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頁3-31。
4.譯著論文
列寧,“十月革命四周年,”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563-571。
列寧,“大難臨頭,出路何在?”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三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32-273。
列寧,“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653-661。
列寧,“卡爾•馬克思,”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13-448。
列寧,“全俄工兵農代表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文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三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00-417。
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32-211。
列寧,“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文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57-280。
列寧,“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同志的錯誤,”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392-433。
列寧,“我們的綱領,”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73-277。
列寧,“我們運動的迫切任務,”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83-287。
列寧,“社會民主黨對農民運動的態度,”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644-652。
列寧,“俄共第十次代表大會文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44-484。
列寧,“俄共第十次全國代表會議文獻,”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533-535。
列寧,“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任務,”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39-159。
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60-238。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575-688。
列寧,“怎麼辦?”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90-458。
列寧,“國家與革命,”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三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09-221。
列寧,“第二國際的破產,”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54-506。
列寧,“第三國際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三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789-797。
列寧,“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三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37-71。
列寧,“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720-731。
列寧,“進一步,退兩步,”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一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68-526。
列寧,“寧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784-798。
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556-560。
列寧,“論歐洲聯邦口號,”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551-555。
列寧,“論糧食稅,”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四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88-525。
列寧,“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331-364。
列寧,“辯證法的要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列寧選集,第二卷,第三版第四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11-412。
利皮茨(Lipietz)著,柴方國譯,“後福特主義的世界--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張世鵬、殷敘彝編譯,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頁208-257。
貝克(Beck)著,柴方國譯,“全球化時代民主怎樣才是可行的?”貝克(Beck)等著,王學東等譯,全球化與政治(Politik der Globalisierung)(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頁1-70。
阿明(Amin)著,蔡銳華譯,“帝國主義和全球化,”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化研究中心編譯,全球化:時代的標識(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頁174-192。
恩格斯,“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405-417。
恩格斯,“反杜林論,”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343-677。
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30-247。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59-386。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179。
恩格斯,“恩格斯致弗•梅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725-730。
恩格斯,“恩格斯致約•布洛赫,”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695-698。
恩格斯,“恩格斯致康•施米特,”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698-705。
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376-481。
馬克思,“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690-697。
馬克思,“法蘭西內戰,”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122。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31-35。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93-319。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36-195。
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339-342。
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覆信,”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761-773。
馬克思,“資本論,”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99-588。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579-689。
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54-61。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48-307。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型態,”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二版第五次印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62-135。
德里克(Dirlik)著,黃濤譯,“彈性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俞可平、黃衛平主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頁263-283。
羅西瑙(Rosenau)著,楊雪冬、張文成譯,“全球化的複雜性與矛盾,”王列、楊雪冬編譯,全球化與世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頁206-218。
5.期刊論文
于治中,“阿爾杜塞與意識型態的物質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1998年9月):頁97-113。
于治中,“意識型態下的馬克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3期(1999年3月):頁187-223。
于治中,“論馬克思的意識型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7月):頁183-218。
王振寰,“全球化,在地化與學習型區域:理論反省與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4期(1999年6月):頁69-112。
王曉榮,“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與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歷史比較,”毛澤東思想研究,第21卷第1期(2004年1月):頁70-75。
朱言明,“現階段國際共運與中共前景探討,”中共研究,第40卷第7期(2006年7月):頁37-56。李湘琪,“對中共現階段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之探析,”中共研究,第40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77-92。肖芳林、羅玉明,“陳獨秀「二次革命論」概念的由來及其表述,”安徽史學,2006年04期(2006年):頁96-101。
周桂田,“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台灣社會學刊,第31期(2003年12月):頁153-188。
周海,“《中俄協定》是蘇俄外交實踐的產物,”遼寧師專學報,第41期(2005年):頁135-136。
屈洪,“「人民民主專政」符合我國國情,”理論前沿,第20期(2004年):頁32。
柳德軍,“從兩次對華宣言看蘇俄對華政策的實質,”伊犁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7-20。
唐勃,“中共意識型態的適應與調適,”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7期(2004年7月):頁12-22。唐啟華,“1924年《中俄協定》與中俄舊約廢止問題——以《密件議定書》為中心的探討,”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頁1-22。
孫善豪,“馬克思論意識型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1998年9月):頁115-139。
張國聖,“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型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25-51。張登及,“陳獨秀的政治思想與中國共運之回顧,”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1期(2000年1月):頁63-77。陳宜中,“再論馬克思的意識型態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7期(2000年3月):頁163-189。
陳宜中,“從列寧到馬克思:論馬克思的共產思想及其與列寧的關聯性,”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期(2002年9月):頁1-46。賀朝霞、李亮,“中共八大未提毛澤東思想原因新論,”蘭州學刊,2006年第10期(2006年):頁107-113。
黃秋龍,“國家理論與當代中國研究之知識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7期(2000年7月):頁55-81。黃清賢,“「一國兩制」的新制度主義分析——以香港為例,”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第2卷第4期(2005年10月):頁95-124。黃清賢,“全球化背景下轉化中的中共意識型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4期(2006年10月):頁119-156。黃黎,“馬林來華與共產國際聯孫方針的確定,”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6年9月):頁13-18。
楊建軍、李建勇,“列寧新經濟政策改革與鄧小平經濟改革之比較,”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3。
雷雲,“論黨的兩個歷史決議與兩次歷史性飛躍和兩大理論成果,”浙江學刊,2001年第3期(2001年):頁52-58。
歐陽躍峰,“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4期(2004年):頁3-7。
蕭坊,“走出「價格雙軌」的改革勢在必行,”經濟導刊,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頁87-89。
賴皆興,“鄧小平時代中共意識型態中的後殖民意涵,”東亞季刊,第34卷第2期(2003年春季):頁53-70。關向光,“論中共建政初期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與崩潰,”東亞季刊,第29卷第3期(1998年夏季):頁93-126。6.學位論文
王慶瑜,“從危機理論看中共意識型態與市場經濟互動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周信宏,“中共「十六大」之研究——從意識型態、權力轉移、政策制定層面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林奎燮,“文化霸權與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意識型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康宗顯,“中共意識型態發展取向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蘇子宏,“江澤民時代中共意識型態變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報紙
大陸新聞中心,“漢源形勢惡化 武警封街 傳數百人被捕,”聯合報,2004年11月8日,版A13。
大陸新聞中心,“數萬人與警對峙 重慶淡化衝突,”中國時報,2004年10月21日,版A10。
大陸新聞中心,“警民衝突 傳一死六十多傷 永州騷亂 胡錦濤派武警鎮壓,”中國時報,2007年3月16日,版A17。
白德華,“腐敗、壟斷加劇 大陸收入差距卅三倍,”中國時報,2006年6月27日,版A13。
朱建陵,“手機、網路 衝破中共封鎖線,”中國時報,2007年6月2日,版A21。
朱建陵,“永州騷亂趨平靜 官方撇清責任,”中國時報,2007年3月15日,版A17。
許紹軒,“中國掌控基層 能力大不如前,”自由時報,2004年11月7日,版3。
鄭必堅,“「三個代表」重要論述與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共產黨,”人民日報,2000年5月18日,版3。
8.網際網路
陳二厚、劉錚、王立彬,“「計劃」變「規劃」一字之差透出三大信號,”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0/content_3601904.htm,2005年10月10日。
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1/content_5190605.htm,2006年10月11日。
董立文,“論《江澤民文選》的非意識型態化,”歐亞通訊,第9卷第9期,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1416,2006年9月。
(二)英文部分
1.專書
Althusser, Louis and Etienne Balibar, Reading Capital, 5th impression (London: Verso, 1990).
Althusser, Louis, For Marx, trans. by Ben Brewster (London: Verso, 1990).
Aron, Raymond, The Opium of the Intellectuals, New Ed ed. (Piscatawa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1).
Ball, Terence and Richard Dagger, Political Ideologies and the Democratic Ideal,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2002).
Baradat, Leon P., 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 6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rentice-Hall, 1997).
Baum, Richard, Burying Mao: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Age of Deng Xiaop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Bell, Daniel, The End of History, Rev.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Bhagwati, Jagdish, In Defense of Globalization, 1st issued in paperback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Blecher, Marc, China against the Tides: Restructuring Through Revolution, Radicalism and Reform, 2nd ed. (New York: Continuum, 2003).
Brewer, Anthony, 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A Critical Survey, 2nd ed., Reprinted (London: Routledge, 1997).
Brinton, Mary C. and Victor Nee ed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8).
Burrell, Gibson and Gareth Morgan, Sociological Paradigms and Organisational Analysis: Elements of the Sociology of Corporate Life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2).
Castells, Manuel, End of Millennium, Revised and Updated ed., Reprinted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
Chen, Feng,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Post-Mao China: Ideology and Refor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Chen, Jian and Shujie Yao eds., Globalization, Competition, and Growth in China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Christiansen, Flemming and Shirin M. Rai, 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Europe, 1996).
Dirlik, Arif,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5th ed. (New York: Longman, 2000).
Downs, Anth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57).
Dreyer, June Teufel,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Modernization and Tra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6).
Eccleshall, Robert et al., Political Ideologies, 3rd ed. (London: Routledge, 2003).
Economy, Elizabeth and Michel Oksenberg eds., China Joins the World: Progress and Prospect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 1999).
Faust, John R. and Judish F. Kornberg,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5).
Festenstein, Matthew and Michael Kenny, Political Ideolog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Freeden, Michael, Ideologies and Political Theory, 1st issued in paperbac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Fukuyama, Francis, 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21st Centur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Fukuyama, Francis,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New York: Avon Books, 1992).
Giddens, Anthony,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New Ed 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
Gilpin, Rober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Goldman, Merle and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Goodman, David S. G. and Gerald Segal eds., China Rising (London: Routledge, 1997).
Gramsci, Antonio, 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 (1910-1920), ed. by Quintin Hoare, trans. by John Mathew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0).
Guthrie, Doug,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Held, David and Anthony McGrew eds.,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s Reader, 2nd ed., Reprint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4).
Held, David and Anthony McGrew, Globalization / Anti-Globalization, Reprint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3).
Held, David et al., Global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Heywood, Andrew, Political Ideologies, 3rd 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Hines, Colin, Localization: A Global Manifesto (London: Eastscan Publications, 2000).
Hirst, Paual and Grahame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2nd 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Hoogvelt, Ankie, Globalization and Postcolonial World: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2nd ed.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1).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2nd ed. (Boston: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9).
Kim, Samuel S. ed., China and the World, 3rd ed.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4).
Lam, Willy Wo-Lap, China after Deng Xiaoping: The Power Struggle in Beijing s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