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書籍:
王高成主編。2006。台灣的戰略未來。台北:華揚,初版。
內政部編。1988。世界各兵役制度概論-上冊。台北:內政部。
田小文。1991。外國兵役制度概覽。北京:軍事科學。
江新元。1978。兵役行政及法規。台北:五南書局,初版。
安豐雄等著。2002。軍事學導論。台北:揚智出版社,初版。
吳奇達、高一中、翟文忠合譯。 2000。廿一世紀臺海兩岸的軍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宋懷眞著。1995。瞄準國防部 : 透視一兆元軍事採購秘辛。台北:日臻。
林正義。1989。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
易君博。1991。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洪陸訓等合著。1998。專業軍人:社會與政治的描述。台北:黎明文化。
洪陸訓、段復初編。軍隊與社會關係。台北:時英。
洪錦成。2002。替代役通關實務。台北:永然文化,初版。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研究方法。台北:學富,初版。
施正鋒主編。2004。軍事國防 : 迎戰全球化丶台灣向前走。台北:國展會丶臺灣心會。
秦修好。1983。中外兵役制度。台北:裕台。
陳式平。1997。戰略藝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陳俊章。1996。國防經濟分析。台北:象形國際文化。
陳義哲。2002。兩岸軍力研析。台北:幼獅。
國防部。1991。軍制學。台北:國防部。
國防大學。2000。國軍軍語辭典(八十九年修訂本)。台北:國防部聯勤北部印製廠。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2001。國軍軍事思想(民國九十年版)。台北:國防部聯勤北部印製廠。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2001。國軍統帥綱領。台北:國防部聯勤北部印製廠。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簒小組。1992。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民文化,初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簒小組。1994。中華民國八十二-八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民文化,初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簒小組。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民文化,初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簒小組。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民文化,初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簒委員會。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聯勤北部印製廠,初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簒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聯勤北部印製廠,初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簒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北部印製廠,初版。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簒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北部印製廠,初版。
許競任、羅慶生主編。2004。軍事研究概論。台北:全華,初版。
張亞中主編。2003。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初版。
鈕先鍾。1996。戰爭論精華。台北:麥田,初版。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初版。
孫敏華等著。2001。軍事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初版。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2000。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初版。
翟文中。1999。台灣生存與海全發展。台北:麥田,初版。
鄭文翰主編。1992。軍事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蔡伸章譯。1996。美國的軍事革新-從越戰到波灣戰爭。台北:麥田。
蔡萬助。2000。軍事管理學。台北:華泰文化。
蔣緯國。1990。現代軍事思潮。台北:黎明文化,初版。
譚傳毅。1998。戰爭與國防。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
羅慶生。2005。國防安全。台北:華揚,初版。
蘇進強等著。1995。台海安全與國防改革。台北:業強,初版。
蘇進強、范里、鍾堅、扶台興、梅望祖、馮濟民、鄧定序等著。1996。國軍兵力結構與台海安全。台北:業強,初版。
顧儀文。1990。國防兵役論叢選集。台北:文化事業,初版。
顧崇廉。2003。國防買單知多少。台北:天下遠見,第一版。
期刊論文:
王傳照。2006。論全民國防的兵役制度,國防雜誌,第21卷第1期,頁100-109。天下編輯部。1987。專訪蔣經國總統:改革的步子一定不斷前進,天下雜誌第79期。
天下編輯部。1991。波斯灣電子戰-軍事科技的新商機,天下雜誌第117期。
天下編輯部。1997。從預算看政策,天下雜誌第73期。
沈有忠。2004。募兵制與徵兵制比較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第2期,頁68-76。
吳迎春。2004。兩岸比膽大-東亞發高燒,天下雜誌第313期。周祝瑛。1997。ROTC制度對我國軍事教育的衝擊─從台灣的多元文化社會談起,
國策期刊No. 137。
李 瑟。1988。吃苦耕耘重建家園,天下雜誌第81期。
李炳友。2003。論軍事上之合理思維程序,國防雜誌第18卷第18期,頁91-100。李文忠、何敏豪、林濁水、段宜康、陳忠信、湯火聖、蕭美琴。2003。台灣兵力規模研究報告,民主進步黨政策委員會政策研究報告。
周慧菁譯。1988。貧窮的另一面-軍力有增無減,天下雜誌第85期。
胡元傑譯。2005。從徵兵制到募兵制,國防譯粹雜誌第32卷第6期,頁75-95。
徐 瑾。2002。實施募兵制之疑慮 ,國政評論-國安(評)091-184號。
莊宗憲。1999。台灣財政擋得住風暴?,天下雜誌第214期。帥化民。2001。檢視國家兵役制度發展方向,國政評論-國安(評)090-135號。
渾 人。1998。綏陽號燃油系統簡介,全球防衛雜誌,1998年3月號,頁68。
軍事焦點評論。2001。保險乎?錢坑乎?正視軍購案後續效應,全球防衛雜誌。
陳勁甫。2003。論我國防戰略規劃之思維架構-國防二法之角度,國防雜誌第18卷第15期,頁23。陳傳坤。2005。由海事人力資源管理談海上安全,海軍學術月刊第38卷第11期。陳偉寬。2005。試論現階段我空軍建軍備戰之應有作為,空軍學術月刊574期。張馬可。2004。募兵制與徵兵制比較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第6期,頁23-36。張至寬。1994。台澎防衛兵力結構之研議,國策雙週刊94期,頁7。
溫源興。1996。革新兵役制度的考量因素,國策期刊,「軍隊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摘要。
童清峰。1995。預算爛戲年年重演,天下雜誌第169期。
黃朝茂譯。1998。美陸軍之「軍事事務革命」,國防譯粹月刊第25卷第6期,頁37-43。
楊志恆。2005。從軍購計劃看臺灣國防政策,2005台灣年鑑。
楊志恆。1996。台海安全與兩岸國防預算之比較,國策期刊No. 137。
劉莉玲。2003。現代國防經濟的議題與發展,國防雜誌第18卷第15期,頁48。賴嶽謙。2004。募兵制或徵兵制,台灣需要何種兵役制度?,全球防衛雜誌236 期。
蔣永芳譯。2000。留營問題並非商業交易,國防譯粹第27卷第10期。
鍾 堅。1996。國防預算與制海戰力之提升,國策期刊No. 137。
蘇進強。1997。國軍二代兵力的問題與挑戰,國策期刊No. 137。
蘇進強。1999。從國防預算看國防政策,國策專刊10.「預算與政策」。
韓嶽辰。2005。「海軍招募志願士兵專題報導」,中華民國海軍月刊94年6月號,頁11-13。
學位論文:
李志堯。2003。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林冠琦。2005。我國兵役制度興革之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蔡鴻池。2004。我國實施募兵制可行性之研究-從經濟面向分析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國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nd.gov.tw/。
天下雜誌知識庫,http://www.cwk.com.tw.ezproxy.lib.nsysu.edu.tw:8080/。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do/www/。
尖端科技雜誌,http://www.dtmonline.com/。
我的E政府(台灣年鑑),http://www.gov.tw/EBOOKS/TWANNUAL/。
軍事家全球防衛資訊網,http://www.diic.com.tw/comment/。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全球資訊網(國政評論),http://www.npf.org.tw/。
國策研究院(國策期刊),http://www.inpr.org.tw/publish/inprperiodic.htm。
維基百科網,http://zh.wikipedia.org/wiki/。
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ezproxy.lib.nsysu.edu.tw:8080/library/。
二、外文部分
Francois Heisbourg, (Spring 2002) “Europe’s Military Revolution”, Joint Force Quarterly, pp.39.
John T. Warner & Beth J. Asch, (Spring 2001) “The Record and Prospects of the All-Volunteer Military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Economic Prospective l5, No.2, pp.169-192.
George Islay MacNeill Robertson (Lord Robertson of Port Ellen), (November 2003) “The Role of NATO in the 21st Century”, http://www.nato.int/docu/speeh/2003/s031103a.htm.
Richard O. Hundley, (1999) “Past Revolutions Future Transformations”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p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