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丁致成. (2002). 城市多贏策略. 台北: 創興.
王昭旺. (2002). 由集體記憶到文化認同論述電視廣告中的文化符號. 親民學報, 7, 149-164.
朱家慧. (2006). 涉入、體驗、依戀之影響關係研究—以鶯歌地區為例. 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呂怡儒. (2001). 台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 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李英弘、林朝欽. (1997). 地方情感概念在戶外遊憩研究上之探討. In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Ed.), 1997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 台北.
阮儀三. (2003). 中國的歷史街區保護. In 近代歷史遺產及歷史街區修護再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林文鎮、鄭昭民. (2004). 澎湖第一街「中央里街內」生活文化採集.
林崇傑、陳宇進、陳惠婷、盧維屏. (2002). 再造迷人的城鎮魅力. In 陳宇進 (Ed.), 市民的城市 (pp. 87-94). 台北: 創興.
邱皓政. (2003). 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施植明. (1995). 場所精神-邁向建築象學. 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夏春祥. (1999). 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60.
夏鑄九、葉庭芬. (1981). 台北地區都市意象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1(1), 49-102.
郭瓊瑩.(1993).都市開放空間與都市美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浦青青. (2005). 博物館睦鄰方案滿意度與地方依附感之關係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 科技博物, 9:2, 43-68.章英華,蔡勇美.(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521-554.
陳心怡. (2004). 自行車騎乘者專業化程度與場-以台中大度山所依戀關係之研究. 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陳慧蓉. (2006). 遊客觀光意象與地方依附感關係之探討-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彭逸芝. (2005). 遊憩自行車使用者之遊憩涉入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 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曾炳希. (2003). 地方居民對台中市梅川欽水公園依附感之研究. 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
黃長美. (1994). 城市閱讀.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昭元. (2002). 台灣的老街.台北.遠足文化
黃德祥. (2000) 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論文集.台北
劉俊志. (2004). 居民與遊客對於鯉魚潭風景特定區之地方依附差異探討. 東華大學資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劉茲潁. (2002).從時空歷程與地方感探究歷史街區之解說體系建構.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
歐陽慧真. (2001). 賞鳥專門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七股濕地為例.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蔡慧敏. (2002). 島嶼性格轉變對島民環境意識影響之研究-以變遷中金門島為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台彎師範大學.台北.
施植明譯. (1997). 場所精神 .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謝宗恆. (2003). 文化遊憩涉入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北埔地區遊客為例.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
羅秀華.(1995).評估台北市奓區發展的潛力.社區發展季刊,69,107-117.蘇揚期、王柏山. (2005). 「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 社會科教育研究, 10, 109-136.鐘士佳. (2005). 高雄市城市光廊場所依戀之研究. 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碩士.鐘士佳、高育芸、李英弘. (2006). 高雄市城市光廊場所依戀之研究.中華建築學刊, 2:2, 3-15.Allan, P. (1983). 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 (許榮坤, Trans. Vol. 13). 台北: 明文.
Bricker, K. S., & Kerstetter, D. L. (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Leisure Sciences, 22, 233-257.
Frondizi, R. (1984). 價值是什麼:價值學導論 (黃藿, Trans.). 台北: 聯經.
Galliano, S. J., & M.Leoffler, G. (1999). Place Assessment:How People Define Ecosystem. Retrieved. from.
Herzog, T. (1996).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朱柔若, Trans.): 揚智.
Kaltenborn, B. P. (1997). Nature of place attachment:A Study among recreation homeowner in Southern Norway. Leisure Sciences, 19, 175-189.
Kaltenborn, B. P.,and Williams,D.R.(2002).The Meaning of Place:Tourists’Versus Locals’ Attachement to Femundsmarka National Park.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56(3).189-198.
Lynch, K. (1976). 城市意象 (宋伯欽, Trans.). 台北: 臺隆.
Mcandrew, F. T. (2001). 環境心理學 (危芷芬, Trans.). 台北: 五南.
Michael K.S.P.(1996).Place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Routledge Pub.London and New York.
Moore, R. L., & A.R.Graefe. (1994). 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attitudes toward torism development. Travel Research, 32, 29-34.
Pred,A.(1986).Place,Practice and Structure.Basil Blackwell Ltd.Oxford.12-15.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London Pion Limited
Tuan, Y. F. (1977). 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潘桂成, Trans.). 台北: 國立編譯館.
Williams, D. R., & Vaske, J. J. (2003). The Measurement of Attachment:Valid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A Psychometric Approach. Forest Science, 49:6, 830-840.
Williams,Raymond. (1982). 文化與社會 (彭懷棟, Trans.). 台北: 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