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2:0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劉梅滿
研究生(外文):
Mei-man Liu
論文名稱:
政府採購法最有利標評選制度之檢討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Advantageous tender evaluation system at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aw
指導教授:
吳濟華
、
鄭博文
指導教授(外文):
Jin-Hwa Wu
、
Po-Wen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2
中文關鍵詞:
採購評選
、
序位法
、
最有利標
、
評分單價法
、
總評分法
、
異質採購
外文關鍵詞:
most advantageous tender
、
tender selection
、
Ranking Method
、
Price Per Score Point Method
、
procurement of different quality
、
Overall Evaluation Score Method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8
點閱:817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
最有利標之精神,就是要讓機關能依招標文件所規定之評審標準,就廠商投標標的之技術、品質、功能、商業條款或價格等項目,作綜合評選,以擇定最佳決標對象,使機關在既定之預算規模下,買到最好之標的,把預算用得最有價值,並可鼓勵廠商從事非價格之競爭,避免惡性低價搶標,確保採購品質。
邇來備受矚目之ETC採購案、南科高鐵減振工程、光六造船案、故宮南院工程等缺失弊端情事,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於95年3月22公開裁示,未來採購案件「應以最低標為原則,最有利標為例外」,顯示出本制度似仍存有相當多應行檢討及改善之問題。本研究藉由相關文獻探討、執行現況課題分析、評選案例探討後,進行問卷調查,瞭解相關人員對最有利標評選法制面、採購評選委員會功能、最有利標評選作業執行面、最有利標管理機制面及作業績效等之看法,並提供具體改善建議。
經調查統計發現,受訪者實務經驗中評選作業方式以價格納入評選之序位法及總評分法為最常採用之方式,且認為價格納入評選可促使最有利標意旨之達成,評選項目中最重要者為技術能力;採最有利標決標過程以評選階段最易發生缺失或弊端,又以評選委員遴選不當是肇致缺失或弊端之主因,而評選委員之遴選亦為本制度執行上極困難的工作,且足以影響評選之公正性主要在委員之專業性、偏好與對受評案件之瞭解程度,評選之決定者除評選委員外,機關首長亦被認為是關鍵角色。其次在認知構面上發現,不同任職機關、業務性質、職別、訓練講習時數、是否取得採購專業資格人員,對最有利標評選法制面、採購評選委員會功能面、最有利標評選作業執行面、最有利標評選管理機制面的認知均有顯著差異,而不同採購年資人員,對此四構面則没有顯著差異;在最有利標評選作業績效面上,不同職別、業務性質、採購年資、訓練講習時數人員,有顯著差異;而不同任職機關、是否取得採購專資格人員,在認知構面則没有顯著差異。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建構完善之最有利標評選法規,設計標準作業程序及範本,機關之裁量權之釐訂與限定,以回歸機關之採購需求;健全專家學者建議名單資料庫之完備性,以符合各類採購案之需求,確保評選作業之公平公正,提昇評選績效;明定價格評審標準、價格權重及配分原則、及釐訂合理價格計分基準;加強採購人員專業訓練,提昇最有利標採購成效,並加強委員之專業訓練,提升評選精確度;建立績效評核機制,發揮執行成效與提升政府預算效益。
The essence of the most advantageous tender (MAT) is to allow the procuring authorities to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the technical merits, quality, function, terms and prices of tende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judging criteria listed on the tendering document. In this way, the award of contract can be determined that ensures the best quality within the budget and encourages good competition among tendering parties while eliminate vicious undercutting.
Scandals arose from recent procurement projects such as the ETC procurement project, High Speed Rail vibration reduction project, the procurement of Kuan-hwa Fast Attack Boat Guide-Missile (F-AB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ern courtyard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n March 22, 2006, the Premier announced that “Award to the lowest tender should be made the rule while the MAT should be the exception” in futur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rojects. This announcement highlighted the flaws and problems yet to be improved within the existing system. After studying related literatures, conducting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t case studies of the tender selection proces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urvey among the people involved in government procurement to find out how they think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most advantageous tender legally and in practice, the function of the tender selection committee, the management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selection proces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analysis.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Ranking Method while considering the price factor and the Overall Evaluation Score Method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endering methods in the past experience of our interviewees. Price may be a cruci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most advantageous tender.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award selection process is technical merits.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the most advantageous tender is most susceptible to flaws and scandals. The inappropriate appointment of the committee members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se flaws. In practice, the selection of committee members itself is of great difficulty. The expertise, personal bias, as well as one’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urement could all affect the fairness and credibility of the tendering process. Besides these committee members, top officials in the procuring institutions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Cognitive differences among
interviewe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institutions of the MAT selection, the functions of the selection committee, the execution of the MAT selection,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s of the MAT selection may be caused by elements such the institutions they work for, the nature of their works, the job title, the training hours they received, whether they are professionally accredited. Yet, different years of experience did not contribute to such differences. People with different job title, nature of work,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hours did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T selection. Working at 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however, did not result in such difference.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a way forward has been provided: a set of comprehensive regulations for the most advantageous tender sele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 standard of procedure and module should be designed. The decision authority of the procuring institution should be defined in order to actually fulfill the need of the procurement.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suggested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compiled to assist different kinds of procurements. This list would ensure the fairness of the selection process. Specify the judging criteria for prices, weights of evaluating elements, and the scoring principle. Determine a set of reasonable scoring method for prices. Provide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procurement professionals.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T selection. Committee members should receive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selection process.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put the government’s budget to the best us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政府採購法相關文獻 9
第一節 政府採購法制度之沿革 9
第二節 最有利標制度緣起、機制與作業程序 18
第三節 異質採購作業規定 28
第三章 最有利標評選制度執行現況與課題分析 39
第一節 最有利標評選制度執行現況 39
第二節 最有利標評選案例探討 47
第三節 相關課題國內之研究 56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問卷設計 65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假設 6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1
第四節 專家效度與信度分析 73
第五章 最有利標評選制度研究之實證分析 75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 75
第二節 最有利標評選制度之執行與實證分析 77
第三節 背景變項對最有利標評選制度之差異比較分析 95
第四節 受訪者對最有利標評選制度之建議 152
第五節 管理意涵與改進策略 15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3
第一節 結論 173
第二節 建議 181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84
參考文獻 186
中文文獻
王國武(2001)。最有利標提昇採購品質。「品質月刋」,2001年12月,頁68-72。
王國武(2002)。「政府採購法決標方式之決策分析暨其權重實證的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後勤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武(2004)。最有利標採訂定底價之探討。「營建知訊」,第258期,頁65-71。
王國武(2006)。「從政採購決標方式演進談對採購標的品質的影響」。2006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arch.net.tw。
王隆昌、常斐春(2001)。台灣地區災後重建工程最適採購方式之研究-以災區學校重建工程為例。「土木水利」,第二十七卷第四期,頁28-43。
王隆昌(2004a)。最有利標評選制度之理論基礎與危機根源之初步探討。「中華建築技術學刊」,第一卷第一期,頁55-65。
王隆昌(2004b)。解析國內公共工程之統包採購。「營建知訊」,第262期,頁51-92。
王隆昌、蔡修毓(2006)。最有利標序位法群體排序流改進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2006年6月,頁9-18。
王維志(2002)。運用電子標單支援最有利標之標價評審。「營建管理季刊」,2002年9月,頁15-24。
古碧鴻(2004)。「最有利標評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吳義建(1997)。如何加強政府施政績效之評估。「審計季刊」,第十七卷第四期,頁22-30。
吳繼熊(2001)。公共工程最有利標決標方式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2001年3月,頁63-66。
吳繼熊(2002)。「工程設計顧問評選作業之研究」。私立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錦祥、鄭松輝(2007)。國立學校重大建設之審計。「政府審計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76-85。
余文德(2001)。公共工程採最有利標決標作業流程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2001年12月,頁66-70。
余文德(2002)。「公共工程採最有利標評選施工廠商作業之研究」。私立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文德(2003)。公共工程統包最有利標專案管理案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2003年6月,頁15-26。
余文德(2005)。公共工程採最有利標評選營造廠商作業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2005年3月,頁7-17。
李國榮(2002)。承辦採購業務歸屬之探討-以縣市政府為例。「營建管理季刊」,2002年6月,頁50-55。
李得璋(2007)。公共工程執行監督與管理機制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30-41。
林 豪(2001)。「最有利標管制工程品質及品質成本之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
林群為(2003)。「工程設計完成後如何採最有利標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
林鴻銘(2003)。「政府採購法之實用權益」。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傑斌、劉明德(2003)。「SPSS 11.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明慧(2004)。「營造業之產業特質及產品異質性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添福(2004)。「我國政府採購制度變遷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新民(2005)。「最有利標評選效益之分析」。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國盛(1998)。「採購法律應用篇」。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唐治平(2001)。「軍事工程採購應用最有利標之研究」。國防大學中正理工學院軍事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中道(2007)。地方政府重大公建設執行績效之審計。「政府審計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62-68。
戚其光(1997)。我國政府採購法制之改革。「中信通訊」,第206期,頁2-7。
國永超(1998)。政府採購法完成立法有感。「審計季刊」,第十八卷第四期,頁80-97。
國永超(1999)。政府採購稽察制度簡介。「審計季刊」,第十九卷第四期,頁5-12。
黃國立(2001)。採購評選委員會運作之分析。「營建管理季刊」,2001年6月,頁20-25。
郭 昕(2003)。「公共工程採最有利標評選施工廠商之關鍵指標選擇模式之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靜媛(2004)。「政府採購稽制度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管理科學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淑君(2001)。「公共工程統包採購制度執行最有利標選商評選項目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振川(2005)。台灣大學推動統包與最有利標經驗及效益評估。「營建管理季刊」,2005年12月,頁6-20。
陳耀茂(2005)。「統計分析的SPSS使用手冊」。台北: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莊春發(2006)。政府採購制度的改革壓力與合理原則。2006年10月26日取自http//www.inpr.org.tw/publish/。
曾主戶(2000)。政府採購法施行年來各機關採購之檢討。「審計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頁10-16。
楊國樞(199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廖宗盛(2002)。「公共工程統包制度執行問題研析與改進對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洲棚(2006)。全球化與政策變遷芻議:以我國政府採購法的立法過程為例。「競爭力評論」,第八期,頁62-92。
劉福勳(2005)。建築類最有利標公共工程之施工廠商特徵及執行績效分析。「中華建築學刊」,第一卷第一期,2005年3月,頁3-14。
蕭家進(2000)。淺談美國政府採購制度及經驗啟示(上)。「現代營建」,第249期,頁37~46。
蕭家進(2000)。淺談美國政府採購制度及經驗啟示(下)。「現代營建」,第250期,頁59~64。
魏啟玲(2004)。「最有利標對營造業投決標作業影響之評估」。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5)。「政府採購法令彙編」。2005年11月。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a)。「最有利標作業手冊」。2006年2月。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b)。「公共工程委員會處理政府採購爭議事件成效評估及修法事宜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c)。「採購評選委員會之選聘將有重大變革」。2006年9月21日取自http://www.pcc.gov.tw/新聞稿。
法務部政風司(2006)。「縣市政府採最有利標決標採購案件執行情形檢討分析專報」。法務部2006年5月22日法政字第0951108029號函。
英文文獻
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1994).2006/10/31 http://www.jurisint.org/pub/06/en/doc/30.htm
U.S.A. Amended (1996).Federal Acquisition Regulation Part 33( protests ; disputes ; andappeals).
Parks,Gary A. McBride, Robert R.(1987).Competitive Bidding for Engineering Services.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ASCE,113(1),66~76.
OECD(1994).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 PerformanceMeasurement and Result-Oriented Management. Paris:OECD.
Talbot, Colin (1999). Public Performance-Toward a New Model.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4(3),15~34.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公共工程統包採購制度執行最有利標選商評選項目之研究
2.
政府採購法決標方式之決策分析暨其權重的研究
3.
我國政府採購制度變遷之探討
4.
工程設計顧問評選作業之研究
5.
軍事工程採購應用最有利標之研究
6.
政府採購稽核制度之研究
7.
最有利標評選效益之分析
8.
營造業之產業特質及產品異質性探討
9.
最有利標評選之個案研究
10.
政府採購法各種決標方式執行情形之分析
11.
國立大學採購主管專業能力之研究
12.
公部門對於異質採購最低標之研究─以經濟部水利署為例
13.
政府勞務採購最有利標作業之研究
14.
從政風觀點研析最有利標採購制度─以苗栗縣為例
15.
政府採購法最有利標適用性分析--以國軍民用型大貨車採購為例
1.
徐中道(2007)。地方政府重大公建設執行績效之審計。「政府審計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62-68。
2.
李得璋(2007)。公共工程執行監督與管理機制之探討。「政府審計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30-41。
3.
吳錦祥、鄭松輝(2007)。國立學校重大建設之審計。「政府審計季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頁76-85。
4.
吳繼熊(2001)。公共工程最有利標決標方式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2001年3月,頁63-66。
5.
吳義建(1997)。如何加強政府施政績效之評估。「審計季刊」,第十七卷第四期,頁22-30。
6.
王隆昌、蔡修毓(2006)。最有利標序位法群體排序流改進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2006年6月,頁9-18。
7.
戚其光(1997)。我國政府採購法制之改革。「中信通訊」,第206期,頁2-7。
8.
國永超(1998)。政府採購法完成立法有感。「審計季刊」,第十八卷第四期,頁80-97。
9.
國永超(1999)。政府採購稽察制度簡介。「審計季刊」,第十九卷第四期,頁5-12。
10.
黃國立(2001)。採購評選委員會運作之分析。「營建管理季刊」,2001年6月,頁20-25。
11.
曾主戶(2000)。政府採購法施行年來各機關採購之檢討。「審計季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頁10-16。
12.
廖洲棚(2006)。全球化與政策變遷芻議:以我國政府採購法的立法過程為例。「競爭力評論」,第八期,頁62-92。
13.
蕭家進(2000)。淺談美國政府採購制度及經驗啟示(上)。「現代營建」,第249期,頁37~46。
14.
蕭家進(2000)。淺談美國政府採購制度及經驗啟示(下)。「現代營建」,第250期,頁59~64。
15.
江麗莉 (1997)。邁向專業成長之路。新幼教。14,4-6。
1.
最有利標評選之個案研究
2.
最有利標評選效益之分析
3.
政府勞務採購最有利標作業之研究
4.
政府採購最有利標機制之研究
5.
最有利標評選程序之研究
6.
我國政府採購法最有利標制度問題之研究-以實務現狀為中心
7.
政府採購法決標之研究—以最有利標爭議個案為例
8.
我國政府採購法採購評選委員會之研究
9.
公共工程最有利標評選方式與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
10.
公共工程最有利標決標模式之研究
11.
從政風觀點研析最有利標採購制度─以苗栗縣為例
12.
政府採購法各種決標方式執行情形之分析
13.
最有利標評分模式缺失檢討及其改善建議之研究
14.
我國政府採購法最有利標制度之探討
15.
政府採購法決標方式之決策分析暨其權重的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