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秀鳳(2003)。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行銷策略與形象定位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王蓉莉(2001)。消費者對組合產品的知覺評估-以產品知識、產品涉入為調節變數。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王啟祥(2002)。從休閒觀點析論博物館觀眾開發的困境與對策。博物館學季刊,16(4),121-131。孔誠志、李宜錦、李忠志、施伯承、陳怡仲、楊惠雲、簡薇軒、劉世群(1998)形象公關-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縣:科技圖書。
李玉琇、蔣文祈(譯)(2005)。R. J. Sternberg著。認知心理學。台北市:雙葉書廊。
李鈴蘭(2005)。組織政治知覺的形成因素-外商與本土公司的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曉青(2000)。折扣比例、品牌形象和產品種類對知覺品質和知覺風險之影響-以手機和旅遊服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吳定哲(2003)。國民小學在職對學校公共關係知覺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林俊良(2005)。消費者對台灣大哥大形象的認知-以台中地區為例。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潔盈(譯)(2002)。S. Dickman著。如何行銷博物館-推廣博物館、美術館和展覽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市:五觀藝術。
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音、金靜玉(譯)(2001)。J. H. Falk &L. D. Dierking著。博物館經驗。台北市:五觀藝術。
范成偉(2001)。博物館形象的設計傳達模式建置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5(4),89-99。胡家瑜(1999)。自助式的收藏與研究。載於呂玉華、崔雅雲、張賽青(主編),博物館在我家-博物館經驗你我來開講(10-13頁)。南投市:文建會中辦室。
洪楚源(1999)。展示空間的詮釋性。科技博物,3(5),49-53。洪楚源(2003)。解鈴還需繫鈴人-因應博物館變遷的建築空間規劃研究。科技博物,7(4),59-68。翁志雄(2005)。博物館形象與觀眾參觀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翁駿德(2002)。博物館建築規劃設計之探討。科技博物,6(2),4-19。問卷調查法摘要(2000)。高雄縣教育網路。民國95年3月13日,取自:http://co-web.ks.edu.tw/~river/teach/theory/theory1.htm
梁光余(2003)。公立博物館的行銷。博物館學季刊, 17(3), 139-142梁耘瑭(譯)(2003)。 L. S. Robert著。視覺藝術認知。台北市:全華。
張美惠(譯)(1998)。D. L. Atmstrong & W. Y. Kam著。皮爾松那形象法則-成功打造個人與企業的金字招牌。台北市:時報文化。
張百清(1999)。企業形象の另類主張。台北市:五南。
張嘉文(2003)。辭海。台北:華立文化出版。
畢留舉、韓鳳之(2004)。現代設計造型基礎。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2)。2002年博物館公辦民營政策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市: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998)。科技博物。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4)。Annual Report 2003 年報。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5)。Annual Report 2004 年報。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陳光榮、陳文蓉(1999)。博物館行銷面面觀。台北銀行月刊, 29(6), 177
陳玫岑(1997)。科學博物館的展示功能。科技博物,2(1),4-9。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市:全華科技。
陳國寧(2003)。博物館學。台北縣:空大。
陳盈戎(2002)。大專學生對於咖啡連鎖店服務品質的期望與實際知覺程度差異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瑞麟(譯)(1997)。J. L. Austin著。感覺和所感覺的事物。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陳誌偉(1997)。科技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淺談。科技博物,1(3),11-19。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寶丹(2004)。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形象知覺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張謙允(2005)。百貨公司空間形象定位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譽騰等(譯)(2000)。G. Ellis Burcaw著。博物館這一行。台北市:五觀藝術。
張譽騰(2000)。如何解讀博物館。台北市:文建會。
莊耀輝(1998)。論圖書館員新形象的塑造與維護。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4(3), 6-14黃光男(2003)。藝術館能量。台北市:藝術家。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市:正中書局。
黃光男(1997)。美術館行政。台北市:藝術家
黃尹洲(1989)。企業公共事務策略之實證研究-由企業形象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企管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韋仁(2002)。形象策略、品牌與顧客終身價值關係之研究-以咖啡連鎖店類型之實證。中原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黃泰元(1998)。形象交戰守策。台北市:學臣氏。
曾秋萍(2004)。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與課程參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筑均(2003)。產品創新、品牌形象、價格對知覺價值影響之研究-以女性內衣市場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楊淑玲(2001)。當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及其市場定位。科技博物,5(2),62-75。楊翎(1999)。博物館展示的構成與發展。載於呂玉華、崔雅雲、張賽青(主編),博物館在我家-博物館經驗你我來開講(18-21頁)。南投市:文建會中辦室。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熊鵬翥(1999)。談博物館的蒐藏與研究。載於呂玉華、崔雅雲、張賽青(主編),博物館在我家-博物館經驗你我來開講(14-16頁)。南投市:文建會中辦室。
劉婉珍(2004)。什麼是博物館?博物館是什麼?科技博物,8(1),43-57。劉慶聰(1985)。企業形象評估-消費大眾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天下雜誌,民74年7月,96-98。
鄭日昌、周軍(譯)(2003)。P. Rookes & J. Willson著。知覺:理論、發展與組織。台北市: 五南。
鄭秋霜(2006年11月11日)。擁抱群眾,博物館新功課。經濟日報,C1版。
鄭惠英(1997)。當代科學博物館的蒐藏功能。科技博物,1(4),4-13。鄭惠文(1991)。企業贊助公益活動與企業形象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戴國良(2003)。行銷管理理論與實務(2版)。台北:五南。
瞿海源(無日期)。調查研究方法的運用與檢討。民95年3月27日,取自http://www.nsc.gov.tw/hum/901012--02.DOC。
顏鴻森(2004年)。博物館再造-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之創新個案為例。黃光男(主持人)。行銷與科技:博物館資源共享的新策略。2004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西文:
Baird, D. M. (1986). Science museum in the modern world. Curator, 29(3), 213-220.
Boulding, W., Kalra, A., Richard, S. & Zeithaml, V. A. (1993).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from expec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0(1), 7-27.
Briody, J. G. (2000). Perceptions of knowledge and interest of teaching personnel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y Childhood at Risk for Academic Failure Gra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Donnell L. (2001). Perception antecedents and their impact on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Enujioke, E. A. (2001). Perceptions of adult public library users and librarians of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
Gregory, J. R. (1991). Marketing corporate image: the company as your #1 product. Chicago : NTC.
Hendee, W. R & Wells, P. N. T. (1993). The Perception of visual information. New York : Springer-Verlag.
Hilgard, E. R., & Atkinson, R. L., & Atkinson, R. C. (1979).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7nd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 (2004, November). ICOM Code of Ethics for Museums [Announcement]. Seoul: Author. Retrieved December 24, 2004, from: http://icom.museum/ethics.html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2005, August)Objectives and Powers of ICOM [Announcement]. Seoul: Author. Retrieved May 22, 2006, from http://icom.museum/statutes.html
Jacoby, L. R. (1971).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city of Detroit : concern about noise, air, and water pollution as a function for exposure to pollutant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Johnson, L. T. (1998) . Perceptions of cost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demand for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cLean, F. (1997). Marketing the museum. New York: Routledge.
McManus, P. M. (1992). Topics in museums and science education.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0, 157-182.
Newman, B. M., & Newman, P. R. (1979).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Homewood, IL: Dorsey Press.
Piscitelli, B. & Anderson, D. (2001). You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f museum settings and experience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9(3), 269-282.
Selame, E. & Selame, J. (1988). The company image: building your identity and influence in the marketplace. Canada: John Wiley & Sons.
Vaughan, R. (2001). Image of a museum.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9(3), 253-268.
Walters, G. C. (1978). Consumer behavior: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New York: Richard D. Irwin Inc.
Walton, S. D. (1976). American business and it’s environment.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