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活動。臺北:東大出版。
王敬芷(1994)。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工作環境與館員工作倦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臺北:品度。Kelly J. R.(1996)(譯自Leisure)。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七版)。臺北:五南圖書。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2)。海洋運動發展計畫。臺北:行政院體委會。
尤逸歆(2003)。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炎旦(1995)。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倦怠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57-84。林宏恩(1997)。休閒生活與品味人生。師友,10-14。
林保源(1998)。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游泳訓練班教練工作倦怠與上級領導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勝結(1999)。簡介教師工作倦怠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36,34-39。朱明謙(2001)。高科技產業從業人員休閒行為、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所碩士論文。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 2 0 0 3 )。推動學生水域運動方案。臺北:行政院體委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 2 0 0 3 )。運動人口倍增計畫。臺北: 行政院體委會。
林源明(2006)。臺灣中部地區運動休閒產業員工職場工作情境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5,173-183。李倩華(1992)。教師的職業倦怠。諮商與輔導,77,36-38 。李金泉(1997)。SPSS/PC+實務與應用統計分析。臺北:松崗。
何郁玲(1998)。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信助(1999)教師工作倦怠與個人特質、學校組織氣氛及相關因素之關係。斗六:雲院書城。
何永彬(2001)。運動休閒俱樂部之運動指導員職場生涯發展、工作情境及工作倦怠。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何吉郡(2004)。空軍志願役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需求及其參與關係之探討─以空軍官校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李展源(2005)。運動產業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所碩士論文。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控制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吳松齡(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高俊雄(1999)。臺灣地區居民休閒參與之研究-自由時間的觀點。臺北:桂魯書局。
涂淑芳譯(2001)。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桂冠。BammelG.,Burrus-Bammel L.L.(1996)(譯自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高俊雄、張孝銘(2001)。休閒需求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彰化市居民為實證。體育學報,30,143-151。梁玉秋(2002)。國民中學棒球教練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碩士論文。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徐冬曲(2005)。北部地區游泳教練之工作動機、工作生活品質對工作倦怠之影響。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孫謹杓 (2006)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郭生玉(1987)。教師工作心厭與背景因素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37-54 。黃三吉(1992)。台北市國小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許瓊云(1992)。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背景因素、控制信念、工作情境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 (1992)。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青年輔導報告。
連婷治(2000)。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臺北縣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所碩士論文。陳蓮妃(2002)。國民中學訓導主任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陳葦諭(2003)。臺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郭志純(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艷麗(2003)。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君、陳葦諭(2004)。臺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旅遊健康學刊,3(1),17-27。教育部(2005)。我國游泳池現況分析調查專案報告。臺北:教育部體育司。
馮祥勇(1992)。農民休閒需求相關因素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9,95-123。張宏亮(1994)。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職業倦怠之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3(2),37-43。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臺北市:元照。
游淑如 (2003)。彰化縣國小教師休閒需求、阻礙、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劉興漢(1992)。臺灣地區國民休閒需求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研究」,15,215-240。
鄧建中 (2001) 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劉怡秀(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之運動指導員休閒參與、職場生涯發展與工作倦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劉怡秀、潘偉華、鐘志強(2005)。運動健身俱樂部之運動指導員休閒參與、職場生涯發展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2),11-24。
歐正中(2006)。臺灣地區民眾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碩士論文。鄭琦玉(1995)。日月潭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及遊憩需求型態分析。觀光研究學報,1(4),39-53。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1,203-226廖相如(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政宗(2005)。影響台中市員警工作疏離及休閒活動參與因素之研究。朝陽學報,10,207-228。
謝政諭(1994)。休閒活動的發展與導向。勞工行政,80,68-71。謝政諭(1995)。休閒活動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蔡金田(1998)。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297-323。謝祥永(2001)。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教師之工作特性與專業倦怠。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譯(2002)。Robert S. Weinberg 與Daniel Gould 原著。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th ed.)。臺北:運動心理學會。
蘇彗君、劉玲君(1995):表少年之休閒活動戕現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0,122-125。
蘇美雪(1999)。中學體育教師生涯定位與生涯發展需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所碩士論文。Gaines, J. & Jermier, J. M. (1983). Emotional exhaustion in a high stress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4), 567-586.
Iso 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K r a u s, R. ( 1 9 9 0 ). Recre a t i o n a n d l e i s u re i n 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 ( 4 E d .) . NY: H a r p e r C o l l i n s .
Ragheb, M. G.&Beard,J.G.(1982).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 14 , 15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