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8: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麗如
研究生(外文):Chen, Li-Ju
論文名稱:從認真休閒的觀點探討志工參與之社會認同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E THE SOCIAL IDENTITY OF VOLUNTE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SERIOUS LEISURE
指導教授:陳渝苓陳渝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Yu-L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認真休閒志願服務社會認同紮根理論
外文關鍵詞:Serious leisureVolunteer serviceSocial identityGrounded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5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探討認真休閒之志工投入志願服務的參與動機、歷程及收穫、參與後的體驗及個人成長與改變,並研究認真休閒之志工在社會上有著志工身份對其本身有何影響。並以八卦山脈遊客服務中心之志工為對象,採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法進行資料蒐集,最後將所獲得的資料以紮根理論分析、歸納,最後獲得三個核心類別(社會交換、角色扮演以及認真休閒)是由十個選擇編碼的概念所呈現出來的,並且在最終的聚焦過程中獲得了本研究的核心命題:認同。本研究所呈現出來的認同,指的是認真休閒志工者,在透過和社會互動的情況下,不斷的調整自我在社會上角色的扮演,並且在經過長時間與社會的互動,獲得了學習的機會與成長,在這些過程中他們肯定了自我的價值,進而認同自己。由於志工本身在社會上是屬於較具有良好的形象角色,因此,志工們也認為可以成為志工的一份子是一件榮譽的事情,所以他們願意長期的投入在志願服務上,這樣不僅可以尋求自我滿足之外,更能受到社會大眾的肯定進而獲得社會認同。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participation motives, experi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being volunteer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attempted to enrich more modern explanation to the concept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raditional theory of social identity. Primarily,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has been utilized for data collection purpose in this study, and 10 volunteers from Baguashan Tourist Center have been selected for providing their insights and thick description regarding their working/leisure experience acquired from volunteer setting.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for data analysis purpose, three core theories (including social exchange, role expectation, serious leisure),and one final conclusion (social identity) that directs volunteers’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were emerged .The “identity” presented in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ose volunteers, thr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their own leisure experience, will continuously adjust themselves to fulfill the ideal role assigned by this social process, and further obtain the opportunity to re-affirmed the value of themselves, then identify themselves.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7)。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六年第十二週。
王良泰(2004)。服務志工留任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社會指標統計報告書。
行政院主計處(2007)。國情統計通報第67號。
呂朝賢(2002)。對我國志願服務法的若干反思與建議,臺大社工學刊,7,p.203-241。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心理。
周秀華(2002)。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59-170),臺北市:巨流。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謝臥龍編,質性研究(81-126),臺北市:心理。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高敬文(1999)。質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夏淑蓉、謝智謀(2002)。這個世界需要認真休閒,大專體育,62,p.163-167。
陳武雄(2005)。從「祥和計畫」談臺灣志願服務法的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9,p.182-18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定銘(2003a)。
志工之資訊運用。江明彥編,志工管理(p.263-292)。臺北市:智勝。
陳定銘(2003b)。志工之人力發展。江明彥編,志工管理(p.293-328)。臺北市:智勝。
曾華源(2002)。台灣志願服務工作參與行為動力之探討,2002年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01-209。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臺北市:揚智。
葉肅科(2004)。老人休閒、娛樂、教育與志願服務需求與趨勢,2004年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77-185。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義祥(1998)。論運動性休閒參與之內涵及其價值,東師體育,5,p.21-28。
鄭錫鍇(2003)。志工之領導議題。江明彥編,志工管理(p.23-46)。臺北市:智勝。
劉虹伶(2005)。深度休閒者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78,p.116-122。
劉安彥(1993)。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賴兩陽(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編,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p.7-26)。臺北市:內政部。
謝秀芬(2002)。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臺北市:雙葉。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
顏伽如(2003)。認真休閒之參與歷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之志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伽如、謝智謀(2004)。認真休閒:概念之緣起及其內涵,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p.63-78。

翻譯部分:
Aronson, E. , Wilson, T. D. & Akert, R. M.(1995)。社會心理學(李茂興、余伯泉譯),臺北市:揚智。
Babbie, E. (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陳文俊譯),臺北市:雙葉。
Goffman, E. (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臺北縣:桂冠。
Glasser, W. (1994)。認同社會(傅宏譯),臺北市:桂冠。
Giddens, A. (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譯),臺北縣:左岸。
Godbey, G. (2005)。休閒涉入-從殺時間到生命的中心目標(王偉琴、葉怡矜譯),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p.81-96),臺北市:品度。
Jorgensen, D. L. (1999)。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譯),臺北市:弘智。
McCurley, S. & Lynch, R. (2000)。志工實務手冊(李淑珺譯),臺北市:張老師。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市:桂冠。
Punch, K. F. (2005a)。蒐集質化資料(趙如錦譯),林世華 總校閱,社會科學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p.271-306),臺北市:心理。
Punch, K. F. (2005b)。質化資料的分析(趙如錦譯),林世華 總校閱,社會科學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p.307-364),臺北市:心理。
Strauss, A. & Corbin, J. (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臺北市:巨流。
Strauss, A. & Corbin, J.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市:濤石。

英文部分:
Davies, L. E. (2004). Valuing the voluntary sector in sport: rethinking economic analysis. Leisure Studies, 23(4), p.347-364.
Haywood, L., Kew, F., Bramham, P., Spink, J., Capenerhurst, J. & Henry, I. (1995). Understanding Leisure. Stanley Thornes.
Kimble, C. E. (1990). Social Psychology-Studying Human Interaction, W.C. Brown.
Kraus, R., Barber, E. & Shapiro, I. (2001). Introduction to Leisure Services: Career Perspectives. Champaign: Sagamore.
Strigas, A. D. & Newton Jackson, E. J. (2003). Motivating Volunteers to Serve and Succeed: Design and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that Explores Demographics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Sport Volunteerism. International Sports Journal, 7(1), p.111-123.
Stebbins, R. A. (1997). Casual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Leisure Studies, 16, p.17-25.
Stebbins, R. A . (1999). Serious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69-79).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Stebbins, R. A . (2001a).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4), p.53-57.
Stebbins, R. A . (2001b).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 Lewiston, NY: Edwin Mellen.
Stebbins, R. A. (2004a). Between Work & Leisure:The Common Ground of Two Separate World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Stebbins, R. A. (2004b).Serious leisure, volunteerism and quality of life. In J. T. Haworth, & A. J. Veal(eds.), Work and Leisure (p.200-212). London: Routledge.
Stebbins, R. A. (2004c).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A Motivational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Stebbins, R. A. (2007). Serious Leisure: A Perspective for Our Time.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網路部分:
行政院主計處(2001)。志願服務法,資料來源:志願服務網,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711114155371.doc,資料截取日期:2007.04.19。
行政院主計處(2004)。94社區發展趨勢調查,資料來源: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time-93/index.htm,資料截取日期:2007.04.19。
行政院主計處(2007)。國情統計通報第67號,資料來源: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741317193671.pdf,資料截取日期:2007.04.19。
楊文金(1997)。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學生對科學訊息合理性的判斷,資料來源:http://www.phy.ntnu.edu.tw/phyedu/1997%A6~%B7|/%B7%A8%A4%E5%AA%F7.htm,資料截取日:2006.09.17。
鄭讚源(2005)。志願服務之法律環境:新世代志工運用與管理的衝擊與挑戰,資料來源: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http://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x?NO=13&ClickNo=1,資料截取日期:2006.04.29。
賴兩陽(2005)。我國志願服務法的立法過程,資料來源: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http://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x?NO=15&ClickNo=1,資料截取日期:2006.04.2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