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7)。內政統計通報九十六年第十二週。
王良泰(2004)。服務志工留任因素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社會指標統計報告書。
行政院主計處(2007)。國情統計通報第67號。
呂朝賢(2002)。對我國志願服務法的若干反思與建議,臺大社工學刊,7,p.203-241。
吳淑鈺(2000)。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心理。
周秀華(2002)。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59-170),臺北市:巨流。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謝臥龍編,質性研究(81-126),臺北市:心理。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高敬文(1999)。質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
夏淑蓉、謝智謀(2002)。這個世界需要認真休閒,大專體育,62,p.163-167。陳武雄(2005)。從「祥和計畫」談臺灣志願服務法的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9,p.182-186。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定銘(2003a)。
志工之資訊運用。江明彥編,志工管理(p.263-292)。臺北市:智勝。
陳定銘(2003b)。志工之人力發展。江明彥編,志工管理(p.293-328)。臺北市:智勝。
曾華源(2002)。台灣志願服務工作參與行為動力之探討,2002年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01-209。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臺北市:揚智。
葉肅科(2004)。老人休閒、娛樂、教育與志願服務需求與趨勢,2004年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77-185。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義祥(1998)。論運動性休閒參與之內涵及其價值,東師體育,5,p.21-28。鄭錫鍇(2003)。志工之領導議題。江明彥編,志工管理(p.23-46)。臺北市:智勝。
劉虹伶(2005)。深度休閒者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78,p.116-122。劉安彥(1993)。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賴兩陽(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編,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p.7-26)。臺北市:內政部。
謝秀芬(2002)。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臺北市:雙葉。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
顏伽如(2003)。認真休閒之參與歷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之志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顏伽如、謝智謀(2004)。認真休閒:概念之緣起及其內涵,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2),p.63-78。翻譯部分:
Aronson, E. , Wilson, T. D. & Akert, R. M.(1995)。社會心理學(李茂興、余伯泉譯),臺北市:揚智。
Babbie, E. (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陳文俊譯),臺北市:雙葉。
Goffman, E. (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臺北縣:桂冠。
Glasser, W. (1994)。認同社會(傅宏譯),臺北市:桂冠。
Giddens, A. (2005)。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譯),臺北縣:左岸。
Godbey, G. (2005)。休閒涉入-從殺時間到生命的中心目標(王偉琴、葉怡矜譯),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p.81-96),臺北市:品度。
Jorgensen, D. L. (1999)。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譯),臺北市:弘智。
McCurley, S. & Lynch, R. (2000)。志工實務手冊(李淑珺譯),臺北市:張老師。
Patton, M. Q.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市:桂冠。
Punch, K. F. (2005a)。蒐集質化資料(趙如錦譯),林世華 總校閱,社會科學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p.271-306),臺北市:心理。
Punch, K. F. (2005b)。質化資料的分析(趙如錦譯),林世華 總校閱,社會科學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p.307-364),臺北市:心理。
Strauss, A. & Corbin, J. (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臺北市:巨流。
Strauss, A. & Corbin, J.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市:濤石。
英文部分:
Davies, L. E. (2004). Valuing the voluntary sector in sport: rethinking economic analysis. Leisure Studies, 23(4), p.347-364.
Haywood, L., Kew, F., Bramham, P., Spink, J., Capenerhurst, J. & Henry, I. (1995). Understanding Leisure. Stanley Thornes.
Kimble, C. E. (1990). Social Psychology-Studying Human Interaction, W.C. Brown.
Kraus, R., Barber, E. & Shapiro, I. (2001). Introduction to Leisure Services: Career Perspectives. Champaign: Sagamore.
Strigas, A. D. & Newton Jackson, E. J. (2003). Motivating Volunteers to Serve and Succeed: Design and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that Explores Demographics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Sport Volunteerism. International Sports Journal, 7(1), p.111-123.
Stebbins, R. A. (1997). Casual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Leisure Studies, 16, p.17-25.
Stebbins, R. A . (1999). Serious Leisure. In E. L. Jackson & T. L. Burton (eds.), Leisure Studies-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69-79).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Stebbins, R. A . (2001a).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4), p.53-57.
Stebbins, R. A . (2001b). 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 Lewiston, NY: Edwin Mellen.
Stebbins, R. A. (2004a). Between Work & Leisure:The Common Ground of Two Separate Worlds.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Stebbins, R. A. (2004b).Serious leisure, volunteerism and quality of life. In J. T. Haworth, & A. J. Veal(eds.), Work and Leisure (p.200-212). London: Routledge.
Stebbins, R. A. (2004c).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A Motivational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Stebbins, R. A. (2007). Serious Leisure: A Perspective for Our Time.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網路部分:
行政院主計處(2001)。志願服務法,資料來源:志願服務網,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711114155371.doc,資料截取日期:2007.04.19。
行政院主計處(2004)。94社區發展趨勢調查,資料來源:http://www129.tpg.gov.tw/mbas/society/time-93/index.htm,資料截取日期:2007.04.19。
行政院主計處(2007)。國情統計通報第67號,資料來源: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741317193671.pdf,資料截取日期:2007.04.19。
楊文金(1997)。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學生對科學訊息合理性的判斷,資料來源:http://www.phy.ntnu.edu.tw/phyedu/1997%A6~%B7|/%B7%A8%A4%E5%AA%F7.htm,資料截取日:2006.09.17。
鄭讚源(2005)。志願服務之法律環境:新世代志工運用與管理的衝擊與挑戰,資料來源: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http://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x?NO=13&ClickNo=1,資料截取日期:2006.04.29。
賴兩陽(2005)。我國志願服務法的立法過程,資料來源:內政部全球志願服務資訊網,http://vol.moi.gov.tw/ScholarArticle_1.aspx?NO=15&ClickNo=1,資料截取日期:200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