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9 09: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毓玲
研究生(外文):Hsieh Yu-Ling
論文名稱:國中學生就讀舞蹈班參與行為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PARTICIPATING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ROLLED IN DANCING CLASS – WITH SOUTHERN TAIWAN AREA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林房儹林房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Fang-Ts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系所名稱:體育舞蹈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戲劇舞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參與動機參與阻礙學習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Motive of participationConstraints of ParticipationLearning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瞭解現今南部地區四所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現況,並探討南部地區國中舞蹈班學生之參與動機、參與阻礙及學習滿意度之特徵及差異性。研究結果將提供學校及相關單位對舞蹈教育方面做為參考之依據。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南部地區四所國中舞蹈班一、二、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南部地區國中學生就讀舞蹈班之參與行為量表」。共發出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5份,有效問卷率達91.6%。問卷回收所得之資料,依研究目的及驗證假設所需,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Duncan事後比較法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二、學生在不同的參與動機因素上對學習滿意度的影響有顯著差異存在。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reality of students enrolled in Dancing Class of 4 Junior High Schools in Southern Taiwan area and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motives , constraints of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The result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related agencies in offering and administering dancing education.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i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is students of Grade 1, 2 & 3 of 4 Junior High School in Southern Taiwan. The tool for study is “ Southern Taiwan Junior High School Dancing Class Students Participating Scale”. 3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275 were valid. Thus, the validity rate was 91.6%. The data collected were perform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tem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MANOVA and Post Hoc analysis with 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software.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tive of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of different participation motive on learning satisfactions.
中文部份:
毛連塭(1989)。資優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資料集刊,21輯,1-11頁。
毛連塭(1996)。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1987)。資優學生創造裡與特殊才能。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1987)。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振德(1981)。培育特殊藝術才能─文化向下植根。資優教育季刊,3輯,1頁。
王振德(1988)。我國資賦優異教育的回顧與展望。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20輯,79-100頁。
王振德(1996)。我國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之問題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59輯,11-15頁。
王文科(1990)。資優課程設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平珩(1996)。舞蹈欣賞。臺北市:三民書局。
何燕娟(1996)。嘉義技術學院體育運動舞蹈課程參與動機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技術學院,嘉義市。
吳武典(1985)。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1994)。特殊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行政與體制的檢討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59期,1-10頁。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政策分析與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期,179-206頁。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岡。
吳武典(2003)。三十年來的臺灣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88輯,1-5頁。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立亨(2000)。我的看舞隨身書。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李德高(1986)。資賦優異兒童課程設計。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建興(1988)。藝能科資優教育的現況與展望。臺灣教育,454輯,1-11頁。
李心瑩譯(2000)。Howard Gardner原著(2000)。再建多元智慧: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臺北市:遠流。
邦正美(1994)。舞蹈原論。臺北市:大陸書店。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臺北市:雙葉書廊。
周素玲(1996)。高中舞蹈班十二年。表演藝術,46期,16-18頁。
何國華(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塗山(1996)。提高國小教育品質。教師天地,84期,58-59頁。
林正隆(1998)。台灣地區國民小學舞蹈資優班畢業追蹤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院學院,桃園縣。
林博文(1998)。綜合高中對工業類科職業學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宇涵(2000)。國中舞蹈班畢業生職業選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唐璽惠(1997)。台灣區中等學校舞蹈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縣。
唐璽惠(2004)。舞蹈資優教育的現況與展望。高雄市:復文圖書。
馬婷芳(1989)。社會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凌嵩郎(1989)。藝術教育改善之我見。臺灣教育,458期,1-5頁。
郭淑娟(1995)。國中美術畢業班第一個十年追蹤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為藩(1979)。資賦優異兒童生活適應之評鑑。教育部國教司,5期,14-29頁。
郭佩珺(2005)。國內大專院校舞蹈科系學生職業志向─職業抉擇之相關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郭靜姿(1997)。資優學生輔導與追蹤。教育部民國八十五年全國資優教育會議手冊,77-89頁。
郭為藩(1998)。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
教育部(1982)。國中小舞蹈教育實驗班舞蹈教育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84)。特殊教育法。華總(一)義字第6692號令公布。
教育部(1987)。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教育部台(76)參字第12619號令訂定發布。
教育部國教司(1990)。七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舞蹈教育班評鑑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中小學音樂、美術、舞蹈班設置要點。台(82)國字第03531號。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華總(一)義字第8600112820號令修正公布。
教育部(1997)。藝術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藝術教育法。華總(一)義字第860006007號令公布。
教育部特教小組(1997)。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草案)分區公聽會會議手冊。
教育部(1998)。八十七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舞蹈評鑑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特殊教育法暨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法規選集。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班設立標準。教育部台(88)參字第88070457號令訂定發布全文十二條。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八十八年度國民小學舞蹈班評鑑檢討暨教學觀摩研討會研討手冊。臺中市:篤行國小。
張麗珠(1990)。臺灣舞蹈藝術教育的胚芽一國民中小學舞蹈資優班,20期,18-21。
張麗珠(1996)。全國資優教育會議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張中煖(1997)。舞蹈班現況與問題之研究。藝術評論,8期,77-93頁。
張中煖(2000)。從DBAE我國舞蹈課程的改革與發展。藝術評論,11期,259-272頁。
張少熙(2000)。臺北市不同層級學生休閒運動之研究。臺北市:漢文。
張良漢(2001)。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中煖(2001)。舞蹈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發展。藝術教育研究,1,23-42頁。
張春興、楊國樞(1970)。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介(2003)。分析臺灣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良漢(2002)。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范智明(1998)。臺北市運動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智明(1999)。臺北市運動健身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華(1992)。健康適能俱樂部會員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守仁(1993)。高中舞蹈資優班成效與課程之分析。高雄市:左營高中。
陳英豪(1993)。八十一學年度高中舞蹈成果展。宜蘭市:蘭陽女中。
陳碧涵(1994)。我國學校舞蹈教育現況。國立臺灣體育學校學報,4,53-86頁。
陳秀文(1995)。臺北市立北安國民中學舞蹈班畢業生追蹤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北安國民中學。
陳昭儀(1999)。良師典範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2輯,11-14頁。
陳學綿(2000)。舞蹈才藝班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綿綿舞蹈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馮惠雪(2005)。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黃萌勤(2002)。國民中學舞蹈資優班師資培育制度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楊智強(2002)。國小學童對舞蹈運動之消費行為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蕭玉香(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舞蹈教學現況與舞蹈教學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鄭如吟(2003)。高一舞蹈資優班學生生涯決定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賴秀月(1996)。我國中小學舞蹈資優教育實施現況。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賴家馨(2001)。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臺北市大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戴貝玲(1999)。國小舞蹈班舞蹈教師之教學滿意度及教學行政意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縣。
謝效昭(1986)。大台北地區兒童才藝班之消費行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謝明叡(2002)。高中、高職舞蹈班發展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韓春屏(2000)。國中補校教學取向、學生批判思考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高雄大學,高雄市。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鍾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鍾志強(1997)。雲林科技大學學生選修體育運動相關課程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4期,73-84頁。
蘇郁惠(1998)。藝術資優教育的新走向-由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之草案談起。國教世紀,183,17-22頁。

二、英文部分
Atkinson, J. W., F. W., & Feather, N. T. (1966). A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New York :Jrvington publishers Inc.
Crawford, D. W., &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2), 119-127.
Clark (1988). Growing up gifted , 3 th ed. Columbus, OA :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Domer, D. E.,et al. (1983). Understandering educational satis- 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3 2600.
Douglah, M. (1970). Some perspectives on the phenomena of partisfaction. Adult education, 20(2), 88-98.
Franken, D. A., & Van Raaij, W. R.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4),337-352.
Gardon, O. J. (1955). A factor analysis of human needs and industrial morale. Personnel Psychology, 8(1), 1-8.
Gardner, J. P (1967).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Mcgraw-Hill.
Gardner, H. (1966). Multiple Intelligences:Myths and Message. International Schols Journal, 15(2) , 8-22.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 Basic Books.
Howard, E. M. (1989). A correlation stud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morale with kindergarten students’ feelings about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rlando.
Hanna, J. L. (1992). Connections: Arts, academics, and productive citizens. Phi-Delfa-Kappa; V73 n8 pp. 601-07 apr 1992 EJ441207.
Jackson, E. L. (1988). Leisure constraints: A survey of past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10, 203-215.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 Harper & Row.
Maslow, A. H. (1972). The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 Harper & Brothers.
Maslow, Abraham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 Psychological Review,50,1943:pp.370-396.
Mangano, J. & Corrado, T. (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land, S. P. (1972).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Report to the Congress of the U.S. by the U.S.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Martin, C. L. (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45 (4), 196-209.
Palmer, P.E., & Verner,C. (1959). A Comparison of three Inductional Techniques. Adult Education,9 (4), 232-238.
Purcell, T. M (1994). Learning through the language of dance; A cross-curricular experience. NASSP-Bulletin; V78 n561 PP20-25 Apr. 1994.
Renzulli, J. S. (1977). The enrichment triad model: in guide for developing defensible programs for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Mansfield Center, CJ: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Spearman, C. (1927). The abilities of man: Their nature and measurement. New York : Macmillan.
Smith ,P. C., Kendall, L. M. & Hulin, C. L (1969).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Skinner, B. F. (1971).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Taylor, C.W. (1968).Be talent developers. Today Education : NEA Journal, Dec.,67-69.
Terman, L. (1925). Mental and physical traits of a thousand fifted children. In L. Terman (ED.), 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 1.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Torrance, E. P (1974). Differences are not deficit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75, 471-481.
Zahn, J. C (1967). Differences between adult and youth affecting learning. Adult Eduction, 17 (2), 67-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行政與體制的檢討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59期,1-10頁。
2.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政策分析與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期,179-206頁。
3. 王振德(1996)。我國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之問題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59輯,11-15頁。
4. 毛連塭(1989)。資優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資料集刊,21輯,1-11頁。
5. 吳武典(2003)。三十年來的臺灣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88輯,1-5頁。
6. 周素玲(1996)。高中舞蹈班十二年。表演藝術,46期,16-18頁。
7. 凌嵩郎(1989)。藝術教育改善之我見。臺灣教育,458期,1-5頁。
8. 張中煖(1997)。舞蹈班現況與問題之研究。藝術評論,8期,77-93頁。
9. 張中煖(2000)。從DBAE我國舞蹈課程的改革與發展。藝術評論,11期,259-272頁。
10. 張中煖(2001)。舞蹈在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發展。藝術教育研究,1,23-42頁。
11. 陳昭儀(1999)。良師典範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2輯,11-14頁。
12. 鍾志強(1997)。雲林科技大學學生選修體育運動相關課程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4期,73-84頁。
13. 蘇郁惠(1998)。藝術資優教育的新走向-由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之草案談起。國教世紀,183,17-22頁。
14. 王金成(1990):測力板在運動生物力學研究上的應用,中華體育,4(1):頁51-55。
15. 吳顥照、邱秀官(2004):有氧舞蹈對能量消耗與身體組成的影響,中華體育,18(1):頁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