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04: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琬蓁
研究生(外文):Wan-Chen Chu
論文名稱: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融合教育班級中社交技巧教學方案成效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Social Skills Instruction Programson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for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Student
指導教授:傅秀媚傅秀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ou-Mei F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5
中文關鍵詞: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社交技巧教學方案同儕指導
外文關鍵詞: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social skills instruction programspeer tutor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14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同儕指導社交技巧教學方案的教育介入,能否提升融合安置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之社交技巧能力,幫助個案達到人際互動的目的,使自我行為符合社會期待。研究方法為質性與量化兼具之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融合安置於高年級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男學生。

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融合教育班級中透過同儕指導、觀察、互助之方式,提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適當行為表現的社交技巧;普通學生對於異質性個體能給予尊重與包容。
二、透過同儕指導社交技巧教學方案的介入,普通學生能從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互動與協助,提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接納度。
三、融合教育班級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經由課堂中社交技巧活動的實施及同儕指導,對於社交技巧的學習與運用有明顯進步。
四、研究者透過社交技巧教學方案的實施、與其他教育工作者溝通協調、經過不斷討論、省思、調整方案等,能使教師獲得自我專業知能成長。

最後,根據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教育工作者與為來研究的參考。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if the interference of peer-tutoring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 programs could promote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tudent to achieve better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so as to make his behavior more accordant with his environment.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sign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subject of the study was a fifth-grade male student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tudent who was placed in the regular class.

Major consequence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Inclusive education can promote appropriate behavior for the subject by the way of observation, imit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pe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provided normal students chances to learn to have higher respect and tolerance on a different individual.
(2)In the practice of peer-tutoring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 programs, normal students would have more patience and acceptance to the subject by helping him continually.
(3)In an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the social skills of the subject would make a prominent progres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 programs and peer tutoring.
(4)In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 programs, the researcher improved h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y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educators, through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of social skill instruction programs with constant speculation.

In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results, this research offered relative suggestions to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for referenc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融合教育的意涵..................................12
第二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特質......................24
第三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社交技巧的探討..............37
第四節 同儕指導策略與實證研究..........................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56
第一節 研究設計........................................56
第二節 研究對象........................................58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定..................................59
第四節 研究場域........................................60
第五節 研究工具........................................62
第六節 研究資料蒐集....................................63
第七節 研究資料與分析..................................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67
第一節 特所個案的社交技巧能力..........................67
第二節 社交技巧教學方案對個案與普通班學生之影響........72
第三節 社交技巧行為檢核問卷之分析......................109
第四節 社交技巧總結性問卷分析..........................119
第五節 綜合分析........................................124
第六節 研究者專業知能的提升............................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結論............................................135
第二節 建議............................................137
參考文獻...............................................140
中文部分...............................................140
西文部分...............................................145
附錄一.................................................155

表目次
表2-1 「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基本架構.....48
表2-2 同儕指導教學設計工作項目及內容一覽表.............52
表3-1 訪談紀錄資料之編碼方式表.........................63
表3-2 文件資料內容說明.................................64
表4-1 題號16前測與後測結果分析表......................111
表4-2 題號21前測與後測結果分析表......................112
表4-3 題號32前測與後測結果分析表......................113
表4-4 題號38前測與後測結果分析表......................113
表4-5 題號49前測與後測結果分析表......................114
表4-6 題號52前測與後測結果分析表......................115
表4-7 題號53前測與後測結果分析表......................115
表4-8 題號56前測與後測結果分析表......................116
表4-9 題號7前測與後測結果分析表.......................117
圖目次
圖3-1 行動研究流程圖...................................57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天苗(1999)。迎向二十一世紀的障礙者教育。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迎千禧談特教,1-25。台北: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王志全(1995)。智能障礙者之社會技巧訓練。特教園丁,10(4),5-11。
沈六(1993)。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識型態與理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明清(199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7,66。
吳清山、林天祐(2003)。同儕媒介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05,156。
吳淑美(1995)。完全包含模式可行嗎?特教新知通訊,3(3),1-2。
吳淑美(1996)。融合式班級設計之要件。特教新知通訊,4(8),1-2。
吳淑美(1999)。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188,6-11。
吳淑美(2004)。融合班之理念與實務。台北:心理。
邱錦昌(2001)。教育改革與教學評鑑。台北:元照。
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台北:心理。
林麗慧(2002)。引燃生命的熱力-如何陪伴週遭的肢體障礙朋友。發表於「桃李春風-第三屆關懷障礙生的未來」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林素卿(2001)。協同行動研究於實習教育上之應用:以兩位實習教師為例。教育學刊,17,281-283。
林益山(1983)。同儕輔導對高工學業及人際適應困難學生之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寧馨、連明剛(1990)。幼兒特殊教育需求與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
37,27-31。
吳秋燕(1998)。注意力不足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社會適應等相關問題探討。國小特殊教育,25,21-24。
吳清基(1995)。現代行政領導的發展趨勢。教育研究雙月刊,41,7-9。
洪儷瑜(1993)。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胡永崇(1994)。輕度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之探討,特教園丁,3,26-30。
姜錢珠(1993)。社會技巧訓練對增進國中生社會技巧、社會自尊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心理。
洪儷瑜、沈宜純主編(1999)︰高雄縣過動學生輔導個案實例編彙。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教育學系發行。
徐美蓮、薛秋子(2000)。融合教育教學模式:以自閉症兒童融入普通班為例。高雄:復文。
秦麗花(2001)。以行動研究建構教師的專業知識體系。國教之友53 (1),45-51。
孫淑柔(1995)。從隔離到完全包含—談特殊兒童安置的新趨勢。特殊教育季刊,
55,13-16。
陸正威(1998)。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題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蓓莉(1990)。特殊班或資源班與普通班之溝通與交流。特殊教育季刊,35,1-8。
張瓊文(2001)。同儕教導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國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  
  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秀鳳(1997)。障礙幼兒融合式教育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57,1-9。
郭慧君(1997a)。全班性的同儕教學。特殊教育季刊,62,26-28。
郭慧君(1997b)。同儕個別教學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學業表現與學習態度效果
  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淑敏(1996)。從社會互動看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理論及其對幼教之啟示。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中心(主編),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185-207。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7)。一般學校 國小 各縣市 安置班別 學生數統計 (身障) 。2007年1月2日,取自http://www.set.edu.tw/sta/129.htm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國立台中師院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001,141-156。
傅秀媚(2002)。注意力缺陷與過動症兒童的介入。國立台中師院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101,148-161。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會技巧。台北:五南。
黃志成(2003)。幼稚園的融合教育。幼教簡訊,9,7-8。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慈愛(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領域。載於洪儷瑜(主編),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115-13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馮淑慧(2000)。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坤堂(1997)。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兒童的診斷與處遇。台北: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楊坤堂(1999)。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台北:五南。
溫惠君(2001)。融合教育指標及其特殊教育績效之探討-以智障學生為例。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 (1),50-57。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蔡明富(1999)。從融合教育趨勢探討其對普通教育的啟發。菁莪,10(4),36-43。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淑玲(1998)。一位自閉幼兒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現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實 (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其相關配合措施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翠華、溫詩麗(1995)。不同安置下性格及行為異常學生課程取向。特殊教育季刊,54,16-23。
鄭麗月 (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
  6(1),1-4。
劉博允(2000)。台灣和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埔里。
謝政隆(1998)。國小教育人員對完全融合模式之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蘇雪玉(1988)。學前障礙幼兒與一般正常幼兒混合就讀之效果。輔仁學誌,22,
  61-76。
蘇燕華(2000)。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教師的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麗月 (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
2. 蔡翠華、溫詩麗(1995)。不同安置下性格及行為異常學生課程取向。特殊教育季刊,54,16-23。
3.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4. 蔡昆瀛(2000)。融合教育理念的剖析與省思。國教新知,47 (1),50-57。
5. 郭慧君(1997a)。全班性的同儕教學。特殊教育季刊,62,26-28。
6. 郭秀鳳(1997)。障礙幼兒融合式教育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57,1-9。
7. 張蓓莉(1990)。特殊班或資源班與普通班之溝通與交流。特殊教育季刊,35,1-8。
8. 孫淑柔(1995)。從隔離到完全包含—談特殊兒童安置的新趨勢。特殊教育季刊,
9. 秦麗花(2001)。以行動研究建構教師的專業知識體系。國教之友53 (1),45-51。
10. 胡永崇(1994)。輕度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之探討,特教園丁,3,26-30。
11. 洪儷瑜(1993)。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12. 吳秋燕(1998)。注意力不足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社會適應等相關問題探討。國小特殊教育,25,21-24。
13. 周寧馨、連明剛(1990)。幼兒特殊教育需求與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
14. 林素卿(2001)。協同行動研究於實習教育上之應用:以兩位實習教師為例。教育學刊,17,281-283。
15. 吳淑美(1999)。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188,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