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川合知二(2002)。圖解奈米科技。工業技術研究所。
王郁文(2004)。科學探索活動及高層次思考對國中生科學素養影響之探究以【生物科技大未來】為活動設計主題。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方德隆 ( 1994 )。學校影響因素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學校效能的社會學分析。高師大學報,5,41-58。
白雲霞(2002)。教學評量。載於張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北區奈米人才培育中心-計畫內容。2006年10月19日。取自:http://nems.ntu.edu.tw/NNHRI/contents/contents_imp.htm
巫有鎰 ( 1997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慧(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淑華(2003)。當代師範學院學生對生物科技概念統整與教學實驗設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明堂、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李隆盛(2000)重視科技教育才能提升國家競爭力。生活科技教育,33(5),1。
李濟國(2001)影響高中學生物理學習成就原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40。22-30。余民寧 (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一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心 理。
吳心楷(1997)科學學習相關的認知能力與認知風格之性別差異探討。科學教育,205,9-18。吳怡瑄、 葉玉珠(2003)。主題統整教學、年級、父母社經地位與國小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師大學報,48(2),239-260。
吳麗娟(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光合作用迷思概念之探討。國立屏東師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毓瑩 ( 1993 )。教學評量的學與用。國民教育,34,12-14。吳鐵雄(1988)。台灣各級學校資訊教育之研究:全國性調查。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77-0301-H003-10。
奈米科學網-關於奈米。2006年10月19日。取自:ttp://nano.nchc.org.tw/aboutnano.php
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簡介。2006年10月19日。取自:http://nano-taiwan.sinica.edu.tw/ProjectBig5.asp
林生傳(1999)。教育社會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清財(1980)。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教育信念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枝旺(2005)。以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淑玲與馬信行 ( 1983 )。家庭社經背景對學前教育的影響及學前教育對小學學業成績的影響。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6,19-39。
林桂櫻(2005)。科技議題融入國小自然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奈米應用為例。花蓮:花蓮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義男 ( 1993 )。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教育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輔導學報,16,157-212。林寶山(1991)。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李重賢、李美英、黃光照、、劉怡君(2004)。奈米科技交響曲。台大出版中心
高強華(1992)。個案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徐乾坤(2002)。國小學童岩石與礦物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馬遠榮(2002)。米科技。台北:商周出版社。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台北:教育部。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文玲(1989)。目標設定、成就動機、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巧玲(2006)。不一樣的教學原理-從自我認識到社會參與。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榮祥(1985)。生物科教學模式研究。台北:高立圖書出版社。
楊龍立(1990)。科學教育中性別差異的解釋。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4,115-141。
郭玉生(2003)。理與教育測驗,精華書局,台中。
黃富順 (1973)。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黃德歡(2002)。改變世界的奈米技術。瀛舟出版社。
廖淑苹(2000)。展國中「分子」多元媒體與概念學習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廖居治、曾建勳、劉曜源、楊文環(2005)。生物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發展、衝擊與策略,27-32。葉玉珠(2002)。小中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發展與其主要影響生態系統之動態關係。(國科會專案報告,計劃編號:NSC902511S110006)
陳正道(2000)。響學生學業表現相關因素之探討─以亞東技術學院工業管理系為例。桃園: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正昌(1993)。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茜茹(1994)。班級氣氛與兒童生活適應和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英豪,吳裕益(2003)。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高雄。
張春興 ( 1994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麗麗(1997)。教學評量的新趨勢:「檔案評量」。
張壽山主編(1992)。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潘文福(2004)。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2),20-25。
翟本瑞 ( 2002 )。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賴志堅(2000)。全民科技教育-我國科技教育的里程碑。生活科技教育,33(2),1。
鄭紹龍(2002)。應用雙層次線上測驗評量國小學童地層相關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湧涇(1980)。學教學評量的理論與實際運用。科學教育月刊,36,2-10。樊琳 (2001)。灣地區國中小教師及職前教師對現代生物科技發展了解之調查研究。通識教育季刊,8(2),33-63。劉清芬(2000)。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瑞圓(2002)。祿貝爾教育思想對科技教育之啟示。生活科技教育,35(7),7-16。
盧昭蓉(2001)。別影響之學習行為差異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科技博物,5(4),82-93。魏麗敏(2001)。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學報,15,61-100。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龔建華(2002)。影響世界,改變未來,你不可不知的奈米科技。世茂出版社。
劉曜源(2001)。國小美勞科教師教師教學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文標、許天威、蕭金土(2003)。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7,1-37。蔡鳳娥(2006)。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台中市: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伯榮(2005)。中學生時間管理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明學(2003)。灣中部地區國小在職教師對爭議性科技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意見調查。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顏厥安(2000)。因科技之倫理、法律與社會影響。科學發展月刊,28(5),327-333。
顏明仁(2000)。高雄市國中生科技認知之研究。台北: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英文部分
Campbell, L., Campbell, B. & Dickinson, D. (1996).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oston: Allyn & Bacon.
Cavallo, A. M. L. (1994) Do Females Learn Biological Topics by Rote More Than Males?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6(6) ,348.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s, M. J. & Robinson, W. D. (Eds) (1989).Teaching Thinking. Bristol: The Bristol Press.
Greenfield, T. A. (1995). An Exploration of Gender Particupation Patterns in Science Competitions, J. Res. Teaching, 32(7), 735.
Jencks, C. (1972). Ineguality:A reasseaament of the effect of family and schooling in America .NY:Harper & Row ,Publishers.
Nespor,J. K. (1985)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s of teaching: Final report of the teacher beliefs study.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70446)
Reynolds, A. J., & Walberg, H. J. (1991). A structural model of scienc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3, 1, 97-107.
O’Tuel, F. S., & Bullard, R. K. (1993). Developing higher order think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K-12. Pacific Grove, CA: Critical Thinking Press and Software.
Udall, A. J., & Daniels, J. E. (1991). Creating the thoughtful classroom. Tucson, Arizona: Zephyr Press.